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椟在后——《森林之子毛克利》

木椟在后——《森林之子毛克利》

木椟在后——《森林之子毛克利》

今天介绍一部华纳出品的奇幻影片《森林之子毛克利》。

片名Mowgli / Jungle Book: Origins / The Jungle Book (2018),别名丛林之书:起源 / 森林王子 / 毛克利 / 毛克利:魔森丛现(港) / 莫格利。

木椟在后——《森林之子毛克利》

影片和2016年迪斯尼的《奇幻森林》题材完全相同,都是改编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吉卜林的童话故事《丛林之书》。迪斯尼在1967年还拍过一次老版动画片《森林王子》。

剧情方面几部影片保持一致,都是小主人公毛克利在历经磨难后认清自我身份,实现成长。

木椟在后——《森林之子毛克利》

但从影片画面来看,这两部相隔时间不长的影片真的可以算是珠玉在前,木椟在后。

在《奇幻森林》中,渲染时间号称花费了5000小时,只有小演员尼尔·塞西Neel Sethi 饰演的毛克利是真的,其余的所有全是特效做出来的,别说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了,连成千上万的树叶、泛着水花的水流都是CG。都说《奇幻森林》是迪斯尼拿来给2019年的《狮子王》练手的,看到这样的品质,还真挺让人放心的。

《森林之子毛克利》则更加强调动作捕捉技术,简单的说,就是一定要把人类的表情惟妙惟肖地反映在动物的脸上。从影片效果来看,动物们的表情的确很丰富,一颦一笑之间十分传神,只是看起来会让人有一种异样的感觉,似乎就是把人脸扣下来贴在动物身子上。

木椟在后——《森林之子毛克利》

迪斯尼的电影适合全年龄观看,《奇幻森林》也就没有什么令人纠结的角色,要么好要么坏。《森林之子毛克利》则不这么玩,号称打造黑暗版《奇幻森林》,一定要让角色在各方阵营中之间摇摆一番才过瘾,华纳果然是黑暗系列的簇拥。

木椟在后——《森林之子毛克利》

《森林之子毛克利》更加强调体现毛克利在动物阵营中的角色认同和在人类社会中的身份认同。想要突出种族差异性,以期产生对撞的火花,这个想法是好的,但从成片效果来看却并不尽如人意。

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并不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而是互利互惠、和谐共生的关系。这只是合作关系,不是竞争关系,更不是对立关系,影片在根本立意上立歪了,自然拍出的故事也就不能达到效果。

木椟在后——《森林之子毛克利》

想拍得黑暗点,结果没有选准黑暗点,这是影片最大的败笔。与其这样,倒不如像迪士尼一样拍得阳光点,大大方方地比拼技术。说实话,《森林之子毛克利》的特效比《奇幻森林》还是差很大一点。

木椟在后——《森林之子毛克利》

影片正片找不出特别的亮点,最后只能在配音演员方面找亮点。就这样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克里斯蒂安·贝尔、凯特·布兰切特的配音都成了亮点。并不是说他们配的不好,只是这样一部主打特效的影片最后的亮点落在配音上,实在显得很尴尬。

木椟在后——《森林之子毛克利》

同类翻拍珠玉在前,

黑暗不成木椟在后。

木椟在后——《森林之子毛克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