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說:所有的暢銷書都不值得讀,那什麼樣的書才能算好書?才值得讀?

生活資調


如果想要創作一本“暢銷書”,首要的條件,就是作品本身一定要通俗,有趣味,要讓廣大讀者都能看的明白,看得過癮。

所以這種作品,往往沒有什麼深度,常常受到通家達士的詬病。

但是對於大眾而言,事實上並沒有什麼書籍,是一定值得你去讀的。因為每個人的價值取向不同,每個人想要從書籍中獲得的知識也不同。

想要知道什麼書才算好書,才值得你去讀,最好的方法,就是先問問自己大腦中的“興趣”,否則的話,你縱然捏著鼻子,去把那些口碑甚佳的書讀一個遍,也沒有什麼用處。

當然,在如今的年代,由於網絡發達,以至於在閱讀方面,大家有了太多的選擇,但無論如何,你總是要根據自己的所需,才會去讀書的,不是嗎?

所以對於什麼是好書,什麼書才去值得讀的結論,就是不要去盲從,見到別人讀什麼,就去跟著讀什麼;不要輕易相信所謂的專家推薦書目(很多專家在這方面都帶有濃重的經濟色彩),就去跟風。一定要明白自己渴望讀什麼書,獲取什麼樣的知識。不然,你永遠也學不會讀書的訣竅。

最後,送你一句話,讀書是一件需要“個性”的事,這種個性可以從漫長的讀書生涯中,慢慢的培養起來。


圍爐說野話


叔本華是個哲學家,這些人一般思想深刻,也許在他看來暢銷書往往是給普羅大眾讀的,難以有很深的思想。

這話說的有些道理。能夠作為暢銷書的,當然不能有太深刻的思想性,否則也不會流行開來。一般來說,只有經典才具有深刻的思想,而“經典”不是由誰封的,是經過時間的沉澱與無數讀者閱讀後的共識。這樣的書從來不可能暢銷,也不需要暢銷,作者大多是窮一生精力和心血寫成的,作者本身也都是每一個時代的大師。

有一點大家要明確,我一再強調,人的智力幾乎相等,並不是今天人就比古人智力更強,也不是經濟發達國家的人就比經濟不發達的人智力更高。個體能力的差別,主要是專注力集中程度的不同,以及專注方面的不同。也就是說,古代的大師們思想境界並不比今天的大師們差,他們所差的是信息量而已。

一部可以稱作經典的書籍,都是不同時代大師寫就的思想鉅著,作為今天的讀者,讀這樣的書,就是在和人類中的思想巔峰對話。也許他們對問題的思考角度已經不再是今天人們的重點了(比如很多古代思想家都會重視神的重要性),但他們的思考方式與論述過程,一定對今天的人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和開拓思路的作用。

這樣的書都會很難讀,都需要讀者虛心讀,這裡的“虛心”是要真正的虛心,也就是先把自己對問題的過往看法虛化掉,不佔在已有觀點的基礎上去審視性地讀書,最好彷彿自己完全不懂這個問題,只是追著作者的思路去思考,慢慢理解體會作者使用的文字背後有沒有更深的含義,能不能只是從常識上理解這些文字。因為每一個嚴肅的作者使用文字都會是很挑剔的,都會盡最大可能使自己的作品嚴謹周密。而文字又有時代的變遷,很多文字字義會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變化。

這樣的讀書當然不可能太快,當然不可能讀完就立刻可以使用,當然無法通過讀書迅速改變讀者的命運或者馬上變現,但這樣的讀書卻可以從底層改變讀者的思想結構,可以提高讀者辨別紛亂世界的思想境界,可以最大範圍的打開讀者的視野。“視野”本來是指眼睛看到的範圍,但今天,所有人的視野如果依然停留在眼睛看到的範圍,那就有些太淺薄了。所以幾年前有個老師辭職信說“世界這麼大,我想去看看”,我個人覺得這說明了思想的淺薄,沒有脫離動物用視覺觀察環境的最初級方式。這並不是對那個人的侮辱與不敬,這只是所謂的“事實陳述”而已。


何處是家鄉


首先要說的是要不過於迷信某些“名人名言”。

要以辯證和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也就說,時代在發展,知識也會不斷地更新迭代,因此我們的確要活到老,學到老,不斷地從書本當中汲取營養,不斷地更新的提升自己的認知。

單從字面上講“暢銷書”就是銷量最好,最高的圖書了。

要說暢銷書,《聖經》可以說是全世界最暢銷的吧,全世界二十多億基督徒人手一冊,還有很多並非教徒,只是把聖經當成文學作品來讀的其他讀者。


就不說《聖經》這類宗教著作,其實象西班牙作家米格爾·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出版至今,被翻譯成超過300種語言,發行超過5億冊。


而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的《雙城記》也是長銷不衰,在過去的150年裡,累計出版超過了2.5億冊。


象《唐吉訶德》、《雙城記》這樣的作品之所以能夠暢銷,是因為它經典啊。

其次,我個人看來,一本書是否值得讀,不取決於它是否“暢銷”,而是看它對你是否有益。

怎樣來定義“有益”呢?

其實很簡單,在專門論述閱讀規則和讀書方法的《如何閱讀一本書》裡,提出一個觀點:沒有一本書會好到無懈可擊。

其實這句話更為完整和客觀的表述應該是:

沒有一本書會好到無懈可擊,也有沒有一本會壞到一無是處。

因此我個人的看法是,如果一本書在你讀過後,哪怕你只get到了一個知識點,那這本書也是值得讀的,你也從中受益了。


沙慄


沒有人可以替你決定哪些書不能讀,就像沒有人可以替你走完一生是同樣的道理。書只有自己去選擇,靠別人選擇,永遠走不進屬於自己的世界,永遠不會讀書。

小時候,父母告訴你,果汁不能喝,你也許會偷偷的喝,一直喝到自己三十多歲,知道生命原來是有一個時間限制,你才懂得身體的重要,你才會控制自己的飲食。

沒人可以左右你的選擇,除非你自己不想選擇,別人告訴你哪本書不能讀,首先你要知道這本書到底哪裡不適合自己。如果你不知道原因,叔本華的意見就變得毫無價值。

叔本華的這句話,只有一點是有意義的,那就是:應該有取捨。

具體哪些該取,哪些該舍,只有自己可以做出選擇,叫別人選擇沒有任何意義,這個取捨的價值建立,還是需要親身的閱讀,包括試錯。



餅子啃書


我認為選書就是選作者,可以讀兩類書,一類是可以被稱為哲學家寫的經典作品,比如叔本華的(人生的智慧),另一類是成功人士的文集,比如毛選,這兩類書的作者都是有自己獨立思想的人,他們有獨特、完整的意識結構,他們的眼界開闊,思想深邃,精神世界豐富,內心強大,可以說,讀他們的書就好像與一個智者交心,而且智者是知無不盡的把自己寶貴經驗和智慧財富傾囊相助,這就是看書好處中最重要之一。同時,這類書的作者都可以稱得上大家,是得到社會認可的成功人士。透過他們的作品,你可以瞭解他們的世界,知道他們是如何成功的,我們和他們之間還有哪些差距。他們的人生哲理照亮我們的前進之路,他們的坎坷人生經歷更是激勵我們前進的動力。從叔本華的書,我們可以瞭解到,他認為人廣義的人格是最本質的也是最寶貴的東西,包括氣質、頭腦、力量、個性等,這些與生俱來的能力是每個人幸福的基礎,這些也是他認為“人是什麼”,要遠比“人有什麼”或者他人眼中的人評價高低重要的多。由此可以看出,叔本華不建議看暢銷書是因為,每人的廣義上的獨特個性是“人是什麼”的重要內容,而暢銷恰恰相反,之所以暢銷只能證明個性的東西比共性的少,看過有共鳴但沒有從中看出作者的獨特個性,收穫就可以預料了。


周圍性神經病


所有含有“所有”的道理都是錯的,就如世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好書,一般來說是要經過時間沉澱的,所以讀好書,建議讀經典,讀“死人”寫的書。至於“暢銷書”,其實很多經典作品剛出版的時候也是當時的暢銷書。


當下的暢銷書中也不乏好書,比如知名作家的最新作品,往往質量很高,假以時日,也可能成為經典。


所以暢銷書和好書並不矛盾,應該從多方面去衡量是否值得一讀,有些書即使不能對你產生長遠影響,但如果能幫你解決目前的問題,走出當下的困境,對你而言依然是好書!


碧讀好書指南


“書”是人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可以說所有的書都會給你某種激勵,也可以說所有的書也會是你迷茫;每個人對待書的觀點不同,我覺得對“書”不要過於認真,在某種角度來說書是作者“消化出來的東西”,即使你暫時需要看,過後就應當“排洩出去”,否則,受傷的是你自己,所有的書都會成為“垃圾”,至於流傳千古的某些“書”,只當現代人的利用而已,“垃圾”有時也可以回收再利用,但是會阻止“新的開拓”…


貝卡他爹


盡信書不如無書,書不區分好壞。

1.所有一詞就是一棒子打死,能信否?暢銷基於所有基數最多的大眾的觀念有經歷所認同人數最多的書,是基於多數人的選擇的書,相同的觀念下是值得去閱讀的,因為走的是一條路。


2.通過時間沉澱出來,對於自我適用與引起自我共鳴的我稱之為好書,其他的是經典值得一讀與借鑑。


閱讀的魔力


從拾柒歲到現在,我都不知道什麼是暢銷書。大概只是解決就業丶社交丶心理及管理情緒的人文工具。


菩薩蠻880


言下之意,唯他叔本華的書非讀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