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是“太祖高皇帝”,應該稱其為“漢太祖”或“漢高帝”,為什麼稱他“漢高祖”呢?

正在學歷史


《史記·高祖本紀》載:“丙寅,葬。己巳,立太子,至太上皇廟。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太子襲號為皇帝,孝惠帝也。令郡國諸侯各立高祖廟,以歲時祠。”。從段話可以看出此時劉邦的廟號是高祖,諡號是高皇帝。



當然很多人都會認為一開始劉邦的廟號就是太祖,實際上不是這樣子的。在當時只是群臣建議惠帝給劉邦的廟號最好是“太祖”。但是實際上惠帝並沒有這麼做,最終他給劉邦的廟號是“高祖”,這點從“令郡國諸侯各立高祖廟”就可以看出。



其實劉邦的“太祖”廟號是漢景帝給的。據《漢書.景帝紀》記載“臣謹議:世功莫大於高皇帝,德莫盛於孝文皇帝。高皇帝廟宜為帝者太祖之廟,孝文皇帝廟宜為帝者太宗之廟。天子宜世世獻祖宗之廟。郡國諸侯宜各為孝文皇帝立太宗之廟。諸侯王、列侯使者侍祠天子所獻祖宗之廟。請宣佈天下。”制曰“可”。”



也就是這個在景帝開始,劉邦的正式廟號就有“高祖”變為“太祖”。所以在景帝之前,稱呼劉邦為“漢高祖”並沒有錯。那為什麼景帝將劉邦的廟號改為“太祖”時,我們不稱他為“漢太祖”,而還是稱他為“漢高祖”呢?

其實很簡單,之所以我們現在大多數的人習慣繼續稱劉邦為“漢高祖”,多數是受到我們現在接觸的最多的《史記》的影響。在當時司馬遷撰寫史記的本紀的時候,就直接寫到“高祖本紀”,而其他三位皇帝就是全部用到諡號,即“孝文本紀”、“孝景本紀”和“孝武本紀”。當然“孝武本紀”原名是“今上本紀”,後來武帝死後漢宣帝得到了這本書就讓人改成了這個名字。



當然不管如何由於司馬遷在“高祖本紀”中一直都採用“高祖”的名稱來稱呼劉邦,所以導致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都認為劉邦的廟號是“漢高祖”。其實關於漢朝的記載,除了《史記》是不管在做本紀名,還是在寫詳細事件都是採用“高祖”的稱號,其他的史書在本紀名上如《漢書》寫的是“高帝紀”,當然在文中寫的依然是高祖。亦如《資治通鑑》它寫的是“太祖高皇帝”,文中也用“高帝”來稱呼。



所以實際上歷代史書除了《史記》是採用“高祖”來稱呼劉邦的,其餘的史書基本都採用諡號,亦或“廟號+諡號”的方式來稱呼的。那麼為什麼就獨獨司馬遷的《史記》要採用“高祖”這樣看似不文不類的稱呼呢?

其實原因很簡單,在《漢書詳解》中就很好的給出了這個答案。文中說到“蓋邦配天地,是為高祖,而尊號加之於上,雖昭穆之太祖廟,此亦高祖之廟也。”。換言之其實劉邦既是漢高祖,亦是漢太祖,兩者實際是同一個意思。所以在當時不管是稱劉邦為漢太祖、漢高帝,亦或漢高祖實際上都是沒有錯的。



當然這個兩個廟號可以互相使用只是在兩漢在可以這麼做。究其原因在於兩漢給予皇帝的廟號是極其的嚴格,除非是有大功大德的皇帝才能獲得。而這樣嚴格的廟號制度最終造成兩漢只有七位皇帝獲得廟號,包括太祖劉邦、太宗劉恆、世宗劉徹、中宗劉詢、世祖劉秀、顯宗劉莊和肅宗劉炟。而這個時候因為廟號稀少,再加上廟號的制度並沒有徹底的完善,所以高祖和太祖是可以等義的。



但是到了魏晉之後,隨著廟號制度的完善,再加上廟號開始成為每個皇帝的“必需品”。所以此時的高祖和太祖開始被區分開。太祖開始被開國皇帝用於追尊先人所用,比如魏世祖曹丕追尊其父曹操為魏太祖、晉世祖司馬炎追尊其父司馬昭為晉太祖、唐高祖李淵追尊其父李虎為唐太祖、元世祖追尊其爺爺成吉思汗為元太祖。



不過也有開國皇帝如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和清太祖努爾哈赤等開國皇帝是直接用“太祖”廟號的,但總歸是有區別了。所以這也就造成自魏晉之後的史書都用“高帝”亦或“太祖高皇帝”來稱呼劉邦的原因。

而對於我們現在為何習慣用“漢高祖”來稱呼劉邦呢?其實原因就一個,那就是《史記》實在是太有名了,作為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我們可以不知道《漢書》、《資治通籤》這樣的史書,但是我們絕對知道《史記》。也就是如此,對於司馬遷裡面寫的東西自然就會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最終才會讓很多人只知劉邦叫“漢高祖”,而不知“漢太祖”、“漢高帝”之稱。當然實際上劉邦的廟號最開始確是“高祖”,但是自景帝之後劉邦的正式廟號就變成“太祖”了。


澳古說歷史


這是司馬遷寫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劉邦寫的本紀就是《高祖本紀》,由於司馬遷在史書上地位很高,漢高祖這個劉邦自有的稱號就流傳下來了。

題主說的很對,劉邦是太祖高皇帝,太祖是廟號,高是諡號。廟號是皇帝專有稱號,並不是唯一的,可以有很多。比如朱棣的廟號一開始不是成祖而是太宗。常用的廟號有:太祖,高祖,太宗,世宗等等。

廟號始於商朝,周代商之後取消了廟號,但是保留了諡號,因此周朝天子有諡號而無廟號。秦始皇一統天下後,自認為自己的功勳沒有人可以議論,或者認為自己可以長命百歲,所以取消了皇帝的諡號與廟號。這在漢朝後又恢復了,不過當時廟號的格調高,沒有特大功績的帝王是不會有廟號。諡號就是一個人死後對他的評價,包括皇帝、諸侯、大臣以及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人。通常是根據這個人的功績來評價的,這個評價字數不一,比如劉邦的諡號是高(功績很高,沒有別的能夠概況了),而朱元璋的諡號就是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讀起來都夠費勁的。還有范仲淹的文正也是諡號。


一般在唐朝之前稱皇帝多稱諡號,比如漢武帝、文帝,隋文帝等等,所以劉邦正統的稱呼是漢高帝,不過後來諡號的泛濫,後代為了彰顯祖宗的功績,什麼好聽用什麼詞怎麼長怎麼來,所以唐朝後一般以廟號來稱呼皇帝(這時候基本上皇帝死了都會有廟號),比如唐太宗,宋太祖等等。不過由於明清兩朝皇帝的年號不在變化(以前皇帝的年號隨時變化,比如有喜事了換個年號,打勝仗了換個年號等等)所以明清的皇帝被我們所孰知的是年號而不是廟號,比如朱元璋是洪武,比如崇禎(明思宗),比如康熙(清聖祖)等等。


臥牛城中一小民


首先說結論,漢高祖的名字叫法也正確,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只能說可以叫,卻不是最為官方的叫法。

當然,漢高祖這個叫法也不是後人隨便給亂叫的,主要是在兩本最權威的史書《史記》和《漢書》中均把劉邦喚作漢高祖,所以後人自然為了省事,也就直接叫為漢高祖了。

如下列記載: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姓劉氏,字季。《史記·高祖本紀》

高祖,沛豐邑中陽里人也,姓劉氏。《漢書·高帝紀》

所以,這是漢高祖這個名稱最初的來源,其實,別說是先人了,古人也有做過相關考證的:

【集解】:漢書音義曰:“諱邦。”張晏曰:“禮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帝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其實這個補充,也沒有說清楚為何叫漢高祖了,只能說,是直接以劉邦的諡號加他的廟號合在一起的名稱。

群臣皆曰:“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為高皇帝。《史記·高祖本紀》

因為這裡《史記》和《漢書》中的記載是一致的,我就不引用《漢書》中的記載了。

劉邦是太祖這一點,無可置疑,是大漢帝國的第一位皇帝,廟號太祖是正常。但是,問題就在於,古時候君王通常是有兩個名號的,一個是廟號,一個是諡號。

恰如漢武帝劉徹,他的諡號是孝武,他的廟號是世宗,所以,準確的說劉徹的所有名號加起來應該是漢世宗孝武皇帝。

而劉邦也是如此,他的廟號是漢太祖,而他的諡號是漢高帝,如上記載,因為功勞最高,所以為其諡號高皇帝。由此,劉邦的全部名號就是漢太祖高皇帝。

但是,包括司馬遷以及班固在內,可能就是為了省事,便合起來了,從他的諡號和廟號中各取一個字,便是漢高祖。

大概就是這樣吧,秦漢時期也並不是那麼規範,都在慢慢發展,而中國歷史也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不能拿後人的叫法來隨便要求古人。

正如我們現在人稱呼明清皇帝一口一個萬曆、嘉靖、康熙或者乾隆,但是,事實上那些名稱都是這些皇帝的年號,不僅不是他們的廟號,更不是他們的諡號,如此,這不是和以前就完全不一樣了嗎?

畢竟,你像漢武帝劉徹有差不多十一個年號,你總不能用那十一個年號來稱呼漢武帝吧?


火山小企鵝


高祖,是一種敬重詞意,是後人對先人一種尊稱。



michael舒27859952


劉邦有父親劉太公 ,忌太字而取高,且華夏是祖宗制度,祖在宗前,劉邦是漢帝國開國皇帝,所以取號高祖。

僅為個人觀點,歡迎指教


率土之斌


太簡單是國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