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小鎮文化IP背後的“團支部”

“今年菊花節搞不搞?”“菊花茶可以購買麼?”近日,浙江寧海縣力洋鎮海頭村團支部書記施又菱的電話異常忙碌,前來打聽的人一撥又一撥,開始準備這個節日。

這要從每年重陽節舉行的海頭菊花文化節說起——2018年,逾40個品種共約20萬株菊花的驚豔亮相,讓眾多媒體人和無數遊人沉醉其中,朋友圈轉發如潮,可謂是一炮而紅。成功的背後,凝結的是村團支部的良苦用心和村民的齊心協力。

海頭村位於寧海縣東部,省道盛寧線穿村而過,是連接力洋鎮與胡陳鄉的重要交通樞紐。全村共有1600餘人,其中青年就有202人,團員40人。一直以來,海頭村的村集體經濟收入來源匱乏,缺少自我“造血”的能力,制約著村莊的持續發展。

2015年,當時的海頭村團支部書記莊宙通過走訪調研,認為海頭村村莊優美、地理位置優越,三天兩頭有領導和客人來學習考察,如果能把客人留下來,就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之後在村黨支部的支持和與村團支部“第一書記”虞武君商量後,他想到了在村裡種植菊花,既美化了環境,又能銷售致富。經過團支部班子的商量並取得村兩委的支持後,他帶領團幹部和感興趣的團員青年一起遠赴河南開封學習選取菊花的品種,又到桐廬等地學習菊花的培育模式,隨後便在村裡開展了試種工作。

此舉也吸引了很多村民參與,百來戶村民免費領取了村裡提供的菊花苗,在自家房前屋後、田地間栽種了菊花。

可是,困難隨之而至。在種植的初期,菊花經歷了病毒的侵襲,還有颱風的洗禮,有不少菊花都“夭折”了。

為此,團支部的小夥伴們毫不氣餒,在第一時間進行了換種。同時,還主動上門拜訪縣裡的多家園林公司,對接菊花成型後的銷售問題,並順利落實了買家。

在菊花正式引入後,村團支部建立海頭菊花“共青林”,探索嘗試菊花產業基地建設,一方面為村集體作貢獻,一方面也讓青年學習了種植菊花的技術。

2017年,海頭村共培育菊花盆栽12萬盆,實現銷售產值180萬元,村集體盈利60餘萬元,承包農戶實現每畝兩萬元的純收入。

2017年年底,海頭村團支部換屆選舉,當選的團支部書記施又菱充分發揮自己導遊專業的特長,年初跟著村兩委班子一起去了南京農業大學考察菊花基地,並與南京農業大學簽訂菊花項目合作協議,建設150畝的精品菊花園,計劃於今年第四屆海頭菊花節召開前完成項目建設,力爭建成寧波範圍內最大最專業的菊花基地。

海頭村團支部與村兩委緊密互動,大家一起謀劃,做長做強產業鏈,通過南農提供的產品配方等條件,加快形成鮮切花、菊花茶、菊花酒等二級產物生產流水線,探索網上線下、飯店民宿等多種銷售渠道,助力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目前,海頭村已引進部分南農的早熟菊花品種,在國慶節期間即可開花,既延長了賞花週期,又可利用國慶長假做文章,增加遊客流量;此外還引入了茶用菊——金絲皇菊,通過統一種植、統一烘乾、統一包裝進行銷售,目前銷售渠道主要在線下,下一步將打通網絡銷售渠道。

如今,海頭村已連續舉辦了三屆菊花文化節,累計吸引近50萬名遊客前來參觀。通過“團組織牽頭引進、青年帶頭試種、村民承包種植、村集體兜底收購、統一包裝出售”的海頭模式,有力助推了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通訊員 應健勳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章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