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祖籍述考:他的出生地——陝西府谷趙家山

唐末五代亂紛紛,

五胡亂華兵南侵。

藩鎮擁兵趁機起,

戰亂頻繁國不寧。

王朝更疊如唱戲,

你方唱罷他登場。

梁唐晉漢也一樣,

中原王朝皆短命。

相互攻伐無休止,

害苦天下老百姓。

軍閥混戰罪惡深,

一統天下勢必行。


宋太祖趙匡胤祖籍述考:他的出生地——陝西府谷趙家山

唐朝末年暴發了黃巢起義,各地藩鎮在鎮壓農民起義的過程中趁機作大,具有了獨立的處理政治、經濟和軍事的大權。這樣形成了一個個的獨立王國。中央朝廷逐漸被架空。公元907年梁王朱溫篡唐自立,國號大梁,建都開封。從此開始了54年的五代十國混亂時期。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取後周而代之,建立了北宋王朝。

歷朝歷代的開國皇帝定鼎天下以後,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榮耀故里、顯親揚名。具體來講,就是加封父輩、祖輩三代以上,衣錦還鄉,恩澤鄉里,顯擺一番。例如,《史記.高祖本紀》裡記載漢高祖劉邦當了皇帝以後,回到他的家鄉沛縣把鄉里有頭臉的長者請來大吃大喝一頓,觀看的老百姓說,“那上面座著的不是從前的二溜子無賴劉三嗎?怎麼又叫什麼漢高祖劉邦。”劉邦也喝得醉醺醺的詩興大發,唱了一首著名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而宋太祖趙匡胤根本就沒有去做這些工作。


宋太祖趙匡胤祖籍述考:他的出生地——陝西府谷趙家山

查閱宋史和五代史等文獻發現,歷史上關於趙匡胤家事的文字記載極不完整,又多矛盾,好多地方還顯得神秘兮兮。特別是官方史書記載的趙宋皇帝出生的史料混亂不堪,太祖太宗出生情景充滿離奇的神話色彩,讓人無法相信這些記載。

據宋史《太祖本紀》載:“後唐天成二年,帝生於洛陽夾馬營,赤光繞室,異香經月不散。體有金色,三日不變。”

然而,據《燼餘錄》載:“宣祖微時,道出杜家莊,避雪門外,莊丁見狀貌英偉,延款飲食。久之,主人愛其勤謹,贅為第四女婿,遂生太祖、太宗。莊前舊有窪,名雙龍潭,至是乃驗”。《燼餘錄》寫趙匡胤、趙光義出生於杜家莊,可見趙匡胤出生於“洛陽夾馬營”之說,在當時也有爭議。

宋史裡還說,後梁被後唐滅,趙敬殉難,他的兒子趙弘殷為躲避父禍,從河朔來到洛陽郊外的夾馬營,被鄉伸杜爽招贅為婿。給人印象杜家莊和夾馬營就在一個地方。那麼,杜家究竟在什麼地方呢?當代學者李榮新、曹源、曹慧卓在《正定風采》中說,“長期以來,關於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之母杜太后故里說法不一,我們為撰寫地方誌《走進古城正定》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找到了豐富可靠的資料(包括《宋史》宋朝範鎮的《東齋記事》以及元代蘇天爵的《滋滋文稿》等),從而發現了歷史真相——大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之母杜太后故里為河北正定臨濟。”即便如此,也不能說趙匡胤的祖籍是河北正定,因為按照我們的傳統習慣來講,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的祖籍才是他的祖籍。所以,不管河南洛陽夾馬營也好還是河北正定的杜家莊也罷,都不能認定為趙匡胤的祖籍。只有找到他祖父趙敬和他父親趙弘殷的家鄉,才能確認為是趙匡胤的祖籍。

宋太祖趙匡胤祖籍述考:他的出生地——陝西府谷趙家山

再一個重要問題是趙匡胤究竟出生在哪裡?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時代在哪裡度過的?

史載,907年朱溫封承德節度使王鎔為趙王,趙王王鎔在後梁與晉國之間反覆歸順,左右逢源,朱溫於912年死後,王鎔又歸順晉王李存勖。921年,在兵變中王鎔全家被殺。王鎔是唐朝成德節度使王景崇的兒子。917年趙弘殷由河朔來到正定,經岳父杜爽託情在王鎔麾下效力,“曾率五百騎兵救援後唐莊宗於河上,將後梁軍隊殺得大敗,為建立後唐王朝立下赫赫戰功。莊宗愛其勇武,留典禁軍,駐守洛陽,於是舉家遷往洛陽。”可是,後唐同光四年(公元926年),後唐莊宗李存勖被亂兵所殺,趙弘殷身為禁軍軍官,不是戰死,就是逃亡。而趙匡胤是927年出生的,所以其時趙家不可能還繼續住在洛陽夾馬營。

那麼,趙匡胤岀生時,趙弘殷一家是否還住在杜家莊呢?《宋史.后妃上》記述,“杜氏既笄,歸於宣祖。”杜氏16歲為後梁貞明三年(917年),可見他們成親的時間為917年。王鎔於921年兵變被殺,趙弘殷不可能繼續呆在正定,也就是說趙弘殷一家在正定最多隻居住了四年。宋史記載,趙匡胤還有一個姐姐和一個哥哥,這就應該說,趙匡胤、趙光義不可能出生在杜家莊。當然,趙弘殷一家也不可能一直住在杜家莊,因為那時河北一帶連年戰亂,而趙弘殷又是“為避父禍”來到正定的,現在趙王王鎔已死,沒有了依靠,他必然要尋找一個更加安全的地方安家。

那麼,趙匡胤當了皇帝以後為什麼還要隱瞞自己的祖籍和真實出生地呢?

趙匡胤年輕時候是一名遊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因此在江湖上結交了很多朋友,也結下了很多仇家。為了提防仇家報仇,他從來不說出自己的祖籍和真實出生地。他當了皇帝以後就更不願意提及自己的真實出身。因為他的事業和人脈在中原地區。再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趙匡胤“陳橋兵變”取得的皇位並不是光明正大的,說得不好聽一點,是他篡奪了後周柴家的天下。如果澄清趙匡胤是來自荒僻的塞北草原,就不能被中原地區的人們所接受。地域相輕論者更不能接受。他們是不會接受一個來自落後、沒有開化地區的蠻人“入主中原”的,更不能容忍他取後周而代之宋。為了避免重蹈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外族人入主中原而最終敗亡的覆轍(這種歷史事例很多),聰明的宋太祖一直隱瞞著自己的真實身份和出生地。所以,才會有他是河南人或者河北人之說。

趙匡胤為了隱瞞自己的祖籍,採取了移花接木、李代桃僵之計,終於瞞過宋人,實現了他是中原人的目的。具體來講,就是把他母親杜太后的老家(河北正定)說成是他的祖籍。再一點,他父親趙弘殷是一名長期從事軍旅生涯的軍官,他把自己的出生地說成是出生在軍營中,即河南洛陽附近夾馬營。這樣,趙匡胤就巧妙地騙過天下人,隱瞞了他的真實祖籍,也是他的出生地——河朔一帶的府州趙家山。

宋太祖趙匡胤祖籍述考:他的出生地——陝西府谷趙家山

有什麼理由和史實能證明府州趙家山就是趙匡胤的真實祖籍和出生地呢?

唐末五代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南侵,各諸侯國相互爭霸,戰爭不斷。所以那個時代重武輕文,當職業軍人最吃香。趙匡胤的祖父趙敬和父親趙弘殷都是軍官出身,所以他們遠離家鄉到大地方混是必然的。也就是說,趙匡胤出身于軍人家庭。從小學文練武,長大以後到中原地區混社會也是水到渠成的事。為此,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推證趙匡胤就是府州趙家山人——

1、從宋朝瓦市就開始傳唱趙匡胤行俠仗義的故事。例如《趙太祖飛龍記》中記載的短篇話本《千里送京娘》。故事講了由於趙在開封闖下大禍,觸犯王法,被迫從都城遠逃他鄉。當他來到山西太原府時,遇到了本家叔叔趙景清。當時趙景清在本地一座名叫清油觀的道觀裡出家當道士。於是趙匡胤在那裡停留下來。他在觀裡看到了被強盜搶來的蒲州女子京娘,俠肝義膽的趙匡胤決意要把她送回老家去,於是就上演了《千里送京娘》的人間悲劇。趙景清是一個看淡世態炎涼的小人物,他出家的道觀一定離老家不遠。由此推斷趙匡胤祖籍很可能就在晉西北一帶。這與宋史記載,趙匡胤父親趙弘殷是一個從河朔來的落魄男子,在杜家莊入贅杜員外家,與他是河朔人非常吻合。

由此推斷趙匡胤闖禍以後是逃亡回老家去避禍的。因為河朔地區的府谷趙家山和與之毗鄰的山西朔州在當時均屬於太原府管轄範圍。

宋太祖趙匡胤祖籍述考:他的出生地——陝西府谷趙家山

2、趙匡胤發明的三十二勢長拳和盤龍棍法都是具有塞北特點的。說明他的學武功的青少年時代在北方度過。

趙匡胤生逢亂世,沒有高超的武藝是很難出人頭地的。他的父親趙弘殷是五代時期的名將,身經百戰,戰功赫赫。虎父無犬子,武藝父子相傳便是很自然的了。

宋太祖的武功:(1)、自創太祖長拳。太祖長拳出拳快,招式富於變化,尤以腿功著稱於世。具傳說,太祖長拳是根據摹仿北方森林、草原上的鷙禽猛獸捕食動作演化而來,拳路雖然不多,但招式既狠又準,一招致敵於死地。太祖長拳具有北方人的氣質特點。太祖長拳實戰性很強,在我國武林大家有著非同一般的地位。就連天下武功出少林的少林寺也對其另眼相看,將其納入少林拳法的一個別枝。對後世的各類拳種產生了重要影響,號稱“百拳之母”。

(2)、首創兵器。宋太祖趙匡胤對中國武術的另一大貢獻就是以他命名,其首創的伴隨他打遍天下,開山立國的“太祖盤龍棍”。有三十六路招式,人稱宋太祖“一條棒等身齊,打下四百軍州都姓趙。”趙匡胤也因此被世人視作中國棒術的開山鼻祖。趙匡胤經常使用一根鐵棍,經年累月下來,那根鐵棍被他握出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

太祖盤龍棍亦稱哨子棒,以其結構獨特,簡練實用難防,演練威猛霸氣聞名。其練法至今仍然為各大門派密珍保留,鮮有得見真容。少林寺的鎮寺之寶卻是他的三十六路棍法。

3、陝西神府,山西朔州一帶民間流傳著很多關於趙匡胤的傳說故事。

紫城寨夜襲趙家山:五代時候,府州境內,黃河入陝第一灣附近的紫城寨為外族一王爺所據;趙家山為本地漢族豪強趙氏獨霸。雙方以紫城寨溝為界,但時有紛爭矛盾日增。他們爭奪的要點就是周圍的土地和人口以及附近黃河的渡口和商船。匡胤十二歲那年除夕夜,紫城寨外族王爺趁趙家人過節放鬆警惕之機,向趙家山派重兵偷襲,千餘人慘遭屠戮,血染山莊,無一逃亡。匡胤弟兄先一天到黃河對岸唐家匯村老孃(外祖母)家過年,僥倖脫險,逃過此劫。

宋太祖趙匡胤祖籍述考:他的出生地——陝西府谷趙家山

趙匡胤石窯泊戲須龍:趙家山遭劫後,長時期內人獸不至,蹤跡全無。匡胤弟兄在唐家匯村生活,年歲漸長。家仇在胸,激勵二人學文練武,誓報此仇。時楊袞鎮守火山,號火山王,其家屬亦居於唐家匯村(距火山30華里),與匡胤外祖母家府院隔牆而居。因此,匡胤弟兄與楊氏子弟及楊繼業等同為兒時玩伴。唐家匯村緊臨河岸,位於石窯泊北。匡胤弟兄與楊家子弟等共練文武,同玩水,常在石窯泊黃河中迎風搏浪,嬉戲玩鬧。一日,泊中忽現一龍,角須長,龍身碩壯,與群童共玩,匡胤可騎龍身,其餘皆不能,一連數日。楊家知道,叫繼業將內裝寫有先祖名諱的牌位和五穀、香紙等物的小白布袋放在龍的口中,結果龍頭一晃,挎在了角上。又日,匡胤外祖父亦讓匡胤拿同樣寫有趙家先祖名諱的靈牌和五穀、香紙的小白布袋,囑咐他龍再現身時拿出,看有何反應。匡胤遵囑,結果龍頭一晃,含入口中,吞嚥腹中去了。至此,須龍再未現身。時有方士曰:此乃太祖真身龍體,楊家布袋挎角,乃掛帥之兆也。

此外,還有趙匡胤硬踅吃的故事,趙匡胤踏浪過黃河的故事,趙匡胤在石窯泊練水兵的故事,趙匡胤買瓜“一分錢難倒英雄漢,趙匡胤死在瓜地畔”。趙匡胤耍錢“輸打贏要”。等等。

4、有關趙匡胤的一些遺蹟。一千多年來,與趙匡胤傳說故事相伴隨的遺蹟物證,在趙家山及其附近,雖經破壞,遺蹟猶存。例如,紫城寨石城遺址,趙家山趙氏祖墳遺址,水井遺址,金貴峁石窯泊洞窟遺址以及黃河對岸的唐家匯古村落遺址等等。

5、有關趙匡胤的一些古地名。在趙家山附近,有很多大小古地名在印證著這裡出生過皇帝。例如,蓮花辿附近黃河入陝第一灣——叫龍灣。趙家山北面靠近內蒙有一小鎮名叫龍口鎮。石窯泊附近與黃河連通的一個小湖泊(傳說是趙匡胤一操練水軍的地方)叫龍池灣。還有一些趙家山附近的小地名,都與“龍”字有關。例如,趙家山水井遺址上面的山崖叫井龍頭。附近有一個村子叫樑龍頭村。還有一個小村叫龍背峁。附近有一條山溝叫土龍谷。等等。


宋太祖趙匡胤祖籍述考:他的出生地——陝西府谷趙家山

6、北宋提升府谷的行政建制以及築城和改名。查閱府谷縣志記載的歷史,唐朝時設府谷城為富昌鎮。五代後唐天佑七年設府谷縣,後漢初升永安軍,北宋設麟府路、府州、府谷縣。為路、州、軍、縣治。元為府州、領府谷縣;明、清仍為府谷縣。從這一段府谷縣行政建制的歷史沿革中我們可以看到,北宋把唐朝的富昌鎮提升為路、州、縣制,必然有其內在的原因。從府谷縣名來講,從宋朝開始再沒有改名,一直沿用到現在。據傳說,府谷縣改名還與趙匡胤有關:趙匡胤年輕時候行俠仗義,有一年天大旱,周圍的鄉親沒有吃的,趙匡胤對他們說:“府中有谷,盡食之。”於是大家就提著口袋到他家分糧去了。

府州城的大規模修建是從宋朝開始的。現代人把舊府州城叫宋城。說明北宋朝廷沒有把這個荒僻的小縣城等閒視之。

7、趙匡胤打仗特別擅長水戰。說明他從小生長在大江大河岸邊。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也是先奪取南方後奪取北方。因為南方多江河湖海,這對趙匡胤來說如魚得水。甚至南漢、交趾等國也收入囊中。而在統一北方的過程中卻受到挫折,甚至北漢、雲幽等地到死也沒有拿下。民間傳說趙匡胤是老鱉轉世。

8、城隍廟與皇城廟。傳說趙匡胤年輕時候,行俠仗義,扶危濟困,府谷一帶的老百姓非常崇拜他,在城隍廟裡塑立他的塑像,接受眾人的香火禮拜。所以,府谷城的城隍廟不叫城隍廟而叫皇城廟。這在全國各地也是少見的。

由此可見,以上諸方面的史實和推論足以證明宋太祖趙匡胤祖籍就在府谷縣牆頭農業園區的趙家山一帶。那裡也是他出生和成長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