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甘子钊,物理学家 1938年4月16日生于广东信宜。195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3年该校研究生毕业。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北京大学教授及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世纪60年代初对半导体中隧道效应做了较好的工作,解决了锗中隧道过程的物理机理。70年代初在发展我国大能量气动激光上作出贡献。70年代后期提出一个基本正确的多原子分子多光子离解的物理模型。80年代初发展了光在半导体中相干传播的理论。80年代中期,在凝聚态物理的一些前沿,如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金属-绝缘体相变、磁性半导体量子阱中极化子、杂质共振态等方面作出一些贡献。1986年以来,在我国高温超导电性的研究和发展上起重要作用。

北京大学理学部主任。

他是国家超导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国家

甘子钊 ,男,汉族,1938年4月出生,广东省信宜县人。现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系系主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常委,北京大学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北京现代物理中心副主任,国家超导技术专家委员会第一首席科学家,国家超导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物理快报》(《Chinese Physics Letter》)主编,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物理学科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物理学科评议组成员,《Solid State Communication》中国编委,《Modern Physics Letter B》 中国编委,中国物理学会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材料科学学会常务理事。 甘子钊1959年10月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59年12月至1963年1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攻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

甘子钊1959年10月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59年10月至1963年1月在北京大学物理系读研究生,后留校任教至今。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北京现代物理中心副主任,国家超导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甘子钊的研究领域是固体物理和激光物理。1960年至1965年间,主要从事半导体物理的研究工作。曾在半导体中的电子隧道过程、杂质电子状态、磁共振现象等方面进行过理论研究,解决了锗中隧道过程的物理机理。1970年至1978年间,主要从事激光物理的研究工作,曾在二氧化碳气体激光器和燃烧型气体动力学激光器的研制,气体激光器的频率特性等方面进行过实验和理论研究,对发展我国的大能量气体激光做出一定贡献。1978年至1982年间,主要从事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曾提出多原子分子光致离解的物理模型和光在半导体中相干传播的理论。1982年至1986年主要从事固体电子状态的研究,曾在半导体中杂质的自电离状态、量子Hall效应、绝缘体-金属相变、磁性半导体中磁极化子、低维系统中电子输运等方面进行理论研究。从1986年开始,转入高温超导电性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主持北京大学的高温超导和全国超导攻关项目的研究工作,对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并负责组建国家重点实验室"人工微结构物理实验室"的工作,在国际与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甘子钊学术工作的特点是致力于在凝聚态物理与光学物理的前沿研究,并总是力求把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结合起来。1984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甘子钊兼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十届常委,《中国物理快报》(《Chinese Physics Letter》)主编,中国物理协会副理事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