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億,“民族品牌”被賣!高層動盪,中國果汁巨頭怎麼了?

秘姐有話說:你如此有趣,讓我想再

近你一點!!

最新消息,匯源果汁最終還是要被賣了。

36億,“民族品牌”被賣!高層動盪,中國果汁巨頭怎麼了?

4月26日下午,匯源果汁(1886.HK)發佈公告,4月26日匯源果汁與天地壹號飲料股份有限公司(天地壹號)及廣州和智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廣州和智),簽訂合作框架協議,雙方成立合資公司,天地壹號等持股60%,匯源果汁持股40%。

根據框架協議,天地壹號等以現金方式向潛在合資公司出資人民幣36億元,佔股60%;匯源果汁以資產出資方式向潛在合資公司出資24億元,包括匯源果汁商標。

合資公司成立後,合資公司將以人民幣30億元向匯源集團受讓合資公司開展經營活動所需要的資產、股權和渠道,以拓展果汁市場。

同時,匯源與天地壹號建立密切合作關係,匯源果汁向合資公司以及天地壹號提供果汁生產所需的原料(果漿及濃縮果汁)及代加工生產服務。

這樣,天地壹號就出資36億元控股了匯源果汁的果汁生產資產,匯源果汁變相二次賣身,朱新禮逃不脫宿命,或將終於送走匯源這個品牌的控制權。

看到這裡我們不免會感慨,曾經炙手可熱的匯源果汁,深受群眾的熱捧和支持,為何會最終還是逃脫不了被賣的宿命呢?

市場這麼大,它究竟錯在哪裡呢?

翻開匯源果汁的成長曆史,你會發現,這個結局既是出乎意料的,也是意料之中的。

果汁行業充滿傳奇色彩的一代天驕

說起匯源果汁的發家史,同樣是充滿奇蹟色彩的。

1992年,朱新禮從政府手中申請到沂源縣經營能力“最差”的縣辦罐頭廠,作為自己的創業試驗田。這家停產三年、負債千萬的企業,成為匯源的前身。

1994年,朱新禮帶領隊伍來到北京,創辦了北京匯源食品飲料有限公司。

匯源的快速成名得益於1996年朱新禮用7000萬元拿下了1997年央視新聞聯播5秒廣告權。這種央視策略在高濃度果汁還處於市場空白的時候非常有效,直接將匯源果汁推向“國民果汁”的位置。

據過往公開報道稱,2000年匯源就以23%的市場份額高居果汁產業榜首。

2007年2月,匯源果汁成功登陸港交所,籌集資金24億港元,是當年港交所規模最大的IPO,首日其股票大漲66%。

2008年,朱新禮當選為CCTV中國年度經濟人物,匯源發展達到巔峰。這一年同樣是匯源發展的一個“分水嶺”,也是摧毀匯源果汁這座大壩的第一道裂縫。

遭遇“分水嶺”,負債百億

談匯源,最繞不過的是十多年前那起可口可樂併購案。

2008年,可口可樂曾計劃179.2億港元(約合24億美元)收購匯源果汁,因未通過反壟斷調查而最終未能如願,結果沒有成功。

收購案流產後,匯源不得不重新招募渠道商、搭建銷售體系和團隊,但遭遇一次大動干戈的匯源大不如前。2009年,匯源業績首次出現虧損,淨利潤-0.99億元。

另外,在收購被否之前,匯源主要把精力放在收購的交接準備以及轉向上游產業的資源整合,在新品開發以及下游渠道的拓展上出現放緩跡象。

而在收購被否後,匯源的上層對做市場的決心很大,辦事處被總部認定為理想的銷售機構,但是實際工作開展卻仍有難度。2009年3月份,匯源開始到全國各地籌建辦事處,鼎盛時期的辦事處一度達到近600個,以此來衝下半年的業績。但由於人員的急劇膨脹及各種費用的大幅上升,這些辦事處又收縮到100多家。

另外,匯源當時提出的衝刺100億的奮鬥年目標,實際上每個月都很難達成。

當時,可口可樂、統一、康師傅、娃哈哈等企業又佔據了大量市場份額,行業競爭異常激烈。

匯源果汁未經審計的業績報告顯示,2017年,公司收入為53.82億,同比下降6.26%;淨利潤為1.35億,同比增長10.35倍。但這樣的淨利潤不足以抵消5.46億元的利息支出,截止2017年底,公司負債總額已高達114.02億。

財務數據的背後,是匯源果汁市場份額的改變。

據中國產業信息網數據,目前國內主要果汁生產銷售公司的主營業務都是低濃度的果汁,行業集中度比較飽和,以可口可樂(中國)、味全和北京匯源為首的行業龍頭企業市佔率均超過 10%,分別為14.6%、11.6%和11.0%。

36億,“民族品牌”被賣!高層動盪,中國果汁巨頭怎麼了?

而據諮詢公司歐睿國際向媒體提供的果汁行業數據顯示,在100%果汁這一項中,匯源的市佔率仍為第一,但佔比正在下滑。對比匯源果汁2016和2017年上半年年報數據,匯源銷量的市場份額從2016年的53.4%下滑至2017年上半年的45.8%,零售額的市場份額則從44.2%下滑至37.5%。

由此,匯源果汁的處境變得更加艱難

匯源果汁為何會被“榨乾”?

對於匯源果汁的潰敗,投資君認為,這與其自身原因有著極其緊密的關係,外在原因只是其爆發的一根導火索,在內部已經問題重重的情況下,才有了這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1、可口可樂併購失敗後遺症

據當時報道瞭解,2008年8月,《反壟斷法》才開始實施。匯源一頭撞上來了懵懂的商務部反壟斷局。

結果就是,匯源成為自2008年8月我國反壟斷法實施以來,第一個未獲通過的案例。

此次收購失敗對匯源果汁的影響是長期的,匯源股價開始一路下跌。

雙方在洽談收購過程中,匯源果汁幾乎撤掉了所有果汁生產和銷售渠道,在此之後,匯源果汁不得不重新佈局線下銷售渠道,新建工廠,根據匯源果汁2016年報顯示,公司銷售體系涵蓋經銷商、營業所、直營公司、另外還設立有電商、航空、果業、大客戶直營等特殊渠道,以經銷商為主的線下渠道覆蓋全國90%以上地級市以及50%以上縣級市,擁有約300萬個售點。

重資產的佈局,雖然公司營業收入有所增加,但隨之而來的是資產負債率的高企,扣非後淨利潤連續6年虧損。

2、奉行“家族式管理”,轉型的阻力在內部

匯源果汁的“家族式管理”一直被外界所詬病,很顯然,在這樣的一種狀態的匯源。

業內人士曾如此描述匯源:“如果一個公司超過半數的員工和管理層都是老闆的同鄉,會產生諸多問題,尤其是對職業經理人來說,這意味著遇到了一個水潑不進的利益陣營。”

2013年,前李錦記醬料集團CEO蘇盈福出任行政總裁一職,朱新禮曾斬釘截鐵地表態說:“哪怕匯源被我新招來的人折騰死了,我也認。”蘇上任後開啟激進的改革,開了很多匯源老人,然而僅一年後,蘇盈福便辭任。

2014年4月,前百事大中華區飲料運營副總裁梁家祥出任匯源果汁高級副總裁,全面負責生產運營。同年9月,原常務副總裁於洪莉任職執行總裁。2017年,崔現國接任執行總裁一職,但今年6月崔現國已經悄然離職。

朱新禮習慣以農民自稱,在企業管理上喜歡任人唯親。長期以來,朱新禮的兒子、女兒、胞兄、胞弟、女婿等諸多親屬均曾在匯源出任要職。

2018年,匯源果汁又迎來了新任CEO吳曉鵬“空降救場”。擅長財務的吳曉鵬當時被選中擔任CEO,據傳是匯源為了擺脫債務與融資上的危機。

然而,2019年至今,包括吳曉鵬、閻焱在內的6位核心管理層先後請辭,離開匯源。顯然,匯源果汁的內部問題之嚴重,已經到了危如累卵的程度。

3、市場份額下降,產品老化

根據2017年中報顯示,匯源營業收入主要來自於三大類產品:即百分百果汁,中濃度果蔬汁及果汁飲料。

其中,百分百果汁的收入佔集團總收入的37%,為 10.36億元,同比增長2.9%,中濃度果蔬汁的收入佔集團總收入的27.5%,為7.7億元,同比增長6.1%,果汁飲料的收入佔集團總收入的14.1%,為3.94億元,同比下降9.1%,主營業務增長乏力。

上述業務還要面臨飲料生產商康師傅、統一、娃哈哈等多個品牌商家的激烈競爭,隨著乳製品、功能性飲料都在強勢爭奪飲料市場,匯源果汁所在的果汁品類的市場份額開始被蠶食。

儘管公司在果汁產品方面不斷推出新的飲品,包括冰糖葫蘆汁、百利哇、混合果汁等新品,還涉足雞尾酒、普洱茶等領域,但市場反應冷淡。

再遭重創,42億違規貸款,瀕臨退市

2018年3月29日,在香港上市的匯源果汁發佈了一則公告,承認上市公司違規向北京匯源飲料提供了42.75億元短期貸款,以便後者應對臨時營運資金需要或還債。北京匯源飲料是上市公司控股股東兼董事長朱新禮的關聯公司。朱新禮持有上市的匯源果汁65.03%的股份。

雖然貸款已經償還,但違規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還在。

根據港交所規定,貸款金額超過資產比率的8%,需要對外披露。但是匯源並沒有及時披露這筆貸款,甚至沒有經過匯源董事會批准。

這一違規行為,直接導致其從2018年4月3日起一直停牌。

進入2019年,匯源的狀況愈發惡劣。

1月10日開始,崔現國、許清流、趙亞利等三位董事會成員相繼辭職離開匯源。緊接著1月24日,早已負債累累的匯源,再次陷入債務風波。

1月25日,匯源果汁董事會方面宣佈公司近期收到債券持有人發出的贖回通知,要求公司於2019年1月24日或之前按可換股債券本金額120%的贖回金額(即12億港元)贖回全部可換股債券。根據可換股債券條件,公司亦須於2019年1月23日到期日按可換股債券的本金額102%(即10.2億港元)進行贖回。匯源果汁公告表示仍在評估贖回通知及與未支付可換股債券贖回金額及到期贖回金額有關的任何違約的全面影響。

換言之,公司目前並未向債券持有人支付贖回金額或到期贖回金額,這就意味著匯源果汁的10.2億港元未能按時支付,違反了借貸協議。

港交所也對匯源果汁復牌附加了相關條件,要求對相關貸款進行發證調查、公佈調查結果,並採取合適的補救措施。如果匯源果汁不能在2020年1月31日前達成所有復牌條件,港交所上市部將展開取消其上市地位的程序。

可怕的是,朱新禮並沒有成功找到解決的辦法,也就是說,在這種狀態下的匯源,想不被退市只有屈從被收購的命運。

因此,天地壹號收購匯源果汁,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的是隻要吃得下,誰都可以是這個收購方,必然的是,匯源果汁已經無法獨自生存。

本文完


文丨來源:ipo觀察;綜合自藍鯨財經、21世紀經濟報道、新經銷、中國經營報,、中國產業信息網、每日經濟新聞、稜鏡、界面新聞、新零售智庫、科技緣

版權歸原作,若有異議,煩聯繫後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