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說:人註定要徘徊在焦慮和厭倦這兩級之間,這句話你是如何理解?

凌寒獨自開


焦慮:是對發生的事太多了,自己的力不從心,又無法辦到解決,心裡不舒服而產生焦慮不安的感覺呀,不是註定的,人活著就是面對問題,製造問題,解決問題,是,不可缺少的因素,短暫性的,不可避免的,用正常的心理去理解,很正常。

厭倦:不斷的重複幹一種活或工作,產生的一種心裡狀態,心煩氣躁了,不想幹了,如果換一種新環境工作,就會消除這種厭倦的感覺,也不是註定的,可以隨時改變變化的。

人生在世哭過,笑過,喜過,悲過,委屈過,冤枉過,這些都是常態化,你要學會轉化,生命才會有價值,人生才會炫彩豐盛,不要自己逼自己太緊了,要學會和自己相處,和自己和解,更要學會欣賞自己。





生如夏花1312


歌德那本《浮士德》對世人焦慮、厭倦間的無限循環有深入刻骨的描繪。

悲觀主義是權力意志的開端,其指向虛無主義的厭倦。如此循環中唯一能寄養靈魂的是生命的激情。在塵世裡體驗從無到有,從渴望的焦慮到佔有後的厭倦,沒有階梯式的遞進,只是不斷落入的輪迴。飢渴中的虛無。

叔本華洞見的哲學人生裡未免令人唏噓。卻是生物體無法迴避的日常。所謂輪迴並不只是生死之間。日常中每一個念頭起到每一個念頭滅,花開花落,日出日落,循環往復。不落輪迴的真正禪修指向的還是一片沉寂的空。

私以為叔本華是苦行僧式的佛教徒。在悟的路上終其一生。其悲觀主義直指人性的最深處的迷茫和無謂。





北平之春1112


這話沒毛病,一般人確實是這個狀態。有輕有重,這跟有沒有學問沒關係。但象叔本華這樣思考人生又得不到答案的人拋出這句話是不負責任的。既然沒有辦法至少要給人以希望。我沒讀過叔本華,對他也不瞭解,僅就這句話的悲觀態度提出批判,一個智者應該是平和的,從這點來看,他還不如一個只知填飽肚子老婆孩子熱炕頭的俗人高明。

如果我是一塊石頭,隨便讓人踩在腳下,直至粉身碎骨。我從不考慮我的意義是什麼,我也不會悲傷歡喜,更不會焦慮厭倦。而人們會把他們所認為的意義加在我的頭上,這是一塊兒漂亮的石頭,這一塊可以墊在腳下,隨便人們怎麼樣吧。我是沒有意義的,連“沒有”和“意義”這些詞概念我也不懂得。就像人生一樣,我想人生也不知道自己是個什麼鬼玩意兒,人類的祖先受了魔鬼的誘惑,非要去吃什麼禁果,然後居然開始思考人生了,一個人非要去搶上帝的飯碗,那受罪也就是活該了。

這個世界該是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那是上帝的事兒,首先你要承認焦慮和厭倦。我想說的是如果一種感受長期陪伴著你,那一定是精神出了問題,原因就是想了太多關於“意義”的問題,又對人生下了太多的定義,這是一種自我催眠,不斷地強化你的感受。我想如果不去思考這些問題反而是好事,我寧願無知一點兒。這也是我不喜歡西方哲學的原因之一,總是在肯定與否定之間徘徊。原諒我的淺薄無知,我就是這麼想的。因為他對我的人生毫無意義,這是我的定義,這也是哲學。

叔本華說:“人註定要徘徊在焦慮和厭倦這兩級之間”,我說:“是的。”將來我會在自己的墓碑上寫上:“這一切都不是問題。”


夕魄騰輝


最近總陷入焦慮當中,這種焦慮不是因為無聊,而是因為自己想要學習的太多,而不知從何開始產生。腦子裡總是一些哲學問題,比如說“生命的意義是什麼?”就這樣,又拿出那本一年前買的書《活出生命的意義》開始讀,這次讀又是一種全新的感受,全新的認識。

”人類對生命意義的追求是其主要的動機,而不是什麼本能驅動的“次級合理化”。這種生命的意義是獨特的,苦難也不總是病理現象,苦難非但不是神經官能症狀,反而可能是個人進步的表現,如果苦難是由存在之挫折引致,就更是如此。

人對於生命價值的擔心乃至絕望是一種存在之焦慮,而絕非心理疾病。人對意義的追尋會導致內心的緊張而非平衡。不過,這種緊張恰恰是精神健康的必要前提。尼采的一句話很有智慧:“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我們需要的不是不問代價地消除緊張,而是某個有待我們去完成的潛在意義的召喚。人所需要的不是“內穩態”,而是所謂的”精神動力“,也就是存在的動力處於一個緊張的極化區。

存在之虛無是20世紀普遍存在的現象,它可能是由於人類在成為真正的人的過程中所經受的雙重喪失。存在之虛無主義的主要表現是厭倦。

現在我們能夠理解哥本華的話了:人註定要徘徊在焦慮和厭倦這兩級之間。你不應該追問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使命。這個使命是他人無所代替的,並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來一次。這樣,每個人生命的人物就是特定的,完成這些任務的機會也是特定的。由於生命中每一種情況對人來說都是一種挑戰,都會提出需要你去解決的問題,所以生命之意義的問題實際上被顛倒了。

學生黨暑期窩在家裡,偶然看見好友動態裡曬的一張車票,青春的內心難免會有小小的悸動;上班族勞累一週後,翻看朋友圈某某在外遊山玩水的照片時,疲憊的身軀或許也會對遠方產生嚮往。但其實大家都知道,旅行也許不會對我們現有的生活狀態有任何的改變——旅行歸來,該做的還是要做,該面對的總歸要面對,至於靈魂什麼的也不一定會得到什麼昇華。更有甚者,會覺得這不過是花錢買罪受罷了。

人不應該問他生命之意義是什麼,而必須承認生命向他提出來問題。簡單地說,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他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對待生命,他只能擔當自己的責任。首先,它要求你設想現在就是過去;其次,過去能夠被改變和修補。這就是使人能夠直面生命的有限性及自身生命的終結性。


雷紅


人是靠本能和慾望而活著的,所以人生即慾望:當慾望得不到滿足便痛苦、焦慮、不安,當慾望得到滿足便厭倦、苦悶、茫然,人生如鐘擺在焦慮與厭倦之間搖擺。


笙歌談


焦慮是對現狀的不安,對未來的擔憂。。。


I趙


一晃就到後天了。


虛偽是真誠媽


焦慮,和厭倦,按照人類進化發展,來認識,人類進化階段之規律,戰爭階段,經濟階段,現代過程,正好在,戰爭階段,經濟階段,中間,正如是焦慮,戰爭階段,厭倦,正好是經濟階段過程


用戶4154525948625周


人類生命存在矛盾規律當中的事實,意味著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在現實當中處於完全平靜的狀態,一切焦慮和厭倦的生命在理性當中存在的無知痛苦,都是悲觀主義在現實當中的極端體現。我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明悲觀主義者在看待一切現實當中時,總是認為痛苦才是人生面臨的真實現狀存在,沒有痛苦的生命在現實當中是不可能存在的。這是悲觀主義的無知見解。


生活的樂趣2442


人在曰常生活中,不可能不會遇到的。下午好,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