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語文不感興趣,如果語文書里加些網絡上的優秀小說,會不會提高學生的興趣?

凡人的侯



就個人的看法而言,網絡小說有些是可以給學生讀的,比如《明朝那些事兒》,但有些是不該給讀者讀的,其中就包括題主的《凡人修仙傳》。並不是書不好,而是絕大多數網絡小說,尤其是玄幻類的,崇尚殺伐果斷,實際上這個認知觀對於一個學生的價值觀成長,有極大的危害。在社會中生存,正因為無法殺伐果斷,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喜歡看這類的故事,包括牧神記也是如此。


有些人喜歡說,那是娃娃的問題,不是書的問題,這點並沒有錯。書或許無好壞,但是在一個人每個階段不同,本身就有不同的特點,對於事物的理解角度也是大不相同的。正如很多90後年輕時候喜歡殺馬特,80後喜歡古惑仔,雖然絕大多數成年以後,都覺得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確確實實有很多人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所以個青少年讀的東西,三觀一定要正,這毫無疑問,疑問絕大多數青少年並不懂得什麼叫“辯證思考”,這一課,是要在進入社會以後再進修的。


所以如果僅僅是對語文不敢興趣,就採取看網絡小說的方式,類似於明明只是感冒,卻給他動了一臺手術一樣,得不償失。


伏桀


首先,反駁一下你的觀點,不會也不應該有很多人對語文不感興趣,真正不感興趣的可能是《語文》這一課程,或者說只是對語文考試,有畏難情緒。

如果不用刷題,不用背誦,也不用考試,語文肯定是一門極受歡迎的主科了。

語文可不可以加網絡小說?

從理論上來說,語文也是可以加點網絡小說的,至於說為什麼不加,自然有你所說的“文筆和劇情”的關係,單這一項,好多網絡小說就被排除在外了。

再者,選擇小說的時候,除了考慮文筆和劇情來說,也會考慮篇幅和故事的完整性。你可以想象一下,要說選小說,最該選的小說,應該是我們古代的四大名著了吧?可是綜合以上因素,其實這幾部小說選入語文教材,其實是很難的一件事情。

尤其是西遊記,文筆比不上紅樓夢,劇情呢,又相對拖沓,你可以看到,初期的《西遊記》選入課文的,也就是《猴王出世》,其他的要選的話,只能考慮改編(比如大聖戰二郎神),甚至節選,如新的部編版教材選入的《西遊記》選讀部分。

另外,除了以上因素外,選入小說,也要考慮“江湖地位”,基本上,教材上的選文都是經過專家論證和時間考驗的,沒有一定的實力,短時間內想進入教材,簡直是天方夜譚。

尤其是網絡小說,劇情拖沓的要命(為了字數),即使考慮到文筆尚可,篇幅也可以壓縮,你還得考慮受眾的問題。如你所說《牧神記》確實是一部優秀的網絡小說,卻也不是誰都看過。節選一部分進入教材,沒有背景鋪墊渲染,也沒有結局,很多人讀完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點就可以看出《西遊記》的優勢了。影響力自不必說,即使沒看過小說,電視劇也是婦孺皆知了。

最後,也是更致命的,是價值觀問題。這個你懂得,網絡小說裡面,《盜墓筆記》《鬼吹燈》影響力更大吧,你覺得它們能選入教材嗎?別說是網文,連我們古代一些優秀的神話故事(如大禹治水),都被掐頭去尾才選入課本的。

綜上所述,網絡小說想入教材,基本免談。除非你優秀到極致。

網絡小說可以提高學習興趣?

提到網絡小說,不得不提另一個體裁,那就是武俠小說,它們曾經也是風靡一時,學生受眾很多的,但是基本也不可能選入教材。

為什麼?

因為語文,不僅僅是小說。它還有生字、成語、修辭手法;散文,古詩詞,說明文和議論文等等幾大項,N多的小項。

我們不可能說,學生喜歡什麼,我們就以什麼為主。學習可以有興趣,但也伴隨著痛苦和堅持。

一個人想要強身健體,就要做俯臥撐,拉單槓,練長跑,不可能這些都捨棄,只是沒事軋馬路,甚至賴床睡懶覺。

這些選文如同飲食,選入的時候,既要考慮營養,也要考慮搭配均衡。還要考慮時間和效率,很多小說不能說不優秀,可是看了容易沉迷,你整整一節課甚至一天,一晚上地讀一部小說,那其他的學業就可能荒廢了。

網絡小說不是不可以讀,你可以在保證完成學業的情況下,課下讀讀。不只是網絡小說,有益於身心健康的文學作品,都可以拿來讀,“開卷有益”,只要有自控能力,都是可以對語文學習,產生積極影響的。

如何對語文產生興趣

前面提過,如果你不把語文當成負擔,不對語文考試產生畏難情緒,而是把它看成是一項樂趣,興趣自然而然就產生了。

當然,學好語文,靠的可不僅僅是興趣。

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我說,老師是最好的興趣。

語文學不學得好,老師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的。

要讓學生喜歡上語文課,首先就得讓學生喜歡這個語文老師。學生喜歡語文老師,他才會對語文課感興趣,才會喜歡上語文課。那麼,又怎樣才能成為受學生喜歡的語文老師呢?最重要的有兩條:一是對生活、對作品有深刻甚至是獨到的理解;二是表述語言的生動、幽默。這兩條其實很難的,你自己想想,對比一下自己的語文老師,看看是不是這樣。

另外,除了老師以外,自然也要靠自己,多閱讀,勤思考,廣泛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有所學,有所感,有所悟,語文成績自然就好很多了。

因為語文不僅僅在教材上,生活才是最好的語文老師。


鏽的鋼


對語文不感興趣,還是對語文課不感興趣,還是對某位老師的語文課不感興趣?

把這幾個問題區別開了,也就可以理解這個問題是個假問題了。

多數情況下,中小學生是因為先喜歡老師,然後才順帶著喜歡這位老師的課。

剛好這位老師教著某個學科,又順帶著喜歡了這個學科。

這符合少兒心理學的認知特點。幼少兒階段,小朋友的思維不會是理性的,感性成分肯定偏多。

向小朋友強調某個學科多麼多麼重要,大抵是無用功。

在感性的支配下,小朋友是否喜歡老師這個人很重要。

對這個老師評價好,認為這個老師優秀,那麼他自然喜歡這個學科。

反之亦然。

所以,回到問題——關鍵在老師,而不在書怎麼編。

好比,一桌子菜好不好吃,關鍵在廚師,而不在菜的產地、質量等。

菜的產地、質量等,也許關乎營養價值等,但只說色香味,當然廚師更重要。

不知這樣的答案,您滿意嗎?


福州明德教育


添加網絡小說,也不會有效果,語文是一門學科,學生不學,基本是思想懶惰造成,不愛學習,就是你再有水平,也沒有用。任何的學習和打遊戲相比,和玩相比都沒有可比性。學習本就枯燥,就如郭德綱的相聲聽一個月也會膩歪。現在教育對學生一味的退讓,讓學生對世界認識趨於狂妄。就如你給孩子一次次的加糖,雖在蜜罐不覺甜味。

現在的學生,成績好的更好,成績差的更差。關鍵在於父母,有的父母一味縱容孩子,成績差,認為教師水平差,從來不從自己找原因。這樣的父母,自己往往也不知道天高地厚。老師找你談談,一味避而不見,孩子不好正常。

我讀書時,我們班看金庸小說和瓊瑤小說的,就沒有語文好的,因為他們不專心。


hi徐老師


語文博大精深,它同時也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最近幾年“大語文”這個詞很熱門

國學這個市場也很活躍,想到了語文,我就想到了🌱情懷🌱二個字。

很多同學🍁不是對語文不感興趣🍁,相反,他們對語文並不重視,🍁忽視語文的重要性🍁。因為語文上課存在聽不懂的情況很罕見,所以各位同學覺得這個科目沒難度。可同學們肚子裡的墨水從某種角度來說體現不到卷面上,更多的是為了得高分,他們在研究答題技巧上下功夫。同時也有大部分同學肚子里根本沒有墨水,也就是文化素養。

我深層次談論一下高中學生語文的基本情況,滿分150分,卷面90-105分很普遍,105-120分得同學寥寥無幾,90分以下的同學數不勝數。成績不能反應全部,但是他能反應一些內外問題。學生們語文書本講的內容比較淺顯,但是卷面考試難度係數較大。

‼️支持加入優秀題材小說但是有條件‼️

高中語文題材包括🌱五大模塊🌱

閱讀+作文+文言文+詩歌鑑賞+常識。

其中一個大模塊就包括閱讀,閱讀題材就是小說。如果適當加入優秀具有代表性,有意義的網絡小說,我也表示贊同,但是我有一個建議,就是這本網絡小說題材,單獨裝訂,變成選修。然後典型分析,讓學生更加深刻。

其次提出一條建議,希望老師講課時準備更多有趣的素材,迴歸於課本,來源於生活。

希望我的建議能有所幫助,大家多交流,多互動,共同成長!



教職界裴小裴


會。網絡上的小說比那些美文散文看起來更受學生的歡迎。但是網絡上的小說是很雜的,而且有一些小說裡面的世界觀是不符合我們社會普遍的思想觀念的。這時候我們就要懂得篩選,不能將一些比較不符合社會的小說放進去。但是又要符合學生的興趣。

那些言情小說,十之八九是不行的。但是有一些玄幻小說聽ok比如說斗羅大陸,這裡面雖然也有愛情,但是不是一部言情小說。很多言情小說都是有套路的,比如爸爸另娶,壞姐姐,壞後母,被欺負,未婚夫甩,最後遇見霸道總裁。這種網絡小說是堅決堅決不能出現的。

江南的《龍族》我覺得可以。

還有《三體》

《北京摺疊》

《雪中悍刀行》這些類型的小說,是可以被放到課本里面去的。





餘蘭颯颯


我有18年的學校教育與管理經驗,希望我的簡要的看法,能夠給你一定的借鑑。


“對語文不感興趣”,這個問題,我覺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

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是對語文學科不感興趣,還是對語文課不感興趣,還是對語文老師不感興趣?

如果是對語文不感興趣,可能是孩子的思維是偏(可能)理科性質的,不喜歡較為平淡的文章。這樣,可以引導孩子從自己喜歡的書籍開始閱讀,潛移默化,感受到語文與生活的聯繫,感受到語言的情感溫度,再逐步的引導走入選文閱讀,比如推薦名著等。這是興趣引導的解決。

如果是對語文學科不感興趣,可能是對語文課本中的選文不太滿意。這也正常,因為語文本身就是選文彙編,不一定每一篇文章都喜歡。但是要用喜歡的文章帶動不喜歡的文章來學習,從單純的喜歡延伸到學文感受,應試考學的主觀認知上來。這是選文的解決。

語文學科不感興趣,還有可能是對上課的方式的不適應,不喜歡,這就涉及到第三個方面,對語文老師的不感興趣。“親其師信其道”,是有道理的。這樣要從兩個方面看。

第一,如果單純是自己的孩子不適應老師的方式,就要考慮自己的改變了。因為不同階段的學習方式是不一樣的,比如小學和初中就不同。如果孩子還習慣於原來階段的學習方式,不改變,必定是不能適應新的學習階段,也是不能引起自己的喜歡的。對於這樣,務必主動改變自己的學習態度、習慣。

第二,如果是老師的授課方式,的確是不合適。可以和老師進行溝通,取得相互的理解和支持,共同的去改變當前的師生成長的問題。相信,只要是真心溝通的,一定能夠取得理解和好的改變。


爭辯出真理!歡迎在評論區發表您的看法與觀點。


眾享君


會。本人也是一名學生,就喜歡看語文書上一些有意思的課文,短文。像那種應用文,看起來就很枯燥,就不會想看。


HOOOY


小說不可以,畢竟是小學生。加入歷史典故之類的比較妥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