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關東”的人,半個世紀後回到故鄉——雄安新區白洋澱

“闖關東”的人,半個世紀後回到故鄉——雄安新區白洋淀

小時候,最開心的事就是兄弟姐妹坐在炕頭上圍在爺爺身邊,聽他講故事。那些故事有的已經忘記,有的卻終生難忘。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白洋淀十年九澇,生活在澱邊的人家深受其害。1963年初秋,瓢潑大雨下了七天七夜。澱裡澱外一片汪洋,家家戶戶的房頂全都漏了水。上游九條河的水全都湧進了白洋淀中,澱水猛漲。為了保下游的天津免受水災,政府決定炸堤分洪。在正對小陽村(現雄安新區安新縣大王鎮小陽村)的堤上炸開了一個口子,無情的洪水似脫韁的野馬衝向村莊。鄉親們在幹部的帶領下萬眾一心,晝夜不停在村外築起了一道兩米高的土堤,把洪水擋在了村外。村裡組織青壯年晝夜巡邏,有險情及時排除。兩天後,洪水逐漸退去。

望著既將成熟的莊稼被洪水淹沒,顆粒無收,眾人發了愁。很多人己無隔夜之糧,靠吃發放的救濟糧度日。村裡的張白子在耕地中發現一條泥鰍,拿起來兩口吃進肚中,滿嘴流血。老鼠也被人們從洞中挖出燒著吃。

有幾戶人家,在月黑夜靜後,拔鍋卷席悄無聲息地離開了村子,隨逃難的人群下了關東,人群裡面有我的兩位表叔——張學文、張學武。

改革開放後的1986年,大王公社的人們做起了到全國各地收古董的生意。我和好友賈立華根據家人提供的地址,坐上北去的火車,到達了兩千裡外,白山黑水的吉林省蛟河縣,投奔遠離家鄉二十多年的親人。在那裡,我們受到了表叔兩家人的盛情款待。

“闖關東”的人,半個世紀後回到故鄉——雄安新區白洋淀

兩位表叔和我們講述了當年的苦難經歷,當年來關東是晚上偷著跑出來的,讓村幹部知道會派人捉拿,押回村中當“盲流”批鬥。一家人靠給人收秋收工錢換囗飯吃。“過了山海關,眼淚流不幹”。兩個多月後,歷盡千辛萬苦,一家人推著小車走到了此地。這裡與“延邊朝鮮族自治洲”相鄰,這裡地廣人稀,匯聚了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大批的關里人。一家人在這定居下來。

兄弟倆成年後,張學文和山東女子結婚,張學武娶了本地女子,因為有文化,他們成了國企員工,蛟河成了他們的第二故鄉。

“有煙鍋嘴的賣,有翡翠玉石的賣!”,在東三省走街串巷收貨的日子裡,每次遇到當年的關里人,表叔都會把他們請到家中,待如上賓。“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表叔逢人便說,老家的親人看我來了。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2019年4月,張學武終於回到了離別56年的家鄉——雄安新區安新縣大王鎮小陽村。在老家兄弟的陪同下游覽家鄉,遊覽白洋淀,尋找當年的記憶。

“闖關東”的人,半個世紀後回到故鄉——雄安新區白洋淀

物是人非,白洋淀大堤變高變寬了。滄海變桑田,當年十年九澇的鹽鹼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糧倉。兒時的夥伴有的己不在了。

如今的家鄉己成了雄安新區,成了人人嚮往的地方。

從小離家時,十二三歲,如今回來,已經是69歲的老人。回鄉之行,張學武感慨萬千。

“闖關東”的人,半個世紀後回到故鄉——雄安新區白洋淀

本文照片由張學武的侄子、小陽村張全亮提供,大王記憶特此鳴謝!

河北自媒體百佳號 新區白洋淀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