二戰時,美國用的槍都能連發,為什麼有些日本人用的槍卻只能打一槍拉一下槍栓?

難得糊塗79760


M1“加蘭德”步槍

(本文由桌面戰爭兵棋原創撰寫,圖片來源於網絡。“桌面戰爭兵棋”專注于軍事領域的耕耘,堅持原創,堅守初心。歡迎您的指點。)

自從戰爭進入火器時代以來,火力就成為了衡量一支軍隊作戰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也不例外,火力更強的一方無疑會佔有優勢,就拿抗日戰爭來說,我國的軍隊裝備明顯落後於日軍,所以在戰鬥中就算戰術佔有優勢,也往往需要付出慘重的代價,以臺兒莊戰役為例,中國軍隊參戰人數約29萬,日軍約5萬,戰役結果中國軍隊傷亡5萬餘人,日軍傷亡2萬餘人,其中自然是吃夠了火力不足的虧。然而二戰中日軍可以在中國軍隊面前橫一橫,但是一遇到美軍那情況就立刻反轉了,美軍在二戰中就是以火力優勢而著稱的。於是乎在很多太平洋戰爭的影視作品中都可以看到這樣一幕——美軍士兵手裡的槍都可以連發,而日軍的步槍則必須要打一槍拉動一次槍栓,雙方步兵火力的差距一下就體現了出來。

裝備M1步槍的美軍士兵

那麼出現這種情形是否真實呢?其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先來說說美軍這邊,美國軍步兵當時主要裝備的槍械是M1“加蘭德”步槍以及M1卡賓槍,卡賓槍就不多說了,裝備了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確實成為當時美軍的特色。M1“加蘭德”步槍是槍械歷史上第一種大量生產進入現役的半自動步槍,所謂半自動就是指它可以實現自動裝填子彈,所以每次擊發過後不需要手動拉動槍栓進行換彈。但實際上半自動並不能稱為連發,因為它並不能實現扣下扳機不放就一直射擊的功能,還是需要扣動一次扳機發射一發子彈,只不過由於不用手動換彈,所以只要手速夠快一直扣動扳機,就可以取得類似連發的效果。雖然和全自動武器的連發尚有差距,但是和傳統步槍相比,M1步槍射速的優勢還是相當明顯的。

春田步槍

但是這裡必須要說明的是,雖然二戰中美軍大多都裝備的是M1步槍、M1卡賓槍等半自動或自動武器,但也並非看不到栓動步槍的身影。在M1步槍服役之前,美國軍隊裝備的春田步槍還是典型的栓動步槍,就算1936年M1步槍開始服役之後,美國軍隊中仍保留了大量的春田步槍,雖然在戰爭期間春田步槍多裝備於國內的二線部隊或是用作訓練,但是也有相當一部分春田步槍被改裝為狙擊步槍後活躍在戰場的前線,所以美國也並非所有用的槍都可以連發,栓動步槍依然有其用武之地,就算到了今天也是如此。

裝備38式步槍的日軍士兵

再來說說日軍,日軍士兵最基本的裝備是38式步槍,對於這支槍想必大家應該是相當熟悉了,它在我國被稱為“三八大蓋”,這是由於其槍機上有一個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並且在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而得來的稱號。38式步槍也是非常典型的栓動式步槍,打一槍就需要拉動一次槍栓來換彈,在射速上自然就比不用拉槍栓的M1步槍差上了一大截。所以大家經常看到的,美軍士兵的步槍能夠連開數槍對付多個敵人,而日軍打完一槍卻需要拉動一次槍栓,在這個過程就可能就被幹掉的場景還是比較符合歷史的。不過這也不能全怪日本,其實放眼整個二戰,除美國之外的其他主要參戰國使用的步槍也基本都是栓動式步槍,如英國的恩菲爾德步槍,蘇聯的莫辛納甘步槍以及德國的毛瑟98k步槍,這也就再次體現出了裝備半自動步槍的美軍的火力優勢。

百式衝鋒槍

最後也還是提一下,日本肯定也是有自動武器的,沒有自動步槍,衝鋒槍總還是有的。百式衝鋒槍就是日本在二戰期間裝備的唯一一款衝鋒槍,而且產量還很低,只有一萬餘支,相比之下美國主力衝鋒槍湯姆遜衝鋒槍在二戰期間生產了150萬支以上。之所以沒有大量裝備衝鋒槍,主要還是因為日軍高層作戰思維僵化的原因,看不到高射速武器的火力優勢,而是固執於既然能用步槍用更少的子彈更精準地消滅敵人,為何還要用一堆子彈來浪費資源的落後思想。在這種錯誤思想的影響下,百式衝鋒槍自然是難以出頭,也難怪日軍在太平洋島嶼上被火力強勁的美軍“割韭菜”。

M1“加蘭德”步槍

步兵作為一支軍隊最基本的組成單位,其火力配置水平如何自然也就能很大程度地反映這一支軍隊的火力水平。所以,從二戰中美軍士兵的火力可以傲視群雄就可以看出美軍的火力肯定不一般,事實也確實如此。畢竟相比於子彈,還是士兵的性命更加可貴。


桌面戰爭兵棋


盤點一下二戰初期各主要參戰國的步槍裝備情況:

美國 03式“春田”步槍,口徑7.62mm,旋轉後拉式槍機。



蘇聯 1891/30式莫辛-納甘步槍,口徑7.62mm,旋轉後拉式槍機。



英國 李-恩菲爾德步槍,口徑7.7mm,旋轉後拉式槍機。



德國 Kar98k毛瑟步槍,口徑7.92mm,旋轉後拉槍機。



日本 三八/九九式步槍 口徑6.5mm,旋轉後拉槍機。



由此可見,二戰初期各主要參戰國裝備的步槍均為旋轉後拉槍機步槍,即拉一下打一發的栓動步槍。由於受一戰戰術思想的影響,各國軍隊作戰班組都是圍繞一挺輕機槍為核心展開作戰,機槍負責火力壓制,步槍負責精準射擊。所以步槍手沒有火力上的需求。




為了讓步兵提高近距離火力持續性以壓制對手,各國軍隊先後裝備衝鋒槍。德國有MP40,英國有斯登式,蘇聯有波波莎,美國有湯普森和黃油槍,而日本則對沖鋒槍不屑一顧,所以沒有裝備。



由於衝鋒槍射程較短,只適合近戰,所以美國率先裝備半自動步槍,即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和M1卡賓槍,蘇聯也於戰爭後期開始裝備SVT卡託列夫半自動步槍。而德國沒有走半自動的道路,直接跨越式發展到自動步槍——STG-44突擊步槍。



隨著戰爭形式的發展,日軍也意識到光靠扛著大栓喊“天皇滿塞”搞衝鋒實在吃虧,隨即在戰爭後期開始研發衝鋒槍,即百式衝鋒槍。由於東洋人對“刺刀見紅”的偏愛,不但步槍上刺刀,機槍也要上刺刀,就連新生的衝鋒槍也要求上刺刀!所以百式衝鋒槍設計有刺刀座,而且日軍要求像機槍一樣使用衝鋒槍,設計者不得不再為百式衝鋒槍加上腳架……因此百式衝鋒槍在世界各式衝鋒槍面前顯得十分另類。



百式衝鋒槍的奇葩設計表現出日軍落後的戰術思想,即便士兵手中擁有了和對手一樣火力強大的衝鋒槍也沒能扭轉因落後思想造成的落後戰術。沖繩戰役期間由日軍傘兵部隊所進行的義號作戰,突擊隊大量裝備了百式衝鋒槍作為單兵標準武器,作戰中突擊隊雖然成功的癱瘓美軍機場3天運作,但是整場作戰中美軍僅傷亡20人,突擊隊卻死亡50人以上。百式衝鋒槍的火力在這場作戰中造成不成比例的損傷,就近是百式衝鋒槍威力不行還是使用者戰術不當,這裡應該打上一個大的問號。



在吃盡對手自動和半自動火力的虧以後,日軍除了研發自己的衝鋒槍以外也開始思考步槍半自動化的問題。1944年日本成功仿製美軍M1加蘭德步槍,取名為四式半自動小銃,口徑改為7.7mm。



但是由於當時美軍幾乎天天轟炸日本本土,軍事工業遭到沉重打擊,兵工廠只生產了200支四式半自動小銃就被美軍轟炸機炸燬了,兵工廠想盡辦法恢復生產時天皇卻宣佈投降了……



由於產量稀少,存世的日本四式半自動步槍成為收藏界的寵兒。1974年在美國拍賣過一支“四式”,最終以57000美元成交,時至今日,恐怕570000美元也很難買到了。


兵器知識譜


二戰時,日美陸軍步兵裝備的槍械存在代差,日軍步兵手中基本上是清一色的三八式步槍,彈倉容量5發,屬於栓動式步槍。

所謂栓動式步槍,即每扣扳機,只能發射一發子彈,且退彈殼和將子彈推進膛,需要手工拉槍栓來完成,每扣扳機發射後,都需要拉動槍栓,因此射擊速度慢,又因為彈倉容量低,火力持續能力差。

(圖中左二士官手中的M1卡賓槍)

而反觀美國大兵,除了個別狙擊兵手中是M1903春田栓動式步槍外,基本上都上M1加藍得半自動步槍,以及M1卡賓槍,另外還有M1式湯姆森衝鋒槍和M3式衝鋒槍,都是半自動和全自動射擊的槍械,其火力持續性能,都要遠超日軍單發的栓動步槍。

其中,M1加藍得半自動步槍,8發漏夾供彈,具有火力猛、射程遠、射速快、射擊精度高等特點,被譽為二戰中最可靠的一把步槍。

(美女兵手中的M1式衝鋒槍)

M1卡賓槍,重量很輕,15發彈匣供彈,後期改進型有30發供彈具可選擇,火力持續能力也完爆日軍步兵手中單發的三八大蓋。

M1式湯姆森衝鋒槍和M3式衝鋒槍,儘管發射手槍彈,彈丸殺傷力不如步槍彈,但有20發和30發直彈匣,所以火力猛,適合衝鋒和陣地戰,其火力也完勝日軍步兵的單發步槍。

(二戰日軍三八栓動步槍)

其實,在二戰時,依日本的科技,完全可以製造衝鋒槍和半自動步槍,但日本是個島國,資源相當有限,當初引進德國毛瑟步槍時,就將其彈丸由7.92毫米,改成了6.5毫米。

此改變步槍口徑,有兩個原因,一是毛瑟步槍7.92毫米彈丸威力過剩,表現在後座力極大,不適合身材矮小的日本兵;二最主要的是,將步槍口徑由7.92毫米,改成6.5毫米,可以節省大量保貴的銅材,當時子彈和炮彈的彈頭和彈殼,都是用黃銅製造的,戰時耗費量極大。

(美軍手中的M1加藍得步槍)

此外,日軍方對士兵灌輸宣揚的是武士道精神,十分重視士兵的槍法,要求一發一中,也強調刺刀見紅,重視士兵的拼刺,所以二戰時,日軍步兵槍法精準,拼刺技術高超,這些都是歷史事實。

再則,日軍方認為衝鋒槍百發一中,太浪費子彈,所以一再阻擾衝鋒槍的開發,甚至在殘酷的太平洋奪島戰役中,日軍守島部隊和海軍陸戰隊,在與美軍逐島爭奪戰中,被美軍步兵火力徹底壓制死傷慘重,生產百式衝鋒槍時還要求裝上兩隻腳,能當機槍用,又要裝上刺刀,能拼刺用,軍部的目光短淺,使百式衝鋒槍產量尚不足萬餘支,還未裝備日軍守島部隊,戰爭已經結束了。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


國平軍史


二戰美軍和日軍在步槍上的區別,簡單點說就是:美軍基本已經完成了從旋轉後拉式槍機結構的手動步槍到半自動步槍的升級,甚至於美軍還裝備了大量的衝鋒槍和全自動步槍;而日軍仍然普遍裝備的是手動步槍,只有極少量的特殊部隊才裝備了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也就是說,當時美軍在單兵武器方面已經超出了日軍一個時代。

至於說美軍為什麼能裝備半自動步槍,而日軍不行,這主要是雙方國力和雙方對戰爭戰術的區別導致的。

因為半自動步槍的耗彈量,相當來說要遠大於手動步槍,美國人財大氣粗,耗得起。而日本物資相對貧乏,耗不起。所以日軍在步兵武器的選擇上,就比較保守,不強調火力壓制,而強調設計精度。也就是所謂的子彈有限,要省著點用才行。



不過,日軍也不是沒有裝備過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從一些資料上來看,當時的日軍也研發了很多連發前槍,只是裝備率不高,相比於美軍鼎鼎有名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和湯姆遜衝鋒槍來說,名氣要小很多。

山寨製造的【半自動步槍】

日本的半自動步槍,可以追溯到二戰前。最早的時候,日軍想自主研發。比如日本陸軍第一研究所的南部麒次郎、陸軍技術審查部的日野熊藏等人,就都搞過自主設計,但是在技術上不成熟,一直沒有定型。後來太平洋戰爭爆發了,時間不等人,於是日本自行研製半自動步槍的計劃被擱置。改而開始山寨西方國家的成型步槍,進行仿製。

而被日本人選中,決定進行山寨製造的半自動步槍,就是美軍當時裝備的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

日軍在東南亞戰役期間,繳獲了大量的伽蘭德步槍。隨後,日本軍工部門開始仿製,並做出一些本土化改進,配發給日本海軍陸戰隊和傘兵部隊使用。只不過日本人一直到投降,都沒有大規模的批量生產。因此在二戰結束後,美軍通過統計後才發現,日軍在二戰期間一共才生產了約250支的伽蘭德的山寨款步槍。而且其中還有一半都鎖在了倉庫裡,只有一百多支被投入實戰。

這個準備數字相比於日軍的兵力來說,簡直是九牛一毛。因此別說美軍沒見過了,估計很多日本高級將領也沒有見過自己部隊準備的半自動步槍。



自行研製的【衝鋒槍】

日本自行研製衝鋒槍開始於1921年,由東京兵工廠負責研發。該槍在1927年首次接受測試就暴露出了結構複雜、閉鎖不足、零件脆弱、射速過快(1500發/分)、精度較差等一系列的問題。

於是在1930年代,作為日軍輕武器自行研發的領軍人物南部麒次郎在1931年和1934年又完成了兩個設計,並且參加了1936年由陸軍技術本部對新型衝鋒槍設計的審查。他研發的這一型衝鋒槍,採用T形佈局,可以調節射速。但因為可靠性不足而被陸軍否決,僅僅生產了很少的數量。(在1937年的中國戰場上被使用過)


另外,南部麒次郎還為日軍戰車部隊設計了一款非常短小的衝鋒槍,被稱為南部試製二型衝鋒槍,一共只生產了50把,曾在緬甸戰場被英軍繳獲過。



值得一提的是,國軍曾經也繳獲過南部試製二型衝鋒槍。然後,我國的軍工技術人員也根據這一槍支進行了仿製。通用美國湯普森衝鋒槍的彈匣,理論射速約為500發/分。

到了1940年,日本軍工人員根據南部試製二型衝鋒槍再次升級,由於當年是日本的神武皇紀2600年,於是這一改進型衝鋒槍,就被稱為“百式衝鋒槍”。

早期型百式衝鋒槍,配備筒狀刺刀座,可以安裝三十式刺刀、槍口消焰器和兩腳架,取消了射速調節器。(槍機的行程較長,理論射速只有450發/分,沒有必要安置射速調節器)

這個百式衝鋒槍比前面提到的各式日製衝鋒槍的名氣要大的多,這屬於當年日軍自主研發的自動武器的代表槍型。



從國外購買的【衝鋒槍】

由於自主研發的衝鋒槍不能滿足部隊的裝備需求,因此從1920年代到1940年代,日本還從西歐國家直接購買了一些衝鋒槍,少量的裝備了陸軍、海軍和警察。 其中,數量最大的是德國博格曼MP-18/Ⅰ、MP-28/Ⅱ以及其衍生型。

順帶一提,由於德國的博格曼衝鋒槍大多采用7.63x25mm規格的毛瑟手槍彈,因此日本也購買了7.63mm毛瑟手槍。所以,日軍其實也有盒子炮,只不過盒子炮不是日軍的制式武器罷了。

另外,日軍還從瑞士購買了一些SIG-1920 7.63mm衝鋒槍裝備部隊。這個槍型其實也是MP-18/Ⅰ衝鋒槍的衍生版本,使用的也是盒子炮的子彈。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型號的衝鋒槍,國民政府也從西歐國家購買過。正面戰場上很多被日軍繳獲的國軍衝鋒槍,日軍都是拿回去改改,就可以直接用了。

除了以上列舉的半自動步槍和衝鋒槍外,日軍還裝備了很多其它槍型,這裡就不一一的列舉了。

總的來說,日本是個窮國,消耗不起大量的彈藥。因此,日本陸軍的核心戰術是使用栓動步槍配合擲彈筒推進。在精銳老兵的操作下,栓動步槍也能達到非常驚人的精準,而擲彈筒百米內甚至更遠,也經常能保證驚人的首發命中率。在這種情況下,日軍其實不需要半自動步槍以及衝鋒槍。

後來,美軍在太平洋戰場教育了日軍火力壓制的重要性後,此時日軍的老兵基本上在太平洋上被美軍的產能消耗光了,另外國內的資源也已經不支持大量換裝了。於是日軍也就不搞武器換代,而是採取最有效率的神風特攻,搞自殺式襲擊。

所以,日軍不大規模裝備半自動武器或者衝鋒槍,主要是因為在戰爭前期沒充分認識自動武器的重要性。後期認識到了,但也沒有時間裝備了。並且,日軍的資源一直是個軟肋,實力上也不支持日軍大量配發不需要打一槍拉一下槍栓的半自動和自動武器。


Mer86


二戰時期各國士兵使用的制式步槍大多都以單發栓動步槍為主。德國的毛瑟98,英國的李恩菲爾德,日本的三八大蓋,蘇聯的莫辛納甘等都已成為二戰名槍。其實美軍在二戰前期也大量的使用過單發栓動步槍m1903春天步槍。

<strong>

隨著戰爭時間的延長,美國強大的工業體系和地域廣闊戰略資源豐富的優勢逐漸體現出優勢。開始大量把半自動步槍裝備部隊,例如,m1伽蘭德半自動步槍,m1卡賓槍。其中m1伽蘭德步槍最為搶眼,到戰爭結束,m1伽蘭德步槍共生產了四百萬支,是美軍中裝備最數量最多的單兵武器。

半自動步槍和栓動步槍對比優勢很明顯,但同時也是有劣勢,最大的劣勢就是半自動步槍的射程比栓動步槍近。

美軍在長時間的戰爭中發現,兩軍用步槍交火的距離大部分都發生在300米以內的距離,所以使用半自動步槍利大於弊,於是就把半自動步槍大量裝備部隊。拿美軍的一個步兵班舉例,一個班12人,有8人裝備伽蘭德半自動步槍,剩下的是勃朗寧輕機槍和湯姆遜衝鋒槍,全班只有一支栓動步槍,那就是m1903春天狙擊步槍。這種配置讓美軍在戰場上佔盡了火力優勢。雖然毛瑟步槍的射程能達到八百米以上,伽蘭德步槍的有效射程不到400米,但是兩軍的距離稍遠一些,美軍就用炮了,根本不跟敵人拼遠距離射術,而一旦到了近距離步槍的射程範圍,毛瑟步槍的單發弱點就被伽蘭德的連發優勢所壓制。

伽蘭德步槍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當子彈打完之後,裝彈卡鐵自動從槍膛彈出,同時發出“叮”的響聲。近距離作戰時,很多德軍聽到“叮”的一聲就知道對面的美軍要換彈藥了,趁機進攻,這讓美軍平添了一些沒必要的傷亡。

但是美國人很快就學會了利用這一點,部分士兵故意讓步槍發出“叮”的一聲,然後等待德軍衝過來,剩下的美軍對其射殺。從此,德國再聽到“叮”的聲音不知道是真是假,不敢輕易冒進。

到了戰爭中後期,為了泥補火力劣勢,德軍把大量的mp40衝鋒槍裝備部隊,同時也生產了大量g43半自動步槍。到了戰爭末期甚至設計生產了stg44突擊步槍,但是大勢已去,敗局不可扭轉。

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日軍為了和美軍抗衡,把在中國作戰的16個甲種師團調往太平洋戰區。甲種師團是日軍最精銳的部隊,日軍共有17個甲種師團,除了第三師團(名古屋師團)留在中國外,其餘的全部甲種師團都去對付美國人了。

即便是在日軍的甲種師團中,步兵裝備最多的單兵武器也是三八式步槍和99式步槍。三八大蓋在中國橫行霸道慣了,但是在面對美軍半自動步槍的時候就失去了優勢。在太平洋戰區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不但大量裝備伽蘭德半自動步槍,而且小巧輕便的m1卡賓槍也大量出現在戰場。再加上美軍強大的重武器優勢,讓日軍苦不堪言。<strong>

為了挽回單兵火力優勢,日軍先後生產了四式半自動步槍和百式衝鋒槍,都少量的裝備部隊。可問題是,雖然能把這些武器設計製造出來,後期的生產資源跟不上。

日本本來就是一個資源貧乏的島國,再加上太平洋戰場的節節敗退,逐步喪失了制海權,失去了外界資源的供給。在這種情況下,日本沒有足夠的原材料來生產這些先進單兵武器和彈藥。

在僅有的戰備資源中,首先要確保飛機,軍艦等重型軍工的供給,然後才是輕武器的供給份額。當時的日本,連引以為豪的零式戰機都沒有足夠的資源生產和維護,哪還有多餘的資源供新式步槍揮霍。

戰爭,拼的是綜合國力。並不是單純的有設計能力,有製造技術就一定可以把武器製造出來裝備部隊。日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必須得承認,當時日本的發達程度和工業技術都能排進世界前列。但是,日本在太多的領域都沒有“板凳深度”,隨著戰線的拉長和時間的消耗,他們只能用“單發步槍去硬抗自動步槍”。


無筆史官



這個問題要從幾個方面進行討論。有的人認為,日本在二戰時,工業資源缺乏,因為日本當時是海上強國(僅次於美國),為了保持這個地位,日本也要不斷地建造大軍艦,一戰以後,日本對時局有個錯誤的判斷,認為二戰還是大炮鉅艦的天下,所以在美國不斷建造航母時,日本卻開始建造大和,劍門兩艘巨大的戰列艦,製造這樣的軍艦,佔用了日本大量的鋼產能。所以當時日本鋼鐵量分配是海軍有限。

其次日本對自動步槍的開發存在一個“”誤區”,認為自動武器發射是浪費彈藥,日本軍人從進入部隊開始就進行了嚴格的射擊訓練,所以日本士兵的射擊命中率非常,這樣從某種意義上也是節約了鋼材成本。但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島嶼作戰時,日本軍發現,美軍的自動武器並不僅僅是殺傷,還有壓制的功能,雖然美軍士兵射擊精度不高,但卻可以達到控制戰場戰略目的,這樣日本也開始研製自動武器,小部分配置軍隊,但已經為時已晚。

最後的理由就是三八大蓋是日本經典武器,具有很強的穿透力。用在中國,東南亞戰場就算是二戰,也不是很落後的武器,日本本身的資源貧乏,如果全面更換三八大蓋,日本軍隊人數將近1000萬(1945年),這樣的子彈消費也是驚人。本來並不太落後與使用成本的比較後,這款日本一戰就是用的武器一直被使用到1945年。


戰爭是打經濟仗,資源仗,日本的武器選擇有很多時候出於無奈,這也是日本本身條件限制所致。


橋本看日本


首先,是因為日本工業基礎不夠啊!

其實,日本這麼做也是沒辦法的事。二戰時期的日本,雖說是亞洲唯一一個完全工業化的國家,但其工業化水準和美蘇德英法等老牌西方列強相比,還是有巨大差距的。

日軍雖然能夠打造一支足以和美軍叫板的海軍艦隊,但軍工資源也大部分耗在海軍那去了。這又導致日軍的陸軍裝備和西方列強差距甚遠,看看日軍裝備的坦克就知道。日軍坦克和美蘇德的坦克相比,小得像可豆子似的,因而也被譏為“豆子坦克”。

日軍炮兵也缺乏大口徑炮,普遍裝備的是隻有70mm的92步兵炮。這炮重量只有200公斤,三個人拆卸後就能揹著走。

因此,日軍步兵裝備自然也是比較糟糕的!二戰時期,西方主流強國得步兵武器都陸續實現半自動化。而美軍就更厲害,是二戰期間唯一一支全軍列裝半自動步槍的軍隊。也就只有日軍還依舊拿著他們那三八大蓋打天下。這也是沒辦法,畢竟日軍的彈藥工業相對於西方強國,實在太落後了。不論技術工藝還是產量,都差距太遠。

整個二戰期間,日軍子彈年產量的峰值是1941年的約4.9億發,這數字不到同期蘇軍子彈產量的十二分之一!就這樣的產能,即便日軍有能力研發和生產半自動式槍械,他們也裝備不起。這也是為什麼,美蘇德在二戰後期都開始大量裝備衝鋒槍了,而日軍卻還只能使用三八大蓋的根本原因。

其次,就是一開始日軍沒這個需求!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中國。由於日軍在二戰前期的對手,也就只有中國軍隊而已。面對裝備落後、缺乏訓練的中國軍隊,日軍即便裝備三八大蓋,也能對我軍形成壓倒性的優勢。

依託炮兵和空軍提供的火力打壓,再配合日本步兵卓越的射擊精度,日軍在抗日戰場上屢試不爽,一再突破我軍的防線和陣地。這就使日本產生了“老子天下無敵”的錯覺,進而忽視了對半自動化和自動化步兵武器的研發和改良。

最終的結果是,日軍到了太平洋戰場,立馬被美軍打成狗。在美軍暴風雨般的火力輸出面前,日軍壓根連頭都抬不起來,完全只有捱打的份。往往日軍發動一輪萬歲衝鋒下來,基本就都橫躺在美軍的陣地前。


這些歷史要讀


美國怕死人,因為軍人是屬於國家的,每個人都買了鉅額保險,國家怕賠破產,所以給每個士兵配發各種先進武器,十幾個後勤人員保障一個士兵戰鬥,就怕士兵告政府,士兵家屬告政府,軍官告政府。

所以美國人打仗強調火力,後勤,補養,能用錢解決的事都不是事,子彈打不完,炮彈打不完,炸彈扔不完,午餐肉吃不完,可樂喝不完,如果一場戰役沒把基數用完,軍官要受處分,害怕被士兵告,士兵家屬告。

日本士兵是屬於天皇的,天皇決定它們生死存亡,天皇為了節約,肯定不會為士兵提供先進武器,只提供便宜武器,子彈要省著打,炮彈要省著花,汽油要省著用,飯要省著吃,還不給買保險,只提供精神支持。

美國人把打仗當成生意做,沒有絕對制空權,制海權,制地權,不發動任何一場進攻,都本著少死人的原則作戰,所以武器必須領先對手,三八大蓋打一槍,美國加蘭德步槍必須打三槍,土兵家屬才沒有找政府賠錢的理由。

日本人把打仗當成為天皇盡忠的表現,都不把自己當人看,把自已當野獸看,不管對錯,不管父母,不管人性,只要被天皇認可就行,那怕拿著落後武器,也無怨無悔。

美國依靠以人為本的作戰原則,大規模生產先進武器,把成本降到最低,才能大批量裝備連發武器。

日本以天皇為本,不注重武器,只注重忠誠,廠商也就不注重武器升級換代,省錢省料省工是第一位的,憑什麼為一些不怕死的野獸配備先進武器,給個布條綁就可以了。


光芒萬丈34957


二戰美軍使用的是M1半自動步槍和M1卡賓槍,而日軍是38式和99式栓動步槍,要美軍落後一代。

日本在1930年就研發出了半自動步槍,並且準備以小倉兵工廠的甲型半自動步槍或者日本特殊鋼的丙型半自動步槍為下一代步槍。其實這兩種半自動步槍都採用了佩德森半自動步槍的技術。

但是在這個時候77事變爆發了,在8月7日,日本宣佈追加在華北地區的戰爭經費4億日元,其中彈藥費1億日元。最後1937年,日本陸軍的軍費達到了23億,是平時的2倍以上。

不斷擴大的戰爭,光是在1938年,日軍就擴編了10個師團,由於缺乏步槍,都從意大利進口了一批步槍。而日本陸軍軍械費的76%,都用於製造彈藥。根本就沒有錢製造大炮和坦克了,就更不要說是步槍,為此,日本換裝半自動步槍的計劃就被擱置了。

到了1944年,日本開始研製四式甲半自動步槍和四式乙自動步槍,都是採用7.7毫米子彈,半自動步槍是10發子彈,自動步槍是20發和30發子彈兩種款式。

但到了1944年以後,日本已經失去了制海權和制空權,極度缺乏原材料,僅有的材料也優秀製造飛機和船隻。由於缺乏原材料,整個1944年,陸軍都沒有生產1門野戰大炮,就更不要說步槍了。最後日本就只生產了125支半自動步槍和200套零件根本沒有投入全面生產。


深度軍事


因為這是兩種步槍,美國人大量裝備的是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而日本人大量裝備的是三八式栓動步槍。

美國人的M1加蘭德半自動步槍利火藥氣體和槍機後坐力完成拋殼、子彈裝填、上膛等一系列動作,相當於用火藥爆炸的化學能代替士兵的上膛動作。射手要做的就是不斷扣動扳機,直到彈夾發射完畢。(上圖並非M1半自動步槍,但是原理類似)

而日本人普遍使用的三八式步槍,打完一發之後,需要人力拉動槍栓退殼,然後前推裝彈上膛並閉鎖,然後才能射擊。

兩種武器的不同原理導致射擊動作大相徑庭。一邊連射,另一邊只能拉一下槍栓打一發子彈。半自動步槍的好處是火力密度遠高於栓動步槍,在太平洋叢林中一個使用M1加蘭德的美軍士兵就能壓制一個班的日軍步兵。只因為栓動步槍射速實在太慢。

半自動步槍火力雖然強大,但二戰期間日本人自始至終都捨不得給步兵配備半自動步槍,

首先是因為對於日本人脆弱的工業生產能力來說,半自動火器對於子彈的消耗量相當巨大,日本人擔心供應不足。

另外一個原因是日本人獨特的島國思維,揪住一個思路不肯放手。戰前日軍所有的訓練模式都是圍繞遠距離精確射擊進行的。到了跟美國人對陣的時候,發現這個套路在猛烈的火力面前幾乎失靈。一般明智的軍隊會根據戰場情況改進火力配置,如前蘇聯大量裝備波波沙衝鋒槍以加強近戰火力。

日本人可不這麼想,仍然一如既往的抱著三八式跟美軍對剛,美其名曰武士道精神。其實就是島國人缺乏變通的僵化思維。從華北平原到東南亞雨林,萬年不變的三角隊形再一次印證了這一點。

那個時代的日本軍隊,看起來張牙舞爪不可一世,我們也曾被他們的外表所矇蔽。然而回望過去,不得不說,堅硬卓絕的外表之下是一顆脆弱可憐而又自卑的心。


更多精彩軍事知識,點擊“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