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父母在不遠游,你覺得這句話對嗎?你對這句話怎麼看?

還夢令


很高興回答題主這個問題,“父母在,不遠遊”這只是半句話,後面還有“遊必有方。” 出自《論語·里仁》。子曰:“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翻譯過來,就是孔子說:“父母健在,子女應奉養並孝敬父母(遠遊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對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去奮鬥。”也就是說聖人孔子早就說明了這個問題,也不是堅決反對子女出遊,但出遠門必須要告知自己的去處,而且要在父母健康的時候外出,也就是“遊必有方”。父母健在時,照顧父母是子女的義務,在家陪伴父母,與父母共同生活。如果子女出遠門而又沒有一定的去處,那麼父母的牽掛之情勢必更甚。但同時,孔子也同意一個人在有了正當明確的目標時外出奮鬥。做為現代的獨生子女,我認為首先要照顧好父母,父母年齡不大,身體健康,自己外出工作奮鬥尚可,如果父母年邁或身體欠佳,如果自己還在外工作的話,那就把父母帶在身邊吧,這也是不錯的選擇。畢竟老了,子女就是依靠呀,不要讓老人老無所依。您說呢?


家鄉美家鄉事


父母,從狹義講,是生吾養吾者!父母在不遠游,在當今現實亦不現實!所以有了常回家看看的傳唱!所以今秋團圓晚會在孔孟之鄉東方聖城舉行有深遠孺教之義!父母老了,不是不能遊,而是儘量不要遠遊,更不要常遠遊!孝道,是人,都不能忘根本!家和,萬事興!從廣義講,父母也是我們的祖國!那些遠離祖國入別國籍,我認為更為世代棄罵!不為國人,偏做外狗!


還夢令


其實,這句話整句是這樣的: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意思是說,父母如果健在,最好不要出遠門,即使有事出遠門也一定要家裡安排好。之所以,孔子這麼說,一是出於孝道,一方面是時代境況決定的,因為古代交通不發達,基本靠走,消息又不靈通,一旦家裡有事,可以說無法善後。所以,這是基於當時代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提出的一種實際考量,現在社會已沒有這種侷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