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逐步試點推廣農村生活垃圾分類 今年在350個鄉村推廣

4月29日,記者從在陵水黎族自治縣召開的海南省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現場會上獲悉,根據海南省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任務目標,2019年,海南還要在350個美麗鄉村逐步推廣生活垃圾分類,2020年,要做到全省農村基本都能實現生活垃圾簡單分類。

無論是在城市還是鄉村,每天我們都在製造著垃圾,生活垃圾問題也一直被人們廣為詬病。尤其是在農村地區,倒在水溝裡的樹葉、果皮,居民院子裡堆放的廢棄瓶罐,隨風飛舞的塑料袋,讓不少鄉村的“顏值”大打折扣。

“隨著農村發展,農村的生活垃圾已經不再多是枯枝樹葉,農藥、塑料等汙染性垃圾也在增多,政府投入處理的成本增加,對生態環境汙染加劇。”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師印加齊認為,農村生活垃圾產生量是逐步增多,實際需求的人員與設備也隨之增加,政府投入與實際需求之間矛盾凸顯,‌實行垃圾分類,可以讓垃圾減量化、再次利用化,降低垃圾處理成本,也有益於促進生態環保。

2018年,海南啟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提出在全省範圍推行適合農村特點的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工作。省住建廳副廳長許毅認為,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意義重大,但推行並不容易,在城市都難以做得好,在農村推行難度更大,各市縣要遵循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原則,因地制宜摸索適合自身的辦法。

通過一年的試點推廣,海南一些市縣在農村生活垃圾分類上摸索出一些經驗。比如,陵水縣摸索出“三次三分三資源法”的分類方法,讓農戶先將生活垃圾分為腐爛、不可腐爛和有害三種類型,分別放置不同的垃圾桶;村保潔員再對收集的垃圾再次分類,腐爛的垃圾交給餐廚廢棄物處理廠進行終端處理;不會腐爛的再分為可賣的、不可賣的兩類送往分分揀中心;分揀中心將可賣垃圾回收處理,所得費用作為保潔員獎勵資金,不可腐爛、不可賣的垃圾統一進行填埋或焚燒處理。

一些市縣以村莊為試點來示範帶動。文昌市馮坡鎮湖淡村以村幹部、黨員、鄉賢為帶頭人大力整治鄉村衛生環境,普及生活垃圾分類知識,以及加強了環境衛生監督,讓湖淡村村容村貌發生了明顯變化,房前屋後和村道看不到一丁點垃圾,乾淨整潔,家家戶戶養成了垃圾分類放置回收的習慣。

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的前後端必須相互銜接。近年來,我省也加大投入建設垃圾處理設施,逐步建立起覆蓋全省的城市、鄉鎮、村莊的三級垃圾清掃保潔體系,建設起服務全省城鄉的22座垃圾焚燒發電廠、無害化填埋場,以及172座覆蓋全省城鄉的垃圾收集轉運站,還引入了餐廚垃圾廢棄物處理廠、陽光堆肥房等項目,推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再次資源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