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著名的化学家、化学史家和化学教育家,著有《化学重要史实》

袁翰青(1905.9.7-1994.3.2),出生于江苏通州。有机化学家、化学史家和化学教育家。

袁翰青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九三学社第二届中央理事会理事,第三、四、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袁翰青长期从事有机化学研究、中国化学史研究以及科技情报研究的领导和组织工作。1932年首先发现联苯衍生物的变旋作用。著有《化学重要史实》、《中国化学史论文集》。

他是著名的化学家、化学史家和化学教育家,著有《化学重要史实》

1905年9月7日,袁翰青出生于江苏省通州(今南通市)的一个职员家庭中。父亲袁助之希望把自己的子女培养成为知识渊博的人才。因此,袁翰青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南通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完成学业后,随即就读于著名的南通师范学校。

1925年,以优秀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化学系录取。

1929,大学毕业时,被公派到美国深造,就读于伊利诺大学。在学习期间,袁翰青通过研究,发现了联苯衍生物的变旋作用,对立体化学和异构现象的研究做出了一定贡献。

1932,年获伊利诺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助教。

1925-1929年,在清华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29-1932年,在美国伊利诺大学化学系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

1933年底,袁翰青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心,回到国内,被聘为南京中央大学化学系教授,讲授有机化学、化学文献、高等无机化学等课程,并继续进行有机化合物变旋作用的研究,这是他在国外研究工作的延续。

1937年,日军大举侵华,江南沦陷,中央大学等高校和一些科研机构纷纷内迁四川和云南。为了发展我国西北部地区的科学和教育,袁翰青没有随校迁往西南,而是于1939年离开南京去了大西北的甘肃省兰州市,担任甘肃科学教育馆馆长。针对当时西北地区教育情况,他在馆内设立了实验室,供当地中学生做实验,使学生联系实际学习书本知识,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1944年,袁翰青在兰州参加民主科学座谈会(九三学社的前身)。

1939年,来到大西北的兰州市,担任甘肃科学教育馆馆长。针对当时西北地区教育落后的情况,他在科学馆内创建了实验室,供当地中学生做实验,使学生们能够联系实际地学习书本知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1944年,袁翰青在兰州参加民主科学座谈会(九三学社的前身),是科技界知识分子为发扬民主和振兴科技事业而成立的组织。

1944年,袁翰青在兰州参加民主科学座谈会(九三学社的前身),是科技界知识分子为发扬民主和振兴科技事业而成立的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为了发展新中国科学知识普及工作,任命袁翰青担任文化部科学普及局局长。

1952年,中国高等教育开始有了较大的发展,需要一整套理工科教材,袁翰青又调任商务印书馆总编辑,负责组织编写和出版这套教材,对提高教学质量起了重要作用。

1955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西北分院秘书长,在兰州负责筹建分院。同年,被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56年,为了发展科技情报事业的需要,袁翰青调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任研究员。新中国成立后的短短七年内,由于工作需要,袁翰青先后四次调动工作,但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愉快地服从,并尽力做出成绩。

1980-1988年,他在《化学教育》杂志上介绍了26位世界著名化学家,如拉瓦锡(A.L.Lavoisier)、道尔顿(J.Dalton)、门捷列夫(Д.И.Менделеев)等。他以翔实的史料叙述了这些化学家的生平、成就以及在历史上所起的重要作用,文章中所描写的科学家的崇高理想、坚韧的毅力以及为科学事业的牺牲精神和创新精神,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袁翰青和应礼文合编的《化学重要史实》是为化学教师和青年学生编写的化学史料,这本书寓教育于科学发展史中,不但传授了科学知识,还对于读者理解基本知识、扩大视野,以及对青年进行思想和品德教育起了积极的作用。此书于出版当年(1989年)就获得首届全国科技史优秀图书荣誉奖。

1983年,给母校南通师范学校写信:"母校对我青年时代的教育,是我一生从事科学事业的良好基础,为表示对母校及南通市教育的一点资助,特将本人近年来微薄的积蓄人民币五千元寄上,希望母校将赠款的年息购买工具书,赠送南通市的小学校。"国家科委主任宋健为此写下了这样一段话:"袁老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后来人一定要踏着前一代人开辟的道路,为发展中国的科学、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毕生力量。"

1994年3月2日于北京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