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激情燃燒歲月,探訪“北大紅樓”“趙家樓”……

今年是五四運動100週年。4月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舉行第十四次集體學習。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五四運動是我國近現代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事件,五四精神是五四運動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今天,我們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必須加強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導廣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勵下,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 習近平指出,要加強對五四運動史料和文物收集、整理、保護,為後人繼承和發揚五四精神留下歷史記憶。要抓緊把同五四運動有關的歷史資料收集好、歷史文物保護好。要加強對史料的分類整理和系統化研究,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保護和展示五四運動史料。要加強研究隊伍建設,提高專業化能力,多出有深度、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五四運動100週年紀念日前夕,中國文化報社特組織記者在北京走訪6個與五四運動相關的舊址、故居,深入踐行“四力”,重溫這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在加深對五四運動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認識中,凝聚廣大青年把個人理想融入民族復興偉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青春力量。

北大紅樓:

感受激情燃燒的歲月

本報記者 李佳霖

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 | 重溫激情燃燒歲月,探訪“北大紅樓”“趙家樓”……

在北京市東城區五四大街29號,坐落著一幢坐北朝南的北洋風格建築,因全樓以紅磚紅瓦建成而被稱為北大紅樓或者沙灘紅樓。

1917年1月9日,北京大學新校舍紅樓正在緊鑼密鼓地施工。不遠處沙灘后街的京師大學堂,一位清瘦的浙江人正在發表校長就職演講,他就是蔡元培。此後,陳獨秀、魯迅、李大釗等新文化運動代表性人物聚集到北京大學。

1918年夏,北大紅樓建成,成為北京大學校部、文科所在地。隨後圖書館也搬了進去,佔了紅樓的第一層樓。李大釗的主任室就設在紅樓東南角,在這間普通的辦公室裡,李大釗主持成立了北方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北大紅樓也成為北京早期馬克思主義者活動的重要場所。

1919年5月2日,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從巴黎和會傳來,群情激憤。5月4日,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的反帝遊行隊伍從北大紅樓北面的大操場集合出發,雲集天安門,喊出“誓死力爭,還我青島”等口號,為維護國家利益大聲疾呼。“新文化運動在思想上為五四運動做了充足的準備。”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副館長李金光說。

歲月變遷,北大紅樓面臨過不少危難時刻,尤其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使其受到嚴重破壞。為保護這座具有光榮歷史的建築,國務院為搶修工程立項並撥專款。按照文物維修原則,工程設計組制定了一套中國傳統建築技術與現代科技相結合的抗震加固方案,完工後的紅樓室內外狀況和色調與原先沒有任何改變。2002年4月,北大紅樓被闢為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對公眾開放。

建成後的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以復原五四時期北大紅樓歷史面貌為主,恢復了圖書館主任室、第二閱覽室、《新潮》雜誌社活動室等的原貌。展廳裡,陳列著北京大學聘書、《新青年》刊發的一些進步文章的原件等。

《新潮》雜誌社活動室還原了1919年5月4日前夜的情景。這間屋子牆上掛著蔡元培手書的“新潮”二字及《新潮》雜誌社章程。室內桌子上、架子上滿是寫著口號的白布條幅,地上還散落有大量筆紙與傳單。觀眾參觀身臨其境,彷彿還能聽見當年的吶喊聲,感受激情燃燒的歲月。

輔助陳列展覽“新時代的先聲——新文化運動陳列”以新文化運動的興起、發展、影響為主線,展示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和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歷史。4月23日開幕的“五四現場”展覽,用文物資料、照片和繪畫作品,講述了五四運動的全過程。

李金光說,紀念館正在探索開闢更大的開放空間,提升展陳展示水平。“比如,在紅樓二層,當年有一間教員休息室,在上課之前,教員在這裡暢所欲言,集思廣益,非常有意義,應該得到恢復。”李金光說,如果將二樓開放,設置順時針或逆時針參觀路線,可以達到疏解人流的目的。在紀念館院內也可以開闢出為觀眾提供服務的空間,達到現代博物館的標準。這些設想都在調研、論證之中,待下一步編制更完善的方案即付諸實施。

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館藏文物、圖書等藏品7萬餘件。李金光認為,蒐集、搶救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的文物迫在眉睫,因為它們大部分是紙質文物,不容易保存。“要加大力度培養研究五四運動尤其是展陳等博物館方面的人才。弘揚五四精神,人才是關鍵。”李金光說。

“火燒趙家樓遺址”:

波瀾壯闊歷史“活”起來

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 | 重溫激情燃燒歲月,探訪“北大紅樓”“趙家樓”……

位於北京建國門內大街北側的趙家樓衚衕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這條衚衕長度不過300米,後被一分為二,稱為前趙家樓衚衕和後趙家樓衚衕。這裡原本是明代隆慶朝文淵閣大學士趙貞吉的宅邸,因花園假山上的亭子遠遠望去像一座小樓,故名趙家樓。1919年,居住於此的曹汝霖任北洋政府交通總長,是中日簽訂“二十一條”談判的參與者之一。五四運動中,曹汝霖居所被燒燬,史稱“火燒趙家樓”。

火燒趙家樓的紀念碑位於前趙家樓衚衕西口。“1919年5月4日,為反對巴黎和會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權益的嚴重侵犯,北京大學等十三所高校的三千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前示威,要求‘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取消‘二十一條’,示威隊伍在東交民巷被阻,改道奔向趙家樓衚衕曹宅,痛打了正在曹宅的章宗祥……”由書法家沈鵬撰寫的碑文,清晰勾勒出了當年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記者瞭解到,北京市檔案館保留有一份關於趙家樓的草圖,是火燒曹宅後由京師警察廳派人繪製。從草圖上看,趙家樓成為曹汝霖官邸時有50多間房,五四運動中燒燬了11間。如今,前趙家樓衚衕已成為一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趙家樓社區每年組織轄區青年學生在這裡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

在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之際,為傳承弘揚五四精神,趙家樓社區黨委以“火燒趙家樓”區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五四文化步行街區為載體,號召廣大青年和社區黨員群眾參與,重溫五四歷史文化,傳承、弘揚紅色文化,打造趙家樓社區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建品牌。趙家樓社區黨委副書記徐爽表示,從今年1月開始,社區組織廣大青少年和家長開展“五四運動與趙家樓”歷史文化講座,讓社區青少年進一步瞭解趙家樓的歷史文化,激發愛國熱情;4月至6月間,還將組織社區居民觀看愛國電影《我的1919》和社區話劇社表演的話劇《夢迴1919》。

近年來,趙家樓社區黨委結合“火燒趙家樓遺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2016年組建成立了話劇社,致力於將趙家樓的歷史故事展現於舞臺上。“今年是五四運動100週年,在此期間我們也會用話劇表演的形式,幫助居民尤其是廣大青少年瞭解歷史、銘記歷史,切身體會趙家樓的歷史韻味。”趙家樓社區老黨員孟永煜說。

李大釗故居:

見證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

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 | 重溫激情燃燒歲月,探訪“北大紅樓”“趙家樓”……

北京西城區新文化街內的文華衚衕內,有一座大門旁懸掛著“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標誌牌的宅院,革命先烈李大釗曾在此居住。1916年,留洋歸國的李大釗回到北京,投身如火如荼的新文化運動中。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釗一家在石駙馬大街後宅35號(今西城區文華衚衕24號)北院居住將近4年,這是他在故鄉之外與家人生活時間最長的一處居所。1979年8月21日,李大釗故居被公佈為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5月8日,在李大釗英勇就義80週年之際,故居正式對社會開放。

李大釗故居為一座小三合院,佔地面積550平方米,有北房3間,東、西耳房各2間,東、西廂房各3間。其中,北房東屋為李大釗夫婦的臥室,東耳房為李大釗長女李星華的臥室,東廂房北間為李大釗長子李葆華的臥室,南間是客房,西廂房為李大釗的書房。李大釗的次子李光華、幼女鍾華出生在這裡,李葆華、李星華在這裡受父親影響最終走上了革命道路。

位於故居北側的堂屋擺放著一張八仙桌和兩把椅子,上方懸掛著一副對聯——“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故居工作人員講解,李大釗十分敬仰明代忠臣楊繼盛的“鐵肩擔道義,辣手著文章”這句詩詞,便在此句基礎上將陸游的“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稍加改動而得來。這副對聯也成為李大釗一生精神風範的真實寫照。

當年,自陳獨秀樹起文學革命旗幟後,李大釗、魯迅等撰文積極響應。租住在此時,正是李大釗投入新文化運動、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時期。故居講解人員介紹,當年常有青年學生來家中向李大釗求教,李大釗總是耐心解答,有時夜深不能回校,學生就留宿在客房。久而久之,經常聚集李大釗身邊的學生在他的倡導下,組建了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五四運動推動了各種思潮在中國的傳播。李大釗堅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開創性地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應用於中國革命的理論問題,深深影響了青年學生和廣大民眾。

李大釗租住在這裡的4年,撰寫各類文章142篇共30多萬字,平均不到9天就要完成一篇文章。魯迅在《守常文集》題記中說到,李大釗的遺文將永載,因為這是先驅者的遺產,革命史上的豐碑。

陳獨秀舊居:

保護力度不斷加大

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 | 重溫激情燃燒歲月,探訪“北大紅樓”“趙家樓”……

從北大紅樓出發,沿著五四大街向西走約300米便進入北池子大街,再步行約800米之後,左手邊一條很不起眼的衚衕就是箭桿衚衕。在箭桿衚衕20號門前,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陳獨秀舊居”的標誌牌映入眼簾。1917年至1920年,這裡曾經是陳獨秀的住所,也是新文化運動主要陣地之一——《新青年》編輯部。

1917年,陳獨秀接受蔡元培的聘請,出任北京大學文科學長,自此住在了箭桿衚衕的這個四合院。陳獨秀在上海創辦的《青年雜誌》(後改名《新青年》)1916年遷到北京也落腳於此,截至1920年遷到上海編印,有近30期《新青年》在這裡編輯出版,影響了一代愛國青年。魯迅的《狂人日記》也在此地付梓印刷。

陳獨秀舊居佔地面積250平方米,有12間房。院落分東、西兩部分,有兩個街門,朝北的街門是箭桿衚衕9號(現為箭桿衚衕20號),朝南的街門是妞妞房9號(現為騎河樓南巷)。東院南房及北房分別為陳獨秀居所和編輯部,其他房屋為傳達室、車伕住處等。1920年陳獨秀被通緝時,就是從妞妞房9號脫險的。

上世紀70年代以後,陳獨秀舊居中的住戶越來越多,私自搭建房屋情況較多,一度擁擠不堪。2001年,陳獨秀舊居被公佈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後,保護力度不斷加大。2013年初,北京市東城區將陳獨秀舊居騰退修繕納入該區名城保護重點項目,2015年,騰退工作正式啟動。據瞭解,舊居修繕在查閱大量史料和調研基礎上,保持原有格局不變,最大限度保存原有材質,恢復歷史原貌。其中,為了使舊居屋樑延長壽命,採取了斜拉加固措施。

據悉,修繕後的陳獨秀舊居與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合作進行保護利用,開闢基本展陳,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場所,同時開展文獻利用、文物保護、人員培訓等活動,推進了對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等的研究與展示。

蔡元培故居:

展“學界泰斗,人世楷模”風采

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 | 重溫激情燃燒歲月,探訪“北大紅樓”“趙家樓”……

1919年5月2日,時任北洋政府國務總理的錢能訓密電中國使團令其在喪權辱國的《巴黎和約》上簽字,當時任外交委員會委員長的汪大燮得知後十分焦急,束手無策。5月3日凌晨,他乘馬車前往位於北京東堂子衚衕75號的蔡元培家中求援。蔡元培聽後大為震驚,5月3日上午,他急召部分學生代表在東堂子衚衕75號通告情況。之後各校學生召開緊急會議,一致認為必須馬上採取行動,決定次日舉行遊行示威。當晚,他們徹夜未眠,蔡元培家中燈火通明,東堂子衚衕人流如梭……5月4日下午,數千名學生在天安門前舉行示威大會,爆發了震驚中外的五四運動,吹響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號角。

如果說北大紅樓是蔡元培在五四運動歷史前臺活動的中心,那東堂子衚衕75號就是他的“精神後院”。1916年,蔡元培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為了就近去北大紅樓辦公,他離開家人獨自租住在此地,直至1923年。蔡元培在北京任職期間先後在西城、宣武、東城居住過,唯獨東堂子衚衕75號被確定為他的故居。這處住所有著點燃五四運動最初星火的重要意義。

北京市東城區東單北大街路東從南往北數第六條衚衕西段北側,坐落著一座坐北朝南的三進院落,這裡就是東堂子衚衕75號——蔡元培故居(北京)。據記載,在日本首度被媒體披露的北京大學預科同學紀念錄中,校長蔡元培一欄下赫然寫著其住址為東堂子衚衕西口,可見這處住所是蔡元培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最主要的居住點。當年,蔡元培租下這座普通的宅子西北角的兩間屋子,一間作為起居室,一間作為書房。

如今,透過起居室和書房的玻璃能清晰看到屋內的陳設,臥室床上的老式藍花被褥鋪得整整齊齊,衣架上掛著一件藍色長衫;書房臨窗一張古樸的書桌上一角擺放著一臺老式打字機,筆墨紙硯規矩地佈置於桌面的中心位置。故居工作人員介紹,屋內的擺件及擺放位置是按照歷史資料復原的。起居室和書房的屋外靠牆處豎立著蔡元培漢白玉胸像,兩側刻著毛澤東對他的評價“學界泰斗,人世楷模”。緊挨著書房的房間內設有蔡元培生平事蹟展。

魯迅故居:

激勵年輕一代奮發向上

本報記者 李佳霖

紀念五四運動100週年 | 重溫激情燃燒歲月,探訪“北大紅樓”“趙家樓”……

據資料記載,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南半截衚衕的紹興會館內有“藤花館”“補樹書屋”“懷旭齋”等建築。魯迅落腳紹興會館後,最初住在“藤花館”,後移至“補樹書屋”。1918年5月,魯迅在這裡寫出了中國第一篇現代白話小說《狂人日記》,並首次以魯迅為筆名,發表在5月15日的《新青年》上。

在很長一段時期,紹興會館成為居住著將近50戶人家的大雜院。2018年11月13日,紹興會館文物保護院騰退工作正式啟動。目前,紹興會館騰退工作基本完成,再利用提上日程。

1919年11月,魯迅與作為北京大學文科教授的弟弟周作人一家搬入八道灣11號居住。就是在這個院子裡,魯迅寫下了《阿Q正傳》等9篇小說,塑造了“阿Q”這一中國文學史上不朽的形象,出版第一部小說集《吶喊》,編定了《中國小說史略》上卷。

2009年,八道灣衚衕一帶拆遷,魯迅故居予以保留。據瞭解,2013年,北京市西城區政府對故居進行修繕,現在是北京三十五中高中部的閱覽室。

1923年底,魯迅購買了阜成門內宮門口西三條21號的一座四合院,並於1924年春自己設計改建,當年5月移居此處,一直居住到1926年8月離京南下。這處魯迅故居100多平方米,門前燙金的“魯迅故居”四字由郭沫若1951年題寫。四合院內有兩棵1925年4月魯迅親手種植的丁香樹,有3間南房、3間北房,東西各兩小間廂房。3間北房後接出一小間房子,就是魯迅故居有名的“老虎尾巴”。

在這個四合院裡,魯迅完成了200多篇文章,包括《華蓋集》《華蓋集續編》《野草》3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墳》中的部分精彩華章。1949年10月19日,正值魯迅逝世13週年,故居正式對外開放。目前,故居正在封閉修繕。魯迅故居工作人員介紹,故居漏雨嚴重,要趕在雨季之前維修完畢,再對公眾開放。

1954年,原文化部決定建立魯迅博物館,在阜成門內宮門口的魯迅故居旁增建陳列室,於1956年10月19日魯迅逝世20週年紀念日開放。在魯迅博物館,陳列的“魯迅生平展”,以圖片、文字、影像等方式闡釋魯迅不平凡的一生。“展覽讓我更直觀、全面地瞭解了魯迅先生,其中承載的精神更觸動人心,激勵年輕一代奮發向上永不止步。”參觀展覽的北京匯文中學的曹文軒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