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关东”的人,半个世纪后回到故乡——雄安新区白洋淀

“闯关东”的人,半个世纪后回到故乡——雄安新区白洋淀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就是兄弟姐妹坐在炕头上围在爷爷身边,听他讲故事。那些故事有的已经忘记,有的却终生难忘。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白洋淀十年九涝,生活在淀边的人家深受其害。1963年初秋,瓢泼大雨下了七天七夜。淀里淀外一片汪洋,家家户户的房顶全都漏了水。上游九条河的水全都涌进了白洋淀中,淀水猛涨。为了保下游的天津免受水灾,政府决定炸堤分洪。在正对小阳村(现雄安新区安新县大王镇小阳村)的堤上炸开了一个口子,无情的洪水似脱缰的野马冲向村庄。乡亲们在干部的带领下万众一心,昼夜不停在村外筑起了一道两米高的土堤,把洪水挡在了村外。村里组织青壮年昼夜巡逻,有险情及时排除。两天后,洪水逐渐退去。

望着既将成熟的庄稼被洪水淹没,颗粒无收,众人发了愁。很多人己无隔夜之粮,靠吃发放的救济粮度日。村里的张白子在耕地中发现一条泥鳅,拿起来两口吃进肚中,满嘴流血。老鼠也被人们从洞中挖出烧着吃。

有几户人家,在月黑夜静后,拔锅卷席悄无声息地离开了村子,随逃难的人群下了关东,人群里面有我的两位表叔——张学文、张学武。

改革开放后的1986年,大王公社的人们做起了到全国各地收古董的生意。我和好友贾立华根据家人提供的地址,坐上北去的火车,到达了两千里外,白山黑水的吉林省蛟河县,投奔远离家乡二十多年的亲人。在那里,我们受到了表叔两家人的盛情款待。

“闯关东”的人,半个世纪后回到故乡——雄安新区白洋淀

两位表叔和我们讲述了当年的苦难经历,当年来关东是晚上偷着跑出来的,让村干部知道会派人捉拿,押回村中当“盲流”批斗。一家人靠给人收秋收工钱换囗饭吃。“过了山海关,眼泪流不干”。两个多月后,历尽千辛万苦,一家人推着小车走到了此地。这里与“延边朝鲜族自治洲”相邻,这里地广人稀,汇聚了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批的关里人。一家人在这定居下来。

兄弟俩成年后,张学文和山东女子结婚,张学武娶了本地女子,因为有文化,他们成了国企员工,蛟河成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有烟锅嘴的卖,有翡翠玉石的卖!”,在东三省走街串巷收货的日子里,每次遇到当年的关里人,表叔都会把他们请到家中,待如上宾。“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表叔逢人便说,老家的亲人看我来了。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2019年4月,张学武终于回到了离别56年的家乡——雄安新区安新县大王镇小阳村。在老家兄弟的陪同下游览家乡,游览白洋淀,寻找当年的记忆。

“闯关东”的人,半个世纪后回到故乡——雄安新区白洋淀

物是人非,白洋淀大堤变高变宽了。沧海变桑田,当年十年九涝的盐碱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粮仓。儿时的伙伴有的己不在了。

如今的家乡己成了雄安新区,成了人人向往的地方。

从小离家时,十二三岁,如今回来,已经是69岁的老人。回乡之行,张学武感慨万千。

“闯关东”的人,半个世纪后回到故乡——雄安新区白洋淀

本文照片由张学武的侄子、小阳村张全亮提供,大王记忆特此鸣谢!

河北自媒体百佳号 新区白洋淀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