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會善待“輸不起”的孩子,如何幫孩子樹立正確的輸贏觀呢?

小連翹


為了滿足孩子的好勝心,很多家長會故意讓這孩子,久而久之養成了孩子贏了就高興,輸了就哭的習慣,也把孩子培養成了經不起挫折的人。

如何幫助孩子正確的面對輸贏,作者有以下幾點建議,希望會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家長要輸得起

相信很多家長都跟作者一樣,深深的感受過“別人家的孩子”的痛苦,所以也就不要再讓“別人家的孩子”出現在我們的孩子身上了。不但會摧毀孩子的信心,也會讓孩子認為,輸給別人家的孩子,爸爸媽媽會不高興,增加孩子的精神負擔。

二、引導孩子正確面對輸贏

很多孩子都有聽睡前故事的習慣,家長們就不妨利用這個機會,給孩子多讀一些勵志的故事,同時可以與孩子討論故事的含義,讓孩子懂得輸贏並不是最重要的,要學會享受過程,輸了不要喪氣,要學會總結,還有下次,贏了不要驕傲,要學會安撫對方,尊重對手。

三、父母可以親身示範


相比滔滔不絕的大道理,還是親身示範更實用,建議大家可以多與孩子互動,比如:媽媽跟孩子一組,爸爸一組(男同志實力比較強),來比拼做家務,輸的一方要為贏得一方捶背,或者其他懲罰措施。這樣不但可以培養孩子樂意接受輸贏的事實,同樣也可以增加家庭幸福感。

四、引導孩子多參加同齡兒童比賽活動

相比於家長跟孩子的遊戲比賽,同齡兒童的遊戲比拼,實力會更加接近,孩子也更容易接受輸贏的結果。



胖老爸的懷抱


孩子如果輸不起那就值得家長深思了,這個問題得儘快解決,我說說我的看法?

孩子從小就得教育,比如孩子摔倒了,就得自己爬起來,我們的家長呢,會拍拍地,打打地,怪地不好,這就是典型的“腳不好,怪地不平”,給孩子灌輸不是他的錯,是地的錯。還有就是有些家長,孩子要什麼就給買什麼,孩子時間長了就以自己為中心,所有人都得圍著他轉,他什麼都得拿第一,然後哪天自己失敗了,就鑽牛角尖,就會想不通,甚至走上了絕路,這對孩子成長影響是很大的。

作為家長的我們適當的給孩子一些失敗的經歷,要他自己覺得世界很大,自己是多麼渺小,失敗乃是常事,成功才是偶然。要想贏,是得付出代價的。為什麼別人比你學的好,因為人家比你努力。你要想超過他就去努力,而不是每次人家就得讓著你。輸是有原因的,只有找到突破口,才弄贏。相信自己,加油💪💪





一心渭婉


個人認為,這是一個思維層面的東西。

不要只認為“輸的起”才是好的,不妨去思考一下“輸不起”到底有哪些好處。

一個孩子不喜歡輸的感覺,實則可能是人格維度裡就帶有“完美”“競爭”等維度,這種孩子是天然的科研者,創業家等(很多我們世俗意義上的學霸,都是競爭感很強的),他們不願意服輸,力求做到最好。

為什麼我們會常希望孩子“能服輸”甚至“輸的起”呢?那是因為我們害怕孩子由於不甘心輸而做出“攻擊他人”“攻擊自己”的行為,甚至會變成規則破壞者。

所以真正的我們不是要改變孩子的氣質類型,而是正面的引導,輸了大不了再來,我們輸在了哪兒,比別人差在了哪兒,哪些方面值得我們下功夫..等等

去分析關鍵問題,進而完善自身,要知道良性的競爭是好的,如果一個人對重要事件的輸贏都不在乎,甚至毫無情緒波瀾,這很可能不是他看開了輸贏,而是佛了,無所謂了,甚至於麻木了,失去了對生活的熱情。


兒童心理大講堂


可以從側面引導通過自己經歷和講故事的方式引領正確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