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性能平庸,卻因在中國抗日戰場上的出色發揮而揚名的P-40戰鬥機

P-40“戰鷹"(Warhawk)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美國唯一量產且可以大量外銷的新型戰鬥機,由寇蒂斯公司(Curtiss)用P-36戰鬥機的機體加上艾利森公司(Aison)的V-1710-19液冷式發動機建造而成。

雖性能平庸,卻因在中國抗日戰場上的出色發揮而揚名的P-40戰鬥機

1937年7月,美國陸軍航空隊訂購了最初的寇蒂斯XP-40原型機,實際上就是將第10架P-36A(序號38-10)的星型發動機改為艾利森V-1710-19發動機(艾利森-13),用後機身下的散熱器進行冷卻。1938年10月,第一架原型機展開試飛。1940年4月,P-40第一架生產型飛機首飛。截至1941年12月7日,大部分P-40B/C(A型並未投入生產)己經交付美國陸軍航空隊。這些飛機參與戰爭初期與日軍的空戰,但很快就被發現性能比不上日軍使用的戰機。當突襲珍珠港事件爆發時,在夏威夷的絕大部分戰鬥機是P-40B,面臨日軍飛機突然襲擊,僅有少數幾架起飛併成功擊落日軍飛機,這是美國陸軍航空隊所擊落的第一批日本飛機,但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雖性能平庸,卻因在中國抗日戰場上的出色發揮而揚名的P-40戰鬥機

除了美國陸軍航空隊外,英國皇家空軍也裝備了P-40並命名為“戰斧”(Tomahawk)。英國按照《租借法案》總共獲得1180架飛機,在1941年~1942年間裝備了北非和中東戰場上的英國空軍、加拿大空軍、澳大利亞空軍和南非空軍。這些飛機中大約有100架後來被轉交給美國援華志願飛行隊。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P-40總共生產13737架,產量高居美國戰時主要戰鬥機的第三位。

雖性能平庸,卻因在中國抗日戰場上的出色發揮而揚名的P-40戰鬥機

1939年4月27日,美國陸軍航空隊訂購了生產型P-40,命名為“戰鷹"(Warhawk)。首架P-40與XP-40的主要區別是:機頭上部設有很長的汽化器進氣口,還改動了排氣管、散熱器和起落架等。第一款量產的P-40B機翼上裝有4挺7.62毫米機槍,發動機整流罩上方另有兩挺12.7毫米機槍,機上配備防護裝甲板;自P-40C開始配備自封油箱;自P-40D開始將機翼上的機槍換成12.7毫米口徑,並且取消發動機上方的配置;P-40E將武器進一步提升至6挺12.7毫米機槍;P-40F改裝由美國生產的英國羅爾斯·羅伊斯梅林28型發動機;P-40K與產量最大的P-40N仍使用無渦輪增壓的V-1710發動機。

雖性能平庸,卻因在中國抗日戰場上的出色發揮而揚名的P-40戰鬥機

由於歐洲戰事吃緊,寇蒂斯公司的生產又被延誤,因此,英國轉而購買了原先法國定購的P-40出口型——霍克-81A,命名為“戰斧"(Tomahawk)。1940年9月,寇蒂斯公司向英國交付了140架霍克-81A-1(戰斧),除儀表和附件外,這些飛機與P-40基本相同。由於英國空軍對“戰斧I”性能失望,因此這些飛機大部分用作教練機,隨後又出現了110架帶飛行員裝甲、防彈玻璃風檔和自封油箱的霍克-81A-2(戰斧IIA)型飛機,該機在機翼內增加3兩挺7.62毫米機槍。最後出現的“戰斧”飛機是霍克-81A-3,裝有兩挺12.7毫米機頭機槍、47.62毫米機槍、不同於型的自封油箱以及一個197升機腹油箱的掛架。英國一共獲得930架霍克-81A-3型飛機,命名為“戰斧IIB"。

雖性能平庸,卻因在中國抗日戰場上的出色發揮而揚名的P-40戰鬥機

1941年7月,P-40於北非戰場首次參加戰鬥任務,英國皇家空軍第112中隊是第一個使用P-40的作戰中隊,P-40著名的“鯊魚嘴”塗裝也是從此中隊開始流傳。據報道,P-40擊落的第一批飛機是由敘利亞基地起飛的法國維希空軍的幾架美國造馬丁“馬里蘭”飛機。另外數百架“戰斧”飛機在英格蘭待命,當預計的德國入侵併未發生時,便派往其他戰區,一部分在同年11月到了土耳其,一部分(約195架)援助前蘇聯成為在東線參戰的第一批美國飛機,另外一部分(約100架)移交給美國援華志願飛行隊(即“飛虎隊”)。

雖性能平庸,卻因在中國抗日戰場上的出色發揮而揚名的P-40戰鬥機

“飛虎隊”繼承了英軍的“鯊魚嘴”塗裝傳統,並且更加廣為人知。所謂“鯊魚嘴”,即在P-40的機頭上畫上鯊魚的嘴和眼睛,使機體造型形似虎鯊,這也成為“飛虎隊”名稱的由來(“虎”其實指虎鯊)。由於日本海軍的零式戰鬥機在開戰之初不久,就撤出了中國戰場去太平洋戰場作戰。因此,其實在中國打主力的是日本陸軍航空隊的隼式戰鬥機,面對日本雖速度快、機動性好,但比較脆弱,一打就解體的陸軍隼式戰鬥機,“飛虎隊”發揮P-40堅固耐用,火力強大的優勢,在戰場上一共擊落了日本300多架戰機,1000多名日軍飛行員喪命於P40,其所取得的戰績比當時在菲律賓作戰的美國陸軍航空隊要好得多。“飛虎隊”的P-40戰鬥機曾參加了常德會戰和衡陽保衛戰等戰役,和日本戰鬥機爭奪制空權。之後P-51"野馬”來華參戰,P-40戰機的作用便漸漸改為對地轟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