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格斯粒子有什麼用?

中國teenager


希格斯玻色子是粒子標準模型中的一種基本粒子,是一種自旋為零的玻色子。根據量子場論,希格斯玻色子是希格斯場的量子激發。基本粒子因與希格斯場發生耦合而產生質量。

大多數人理解物質因希格斯場而獲得質量,希格斯玻色子是物質的質量源泉。其實不然,希子只是產生了基本粒子(電子,夸克)的本身質量,而這些粒子的本身質量加起來只是整個原子質量的1%左右,佔物質總質量的極小一部分。

那麼另外大部分的質量來自於哪裡呢?其實質量的本質就是能量。原子的原子核中的質子和中子之間存在著強大的結合能,這種能量來自於一種叫傳播子的基本粒子,這種粒子的自旋為整數。傳播子在夸克之間會形成強大的粘合力(即四大基本力中的強力),傳播子在飛速旋轉的夸克之間嗖嗖地不停飛來飛去,夸克被它牢牢地粘合在一起而不能單獨存在。這樣就形成了原子99%左右的質量。

希格斯場只是形成了粒子本身的位能,希格斯玻色子極不穩定,生成後會立刻衰變。

希格斯玻色子被發現的最重要意義是粒子標準模型因此獲得了完美解釋,預測理論得到了實驗證實,所以希格斯玻色子被稱為"上帝粒子″。

然而希格斯玻色子從2013年被正式發現時的轟動效應,到現在已變為了質疑聲重重。

近幾年,歐洲核子中心的觀測數據不斷證實完美的自然的粒子模型是不存在的。一些粒子物理學家表示如有更大的粒子對撞機,有可能會撞出比希子更小的粒子。從而在技術上說明粒子模型應該是不完美和不自然的。歐洲核子組織的理論負責人在2017年就發表過論文,委婉的承認人類目前的粒子研究存在問題。而大多數粒子物理學家對他們已作出的明顯失敗的預測則保持沉默。

其實,大自然中絕對完美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只有在存在偏差的前提下(獲得角動量),才會向前發展。就連霍金也曾不希望希格斯玻色子被發現證實,因為他覺得希格斯玻色子如被發現,物理學將會變得毫無趣味。





科學的奧秘


1988年獲得諾貝爾獎的美國物理學家裡昂.萊德曼有一本科普書籍《上帝粒子:如果宇宙是答案,那麼問題是什麼?》,這本書引起了大眾的濃厚興趣,社會大眾都熱切的討論著這個神秘的存在——上帝粒子。

上帝粒子之所以叫上帝粒子,是因為這種粒子在當今物理學中處於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對人類理解物質的結構極為關鍵。

上帝粒子其實並不是好稱呼,而物理學家們真正感興趣的其實是一個叫希格斯場的概念。

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由各種不同的元素組成的,我們可以把它想象成搭樂高積木,這些元素又是由中子、質子和電子組成,不過中子和質子並不是最基本粒子,比它們更小的是叫做夸克的粒子,而這些就是影響我們世界萬物的基本粒子。

物理學家們嘗試用數學公式來解釋所有基本粒子相互間的影響,還有它們的運行模式,這個模式就叫做標準模型,但是標準模型並不能解釋粒子的質量問題,而為了解釋這個問題希格斯等幾名科學家提出一個概念叫做希格斯機制(也稱作希格斯場),用它來解釋基本粒子的質量。

希格斯機制認為,我們所處的空間就和水一樣,任何物體在中間運動都會遇到阻力,而我們看不到的粒子也應該是這樣,粒子要想獲得加速度,就需要獲得質量,而這種粒子獲得質量的機制叫做希格斯機制。

而希格斯粒子確切的說應該叫做希格斯玻色子(基本粒子分為費米子和玻色子),是伴隨著希格斯場的帶質量玻色子,是希格斯場的量子激發。假若能證實希子存在,就可以推論希格斯場存在,就好像從觀察海面的波浪可以推論出海洋的存在。

不僅如此,希格斯機制也可以被確認為基本無誤。在那時期,雖然還沒有任何直接證據可以證實希格斯粒子存在,由於希格斯機制所給出的準確預測,物理學者認為,希格斯機制極有可能正確無誤。到了1980年代,希格斯粒子的存在與否已成為在粒子物理學裡最重要的未解決的物理學問題之一。

2012年7月4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宣佈,很可能探測到了希格斯玻色子,2013年3月4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發佈新聞稿證實宣佈,確認了被發現得是希格斯玻色子,而希格斯廠的存在也被確認,當年皮特.希格斯因此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可以說是人類對世界基本認識的又一個里程碑,代表著人類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又向前了一大步,其意義可以說十分重大。

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光子工廠也就是大型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中,計劃在2035年投入運行,相比日本和歐洲止步於紙面的計劃,我國在這一重要領域無疑佔據了領先地位,而科學界有一句話“今後20-30年物理學的核心無疑就是希格斯玻色子”,我國的相關研究機構如果先行投入運營無疑對我國物理學領先世界有重要意義。

我,圖騰,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