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壽命不過三百年的魔咒,為何整個封建社會都沒有打破?

wm30947889


有人說漢朝不是打破了嗎?但是一漢分兩段,西漢和東漢。無論是漢,還是唐,還是後來的明和清。

(有人說劉邦斬白蛇,將漢朝斬成兩斷)

這些朝代存在的時間都是沒超過三百年。似乎300就是一個魔咒,打不破,跨不過。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不得不注意五個特點

第一,開國君主都是勵精圖治,這段時間王朝欣欣向榮;

第二,王朝越往後面走,積重難返。這個積重在於內部。始終是內部問題嚴重;



第三,王朝末年,總是百姓起義。為什麼?吃不飽,穿不暖,肚子餓了,要吃飯;

第四,封建社會君主集權制。整個帝國都在圍繞皇帝一個人轉動,家天下;

第五,形成了以土地為商品的一種價值觀,土地能夠隨便的買賣,土地的價值重於泰山,富貴返鄉必要購置田產,富不富裕,田地多少來看。

前三個特點是說一個王朝的發展特點,後兩個在說封建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制度。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所以,這就好解釋王朝滅亡的原因了,下面從兩個角度來說

一是經濟。封建社會以土地為依據向天下收取稅收,然後發展。百姓在上面種莊稼以此維持生存。



這是形成了一種小農經濟。所以,為了維護利益,就必須重農抑商。

但是土地允許買賣。說明了一個問題,土地似貨幣一樣流通,卻又不同貨幣,土地的流通是單方向,幾乎是從百姓到富豪。

我們都知道,種莊稼是個天時地利人和的一件大事,地利人和具備,天時不在,始終是不行的。天時就是鄉下俗稱的看天老爺臉色,也就是天災。

一旦天老爺臉色不好,百姓為了生存,必定賣田地。側面說明王朝的經濟來源少了一份,維護開銷的錢就少了。

在時間的加持下,王朝積重難返的特點立馬顯現出來。



二是核心的人,也就是皇帝。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沒有能力承受王冠重量的人,受苦受難的始終是百姓,內部問題會漸漸嚴重起來。何況皇帝是整個帝國最核心的人。大權在握,可是誘惑也挺多的。難免昏庸,昏聵,荒淫……時間久了,少不了享樂、形式、主敷衍。

不是每個朝代都會有很多的英明君王,似開國君主。解決內部問題猶如逆水行舟,那是非常難的。

皇帝和經濟這兩個因素影響下,積重難返的帝國終於無力支撐,下面揭竿而起,然後迅速崩潰瓦解……接著,又是一個人建立一個新的王朝,推行前一個王朝的東西。



如此輪迴下去……

而為什麼王朝滅亡的時間是三百年?

說實話,我還可以說是100年呢。厲害的秦隋也沒超過。晉元朝也是啊!

劉秀建立的東漢王朝不說超過三百年,兩百年也沒超過。


史小二記


王朝壽命不過300年並非什麼魔咒,因為不是出現王朝前就有神仙、術士、預言家說過,誰家坐江山不得超過三百年,只是後人追溯歷史發現,所有的封建王朝都沒有超過三百年就覆滅了。於是,便以為這是什麼魔咒。其實,中國封建社會一個家族世代繼承王位能長達近300年,這就夠長了,再長,中國比現在還落後。

一百多年前,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被辛亥革命推翻。一開始,人們還以為中國即將走上民主之路,沒想到的是,半路殺出個袁世凱復闢帝制,袁世凱雖然沒成功,但在後來的民國時代,只因統治者根深蒂固的封建王朝思想,導致了軍閥混戰,外敵入侵,中國人過的還是封建王朝的日子,還飽受戰亂之苦。

掰著指頭算算,自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建立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中國整整走過了2132年的封建歷史。一個家族更替著一個家族在統治和奴役著中國人兩千多年,這不可謂不長。假如這兩千多年裡都由一個家族來統治,中國可能現在還沉浸在大秦帝國的美夢裡吧!

那麼,中國封建王朝壽命為何都不過三百年呢?既然叫王朝,那就有壽終正寢的一天,而王朝壽命的長短,不但與統治者本身的治國理念有直接關係,而且與民族文化和民族性也有直接關係,也就是被統治的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大有關係。縱觀歷史,王朝更迭多在王朝統治者昏庸無能、自然災害頻發的節點上發生。這對於一個家天下的統治者來說,即使做了先見之明的預案,也無法預見到百年之後將會發生什麼。而有的封建王朝能夠持續二百多年,這都得益於自漢以來,統治者獨尊儒術的統治藝術,使所有國人的思想都服服帖帖,甘願被一家人統治。

但是,當人們吃不上飯,還受盡貪官汙吏的剝削和欺凌時,即使讀了太多的孔孟之道,也不會坐以待斃或活活餓死。於是,有人為了生存造反,有人為了奪取天下而戰鬥,從而發生了朝代更迭。而這一切,都是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才發生。這就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體現,但作為家天下統治者,他並不會真正關心民間疾苦,而是妄想靠皇權或武力維護家萬年統治,可這不過是南柯一夢而已。


若愚趣談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王朝不是壽命不過三百年,更不是魔咒,只是我們後人一直在學習和研究歷史的時候發現了這樣的一個規律而已,所以不存在魔咒這個說法。

但是實際上確實我們的古代王朝不論在創建的時候是如何的強大與富有,但是不到三百年的時候總是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一直到最後問題暴發出來,然後全國各地的百姓開始造反,於是推翻了舊的朝代,開始創造了新的朝代。

那麼問題來了,每次新的朝代出現就是要將舊朝代的問題清除,可是我們的舊社會的封建思想卻一直在這種破滅中重生,卻一直保留著這種思想從來沒有改變過,就算是有改變,但是中心思想從來沒變過,那幾乎就是換湯不換藥,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

其實說白了古代的王朝每一次破滅大多數都是因為民間的百姓無法生存,不得已經才開始了這條道路,再加上一些有心人的推動下,於是舊的朝代就這樣破滅了。

說實話我們古代的中國就是一個農業大國,對於農業大國來說幾乎就是靠天吃飯,如果老天不下雨,或者下過頭了,都是問題,都會影響來年的百姓收成,再加上古代的種植物太過單一,一旦發生點天災之類的事,那百姓就會沒有糧食吃,在沒東西吃的情況下就會開始倒處亂跑,然後又會破壞別的地方的生態平衡,於是天下就亂了。

聽起來彷彿並不關王朝的事,好像就是百姓生存不下去亂跑才造成這樣的結果,但是身為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沒有管理好自己的萬民,造成這樣的後果這個王朝不該承擔責任嗎?

但是統治者自己也很無辜,明明朝代從創立的時候就是這個樣子的,為什麼到我這就暴發問題了呢。

其實說白了還是封建社會的這個思想問題,王朝的統治者為了更好的管理自己國家的百姓就會用封建思想的那一套,因為這一套主要就是為那些皇帝服務的,所以他們但凡成為皇帝就一定會用這樣的思想來管理百姓。

但是封建思想卻是從根本上在滅絕百姓的發展力與想像力,畢竟身為一個合格的百姓只能在自己的村子裡生活著,一輩子都是守著自己一畝三分地來生活,除了種地幾乎沒有別的收入來支撐,年景好的時候還沒事,一旦發生點天災那就鐵定出問題。

除了這一點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一個問題,那就是封建思想的傳宗接代,在古代人的心中多生孩子幾乎就是頭等大事,從來沒有想過如何來養活這些孩子,也沒有想過自己的孩子將來會不會有多餘土地來種。

所以每一次新的朝代創立的時候,天下百姓的人口在經過戰亂後已經少到一個很少的地步,於是這些百姓分到的土地還是夠用的,但是隨著這些百姓開始安居樂業,主要是生孩子,尤其是古代一生就是十幾個孩子,也就是說在短短二十年的時候裡百姓在沒有外患的情況下幾乎會翻十來倍,本來一戶人家三口人五畝地那是相當夠用的,可是現在成了十幾個人來分,每個人能分多少地。

而且全國的土地總面積是不變的,也就是說隨著人口的大量增漲,每個村子裡的土地都是不夠種的,可以想像一下從最初的一個村子幾百口人,到最後王朝快要滅亡的時候一個村子幾萬或者幾十萬人,光是想想就太可怕了,這些人口太多了,可是土地就這麼點,所以大多數的百姓都是在維持生活。

再加上皇帝為了便於管理,不容許百姓外出,那這些百姓除了種地幾乎沒有收入,在這樣的情況下但凡發生點天災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就不用想了吧。

於是百姓開始造反,舊的王朝在這一次當中被滅了,新的王朝出現了,可是由於在新王朝出現之前發生了太多的戰爭,大量的人口在這次戰爭消失了,所以當新王朝成立後,天下的百姓手中又有了充足的田地來種,也有了充足的口糧來養活自己的家。

可是新王朝的統治一定要有自己的特權,而封社思想造就了這樣的特權,於是下一任的統治者又開始用上了封建思想這種武器,於是又一次人口一點一點的開始增漲,田地又慢慢的開始不夠用了,一直到下一次天災出現的時候,王朝又到了更換的時候了。

說白了其實就是封建思想的問題在作怪,但是古代的時候統治者又離不開封建思想的那種管理方法,所以只能像掉進了一個魔咒當中一樣,不到三百年就換一個新的王朝。

如果像我們現代一樣可以外去打工,種田不在是唯一的出路,那麼古代的百姓但凡還有活路,誰願意跟著別人去冒險,畢竟大多數的老百姓還是喜歡安居樂業這種生活,腦子比較衝動的還是少數人。

所以說古代的封建社會中封建思想成就了一代帝王,但是也正是這種思想讓這些王朝都躲不開三百年的魔咒。


虎頭山小妖


沒有邏輯思維的能力的民族十分可怕。 顛倒黑白,胡攪蠻纏,王者有理,強詞奪理,詭辯成性,強權壓制,最後說不過你,殺死你!這就是漢民族,發展不出科學體系,全社會沒有創新,投機取巧,急功近利,死不悔改,只知道夜郎自大,喜歡從老祖宗的胡思亂想中尋找答案,最後變成排斥科學,夜郎自大,喜歡搞政治,把邏輯問題轉化成人整人的政治問題,權力大者拍板定對錯,流氓勢大者說了算的社會機制。所以,最近崔永元說了句很中肯的話:“邏輯很可怕,一但你掌握了邏輯思維的能力,便再沒有人能夠對你洗腦,你便有了自己的獨立思考和人格!”


用戶50083532655


我認為,封建王朝所通行的社會制度,會不可避免地造成兩大問題。而正是這兩大問題,最終導致了封建王朝的衰落。

在封建王朝建立之初,往往會進行一次新的土地分配。雖然那批“建國功臣”們仍然會分得大部分土地,但尋常百姓也能分得一畝三分地,因此基本不會出現“貧者無立錐之地”的社會現象。再加上王朝建立之初,國家相對比較穩定,統治者大都實行休養生息的基本國策,沒那麼多苛捐雜稅。因此,總的來說這時候的社會經濟還是相對比較繁榮的。

但是,當新建立的封建王朝開始世代更迭後,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便開始出現。眾所周知,開國皇帝不可能只生一個孩子,往往會生很多孩子,雖然這些孩子中只有一人能繼承皇位,但封建王朝的皇室宗親是不能餓死的。所以,對那些沒有繼承皇位的孩子,便會把他派駐外地並給他一塊封地,讓他能夠衣食無憂地生活下去。而這些皇子皇孫又會生育很多子女,為了他們不被餓死,到時候又會分配大批土地給他們。

就這麼週而復始,皇子皇孫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土地被分配出去,而他們是不用納稅的。這就導致,國家的消耗越來越大,而承擔賦稅的主體也越來越少。

另一方面,封建王朝會逐漸產生權貴階層,比如高官貴爵、富商大賈,而任何年代“炒房地產”都是穩賺不賠的。因此,他們有錢以後就會大量收購土地。在那時,也沒有行之有效的土地限流政策,很多窮苦農民一旦遇上天災人禍便只能賣地,最後淪為為地主打工的佃農。就這樣,土地兼併的情況愈演愈烈,最終形成了“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局面。

就這樣週而復始,國家消耗越來越大,而納稅人越來越少,最終造成極其尖銳的社會矛盾。也不是每人發現這些問題,但執政者都是既得利益者,他們絕無可能放棄自身利益。於是,封建王朝便不可避免地走向毀滅。



冰焰


王朝是具體的政治上的事。好比一個公司。

能開300年,說實話是很了不起的。

你去看看世界史。中國這麼大的國家,兩三千年一直叫中國,只是朝代更替。這是絕無僅有的。況且歐洲好多國家起起落落。連記載都沒有。

並且有重要的一點:中國有天下觀。(這來自於我們的道統文化。)

也就是說:不管朝代如何更替。但中國永遠是中國。我們的文化歷史。沒有隨任何的改朝換代而放棄。

尤其不可思議的是:無論是南北朝。尤其是元朝和清朝。那絕對不是什麼少數民族。那些是獨立的國家打敗了我們,蒙古國。後金國……相當於當年的八國聯軍德國俄國。把我們打敗了。讓我們亡了國。

但你會發現一個很神奇的事:南北朝幾十個國家打來打去。最終都漢化了。

元朝把我們幹掉了,但蒙古原本的國家和人消失了。後金把我們幹掉了,滿族人消失了。

所以中國人從來不認為一個朝代是可以永恆的。我們朝代上面有道統。只要有道統在,就有我們中華在。

而歐洲同樣跟我們差不多大:這2000多年一直不斷的打仗,分裂分裂打仗,有過多少次戰爭,有過多少個國家,你都說不清楚。但中國郵政是3000年的歷史,一目瞭然……

大家僅僅惑於近幾十年歐洲的強悍。或許缺乏了歷史觀。


東萊國學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約500字,閱讀需時2分)

說到王朝,就不能忽視其輪迴。

在王朝誕生之前的原始社會,大家集體狩獵、集體採集,最後統一分配勞動果實。既然是統一分配,那麼每個人都擁有同等財富,就沒有貧富差距。

這種狀態就是王朝、或者說國家誕生之前的一種長時期存在的狀態。

王朝的產生,是在生產力發展,私有制發展起來之後。

王朝的產生是因為貧富分化,而王朝產生後,更是促進了進一步的貧富分化。

當貧富差距產生的那一天開始,貧與富就漸行漸遠,差距越來越大。

但是,社會具有自我調節功能,當貧富差距到達臨界點的時候,就會引起社會動盪,發生戰爭,從而造成政權更迭,財富被重新分配。

一個輪迴結束了,另一個輪迴重新開始。

戰爭爆發的原因是因為貧富差距太大造成的,所以歷朝歷代一開始的時候會用政治手段或武力手段把財富重新洗牌,為勞苦大眾營造一個貧富差距相對較小的環境。

但是無論剛開始貧富差距有多小,一般過幾十年後貧富差距又會拉開,最後又會發生戰爭。如此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為什麼週期是二三百年時間?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

研究歷史,很多時候會直麵人性,人性在很多時候,是相通的。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一般王朝之初,君王都能勵精圖治,到了中期之後出現鬆懈的君王,到後期就積重難返,遇到災害、外敵入侵等突發情況,王朝就會崩潰。

這個循環,基本就是十代人左右,就是二三百年的時間。


兩分鐘走近歷史現場,更多歷史文化原創內容,歡迎右上角關注@歷史寶藏。

<strong>


歷史寶藏


.每一次王朝的更替,不是由於王朝前期開明,中期保守,後期腐朽,而是利益分化形成對立,矛盾不能靠內部調節而減小或消除。即得利益集團不捨棄自己的利益,例如土地再分配,財富轉讓等,而沒有得到利益的人生活困難,掙扎在死亡線上,生命時刻面臨威脅,不抗爭不能生活,這才導致王朝更替。每個王朝末期都會進行改革,調整利益分配,但即得利益集團不會出讓利益,社會矛盾調和不了,所以,每個王朝覆滅前,制度好像很好,但還是滅亡。一般根據社會生產力,財富分化集中,大約70致100年完成,這是為盛世,而後矛盾不斷,王朝逐漸滅亡。一個王朝大約300年。


天空之城


關於這個問題,是應該有時空限制的:1、題目中設定的是封建社會,故先秦的王朝不算;2、以中國歷史為準;3、這個問題提在這些王朝結束以後。

那麼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西漢,前202--8,209年;東漢,25--220,195年;唐,618--907,289年;北宋,960--1127,167年;南宋,1127--1279,152年;明,1368--1644,276年;清,1644--1911,267年(含後金為296年)。其中歷史學家一般把北宋和南宋看作一個朝代,而史書也只有一部《宋史》,這樣來說的話宋朝有319年。

我們在來看封建王朝滅亡的一般模式:1、自己不想幹的。也可以說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天生的職業就是皇帝,但經常不認真上班,去幹副業,最終替他工作的人名正言順的取代了他。也就是說,人家尤其給他打工,不如自己幹。2、覺得自己太牛,操之過急的。這一類主要體現在窮兵黷武,大興土木,自以為是。最終弄的名不聊生,民亂四起,一些舊勢力坐收漁利。3、被外來民族趕下臺的。一個朝代一旦長久了,多以經濟文化為發展重點,二軍事多有懈怠。加之相鄰民族社會變革的完成,需要更大的生存空間及物資資源,多會對經濟發達的地區進行掠奪和征服,所謂的野蠻取代文明。人類歷史從來不乏這樣的篇章。

我們在來看看這些王朝分別是怎麼滅亡的,當然,我們只說最主要的因素,因為大多數王朝的滅亡都不是單單一個因素導致的。西漢,皇帝聲色犬馬,不理朝政,CEO直接晉級董事長。東漢,外戚與宦官掙權,諸侯順勢入朝。隋煬帝好大喜功,覺得自很牛,文韜武略,天下第一,他的江山定會一統萬年。結果話音未落,亂民四起,最後眾叛親離,短命而亡。唐朝的滅亡與東漢有一些相似,自安史之亂後,唐朝的中央集權就越來越弱,最終導致各節度使地方割據,再加是外族入侵,加速了其滅亡。西晉和宋的模式差不多,皇位是靠嘴得來的,覺得武將一來沒什麼用,二來怕窩裡反,所以重文輕武。所以有了五胡亂華和西夏、遼、金、蒙古長期的對宋的侵略。最冤的是上吊的那個,本來想做個好皇帝,確信錯了人,又遇饑荒,因而亂民四起,最後讓外族當了漁翁!至於我大清國,不好多說了,只能說一句,有些事讓女人說了算是沒什麼好結果的!


看史書的地理老師


老子:“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朝代更迭,土地等社會財產從新分配,這個時候社會財富是最平均的,但是隨著時間的發展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財富逐漸向少數人集中,而國家沒有制衡的辦法,納稅的主體廣大貧苦的農民土地越來越少,這就使得國庫稅收越來越少,同時階級矛盾逐漸擴大。為了增加國庫收入,政府還會增加賦稅,從而使得兩極分化更加嚴重,矛盾也就更加激化。加上為富不仁者趁火打劫,更快的兼併土地,底層農民總有一天忍不下去而反抗,從歷史經驗看,這個時間大約就是200~300年。解決的方法也很簡單,主要有兩點∶1、全體勞動者(低收入的除外)都要納入徵稅範圍,個人收入稅要公平合理,不能有特權階級,並實行逐級增加比例的方法(古代官員不交稅,商人繳稅非常低,稅收基本全壓在農民身上了),2、徵收遺產稅,比例還不能低了。既可以防止家族經濟帝國的出現,又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們對財富過度追求的慾望,有利於道德觀念的迴歸,也有利於慈善事業的發展。

以現在中國的情況來看,如果一直不設遺產稅,那麼也是很難維持300年的,而且現代高科技時代財富集中的速度更快,可以說遠超古代時期,社會矛盾爆發出現的時間只會更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