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事業編制副科級出路在哪?

永恆1517351


鄉鎮事業編制主要集中在七站八所,經過多輪機構改革,很多站所進行歸併成立了綜合服務中心,目前鄉鎮站所副科級設置的只有司法所、派出所、法庭、財政所等少數幾個,且都是行政編制(少部分參公),事業副科站所幾乎沒有。鄉鎮事業編管理崗位人員因此多數停留在9級水平,存在明顯的“天花板”。

在縣一級,副科級幹部已經列入組織部門管理。拿到了副科級,意味著打通了事業行政交流的壁壘。進,可以調任行政機關、參公單位副科實職,甚至直接提拔正科職領導;退,可以調到其它事業單位擔任副科領導職務,或者晉升為正科(管理7級)領導職務。無論哪種選擇,副科在縣一級特別是鄉鎮都算得上是個“人物”,在外人眼裡是和副鄉長、副鎮長一樣大小的官。

取得事業副科,還可以參加公選或遴選,通過競爭上崗的方式選拔到行政機關或上一級機關事業單位。不過,近年來由於機構改革和幹部選拔任用方式的改變,這樣的機會已不多見。因此,事業副科想更進一步,還是要紮紮實實幹事,取得領導的信任,有利於長遠最好是先調任機關解決公務員身份,之後再尋求職位上的突破。如果無意於此,也可以轉專業技術崗位,通過職稱評聘的方式提升待遇,相對而言,這種方式更容易。


80後小公


鄉鎮的“七站八所”,基本上都是科級或者副科級事業單位,其管理人員都是由縣委組織部直接任命的副科級或者科級幹部。並不是體制外人員所理解的,事業單位分為管理崗位、專業技術崗位、工勤崗位,因此事業單位的管理人員就是管理九級、管理八級等,副科級是參公單位或者公務員單位領導幹部的稱呼,這種想法嚴格來說是正確的,但在實踐過程中,鄉鎮的事業單位,或者是縣區以上管理類事業單位的負責人,進行職稱任免的時候,都是按對應的公務員職級來任免,只是在工資待遇上按管理級別來套算,這也算是一種習慣。

鄉鎮事業單位的副科級的出路,要麼就是晉升,個人工作和能力得到組織的認可,通過在事業單位序列中提拔任命,晉升正科級(管理七級)管理職務,可以是鄉鎮事業單位,也可以晉升、調任到縣直事業單位任職。如果年齡沒有超過40歲,還可以調任或者晉升到參公事業單位、黨政群機關,過渡登記為參公人員或者公務員,擔任領導職務,這是最好的出路,不僅工資待遇提升,而且晉升的道路更為寬廣。符合條件還可以參加公選,通過競爭到公選崗位上任職,一般都是公務員或者參公單位的副職,或者是事業單位的正、副職,只不過公選的機會太少,隔幾年偶而舉行一兩次。

已經擔任副科級,理論上還有兩條道路可以走:可以轉任專業技術崗位,謀求職稱上的晉升和發展,只不過有點晚,而且難度比較大,不太現實;也可以參加公務員考試,從科員幹起,同樣不太現實。


真寧腔調


本人曾經在鄉鎮工作12年,這個話題還是有發言權的!

目前,鄉鎮黨政領導要求具有公務員身份。2016年以前,鄉鎮的司法所、綜治辦副主任等崗位還不要求公務員身份,所以有一些事業編副科級領導,但這幾年也要求具有公務員身份,這些人基本調離了原來的崗位。

也就是說,目前的鄉鎮,已經沒有事業編制的科級領導崗位了。

不過,現在有一個很好的政策,就是市裡每兩三年會拿出一定的鄉鎮領導崗位職數(一般換屆時崗位多),從在鄉鎮工作滿五年的事業編制幹部中選拔領導。一旦選拔上,就可以直接成為鄉鎮副科級領導(同時也轉為公務員身份),一般會安排副鎮長以下的副科領導崗位,極少年紀大的也可能安排黨委委員,這個政策非常吸引人,算是給了鄉鎮事業編制幹部一個出路。


老羅侃史


別的地方我不清楚,因為一個地方一個政策。

按照哈爾濱目前情況來看,鄉鎮事業單位基本上沒有人願意有行政級別,而且作為鄉鎮一級的事業單位貌似沒有副科級,因為副科級基本都已經是副鄉長變成公務員了。

我們這的政策是,鄉鎮事業編制人員在鄉鎮工作滿5年的,有機會變為副科級公務員,這樣上升通道就打開了,當然還要老年齡,如果年齡較大的話還是有職稱較為合適的。


心疼的豬


各省市各政策吧,事業單位管理崗8級為縣委或縣政府任命由組織部考核的提撥的事業副科級領導職務。這些通常為上級三定方案為副科級崗位,如:科局的執法大隊,我們這的鄉鎮行政綜合執法隊等類型

有的參公有的一類公益,同省各市政策都不一致。關於前途只能說有政策有機會,但是百裡挑一,看你背後山大不大。


正義的傑哥哥


事業編制,不可能有副科級,


ChinaGj


要麼考轉身份,要麼等機會調任,要麼調市級單位。


一笑傾城0101


事業單位分為專業技術崗和管理崗。管理崗職級參照行政單位晉升。在基層到了到科後很難再升。


方圓時評


鄉鎮能提個副科就燒高香了,還要什麼自行車。


cctv999


事業編有副科級是參公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