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4處,一年少生病!春捂秋凍,現在知道還不晚!

 “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還有梨花雪”,春天到啦!根據時令養生保健,獲得最大功效!

老話說“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有道理的,但“捂”的位置很有講究,絕不是“不減衣服”這麼簡單。春季捂對4個位置,不但養生效果事半功倍,“一年無病”的效果分分鐘達到哦!

春季氣候多變,冷熱不定,是高血壓、心臟病、腦血栓、中風等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季節,通過簡單的方法就能達到保養的效果!

春捂4處,一年少生病!春捂秋凍,現在知道還不晚!

春捂:7天15度,

就能嚴防5種嚴重後果!

醫學氣象學顯示:許多疾病的發病高峰與冷空氣南下和降溫持續的時間密切相關,比如感冒、消化不良、青光眼、心肌梗死、中風等。

  “最近醫院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病人很多,冷空氣刺激是主因,尤其是老年人,適應能力差,因為血管硬化更為嚴重,易導致冠狀動脈痙攣,引起冠狀動脈梗塞”。


春捂時機:

7天

  從時間上來講,一是要把握時機,做到氣象臺預報的冷空氣到來前24—48小時未雨綢繆。

後氣溫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減得過快有可能減出病來。總的來說,春捂要捂到清明時節方可告止。

春捂溫度:

15度

春捂4處,一年少生病!春捂秋凍,現在知道還不晚!


把握好氣溫,15℃是春捂的臨界溫度。研究表明,對多數老年人或體弱多病而需要春捂者來說,15℃可以視為捂與不捂的臨界溫度。

也就是說,當氣溫持續在15℃以上且相對穩定時,就可以不捂了。

春捂4處,一年少生病!春捂秋凍,現在知道還不晚!

5個部位捂住了!保證一年的健康!

春捂不是穿棉襖,包滿全身反而容易讓身體變得虛弱,捂的位置有重點:

早春時節,手腕、腰眼、小腿和肚臍這四個部位最需要好好捂捂。

捂的手法

穿衣保暖4處;

點按、聚氣、熱敷這4處;

01

春捂第一個關鍵手腕:守全身血脈

心主管全身的血脈,通過輸送氣血來溫暖全身。原穴是主管各臟腑的元氣和生命的原動力所發出的穴位,能夠強化臟腑。所以春捂的第一個關鍵部位就是神門穴。


春捂4處,一年少生病!春捂秋凍,現在知道還不晚!

位置

神門穴在腕橫紋上,手小指一側腕下方肌腱的裡側。

主治病症

胸痛、便秘、焦躁、心悸、失眠、食慾不振等疾病,為人體手少陰心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平常沒事的時候用拇指指端反覆點按神門穴30次,可以去除煩躁、安神定志。按揉此穴時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脹感。

02

春捂第二個關鍵

腰眼:腎好一切都會好

腰眼也是春捂的重要部位。人體陽氣的根在腎,而腰為腎之府,腎陽虛時會腰部痠軟怕冷,經常尿頻或精神容易睏倦疲乏。按摩腰部腎俞穴可滋陰壯陽,補腎健腰。


春捂4處,一年少生病!春捂秋凍,現在知道還不晚!

位置

腎俞穴位於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寬處。用熱水袋熱敷或艾灸該穴,可溫暖腎陽。

方法

除了點按以外,可兩手握拳,以食指掌指關節突起部放在兩側腎俞穴上,先順時針方向壓揉9次,再逆時針方向壓揉9次,如此連做36次。

3

春捂第三個關鍵

小腿:聚陽氣、一年少疼痛!


很多老人容易出現偏頭痛或小腹痛,甚至出現噁心嘔吐眼睛痛,這種表現屬於肝陽虛,這時要重點保護好小腿外側,可以多熱敷足臨泣穴和陽輔穴。


春捂4處,一年少生病!春捂秋凍,現在知道還不晚!


春捂4處,一年少生病!春捂秋凍,現在知道還不晚!

位置

足臨泣穴就在第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縫的終點,取穴方法是將手指從四腳趾和小腳趾之間的縫向腳背方向推,推到有骨頭的邊緣時就是足臨泣穴。

陽輔穴在小腿的外側,腳外踝關節上方四寸的位置。

4

春捂第四個關鍵

肚臍:啟動胎息能延壽!


中醫稱肚臍為神闕穴,溫暖此處可鼓舞脾胃陽氣,特別是一些胃部怕冷、愛腹瀉的人,要特別注意這個部位的保暖。神闕穴的保健方法有三:

春捂4處,一年少生病!春捂秋凍,現在知道還不晚!

揉中法

每晚睡前空腹,將雙手搓熱,雙手左下右上疊放於肚臍,順時針揉轉(女子相反),每次360下。


春捂4處,一年少生病!春捂秋凍,現在知道還不晚!

聚氣法

端坐,放鬆,微閉眼,用右手對著神闕空轉,意念將宇宙中的真氣能量向臍中聚集,以感覺溫熱為度。

意守法

  放鬆,盤坐,閉目,去除雜念,意念注於神闕,每次半小時以上,久之則凝神入氣穴,穴中真氣發生,胎息則慢慢啟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