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頭部公募“試水”指數專戶業務

隨著2018年以來指數基金、ETF等指數產品大發展,銀行、保險等機構客戶對指數產品的配置需求也日益精細化。

近日,多家公募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量化業務頭部公司已經陸續出現機構定製的指數專戶產品,相較於公募基金,這類產品費率更低、投資策略更豐富,部分公募管理規模已經接近百億,未來這一業務或成專戶規模新的增長點。

多家頭部公募成立指數專戶

客戶專業化程度較高

近日,有多家公募業內人士告訴記者,目前已經有多家在量化業務領域領先的公募成立了指數專戶產品,客戶需求的標的指數以多策略的寬基指數為主。

北京一位大型公募量化投資部門負責人向記者透露,目前他所在公募已經成立了多隻指數專戶產品,但目前這類產品規模並不大,處於“試水”階段。目前此類產品的定製用戶一般是保險等注重中長期配置目標的機構投資者,也有部分看好標的指數在6個月、一年以及中長期表現的客戶。

從專戶產品配置的標的指數看,目前既有配置滬深300等寬基指數的,也有配置長期看好的行業和主題指數的,還有配置Smart Beta指數的,也有部分客戶會自主開發指數來跟蹤。

上海一位公募指數基金經理也表示,目前保險、銀行對指數專戶都有需求,定製的指數類型主要是滬深300、中證500等寬基指數,單個客戶定製的指數專戶產品平均規模在幾十億元左右,目前他所在機構整體管理規模接近100億元。

從這類產品設立期限看,不少機構在2018年設置了2020年到期的產品,由於指數持有周期較長,這類投資者看重的主要是產品的長期表現。

據該基金經理分析,銀行等客戶此前配置絕對收益性質的私募產品較多,但2017-2018年私募業績欠佳,疊加2018年股市、債市爆雷現象增多,通過指數分散風險也成為這些機構投資者的避險考慮。

上述大型公募量化投資部門負責人也認為,一般而言,定製指數專戶的多是專業程度較高的投資者,他們有自己的投資策略、投資目標、產品設計和倉位調整需求,但這些客戶不想高成本去配置一套成熟的系統管理、風險控制、人員配置等,希望藉助基金公司的平臺、技術來打造自己想要的策略。

“指數專戶有點像策略、風控外包給公募的商業模式。”該負責人稱,這時基金公司其實就是一個平臺方,專業的資管機構按照自己的設想來平臺定製指數產品,把產品的運作管理風控等外包給專業的基金公司,通過指數獲取一些超額收益也可以留在客戶資金內部。

低費率、多策略催生定製需求

未來有望發展壯大

為何會有機構資金借道專戶來佈局呢?

“低費率可能是機構資金的一大需求。”北京某業內人士分析,與標準化指數費率結構相比,通過專戶形式客戶在費率談判中有更大的話語權,對於動輒數十億、百億的機構資金而言,減少0.1%的費率每年就有上百萬、上千萬的費用減免,這也是公募為客戶讓利以增強產品收益的做法。

據記者統計,目前公開市場的場外被動指數型基金平均管理費為0.62%,場內ETF平均管理費率為0.48%,而指數專戶的費率可能在此基礎上再度下調。

除了低費率的優勢外,投資策略更為豐富、更具個性化也是指數專戶的優勢。

在上述大型公募量化投資部門負責人看來,目前以專戶形式設置的指數產品,投資策略也更加豐富,比如可以增加新股申購的倉位,打新收益率可能比公募指數較高,在市場表現不好時可以適當降低倉位,產品在投資運作上要更為靈活。

上海一位指數基金經理也認為,如果是普通需求只需在市場買ETF產品就行了,但有些客戶希望戰勝指數,有增強收益的目標,這些定製化需求只能通過專戶形式來滿足,標準化指數和市場上增強指數型基金都無法完全契合機構資金的個性化需求。

不過,談及指數專戶市場的發展空間,這位基金經理稱:“多數公司都是在‘試水’階段,少數有自己想法的客戶會提出佈局指數專戶的需求,目前看市場需求並不普遍。或許隨著專業客戶的增多,這類業務會發展壯大,成為專戶規模新的增長點。”

本文源自中國基金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