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農村的“爭地邊”的現象少了,這是為什麼?

用戶68738747


寸土必爭、寸土不讓的原則不僅存在國與國之間,在農民間也存在這種現象,有時即便是親戚,但涉及到土地也會變得小氣起來。



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瞭解更多農村趣聞趣事。

而後來,從以前的「寸土必爭、寸土不讓」變成了毫不在意,「爭地邊」的現象也少了。


一、棄田打工,不以務農為生,不以農民為職業

棄田外出、棄農打工是某些農村的真實寫照,有點勞力的農民都不種莊稼了,打一個月工可能比種莊稼一年的純收入還高,因此越來越多的農民就開始以打工為生了,職業也不再是糧農,而成了農民工。

二、自家的田地有人來種就不錯了

在刺楸這邊,二十多年前開始有農民陸續外出打工,對家裡田地的處理方式也存在著變化。最開始,請自己的親戚來耕種,但親戚種了兩三年後也不太願種了,所以就開始「送」給村裡的其他農民來種,不但在起初,會收取一部分糧食作為條件。



到後來,村裡種莊稼的農民也緊跟打工的潮流去打工了,所以家裡的田地都找不到人來種了,於是開始送給別人種,不僅不索取報酬,反而求著別人來種,目的是為了田地不致於荒廢,有人種著就是熟地。

前年過年時,村裡一位同姓的七十歲大爺特意來我家,背了一大袋米,說是種了我們的地。說實在的,那地我家已有七八年都沒管理了,我們知道他是真心的,為了不辜負他一片心意,我們收下了。

可見,現在某些農村,打工的多,田地有人去種就不錯了,總比荒廢了好,那些邊角地也就沒人去爭了。

以上就是刺楸對農村不怎麼「爭地邊」的分析,如果覺得回答得不錯就點個贊,並順便關注一下吧,謝謝。

刺楸


在15年前,我們地方上是爭土地爭的最嚴重的時候,村民也因為土地的問題而大動干戈,實際上就是一些土地邊邊角角的問題,比如你家竹子串到我家林子裡來了、你家種地的時候在我家土地多挖了一鋤頭。曾經我的父親還因為很小的土地問題,頭上被他堂兄弟砍了一刀。

在糾紛中最滑稽的是,因為土地邊角的糾紛,有些斤斤計較的村民,從早上吃了飯就開始對罵(由於是山谷地形回聲比較大,全生產隊的人都能夠聽得見),中午飯時間中長休息兩個小時,午飯後又繼續對罵,真想不到那時的村民精力為什麼這麼好。

在當時,雖然已經改革開放了,但在農村依然是小農思維佔主導。對農民來說,土地就是他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為當時人們生活條件差,經濟收入少,土地是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因此,有誰動了他們的土地,就是直接侵犯了他們的利益。

到現在,經濟的高速發展,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條件,大量農民進城務工,土地丟荒嚴重。農民們為了不讓土地閒置,他們現在巴不得自己的鄰居或者村民能夠將自己的土地耕種起來,以免土地返生。

綜上所述,時代的發展、國家經濟增長、農民收入增多,確實能夠解決許多社會矛盾或者轉移矛盾。因此,不管現在農民生活是否幸福,但我們有理由相信,一切都會往好的一個方向發展。


Power泡兒


石灰,鋼筋,石頭,過去地界裡埋的都是這,現在衛星定位好後,給你土地確權,這樣以後就沒人或很少爭地邊了,有法可依,

我家也有發生過,不過有點搞笑的是派出所就在對面,離我家的地只有一條寬10米的馬路,六分地,收種除去成本能收入個300元就不錯了,我家的地在中間,南邊的想承包栽果樹,每年給500元,我們這的小塊地都是補發的,都是六分地,結果承包地的量地,只有半畝,少了一分,我就開始找地界石,南邊地兩邊的找到了,北邊的石頭找不到,我量了北邊地,八分地,都是一樣的咋能你的咋能是八分,我叫來他,你多種地了,他說公家分的就是怎麼多,沒多種,一直都是這麼種,賭咒,吵根本對他沒用,派出所的人看見了過來問了說,你們先找大隊,可是大隊裡的人都沒參與過去分地,這事就沒完,下午我和爸爸還有大伯到地裡開始挖地,找地界石,那個人也去了,他在旁邊看著,開始在兩家地邊中間挖,沒找到,後來拿尺子從南邊的地界石量,然後挖,足足有三個平方,一米多才找到,累啊!那個人不吭聲了,我又重新丟的石灰和石頭,臨走的時候對那人說,多種這一點能發財嗎!

過去分發土地只是給你簡單的說一下土地位置,地塊的大小,而沒有像現在衛星這麼精準,一分一毫,為以後的爭地邊埋下伏筆。

過去一到秋收夏種的時候經常看到地裡插者樹枝或者玉米秸稈,農忙的時候也是爭地邊的時候,每個村莊都有,你多種了,我少種了,爭吵每天都現在發生,警察出警的頻率很好,





燻悟空妖爾山


“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就是清朝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宰相張英與鄰居葉秀才為了爭牆基地界打官司的故事,也即著名的安徽桐城“六尺巷”的來歷。沒錯兒,張英就是張廷玉他爹,《雍正王朝》裡那位首輔大臣。

回到話題。現在,有人說農村的“爭地邊”的現象少了,這是為什麼呢?😊

其一,改革開放了,農民的收入渠道拓寬了,也富裕了,不再為吃喝發愁;

其二,市場經濟了,糧賤傷農,純粹守著一畝三分地兒土裡刨食的人少了。大家都是半年時間務農,半年時間出去打工,也沒得閒工夫爭了,因為算一賬不划算;

其三,廣大農村,農民兄弟們的覺悟和文化水平提升了。摸著良心說,這要得益於黨和國家長期不遺餘力的掃盲和教育,以及對三農的投入。

頭條號“老卓侃天下”作答。祝大家新年大吉,闔家康樂!







老卓侃天下


有人說農村的“爭地邊”的現象少了,這是為什麼?



自從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以後,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逐漸在農村出現了承包的土地“爭地邊”的現象,厲害的程度到了大打出手,甚至告上了法庭,個別的還出現了人命。

在過去的農村“爭地邊”的主要原因是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只有靠土地種糧食或者其他農產品賣掉,換回一些錢來維持家庭正常開支。土地是農民的經濟主要收入來源,絕大部分農民需要靠土地換回一點收入,對於其他幾乎沒有任何經濟來源。



隨著40年的改革開放,經濟的發達,農村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收入也增加了,但是現在種地不賺錢,糧食價格特別低,而且農資產品的價格特別高,種地成本增加了,靠種地不能維持家庭的正常開支。對土地的重視程度逐漸的減少,甚至在年輕人的眼裡,農業投資已經是一個虧本的行業。

年輕的農民開始邁出家門,走出了農村,走向了城市,尋找工作打工賺錢,而且現在城市的工作崗位也比較多,工資又高,一個月的工資可以比家裡土地的所有一年的收入還高。所以一些農民開始放棄了種植土地,甚至對土地實行撂荒的現象,當然對於一些“爭地邊”也不在乎了,也無所謂了。

在農村還有一些現象,那就是一些比較發達的地區,工作又好找賺錢又多,特別是南方浙江、江蘇等地的一些農民,把土地無償的給親戚朋友,村裡的鄰居,或者是他人耕種,只要土地不撂荒就可以。更別說存在“爭地邊”的現象。



總之,現在在農村“爭地邊”的現象越來越少了,主要是現在種地不賺錢,糧食價格低迷,即便是其他農村產品價格也特別低,而且種植成本又高,靠種植土地是不能夠維持家庭正常開支了。只有外出打工賺錢,一個月的收入超過了家裡土地一年的收入,在城市裡就業機會也多,收入又高,所以對於一些年輕的農民,不是特別看重土地,也就不在“爭地邊”了,甚至還有一些農民把自己承包的土地撂荒。


宗元


有人說農村的“爭地邊”的現象少了,這是為什麼?在農村,農民都有土地,早些年,村裡的人 幾乎是在農村種地、養些雞鴨豬家禽牲畜過日子的,土地就是農民的命根子,因為種的農作物收 成了可以讓他們吃了填飽肚子、拿來養家禽不用買飼料或者拿穀物去賣了換點錢平時花銷。



“爭地邊”,一般是爭田地間的公共小道,也叫田埂,多爭得一點可以多種一排水稻/玉米等農 作物,多點收成,家裡人生活更好;然而現在這種現象少了很多,鄉居小菜總結了以下原因:

一、老一輩的人有時候還爭地邊,年輕人懶得爭

老一輩的人以前過慣了苦日子,像地邊這種小便宜,現在有些老人還是貪的,儘管家裡不缺地種 ;而年輕人一般都有自己的工作有收入來源了,種地那麼辛苦,收入少他們都懶得種呢,更別說 爭那點地邊了。像我老家一個鄰居阿姨,60歲這樣,她家的地靠近主路,主路跟她家的地之間有 個田埂,之前一直都有看到的,今年回去拜年沒看到了,被耕出來種菜了,菜葉都伸到路邊來了 。



二、“爭地邊”導致沒路走,這可不行

不同農戶的土地,一般都有田埂隔開的,這田埂不單是對農民土地大小的確定,也是平時農民去 田地幹活、運載農家肥/花費/穀物必走的小道,若是變窄或者沒了這條小道,真的很不方便呢; 記得以前我們那邊有兩戶就是爭田埂,每年你佔過來一點,我也耕過去一點,田埂越來越窄小, 最後就剩10cm這樣寬的。


因為是農田嘛,經常有水,旁邊也有小水渠灌溉,然後那泥巴窄田埂比較軟,有一年農忙收稻穀 ,田裡的一個伯伯扛一袋稻穀從田埂走向主路,本身就是一百多斤的大漢,扛著好幾十斤種的稻 谷,壓得田埂歪塌了,那伯伯也摔倒了,氣得不行,後面兩家商量,還是把那田埂做寬了些,沒 有貪那點便宜了。



三、種地的人少,白給地種都不種

以前農民“爭地邊”雖說不道德,但是為了生活,看到別人佔那點便宜,自己看著也不爽,也參 與進去了,你爭我爭不少見;漸漸的農村越來越多的人外出打工甚至定居城裡了,主要勞動力就 是老人、留守婦女了,種地的少了,本來土地多的那些戶因為種得少,很多都荒廢了;而本來地 少的那些戶地也夠種了,沒有必要再去爭地邊那點地方。



以前我爸媽承包我一個叔叔家的地來種,然後給他一定的糧食,後面不種了,前幾年承包不出去 ,我叔怕那地荒了不好,說叫我爸媽種,不用給什麼糧食、錢跟他做交換,我爸媽沒種,就種家 裡的一畝田幾分地。

四、賺錢門路多不在乎種地更別說爭地邊

現在農作物種子貴、化肥農藥貴,農作物收成了賣價卻上不去,算來算去,種地真不賺錢了,一 般餬口還可以,想養家過好日子難啊;而農民除了打工可以賺錢讓家人日子過得更好,還可以做 其他相對輕鬆的來賺錢。



1、發小視頻

現在的農村也不落後,人人都有手機了,五六十歲的老人也有,都會上網了。人們可以利用手機 來發小視頻賺錢的,操作不難。像之前我也交我媽媽發火山小視頻,不過後面她忙著帶孫子孫女 就不怎麼玩了。

2、才藝直播

除了像我媽這樣的普通老人,像一些有才藝的村民不用種地也可以憑真本事賺錢養家的;會唱歌 、搞笑等等,只要你夠吸引人;像我們廣西這邊的知名網紅——光哥,他唱歌可是真的好呀,自 編自唱、翻唱都很棒,在頭條有幾百萬的粉絲。



3、做本地小生意

以前的傳統小吃一般都是每家每戶自己做的,現在的農村人們生活越來越好了,那些傳統小吃也 懶得自己動手做了,上街買來吃也不算貴,不少人還是願意買的,生意不錯呢,時間也自由。

五、生活變好了,大家和睦了



以前那年代生活苦,吃不飽很正常,又很少有人去打工,家裡有的是勞動力,多點田地耕種,能 讓生活更好,大傢俬心很重,為了爭那點地邊,好好的鄰居反目了,平時見面都不打招呼的;熬 過了那些苦日子,現在的農民生活好了很多,雖然平淡,但也可以說是衣食無憂了,有些混得好 的都不喜歡農村單調的日子了去城鎮住,不種地,荒地不少呢;爭地邊的恩怨也慢慢淡化,村裡 人少,有時候幹活還互相幫忙呢。



總的來說,爭地邊現象少了,也說明了村民們的生活變好了,不再只是靠種地生活了,這挺好的 ,不過種地少了,荒地多了也不好呢,怎麼開發利用荒地產生效用也是個要解決的問題。


鄉居小菜


對這個問題,我就是這樣想的。


安徽巢湖記憶


有人說農村的“爭地邊”的現象少了,這是為什麼?

說起農村的“爭地邊”,相信很多人不知道是怎麼回事。“爭地邊”其實就是兩家地之間出現分歧,相互爭吵。過去“爭地邊”的現象很是普遍,而現在卻很少見了。那為什麼農村的“爭地邊”的現象少了?山村梅花來分析一下。


先說一下“爭地邊”的原因, 總的說來,就是窮了的原因。實行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土地分到了一家一戶。當時分地時,多數是沒有明確的界限,只是按照莊稼的畦子,簡單劃分的。因為當時的經濟不發達,農村人餬口養家就指望地裡的收成,而土地是有限的,多一點土地就能多打點糧食,因此,人們對土地那是分毫相爭的。但是在耕地時,不管是機械還是牲口,都不能耕的那麼正好,如果稍微過了地界,且不能及時糾正,那就立即會出現“爭地邊”現象,輕者會相互爭吵、叫罵,嚴重的還會出現打架,甚至刑事案件。


隨著農村經濟的不斷髮展壯大,農村土地的不斷轉型,由糧食作物轉向了經濟作物,農民種地不再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為了增加收入。再者,現在農村土地流轉,大片土地都集中起來,進行區域化、專業化、合作化生產,減少了很多的“地邊”。現在人們也感受到種糧食收入太少,而改為種植經濟作物或外出打工,收入很高,打工一天能掙出全家一個月的糧食。因此,現在人們對耕地的重視程度少之又少,“爭地邊”的現象自然就更少了。

“爭地邊”現象少了,一方面是值得慶賀的,因為說明農民的經濟條件都提高了,不只是指望著種地一項經濟收入。但也有令人擔心的一方面,因為農村很多的農家地都是荒廢的。


山村梅花


在過去農村人們之間的矛盾糾紛,很多都是因為田邊地角引起的,比如下大雨的時候土坎垮了,就埋怨下面地的主人把土坎挖斜了故意弄垮的,自然就引發吵架糾紛了。

在農村有一句俗話:雞無欄狗無圈,因為雞呀狗呀跑到別人家田地裡,對方一罵這邊一還嘴,矛盾糾紛就升級了。因為過去的時候農村的人們有一個誤區,認為自己種的田地是自己私人的,自己可以任意處理。

後來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農村外出務工的人數越來越多,現在農村大多是留守老人孩子,很多不便利的田地都已經退耕還林了,甚至有很多田地都荒廢了,還有就是農村人的觀念開始改變,人們的法治意識越來越強,不再為一點田邊地角的事情發生矛盾。

近兩年全國農村在進行土地確權,農村的人們也明白田土為國家所有,我們村裡各家各戶在完成土地確權登記的時候,都沒有過去爭得面紅耳赤的現象,大家都表現得很開明,甚至有的土地還讓給別人去登記確權。



城鄉印象


關注【鄉村關中】分享新銳思想,解答實事求是,評論有理有據。洞察社會萬象,打開腦洞天窗,開啟新生思維。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是農民生活的全部希望。在農民的眼中,土地寸土寸金。過去的農民,只有種地才能獲取生活的全部希望,也是家庭經濟最主要的來源。因此,農民視地如命,我們看到,那時農民家庭全家齊心幹,種好承包田,家和萬事興,團結一條心,黃土變黃金,這就是農民熱愛黃土地的真實寫照。在這樣的情況下,農民當然最忌諱的就是鄰居家在地畔作文章。我是【鄉村關中】,職業農民,農技從業者,“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那時,農民為了自己的耕地不被侵犯,都在地畔埋下石頭,或者栽樹,以示標誌,但有些腦筋轉得快的農民,或都強勢的農民,為了自家土地多產糧,就動不動挪地畔,而經常出現兩鄰家為“爭地邊”鬧的不可開交,有時還拳腳相加大打出手,有的農民家庭趁自己家族人多欺負鄰家,為了地埂之事寸土必爭,甚至出現了人命案。如今,這種現象在農村已經絕跡了,是什麼原因呢?作為“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的【鄉村關中】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過去農民種地是獲取生存唯一的方式。

那時,農村分地為了突顯公平,都採用抓鬮的方式,然後村大隊根據各家人口實際丈量土地分配,還要在相鄰兩家的地頭做地界石,用鋼釺往地下打深洞,灌注上石灰作標記,以免產生分歧引發矛盾。那時農民把土地看得十分金貴,種地勁頭高漲,主要原因是當時農民經常吃不飽餓肚子,為了填飽肚子就只能珍惜土地。農民對耕地太看重了,所以,“爭地邊”現象時有發生。有農民為了多佔鄰家的地,趁夜色重新打石灰洞偷改地界。當然最根本的原因在於,當時農民的生活十分艱苦,生活的出路只能種地,也只有種地才能獲取生活的全部。


第二,現在農民增收的渠道越來越多。

現在農村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溫飽問題早已解決了,腰包鼓起來了,生活水平提高了。種地不再是農民收入的唯一來源,農民在家裡發展養殖業、種植業、果樹樹,發展經濟作物,或者進城打工,農民通過多種方式發展家庭經濟;加之現在糧食、農副產品價格低迷,而農資產品的價格不斷增長,農民種地成本不斷增加了,人工成本也大,種地賺不了多錢,依靠種地不能維持家庭正常開支。所以,農民對土地的重視程度逐漸減少,甚至在年輕人眼裡都壓根兒不願意種地;同時,我們看到,許多地方農村的土地都撂荒了。當然最根本的原因是農民增收渠道增多,土地不再是農民生活經濟的唯一來源。

第三,農村青壯年大多外打工放棄種植。

現在,農村的青壯年勞力大多都進城務工,城裡的就業機會比農村多得多,一個月的工資比在家裡種一年的地收入還高,還有些農民在城市、或者在鄉村發展養殖業,或其他產業,根本沒有空閒功夫種地,所以,這些農民就開始放棄了種植土地,甚至把本集體經濟組織分配的土地撂荒的,在這樣的情況下,自家的良田都不願意耕種,哪還會出現“爭地邊”的現象呢?其實,我在們在農村看到,有許多通過發展產業,或進城務工的農民,都把自家的土地無償讓給親戚朋友,或村裡鄰居,或他人耕種,只要土地不撂荒就可以,這樣就更別說存在“爭地邊”的現象了。

第四,現在農民的素養也提高了。

現在,農民的生活節奏加快,農民都急著通過發展產業掙錢,那還有閒功夫為這些雞毛蒜皮的“地邊”大動干戈,許多農民都不在意“地邊”之事,只要地裡能打下,為那小事和鄰家鬧不愉快划不來,鬧個仗還嫌村人笑話,況且現在也不缺吃,為那一點點地能打多少糧食,還浪費掙錢時間,並且還在村落個“能人”不好聽的名聲。過去農民寸土必爭,主要還是因為貧窮鬧的。現在農村人的文化素養提高了,再為“地邊”之事爭吵,會被人說閒話,讓村民覺得自己是一個斤斤計較的人,就沒人和你相處共事那。畢竟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能過的去就行。

總之,現在農民的生活條件好了,獲取生活的經濟來源不斷增多,農民朋友不管做什麼營生,土地已經不是生活的主要來源,且隨著農村經濟發展越來越快,產業不斷壯大,農民對土地的依賴越來越少,這是當今農村的社會現實。因此,過去逐村“爭地邊”現象已經停留在農民過去的記憶裡,也停留在那個貧窮年代裡,也更是一種時代的印記,它是農民對土地無限珍惜的一個縮影。如今,這種現象的絕跡,我們應該感到欣喜。同時,也應該深思,未來農民對土地的熱情如何重新迸發?這是我們每一個農民必須思考的問題。


本問答權屬【鄉村關中】,未經允許,嚴禁轉載。

本題作答:職業農民、農技培訓師“三農”問題民間觀察員基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