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什麼好的方法讓孩子不再任性嗎?

鍾勇180607335


任性是一種很不健康的心理狀態,由於孩子心理發育還不成熟,對生活中很多事情缺乏正確的認識很判斷能力。所以在面對孩子任性時,家長應該做好以下幾點:

1 寬鬆式管教

面對喜歡摔東西,打人的孩子,家長不要用體罰式管教,因為你會發現,這種管教方式也許暫時管用,而不能終止孩子的這種行為。對於孩子摔東西或者打人,家長可以用嚴肅的態度和語氣制止孩子,然後利用一些孩子平時喜歡或者想要的方式去限制他。比如限制孩子玩耍的時間;限制他買自己喜歡的玩具等等。

2尊重孩子

不要用家長的權威形式去擺架子。當孩子犯錯誤,就去呵斥孩子。生活中,遇到孩子想去嘗試的事情,哪怕是超出了他的能力範圍,不要過度去限制,可以提前做一些準備,然後讓孩子去嘗試。

3 示範作用

與其說教,不如用行動去帶動孩子。很多家長喜歡對孩子進行說教,發現孩子有不好的行為時,家長應該首先自省,是否自己有一些不好的行為影響了孩子。孩子是一張白紙,善於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當孩子出現一些不良行為,也許就是受到了身邊人的影響。家長是孩子第一任老師,所以要給孩子樹立良好的形象。

4 不要過分遷就孩子

生活中,不要對孩子的要求一味滿足,家長有分辨能力,對於孩子的要求要進行分辨,進行適當滿足。不要因為內心對孩子的溺愛,而一味表現在滿足孩子物質要求方面。我們經常發現路邊的孩子隨意哭鬧,而實質是“假哭假鬧”,目的就是為了引起家長注意,讓家長滿足他的“無理要求”。這類行為就是因為平時生活中家長對過分溺愛行為而產生的。

5 言行一致

父母對孩子需要言行一致。當孩子發現家長說話不算話,他也會模仿有度,隨意答應別人的要求,而不去做,無形中培養了孩子沒有責任感。父母言行一致,能夠增強父母在孩子心裡的誠信度,言而有信,孩子才會信任父母,對父母的要求會服從。

6 培養孩子自我管理意識

孩子任性,也是一種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能力的原因。因此,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意識。比如培養孩子回家第一件事必須是做作業,做作業-收拾書包-收拾書桌,整體完成後才能去做別的事,這樣的行為習慣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可以使孩子學會約束和控制自己,從而形成一種良好的自我管理習慣。

每一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又有著同樣的生長軌跡。面對孩子的成長,家長既要積極配合,滿足一些孩子的合理要求,又要不失時機的對孩子提出一些要求來約束他,讓孩子摒棄任性行為,健康長大。


程小Yao



鳳146983974


現在的孩子都很任性,尤其是讓爺爺奶奶帶大的孩子,更是慣的不成樣子,我家的寶寶今年四歲了,曾經也是如此。


比如到超市買東西,孩子看到什麼就一定要買,不給買就當眾哭鬧,讓家長很難堪。這個時候如果家長順從了孩子,那麼無疑就助長了孩子的任性。

我的做法是,直接告訴孩子,肯定不會給他買,最好是馬上把他帶回家,也不打罵孩子,給他講清道理之後,就認他哭鬧,等他苦累了,發現這招不管用了,也就習慣不在任性了。


有時候孩子也是在試探家長,如果你妥協一步,孩子就會前進一步,所以,家長還是要直接了當的告訴孩子不可以,模稜兩可的態度,會讓他覺得自己通過哭鬧可以辦到,一旦得逞以後就會變本加厲。


我是焱垚


1.冷處理:當孩子發脾氣打滾撒潑時是由於某種要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不要在孩子的面前表現出你會心疼他、憐憫他或者遷就他,更不能和他討價還價。父母可以採取躲避他的方法,暫時不讓他見到你。當無人理他時,孩子自己會感到無趣、孤立而做出讓步。這種“冷處理”的方法往往是比較有效的。

2.轉移注意力:轉移注意力的方法適用於的階段較少,比較適合年齡階段較小的孩子,父母可以利用孩子的天性,注意力易分散、易被新鮮東西、事物吸引的心理特點,把孩子的注意力從他堅持的事情上轉移到其更他新奇、有趣的事情或者東西上。

3.提示預防:在事先了解清楚了孩子在哪些地方會任性的規律後,用事先的“約法三章”的辦法來預防任性的發作。如孩子在超市總哭著買一些無用的東西,可在帶孩子出去之前就與孩子說好:“今天上超市只可以買或者不可以買的東西,實在想買可以用一些規定交換,不然以後就不會再帶你出去了。”

4.激將法:利用孩子的好勝心理,激發起他們的自信心去克服任性。

5.適當懲罰:教育只靠正面的方法很可能是不夠的,對於孩子在較小的年齡階段,適當懲罰也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教育手段。如孩子過度的發小脾氣、任性不好好吃飯,父母不用過多勸解,過了吃飯時間就把食物全部收走。不用擔心餓壞孩子,一頓兩頓不吃對孩子的生長髮育不會有影響。


海嘯談輔導


怎樣叫任性?是倔強?固執?死活不聽?我搜出了這個

“有錢任性”理當不在令家長頭疼的孩子任性範圍。執拗可能是孩子的有主見,信念堅定。但孩子可能閱歷、經驗不足,認識有偏差,所以所堅持的也可能是錯的。這就需要家長平心靜氣,與孩子溝通,瞭解孩子真正的想法,與孩子全面地分析看待問題。有可能就是家長想錯了孩子。

幾天前一個晚上,5歲兒子告訴我天上有顆藍色的星星。我直接說他看錯了,我說除了地球是藍色的,天文學上從沒發現過其他藍色星球。兒子哭了,非拉我下樓看。我當時在炒菜,擺脫不了他的糾纏,就關了火,隨他下樓。竟然真的看到一顆星星微微閃著藍光,我承認是有藍色的星星,兒子這才滿意地和我上樓。

家長眼裡的孩子任性,可能只是孩子正處於一個敏感期。孫瑞雪的《抓住孩子的敏感期》中,敏感期分為秩序敏感期、完美敏感期、詛咒敏感期等。如嬰兒吃手;喜歡仍東西,看物體墜落或跳躍滾動;擺好的積木被碰變一點點外觀就哭鬧不止;自己要開門,若大人開了就哭鬧,非要關上再重新開;無論怎麼阻止,總說那一兩句粗口話……這些可能會對家長造成一些麻煩,但確實需要家長的理解和寬容、等待。

有一次回到負一樓,停了電動車,本來可以從負一樓直接乘電梯上樓,忘了因為什麼事就從負一樓走上一樓,然後我帶著孩子就順便從一樓乘電梯。兒子死活不同意,我拉他進家了,他還哭鬧著拉我出來,乘電梯到一樓,然後走到負一樓,再從負一樓乘電梯上去。這種類似的事,有些家長覺得堅決不能順著孩子,會被寵壞。但孫瑞雪老師卻不這麼認同,覺得孩子得到了敏感期裡應該得到的滿足,性情性格才能更好。

有些是孩子確實任性,影響他人,影響交往。這很可能是早期家長無原則讓步的結果。有些家長見不得孩子哭鬧,孩子一哭鬧就滿足了孩子。使孩子不會剋制自己的慾望,不會考慮他人,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孩子遲早要步入社會,家長應該堅持原則,從小教育孩子遵守社會規則,教導孩子人的剋制不合理的慾望。

曾有個20歲姑娘為逼爸爸買手機,不惜橫躺車水馬龍的公路上。如果在她小時鬧著要某個玩具,家長不願意時能任她在地上撒潑打滾而不退步,可能就不致於為手機而躺路上。孩子越小毛病越容易糾正,長了可能就本性難移了。

但家長首先要確定是小毛病還是正常的心理發展狀態,是打罵鎮壓還是誘導疏通。家長也不全對,家長也需要學習。


在職媽媽


任性是孩子為了達到某種目的常用的手段,在獨生子女中非常普遍,但這是一種不正常的心態,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幫助孩子健康成長。有沒有讓孩子不再任性的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

一、在孩子任性鬧得最兇時,千萬別劈頭蓋臉地打罵一頓,按捺住自己要暴發的脾氣,耐心給孩子講道里,講明理由,為什麼不能這麼做。

二、孩子任性哭鬧時,轉移孩子注意力,小孩子的興奮點很容易轉移,趕緊從不良情緒中脫離出來。

三、必要的懲罰是不能少的,這個懲罰就是冷淡他,小孩子聰明得很,發現大人不理他,他就會主動搭理大人,抓住這個機會進行教育,效果會很明顯。

最後強調的是,一家人在教育孩子上要保持一致,別讓孩子找到可以任性的靠山。

記住,所有的教育都必須是有愛的教育。


五瓣丁香


我認為脾氣是慣出來的,毛病是寵出來的。

我的孩子小時候特別倔強,她認準的事,十頭牛也拉不回來。

我的做法是:正確的支持孩子,錯誤的一定要給予糾正。比如說他學習不用功,首先指出他的不對,上課不專心聽講,貪玩,看電視,玩手機等,他改進了表揚,不足就批評,不聽就做出相應處罰,沒收手機,關停電視等,再不聽就得罰站檢討,不讓吃飯,火了還體罰孩子。主要是:讓他知道錯了,必須受罰。

當然不能打重了,適可而止,也不能老唱黑臉,紅臉也要唱,這叫打一巴掌給塊糖吃。


落葉穩又輕


孩子是看你的態度,你態度不變,堅持原則,她就會退步。甚至最後承認家長是對的,其實孩子自己認為任性也是不好的,只是在試探家長的態度,看看你的底線。堅持不心軟,理智就會佔了上風。


胡蘿蔔媽媽育兒說



龍輝65434577


有底線,有原則。表現好了不吝嗇誇獎,做了錯事要懲罰。懲罰講究一些方法和環境,輕聲但語氣嚴厲的告訴他錯誤的地方,並要求下次怎樣做才可以。

儘量不要打罵孩子,不過如果實在太過份可以適當,但注意輕重。

如果家裡人多,孩子會更加釋無忌憚,所以要統一戰線。或者嚴厲的一方單獨帶孩子一段時間,管教的人少了,孩子沒有左右求援的心態,說話會更聽得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