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要求孩子獨立好嗎?你怎麼看?

無奈的蒼鷹


在美國,父母十分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到18歲,就要面對人生,不再依靠父母,自己去獨立生活。所以父母在孩子的幼年時期就將獨立性的培養作為重要的目標之一。從胚芽那個孩子獨自睡覺,吃飯,自己穿衣等。他們還很注意尊重孩子的獨立人格,鼓勵他們遇事獨立思考,自己去解決問題,養成獨立意識。

由於生活環境和方式的不同,在我國,更多的家庭是“包辦”式培養孩子,平時很少給孩子獨立做事的機會,導致很多孩子到了上大學,需要去過集體生活的時候,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等各種問題暴露出來,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基本生活能力。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說:教育首先要一鬧孩子沿著獨立的道路前進。她認為,孩子自身有著巨大的發展潛力,主張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獨立性,放手讓他們在生活中發展。而教育者應該是兒童發展的觀察者、引導者、援助者。

孩子從嬰幼兒時期就萌生獨立願望,從蹣跚學步,儘管跌跌撞撞,但是已經在初期就想要獨立自主行走的願望。孩子的成長過程,父母如果處處包辦代替,孩子的獨立願望就會逐漸消失,形成依賴心理,導致發育遲緩。

獨立性的培養是時代的要求,一個缺乏獨立性的兒童是無法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因為今天的孩子長大後將要面對的是社會變化更加急劇,科技高速發展。需要我們具備獨立的思考判斷和解決能力。


程小Yao


拔苗助長的態度當然不好了,但是從初心來看是沒錯的,要看你的方法。

1、太嚴厲的態度,會讓孩子有陰影

不知道大家小時候有沒有被家長打罵過,如果有,那一定是刻骨銘心,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是因為發生了什麼事、用什麼東西打的以及當時的感受。一味的(打重點)讓孩子獨立和讓孩子獨立是不對的,會讓孩子從小有心裡陰影,長大了也會記得你為了讓ta獨立罵過他、催過他、對ta做過的所有的讓ta不舒服的事。

2、從簡單小事教孩子獨立我親戚家的小朋友。

1歲多了,覺得自己吃飯很好玩,每次吃飯的時間,小朋友是爸爸媽媽都會在吃完飯之後給他小勺子自己“假裝吃飯”,這樣大人也可以安心吃飯,還可以順便讓孩子自己練習如何拿勺子,等他再長大一點就可以很快的學會如何自己吃飯,而且覺得自己吃飯很好玩,洗衣服、整理玩具、洗臉也同理。從簡單小事開始,孩子不會覺得有難度,牴觸、害怕自己做不好是情緒基本沒有,反而覺得自己來親自做的更有意義。

3、要用引導、獎勵的方式教孩子

要用愛的方式來教導孩子,無論是教孩子獨立,還是教孩子做人。教孩子獨立,把玩遊戲、教導融入其中,不斷鼓勵孩子,這樣教出來孩子更自信、做事效率、情商也高一些。不要害怕孩子跌倒、把東西弄壞,跌倒了可以再爬起來、東西壞了可以重買,孩子努力的做事情無端受到打擊,心裡是很難過這個坎的。

智聯校園 張敏回答

智聯校園是智聯招聘旗下校園人才交流與大學生職業發展招聘中心,旨在幫助大學生更快更好成長,如果想加入我們結識更多優秀大學生,可以私信留言,智聯校園期待你的到來。


智聯校園


你表達問題的方式已經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一味要求什麼都是不好的,一味要求多吃飯好嗎?一味要求不吃飯好嗎?一切萬物都有個陰陽平衡點,極端要求一味自然幾乎都是不好的,其實你自己就很明確這個問題的答案,過猶不及,道理很簡單。不過從你表達的感覺來看,你似乎很害怕要求孩子獨立,你的內心更希望孩子是比較依戀父母的,而獨立與依戀是孩子同時的需要,這兩點孩子都需要,過度偏向某一方都是失衡的,不能一味要求孩子獨立,也不能期待孩子一直依戀父母,孩子還會喜歡上其他人,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愛人,未來還會有自己愛的孩子,你的孫子孫女,你的孩子也會很依戀這些人,這是人性的發展規律,當你想到這些發展規律的時候,你會不會內心很失落呢?是不是很擔心呢?還是比較坦然愉悅呢?這是很重要的區別。

其實孩子的獨立與依戀,都不是說教要求而來的,孩子是從嬰兒時期就開始跟父母有樣學樣,學習來的,心理學上也叫:鏡像學習,不是取決於父母怎麼說的,而是決定於父母是怎麼做的,以及父母的性格,心態和情緒,這些是孩子自動化學習的,如果父母是有獨立人格的人,那麼孩子自動也學會了獨立的一面,不用說教和要求,其實也要求不來,如果父母就很害怕獨立的話,孩子自然也是比較害怕獨立的,這個時候要求孩子要獨立也是做不到的,除非父母自己改變了。

你表達這個問題似乎還有一個可能的狀態,你的愛人是總要求孩子獨立的,而你是覺得不能一味要求孩子獨立的,你和愛人的要求和期待是相反的, 這個時候你的孩子學會的是糾結和矛盾,難以好好溝通,他自動化同時學習了兩種矛盾的做法和心態,他都不知道為什麼,就是會感覺很糾結,怎麼做都是錯的感覺,怎麼選擇似乎都有反對的聲音和力量,就像家庭關係的狀態一樣,矛盾,糾結,難以協調和溝通。這可能是你應該更關注的事情,而不是孩子該不該要求獨立的問題。


李建中心理諮詢


孩子獨立需要基礎,有多大基礎才能建起多高,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做他能力範圍之內的,別人孩子能做自己的不一定能,別太固執害了孩子。



牛眼中的藝術


這句話是真的。俗話說得好,慣子如殺子。這並非是空穴來風。如果你從小就溺愛孩子,那麼很容易養成一個白眼狼。如果你讓他獨立的話,從小就接受外面的風風雨雨,那麼等他長大後會更加珍惜生活。

個人覺得要求孩子獨自不錯的,俗話說慣子如殺子,並不是說所有的孩子都這樣,也有慣子成才的,但對於中國目前家庭的現狀,獨立些比較好,不要為了考試而考試,還是要有些獨立生活能力的,美國的強大,也並非空穴來風,他們18歲就會讓孩子自己獨立生活,所以個人覺得從小讓孩子獨立,經歷過外面的風雨,長大後才能適應這個競爭力比較大的社會,才會更加珍惜生活 珍惜生命。


河北人與北京


要求孩子獨立當然好,但是對孩子的人生來說,他不僅要能夠獨立,還要學會依賴。有時候依賴也是人生的一部分,你讓他在某些事情上依賴你,其實對父母來說也是一件幸福的事,特別是到了老年的父母,總覺得自己在孩子的世界裡沒什麼存在感,如果孩子在某些不是對自我人格影響很重的事情上能夠依賴父母,是一件好事。當然,從愛人,朋友那裡能獲得一些依靠也是好的。總而言之,獨立很重要,也很必要,但一味地要求獨立也不好,讓孩子變成一個十分理智,冷靜,平靜的人會缺少對情感的享受。


寄錦入戶


要看孩子本身能力 一條魚你非要讓他在陸地上和劉翔比賽跑 他很快就死了 他要是能力太差就要靠你努力了 逼他也沒用 只會破裂感情


一百個孤獨的靈魂


我覺得家長應該著重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和價值觀,只要三觀正,其他都是小事情。


藝享


獨立個人覺得是指生活自理能力。

現在很多孩子離開父母就什麼都不會了,不會洗衣服,不會做飯,不會收拾家務等等。孩子總要長大,總要離開父母,獨自面對陌生的世界,組建新的家庭。這些生活技能既然早晚都要學何不早點配樣,這樣還能提高在社會上的生存能力。

就好比自己洗衣服,這屬於生活技能,但並不是現在就要他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而是在父母不方便或是不在身邊時,能自己洗衣服。現在基本都是用洗衣機,孩子總得知道基本使用方法吧?


青春期教子有方


要培養孩子獨立的意識,但不一定每件事情都要獨立,畢竟還是孩子,他們需要有快樂、無憂無慮的童年,不然不是有點可憐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