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憲多次強調“平臺思維”的重要意義

大數據雲計算開始興起的2016年,有一段時間國內創投圈之間交流都是Iaas、Paas、SaaS亂飛。

這三者可以理解為雲服務的三個分層:基礎設施即服務(IaaS)、平臺即服務(PaaS)、軟件即服務(SaaS)。

在國內外的巨頭中,華為算得上為數不多的可以集IaaS、PaaS、SaaS於一體的綜合型雲計算公共平臺了。

率領青島市黨政考察團在華為考察時,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第一次提出了平臺思維,“華為的發展思維、戰略、邏輯很值得政府部門和城市發展借鑑。對華為搭建平臺,整合資源,形成產業生態體系的做法,要認真學習研究。”

此後,在多個場合,王清憲都強調,樹立平臺思維,尊重企業主體地位,提高政府服務效率和決策水平,推動15個攻勢落地落實


王清憲多次強調“平臺思維”的重要意義



NO. 1|壹

4月25日,王清憲出席“雙招雙引“攻勢作戰方案答辯時強調,抓“雙招雙引”工作,要提升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樹立平臺思維,提高聯想力和想象力,不能用傳統思維做加法,要用平臺思維做乘法,通過平臺整合資源,形成不同要素之間的互動,開展集群化和產業鏈招商,實現價值倍增效應。

值得注意的,青島日報第二天(4月26日)頭版對“雙招雙引“攻勢作戰方案答辯的報道中,用的題目就是《用平臺思維做乘法》

可能是闡之未盡,4月28日,青島日報頭版“回瀾閣”專欄刊發了署名為“海納川”的文章:《平臺思維很重要》。

如此高密度地對“平臺思維”宣貫,應該是體現了王清憲對青島幹部的殷切期望。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樹立平臺思維”與其說是更高要求,不如說是基礎操作。

其實,王清憲一直希望將他的工作方法和態度傳遞給青島的“關鍵少數”,比如,他在多個場合都希望各級領導名幹部要想透、說清、幹實,提高專業化、精準化水平。

青島日報在《平臺思維很重要》的評論說,“在當今工作中,我們的領導幹部還非常缺乏平臺思維。要麼是點性思維,就一個點說一個點;頂多是線性思維,從這個點到那個點。”

其實,從點性思維、線性思維到平臺思維,看起來簡單,真正做起來需要花費很多功夫,需要每個領導幹部始終保持一種強大的學習能力。

威海拆解零件實現產業鏈招商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威海高新區的打印機產業,經過多年發展,面臨轉型升級、產能外遷的巨大壓力。為吸引更高技術含量的A3打印機項目落地,負責招商的同志把打印機拆開,七大系統、八千多個零件,分門別類研究一遍,梳理出110多家供應商,一家一家去談,精準到部件的產業鏈招商,帶起一個千億元的產業集群。

產業鏈招商就是一種平臺思維,而拆解八千個零件的專業精神依靠的是威海領導幹部的學習能力。


王清憲多次強調“平臺思維”的重要意義



NO. 2|貳


王清憲要求青島幹部樹立平臺思維,其中很重要的考慮是產業鏈的集群發展思路。

比如,在4月25日舉行的青島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發展推進會上,王清憲說,青島將以平臺思維推進產業集群化,培育引進新能源汽車龍頭企業,由龍頭企業牽頭建設產業園區,整合產業鏈條,與關鍵零部件、材料企業加強合作,吸引一批關鍵配套企業,提升產業鏈上下游融合發展水平,努力打造國內產業鏈條最完善、技術水平最先進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體系,營造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

也只有依靠“平臺思維”,將單一的汽車生產延伸成上下游的產業集群,才能實現“把青島建成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的夢想。

樹立平臺思維不僅僅是針對政府部門的領導幹部,青島本土企業要想獲得更大發展,更應該樹立平臺思維。

在青島日報《平臺思維很重要》文章的結尾也表達了類似觀點,“青島的發展就是要從城市嶄新定位出發,創造創新平臺,給更多的人或企業提供平臺,讓人家來參與競爭。大家都在你的平臺上實現了資源價值的倍增,青島的發展自然就在其中了。”

畢竟,一座城市的活力應該是企業說了算,政府可以幫忙規劃設計產業鏈,但由政府主導這種規劃的背後很可能也是政府的無奈,畢竟由市場化的企業來主導才是最高效、最有活力的,因為一旦樹立了平臺思維,企業自己在發展過程中就會主動考慮產業鏈上下游的設計。

在國內創投圈有著智能家居隱形獨角獸之稱的少海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原深創投董事長孫東昇、信中利創始人汪潮湧等都拜訪過這家總部位於青島的企業。

少海匯的前身是一家專門給房地產企業做配套裝修的企業,利潤很薄,行業很土,聽上去沒有太多技術含量。

但少海匯負責人卻在其中發現了機會,“中國的家居市場有4萬億規模(2016年),但卻沒有一家超過100億的企業,原來是因為家居的產業鏈非常長,非常細、非常專業,沒有任何一家巨頭能囊括所有細分產業。”

但整合產業鏈的過程中,是最需要藉助資本的。

因此,少海匯在自身孵化有屋蟲洞、克路德等智能家居企業的同時,也聯合信中利、光遠資本、寬帶資本、天風證券、中金等國內知名資本投資了不少智能家居產業鏈企業,其中還有一家深圳的企業。

截止目前,少海匯幾個核心成員企業海驪、有住、克路德、有屋等累計融資40億,建立起了覆蓋智能家居全產業鏈體系,堪稱青島乃至山東本土企業的“另類”

NO. 3|叄


而在更高層面來說,樹立平臺思維的關鍵之一是要打破利益格局,解決各職能部門之間、各區市之間單線行動,經常陷入信息孤島的無序競爭局面

包括青島在內,中國大部分地方政府採用的是M型組織結構,在這種組織架構下,每一個部門都是一個完整組織的縮小版,部門和部門之間是彼此獨立的,這種組織結構的好處是可以促進區域之間的競爭,但劣勢也是明顯的,無序競爭導致成本增加。

在青島各區市之間,此前曾出現嶗山和市南關於金融總部之爭,各區市之間也曾出現一窩蜂上馬CBD的現象。

放大一點,青島和周圍城市的產業重合度也很高。

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常務理事陳維民在一篇文章中分析了“青島與周邊城市十三五重點發展產業選擇比較”,發現青島與周邊城市等地在汽車、機械裝備、石化等行業上高度重合。

“膠東半島要努力建設世界知名的半島城市群”,需要青島這樣一個“平臺城市”,需要青島這座城市和這座城市的幹部、這座城市的企業樹立平臺思維。

簡單說,作為平臺城市的青島應該是高端製造業和服務業的研發、設計、銷售等環節,而具體的製造業和配套產業應該有針對性分散到周圍的區市,當然這其中需要很多政策和公共基礎設施的配套,比如軌道交通。

王清憲也堅定了青島要和周圍城市共同發展的決心,“我們正按省委、省政府要求,協調完善與周邊煙臺、威海、濰坊、日照等城市的合作機制。”

在4月10日舉行的“央企助力 搞活青島——2019春季央企青島行”上,王清憲已經提到,青島正在積極對接上海的現代服務業,發展金融、財富服務、諮詢、會展、產權交易等方面的新業態、新模式,將為半島城市群城市提供交流、推介、展示、招商、會議等方面的服務,打造膠東半島面向國際的“客廳”和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平臺。

“走到青島就走進了膠東半島、走進了山東,面對的不只是青島這1.2萬平方公里,而是膠東半島的5萬多平方公里、山東的15.7萬平方公里,不只是青島這1000萬人口,而是3000多萬乃至上億人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