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軍事實力如何,為啥直到王朝覆滅都沒能收回幽雲十六州?

灝渝風


史學界一直有“弱宋”的說法,這來自於兩宋在與周邊鄰居交往中的弱勢表現,除了在軍事上的弱勢外,最讓人詬病的是泱泱天朝上國,居然得通過年年向蠻夷上貢(歲幣)來換取和平,所以很多人據此認為兩宋戰力為漢、唐以來最弱。其實,這還真冤枉了大宋,如果單就軍事技術來說,中原王朝一直是遙遙領先於西、北兩個方向少數民族的,到了宋代更是取得巨大進步,火箭、突火槍、火炮等各種火器已經大量應用於戰場,神臂弓、床子弩威力巨大,幾乎相當於現代的巴雷特狙擊步槍;水軍也不弱,“黃天蕩”一戰,完顏宗弼(金兀朮)幾乎被韓世忠包了餃子。比如“檀淵之盟”前宋、遼間最後一次對壘中,遼軍主帥蕭撻凜即在七百步外被“床子弩”一擊致命,客觀上形成了“以打促和”的效果。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擁有了軍事技術上的巨大優勢,那麼為什麼在與西夏的對峙中一直沒有取得絕對優勢,更沒能一舉奪得“幽雲十六州”而獲取帝國北方的地理屏障呢?這其中的原因讓人唏噓。

一、“重文抑武”的宏觀國策和“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軍隊建制。為了一改五代十國兵賊將驕、軍漢強鷙的惡況,宋太祖趙匡胤可是操碎了心,他首先挖空心思地“杯酒釋兵權”,一群開國悍將紛紛回家養老。其次是練兵、統兵、調兵三權分立,各司其職,互不相干,比如某個將領即使訓練了數十萬精兵,沒有樞密院的令牌,他也休想調動一兵一卒。第三是將領頻繁調動,一個將領往往連中層幹部還沒認全,就又被調到另外一個單位了,這樣雖然避免了將士培植私人勢力,但卻造成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的窘狀,導致整個北宋前線臨敵指揮的一團糟。第四是文官將兵。為避免武將因功而驕、因戰而大,以文馭武、文官將兵成為北宋的一大獨特景觀。以西北戰場為例,夏竦、韓琦、范仲淹一批文官一直佔據統帥位置,狄青、種世衡、郭遵等武將能力再強也只能打下手,外行指導內行,直接導致了西夏戰場上不勝不敗、循環拉鋸的尷尬局面。



二、“幽雲十六州”的地理優勢。首先,這十六州從渤海灣綿延到山西,從一個事上就可以看出其重要性——秦、明兩代長城都沿此線路而建。換言之,這一狹長區域一直是胡、漢民族的天然分界線,就像鄰居之間的院牆。而現在,一家把“院牆”圈到自己家裡了,另外一家還有安全感和秘密可言嗎?而且,燕山險要相比於華北平原呈“俯瞰”之勢,一旦被異族佔據中原直接無險可守,“俯瞰”立馬變為“俯衝”。其次,從華北平原往南直到南海,自古以來就是農耕區,“幽雲十六州”這一胡漢交界處就成為中原王朝最重要的牧馬地,一旦丟失,騎兵無法組建,也就失去與少數民族對抗的一大利器。第三,這一帶在中原體制下形成的先進的農、工、商業對遊牧民族而言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和補充,蕭太后就是把這裡的賦稅制度推向了全國,讓遼國從此有了長期而穩定的財政支撐。


三、大遼國胡漢無異的民族政策。在清朝以前的所有少數民族政權中,契丹是一個獨特的存在,獨特之處即在於他“胡漢平等”的民族政策。這個政策出自著名的“蕭太后”蕭燕燕,始於宋遼“檀淵之盟”後。其一,實行科舉制,大批漢人進入遼國決策層,士人階層從此失去對北宋的依賴。其二,取消種族歧視,不允許契丹人再欺負漢人,胡、漢真正實現平等——這一點是劃時代的,對於北宋來說也是致命的——漢人從此對遼國有了歸屬感,就像出生在美國的華裔一樣,你還指望他們為中國效力嗎?其三,遼道宗時期更出了一個創舉:把北宋的“歲幣”直接頂替了“燕雲十六州”的賦稅,用北宋的錢收買漢人的心,該地區的老百姓為此歡欣鼓舞,從此更是死心塌地——老百姓想的很簡單,要求也極低,不管誰執政,對他們好就行了。


綜合一下這幾方面的因素就可以看出,北宋無法收復“幽雲十六州”,主、客觀原因並存,但歸根結底還是北宋政府的自我弱化和不圖進取所致。


彼岸歷史


宋朝經濟強盛盛,其經濟還到了封建時代的高峰,但與漢唐元清不同其軍事一直是短板,宋朝建立以前後晉石敬塘把漢地的幽雲十六週割與契丹大遼自已如願當了後晉皇帝,宋朝建立以後幾次用兵都為收復北方十六州,宋太宗趙光義北伐失敗,聞遼色變,由於宋重文輕武,怕武將割劇及分裂,所以重視經濟,不整頓軍,事,雖然有範中淹及王安石都沒有扭轉宋朝軍事所以對西復遼金釆取守勢,用錢求和平,直到宋滅亡,感覺宋一很窩囊,比請差點,清對外夫敗對內還是很強,的


十八星座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的王朝,是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推翻了後周所建立的!並且是自秦漢以來,國運延續最長的一個王朝!



• 宋朝的軍事實力

1.宋朝的軍事體制:說到宋朝的軍事實力,首先我們要講宋朝自趙匡胤登基以後所設立的軍事體制。


趙匡胤是後周時期的邊軍節度使,屬於軍事重臣,他的登基離不開這些擁兵自重的將領們的支持。所以,他登基以後,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的再次發生,

杯酒釋兵權,消除了將軍對軍隊的掌控力度。接著進行軍事改革,對自唐以來的軍事體制重新進行制定。

宋朝的軍事部門分為三部分,分別是樞密院,掌握軍權和軍令的;還有三司,具體統領部隊的;還有一個就是臨時設立的機構,叫率臣,是在發生戰事的情況下才會成立的部門!由此可以看出,趙匡胤為了軍事體制,也是費盡了心思,軍令和負責掌握軍隊的部門壓根就不是穿一條褲子的,甚至還帶著敵對關係。



而且,他對領軍將領的任期也做了詳細安排,在一個部隊任期滿N年後,這個將領會被調到別的部隊,這樣做就是為了防止將領把部隊私有化,成為這個將領的私兵!古代的部隊可沒有思想政治教育,這樣做的後果就是,一個將領沒有徹底瞭解這個部隊,士兵也不熟悉這個將領的統兵風格。這樣成長起來的部隊,又會有多少凝聚力,戰鬥力!

2.宋朝武將的地位:趙匡胤是武將出身,但是他對於武將卻是格外的提防!他登基以後,在國策上,重文抑武,嚴重貶低了武將地位,同樣是一個品級的文官,卻可以不屑甚至羞辱武將,甚至可以說,武將在宋朝就是文臣的附庸。



所有人都以詩詞歌賦為榮,以參軍衛國為沒有能力和素質的低下職業!即使在後期,這些高高在上的文人要依靠武將的拼死抵抗才能風花雪月,卻依舊不改看低武將的初衷。長期的社會風氣造就了軍人在宋朝的尷尬地位,也促成了宋朝的將軍們得過且過之氣。


為什麼直到滅亡,也沒能收回燕雲十六州?

1.燕雲的地理位置:要說清楚這個問題,首先也講一下燕雲十六州在哪裡!燕雲十六州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北京,天津,山西,河北的部分地區,它是中原王朝抵擋塞外異族的屏障。

它是怎麼丟的呢?古代後晉朝的皇帝石敬瑭,與契丹勾結。契丹幫助他分裂唐朝國土,成立新的王朝,他則把燕雲十六州送給契丹,供其使用。



宋朝失去了抵抗外族的天然屏障,只得興建大名府,抵抗遼國的進攻,其實也僅僅是防禦而已。而遼國的兵馬則時刻都可以揮軍南下,襲掠宋朝。所以說,燕雲十六州對於宋遼兩國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戰略要地。


2.宋朝上下對待遼國的軍事態度:遼國依靠強大武力屢屢攻打宋朝邊關,宋朝的民眾擔驚受怕自不必說。宋朝在建國之初,軍力是十分強盛的。名將輩出,士兵的訓練操典極其嚴格,擁有當時最精良的武器裝備。如果可以,宋朝是做夢都想消滅遼國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上至皇帝,下至百姓,對於遼國只能割地求和,納幣求安。重要的是他們已經失去了和遼國戰鬥的勇氣,皇帝懦弱,文臣誤國,即使部分武將血氣方剛,也免不了被主和派和皇帝罷免下獄!後期的遼國對宋朝是予取予求,簡直成了遼國的後花園!


總結:宋朝的軍事實力是十分強大的,無論武器裝備還是兵員素質。即使缺少戰馬,但是重步兵在戰場上依然擁有決定性的作用。導致收不回燕雲的原因,我想只能歸結於宋朝皇帝貪圖安樂享受,聽信庸臣讒言。打壓武將地位,使得武將心灰意冷,只得混日子;寵信文人,卻不知紙上趙括。上層一味避戰求和,稱臣納貢,失去了軍心民心,又如何收復燕雲!!!


詩涵果果


宋朝的軍事實力如何?為啥直到滅亡都沒能收回幽雲十六州?

這是個歷史研究問題,各路專家給出了許多不同的答案,當然我有我自己的見解,大家來看看!

先說宋朝的軍事實力:宋朝的軍事實力是槓槓的,無論騎兵、步兵、弓弩兵、特種兵等都堪稱一流,而且宋朝名將眾多。縱觀宋朝在經濟、政治、民生、軍事實力上都是領先的,這點毋庸置疑。

再說幽雲十六州的情況:幽雲十六州為北關要塞,地理位置相當於“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重要關隘,無論那方佔據,對對方都有震懾作用,而且幽雲十六州在軍事上相互照應,而不是收復一處兩處能解決的了問題的,這樣說吧:幽雲十六州就是北關之鑰。重要程度可想而知,得幽雲十六州可圖漠北,失幽雲十六州,中原難保。

最後說宋朝為啥沒有收復幽雲十六州:自從那個兒皇帝將幽雲十六州拱手讓人後,宋朝就受到北方的巨大壓力,於是進行了許多場戰爭,最後還是沒有奪回來,反而失去了半壁江山。直到明朝都不得不修築長城來鞏固穩定,不受外侵。一直到清朝滿人與蒙人和親後,這種狀況才改變。宋朝即使實力強大,想收復要塞的幽雲十六州,難度係數太大了,這樣的戰爭只會消耗國力,更不好的結果就是失掉江山,金朝攻陷北半江山,南宋只能偏寓東南就是證明。

北方屏障佔之久安存,失之丟江山。所以宋朝最終沒有收復了幽雲十六州。


文源墨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