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漁陽裡”

100多年前,漁陽裡建成;100多年後的今天,“漁陽裡”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開始試運行,五一小長假期間均面對公眾開放。毗鄰繁華淮海中路的漁陽裡廣場,也有望成為申城的“網紅打卡地”。

新民晚報“上海時刻”出品

從漁陽裡,走出了共青團

上海,中國工人運動的重要發祥地。五四運動中,上海工人階級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上海掀起的“三罷”鬥爭,促進了全國各地群眾性政治鬥爭的發展。上海也成為了介紹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基地之一,而“漁陽裡”更是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1920年8月22日,在中國共產黨發起組的領導下,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發起者包括俞秀松、施存統、陳望道、李漢俊、葉天底、沈玄廬、袁振英、金家鳳等8人,俞秀松擔任書記。“漁陽裡”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聚焦1919年五四運動到1922年團的一大召開期間,漁陽裡和漁陽裡培育的進步青年在中國革命與青年團建立初期發揮的歷史性作用。

穿越“漁陽裡”

全新亮相的紀念館一共分為六個展區。一樓為序廳和共青團知識互動體驗區兩個展區。二樓展廳則以時間為序,以歷史事件為脈絡,共分為“傳播馬列 思想啟蒙”、“青年先鋒 上海建團”、“培育棟樑 幹部學校”和“指導全國 星火燎原”四個展區。

穿越“漁陽裡”

穿越“漁陽裡”

穿越“漁陽裡”

穿越“漁陽裡”

建築內部設計側重複原“漁陽裡”老建築符號,展陳內容的原則強調不忘初心還原歷史。隨著對五四運動和建黨建團的不斷深入研究,越來越多的史料被挖掘和展陳。

上海美術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胡曉雲曾是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改造的總設計師,此次他又擔任了漁陽裡改造的總設計師。他介紹,此次館內設計側重複原漁陽裡的建築符號,將這座石庫門建築的尖頂、屋內立柱都進行了還原。

在二樓展廳裡,屋頂是用現代材料製成的瓦片,只要細心留意,還能發現五六個組合在一起懸掛在展廳上方的吊燈。二樓展廳還原了石庫門建築的尖頂,讓內部空間更加寬敞。靠窗的走廊新增了一長排木質材料的百葉窗,樣式與石庫門的老式窗框無異,百葉窗可調節,天氣明媚時,陽光可透過百葉窗灑進紀念館的走廊上,在參觀的同時也能感受一番老建築的韻味。

穿越“漁陽裡”

穿越“漁陽裡”

胡曉雲介紹,紀念館在改陳改建過程中,使用了各類新穎多媒體方式,更好地生動再現漁陽裡的紅色歷史。在紀念館兩樓,在國內展館中首次採用了三屏互動方式,更加生動地多媒體呈現當年漁陽裡的故事。青年團的八位發起人圍繞著漁陽裡舊址,展現當年在漁陽裡學習工作時的場景。

穿越“漁陽裡”

胡曉雲透露,如介紹陳望道時,黑鏡玻璃上會亮起陳望道的形象,畫外音結合視頻則講述他的生平及在漁陽裡的活動情況。“屏幕有裸眼3D的藝術效果,是一個高科技與藝術相結合的多媒體藝術主題秀,也能加深青年人對這八位發起人的印象。”

漁陽裡廣場的“歷史之門”

毗鄰繁華淮海中路的漁陽裡廣場上,一面總長58米、高3.4米的浮雕牆將歷史與現代“連接”了起來,特別是浮雕牆中間石庫門上刻著的“漁陽裡”三個字,更是讓人感受到這裡的不凡。

穿越“漁陽裡”

“我們的設計團隊將‘漁陽裡廣場’圍牆中的一扇小門改造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石庫門,門的樣式參考了漁陽里弄堂中原有的石庫門造型,並在門頭上刻有‘漁陽裡’三個字,寓意連接歷史與現代的大門。推開這扇‘歷史之門’,映入眼簾的富有年代和歷史感的上海傳統弄堂,穿過弄堂可直接進入‘漁陽裡’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繼續感受紅色文化的洗禮。” 上海市政協常委、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中華藝術宮副館長金江波教授說。

穿越“漁陽裡”

據金江波介紹,2018年8月25日,為迎接五四運動百年,作為“黨的誕生地發掘宣傳工程”革命遺址修繕保護項目之一,“漁陽裡”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整體改造項目正式啟動,其東側的“漁陽裡廣場”作為整體改造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展示漁陽裡歷史文化的“窗口”,由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團隊的十多名青年師生設計與實施。

“一接到這個光榮任務,青年設計師們便走進了漁陽裡,蒐集各類歷史文獻與資料。在和黨史研究室以及團市委領導的多次溝通後,‘漁陽裡廣場’首先明確了青運史大事記——‘青春讚歌’浮雕牆與團史大事記——‘青春足跡’步道兩大部分。”金江波說,“繼而以時間為軸,篩選出了‘五四運動、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五卅運動、一•二九運動、第二條戰線、青年志願墾荒活動、學習雷鋒活動、新長征突擊手(隊)活動、希望工程、中國青年志願者行動’十組青運史重大事蹟,以及自1919年至2018年間的16件共青團大事記。”

據介紹,在設計稿階段,每一個畫面的細節都經過了仔細的推敲。為了使8位共青團發起人俞秀松、施存統、沈玄廬、陳望道、李漢俊、葉天底、袁振英、金家鳳,“學習好榜樣”雷鋒、渴望上學的“大眼睛”女孩等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設計師們除了蒐集每個人不同時期的照片、影像等資料作為參考,還特地到“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舉辦地廣州東園採景,考察建築細節,以期真實地表現故事畫面,凸顯歷史的傳承。

穿越“漁陽裡”

“整個浮雕牆的設計方案修改了十幾稿,最終在專家領導們的確認下完成了終稿設計。”金江波表示,從草稿、手繪、效果圖、施工圖,到小樣、泥稿、翻模、雕刻……每一個步驟都傾注了設計師們的諸多心血,“在施工過程中,注重對建築老牆的保護,運用特殊的基礎鋼架結構另起爐灶,在浮雕牆與老牆間留有一定間隙,使新舊牆面和諧並立。歷經八個月的設計與施工,漁陽裡廣場於今年4月底落成。”

穿越“漁陽裡”

今天,當你走到漁陽裡廣場,“青春讚歌”浮雕牆格外引人注目,其運用浪漫主義與意向美學互融的雕塑手法,和深淺浮雕相結合的視覺效果,呈現了一幅展現青年事蹟的歷史畫卷。浮雕牆的材質以花崗岩為主,嵌以金屬材質的火炬、Logo等。入口處的紅色火炬象徵著“熊熊燃燒”的革命之火,在歷史的傳承中,經歲月磨礪而歷久彌新。每一個畫面上均刻有簡短的文字介紹,以便觀眾欣賞畫面的同時再次追憶起青春奮鬥的故事。浮雕牆前面的地面上,是一條用鐵板材質打造的3米寬“青春足跡”步道。散落在地面上的紅色五星,猶如火炬上飄落的“星星之火”,伴隨著共青團的青春歲月,燃遍整個中國大地。

穿越“漁陽裡”

漁陽裡有著特別的歷史記憶和特殊的城市文化價值。漁陽裡廣場著重展現為革命事業獻身和奮鬥的標誌性人物和重要事蹟,運用公共藝術的手段,讓建築與時光優雅共鳴,讓城市文脈得到傳承,讓青春事蹟精彩飛揚。

期待新老漁陽整體開放

漁陽裡曾經是條南北貫通的弄堂,一頭連著淮海中路(原霞飛路),一頭連著南昌路(原環龍路),靠近淮海中路的一段街坊被稱為新漁陽裡,靠近南昌路的一段街坊被稱為老漁陽裡。現在很多人只知道淮海路上的新漁陽裡,對南昌路的老漁陽裡有些陌生。

穿越“漁陽裡”

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央機關舊址紀念館

據黨史專家考證,老漁陽裡2號原是安徽都督柏文蔚的寓所,人稱“柏公館”,陳獨秀曾擔任過他的秘書長。1920年2月,“南陳北李,相約建黨”,陳獨秀告別了李大釗,從北京來滬居住於此。共產國際代表維金斯基經李大釗介紹,也在這裡找到了陳獨秀,開始商量如何建立中國共產黨。

1920年的夏天,陳獨秀、李漢俊等馬克思主義者在老漁陽裡2號決定成立共產黨組織,這也是中國大地上的第一個早期共產黨組織。這裡還誕生了第一份黨刊《共產黨》,中譯本《共產黨宣言》在此完成了校對工作,就連要求各地建立黨組織的信件也是從這裡發出的。

可以遙想當年上海霞飛路附近,每天傍晚能看到一位中等身材、身著條子西服的中年男子,手裡夾著一疊講義,穿過老漁陽裡走到百步之遙的漁陽裡6號外國語學社上課。他就是陳獨秀,聽著他濃濃地方口音演講的有蕭勁光、劉少奇、任弼時等。這條通道也被稱為“共產主義小道”,許多熱血青年也曾常在此出入。可惜的是,現在這兩條弄堂已被封閉,不再相通。

在今年上海“兩會”期間,政協委員厲震林提交了一份《關於重視上海漁陽裡“建黨風雲”的建議》提案,指出目前新老漁陽裡原先連通一體的老弄堂已被人為地隔斷了二十多年,致使原先的紅色歷史風貌被人為地阻斷,彼此無法走通,而且目前的規劃也是新老漁陽裡分開實施,這就損壞了革命舊址應有的作用,也不利於新老漁陽裡作為一個整體對外開放。厲震林委員建議,對於新老漁陽裡,唯有統一規劃整體推出,才能真正體現其厚重的紅色歷史和文化內涵。

新民眼工作室 方翔

圖片 |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上海美術設計有限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