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丨四月,舌尖上難忘的美味

散文丨四月,舌尖上難忘的美味

四月,舌尖上難忘的美味

圖文 | 王文遠

陽春四月,豔陽高照。盼望已久的春天,終於變得有模樣了,我的心情也隨之季節變化,變得蠢蠢欲動了。我在小城旅遊景點上班,景點有山有水,植被茂盛,旅遊旺季,這裡是避暑乘涼的好地方。春天來了,在泉水邊,在河堤畔,在遠離村落的田間,在枯草的縫隙裡,苜蓿悄悄透出了綠芽,露出了圓瓣的三片葉子,綠得默然。

散文丨四月,舌尖上難忘的美味

老王,你手裡黑袋子裝著啥寶貝啊!同事老王嘿嘿一笑!摘了點苜蓿。哎呀!這可是好東西啊!沒有噴任何農藥,是真正的天然綠色蔬菜。回想,我已經整整十多年沒吃苜蓿了。前幾日,聽奶奶說老家下了幾場春雨,我聯想老家的景色一定很迷人,等忙完這陣子,得抽時間回老家看看了。

驚蟄過後的春雷滑過村子的上空時,大地的筋骨酥軟了,陽氣升騰,地脈噴漲。轉眼間,淡淡的新綠把村子包裹了,滿山滿窪野草吐芽,山坡上的野苜蓿便擠在野草叢中游春,攢勁向上長,奢望著撲入人們的眉眼,走進農家香噴噴的飯桌。我家村口不遠的山坡上,就是野苜蓿的地盤。兒時,曾挽著竹籃和村裡的一幫夥伴,鑽溝爬坡的去掐剛探頭露腦的苜蓿芽,來彌補因貧窮而嘗不到新鮮蔬菜的味蕾。

散文丨四月,舌尖上難忘的美味

兒時,每當放學,我們一群娃娃都會拿著小刀和籃子去田間地頭掐苜蓿,掐苜蓿可是要有一定的經驗基礎哦,不是所有的苜蓿都能吃,一些野生葉子大的苜蓿最好別掐,顏色不正的別掐,看著花哨的別掐,總之沒有一定的經驗,為了安全起見最好還是去專門種植苜蓿的地裡掐吧,雖然有些遠,但是有安全保障,在農村想吃野菜,還是要先學習的,不然輕則拉肚子,重則住院。掐苜蓿其實挺快的,只要認真掐,不一會就會掐滿一籃子苜蓿,苜蓿掐完了,我們會坐成一圈,大家就開始挑選好的苜蓿和一些雜草,一邊侃著大山,一邊在歡樂笑語中挑選著自己的戰果。我小時候,膽子小,掐苜蓿一個人不敢去,那時山很大,碰個人很難,各種鳥蟲亂叫亂竄, 想想都陰森森。掐苜蓿我都會和鄰居夥伴同行,這樣一有突發情況,都互相有個照應。如今這種美好的生活再也回不去了。

散文丨四月,舌尖上難忘的美味

走,掐苜蓿走!隨著一聲召喚,我們呼朋引伴,拿著小鏟、小刀,提著籃子或端著笸籮、塑料袋等一切可以盛苜蓿的容器,大人吆喝我們早點回來,我們當沒聽見似的,飛一般似地向山裡揚長而去。

走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我們沉浸在脫掉冬裝後的喜悅裡,大家貪婪地吮吸著大自然饋贈給我們的溼潤空氣,享受著鳥兒出籠的喜悅。到苜蓿地後,一場勞動競賽便在不知不覺中開始了。大家爭先恐後地尋找水分充足、長得飽滿的“胖苜蓿”,一邊低頭急掐,一邊呼喊:“牛娃,胖娃,到這來,這邊的苜蓿好!”寂靜的山澗,被我們一下子鬧騰的熱鬧了,山澗不停迴盪著我們嬉笑打鬧的聲音。那些柔弱細小的苜蓿芽靜靜匍匐在苜蓿地上,是很少有人問津的。不一會兒,手快者便掐了一大籃子,手慢者籃底兒也沒蓋住。每當這時,往往就會有人提議玩贏苜蓿的遊戲。

散文丨四月,舌尖上難忘的美味

大家找一塊較為平坦的地方,擺開戰局。坐莊者將小刀或小鏟插在地上,在三五米處畫一個圓圈,定下游戲規則。應戰者則持刀或鏟瞄準後向圓圈扔去,如扔到圈內,則贏對方苜蓿一把;如若不然,則倒給一把。這種遊戲,充滿著嬉笑與輕鬆,透著休閒的雅趣。

期間,也少不了爭執的小插曲。“不行,你抓得太多了!”一個急切地說。“哪裡多?我的手這麼小!”一個不屑地笑。“你賴皮!說好了只能抓一把。不和你玩了!”一個真急了。“嘻嘻!明明說好的是兩把!我也不和你玩了!”一個賴到底。“哈哈哈!”大家一片嬉笑。

用不了一會兒功夫,先前苜蓿少的變多了,多的變少了。在嬉鬧與懊悔中,苜蓿做了重新分配。贏者興高采烈,端著滿滿的苜蓿得意洋洋,想象著回家被父母誇讚的喜悅;輸者滿心懊悔,繼續埋頭快掐,擔心掐得太少了回家捱罵。掐夠的,有的仰躺在苜蓿地裡看藍天白雲,有的到處檢地軟軟菜,有的幫掐得少的掐。到最後,大家都興高采烈地沿著小路,唱著歌謠,滿載而歸。

散文丨四月,舌尖上難忘的美味

苜蓿的做法是有很多種,有拌涼菜,有蒸苜蓿饅頭,做漿水的輔助菜等,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製作,無論哪種做法, 都是好吃,現在想想都流口水。其實苜蓿的營養還是挺高的,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和B族維生素,維生素C、E及鐵等多種微量營養素。但是,苜蓿雖有較高的營養,卻不能多食,適量即可,吃多了還是會有一些不適,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小吃怡情,大吃傷身。

聽老爸說,苜蓿的營養價值高,其實並不然。苜蓿菜吃起來噴香可口,皆因加了清油,放了佐料。頭道苜蓿嫩,二道苜蓿脆,三道苜蓿硬讓人嚼不動,四道長莖成木杆割了喂牛羊,不小心牛羊也會脹肚丟命。

散文丨四月,舌尖上難忘的美味

現在隨著社會不斷髮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大家對吃的食物也上了檔次。村裡好多人家都搬進城裡住了,村裡沒人住了,苜蓿也沒人種了,如今已經很難見到了。聽家人說,老家的苜蓿地基本上沒有了,都變成了荒地,就連野苜蓿都難找到。前幾日,為了吃點新鮮苜蓿,我專門到菜市場買了一次,還好,有賣的,一斤15元,也夠貴的。城裡的人們也有買著吃的,但是已經缺少那種“苜蓿情”了。

小時候,我們家經常吃的是苜蓿飯,每晚母親在案板上擀一張面切成菱形小方塊,和沸水中煮熟的苜蓿一同下鍋中,即節省了面又調節了飯的香味,一家人你一碗我一碗地享用來填飽肚子,家中來客煮一碟苜蓿菜澆上清油,熗點蔥做為涼菜來招待,而我眼睜睜地嚥著口水,巴望客人留點剩菜,客人走後一掃精光。母親不常做苜蓿涼菜,其因在於節省清油。

散文丨四月,舌尖上難忘的美味

工作後,我再也沒有掐過一回苜蓿,只是每年春天到來後,忍不住要將小時候掐苜蓿的那些過程和細節回憶再三,每次回憶,都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在貧困的年代,我們吃不飽穿不暖,剜些苜蓿也當糧,但我們領略了太多的野趣、自由和快樂。

如今,故鄉的滿山滿坡長滿了荒草,也很少看見人們挎竹籃去掐苜蓿的場景了。但苜蓿的味道依然讓我回味無窮。(本文為原創作品,作者保留一切權利,轉載請聯繫作者授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