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四川•節日】人生在勤,不勞何獲——五一國際勞動節

點擊上面藍字“方誌四川”添加關注!

【方志四川•节日】人生在勤,不劳何获——五一国际劳动节

五一國際勞動節(International Labor Day或者May Day),又稱國際勞動節、勞動節,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勞動節。節日源於美國芝加哥城的工人大罷工,為紀念這次偉大的工人運動,1889年的第二國際成立大會上宣佈將每年的五月一日定為國際勞動節。中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作出決定,將5月1日確定為勞動節。

1

勞動節的起源

19世紀80年代,美國和歐洲許多國家,逐步由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為刺激經濟的高速發展,資本家不斷採取增加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的辦法來殘酷地剝削工人。

【方志四川•节日】人生在勤,不劳何获——五一国际劳动节

在美國,工人們每天要勞動14至16個小時,有的甚至長達18個小時,但工資卻很低。馬薩諸塞州一個鞋廠的監工曾經說過這樣的話:“讓一個身強力壯體格健全的18歲小夥子,在這裡的任何一架機器旁邊工作,我能夠使他在22歲時頭髮變成灰白!”

沉重的階級壓迫激起了無產者巨大的憤怒。工人們提出縮短勞動時間,要求改善勞動環境,希望政府應該對八小時工作制以立法形式做出規定。這些合理要求卻被政府當局否定了。

1877年,美國曆史上第一次全國罷工開始了。工人階級走向街頭遊行示威,向政府提出改善勞動與生活條件,要求縮短工時,實行八小時工作制。

【方志四川•节日】人生在勤,不劳何获——五一国际劳动节

在工人運動的強大壓力下,美國國會被迫制定了8小時工作制的法律。但是,狠毒的資本家根本不予理睬,這項法律只不過是一紙空文,工人們仍然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倍受折磨。忍無可忍的工人們決定將這場爭取生存權利的鬥爭,推向一個新的高潮,準備舉行更大規模的罷工運動。

1884年10月,美國和加拿大的8個國際性和全國性工人團體,在美國芝加哥舉行一個集會,決定於1886年5月1日舉行總罷工,迫使資本家實施8小時工作制。

【方志四川•节日】人生在勤,不劳何获——五一国际劳动节

這一天,美國2萬多個企業的35萬工人停工上街,舉行了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各種膚色,各個工種的工人一齊進行總罷工。僅芝加哥一個城市,就有4.5萬名工人湧上街頭。這下,美國的主要工業部門處於癱瘓狀態,所有的倉庫也都關門並貼上封條。當時在罷工工人中流行著一首“八小時之歌”,歌中唱道:

“我們要把世界變個樣,我們厭倦了白白的辛勞,光得到僅能餬口的工餉,從沒有時間讓我們去思考。我們要聞聞花香,我們要曬曬太陽,我們相信:上帝只允許八小時工作日。我們從船塢、車間和工廠,召集了我們的隊伍,爭取八小時工作,八小時休息,八小時歸自己!”

激昂的歌聲唱出了工人的心聲,唱出了全世界無產者的共同願望,也感染了廣大的群眾,他們紛紛聲援工人的罷工運動,將罷工運動推向新的高潮。罷工運動所表現的巨大力量使政府當局和資本家極為恐慌,5月3日,芝加哥當局政府開始用暴力鎮壓工人。他們組織罷工破壞者在警察的保護下混進工人的罷工隊伍,故意製造混亂,以此為藉口,當場開槍打死6個工人。

1889年7月14日,在法國巴黎召開了各國社會主義者代表大會,成立了第二國際。在這次代表大會上,根據法國一位代表的提議,通過了一項具有歷史意義的決議:把1886年5月1日美國工人爭取8小時工作制立法的鬥爭,定為國際無產階級的共同節日。決議號召:每年5月1日,各國工人階級都舉行大規模的示威遊行,要求當局實行8小時工作制。

【方志四川•节日】人生在勤,不劳何获——五一国际劳动节

1890年5月1日,是巴黎大會通過上述決議後的第一個國際勞動節。

這一天,法國、德國、美國、奧地利、比利時、瑞典和挪威等國的工人都舉行示威遊行。恩格斯在為《共產黨宣言》德文修訂第四版寫的序中,滿懷豪情地說:“今天的情景定會使全世界的資本家和地主知道:全世界的無產者現在已經真正聯合起來了。”

從此,每逢這一天,世界各國的勞動人民都要集會、遊行,以示慶祝。

【方志四川•节日】人生在勤,不劳何获——五一国际劳动节

2

中國五一勞動節的由來

中國人民慶祝勞動節的活動可追溯至1918年。這一年,一些革命的知識分子在上海、蘇州、杭州、漢口等地向群眾散發介紹“五一”的傳單。

1920年5月1日,北京、上海、廣州、九江、唐山等各工業城市的工人群眾浩浩蕩蕩地走向街市、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集會。李大釗專門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五一”運動史》,介紹“五一”節的來歷和美法等國工人紀念“五一”的活動,號召中國工人把這年的“五一”作為覺醒的日期。陳獨秀也為慶祝這個節日發表了《上海厚生紗廠湖南女工問題》一文,揭露資本家剝削工人剩餘價值的真相。陳獨秀又在上海船務棧房工界聯合會作了《勞苦者的覺悟》的演說,闡明瞭“勞動創造世界”“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貴重”的觀點。在北京,一些青年外出宣傳,散發《五月一日勞工宣言》,喚起工人為反對剝削、爭取自身權利而鬥爭。這是中國首次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的活動,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五一”勞動節。

【方志四川•节日】人生在勤,不劳何获——五一国际劳动节

1919年6月傳播新文化的《星期評論》在上海創刊,此為《勞動日紀念》專號(1920年5月1日)

1921年“五一”前夕,在北京的共產主義小組成員鄧中夏等人創辦的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裡,工人們學唱《五一紀念歌》。其歌詞是:“美哉自由,世界明星,拼吾熱血,為他犧牲,要把強權制度一切掃除淨,記取五月一日之良辰。紅旗飛舞,走光明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不分貧富貴賤,責任唯互助,願大家努力齊進取。”這首雄壯有力的歌,是由長辛店勞動實習學校的教員和北京大學的進步學生共同創編而成的。

【方志四川•节日】人生在勤,不劳何获——五一国际劳动节

1999年9月,國務院改革出臺新的法定休假制度,每年國慶節、春節和“五一”法定節日加上調休,全國放假7天。從此,3個“黃金週”掀起的旅遊消費熱成為我國經濟生活的新亮點,假日經濟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新話題。已基本形成。

2007年11月9日開始,經過多方研究論證比較的國家法定節假日調整方案在人民網、新華網、國家發改委網站,以及新浪、搜狐等網站上予以公佈,開展民意調查。調整的內容主要包括,“五一”由7天調整為3天,減少4天。五一黃金週也將成為歷史。

3

中國古代的“勞動節”和禮俗

那麼,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中,還有沒有與勞動相關的節日呢?中國古代,多以農業勞作為主,因此大部分節日也是以耕種、蠶桑為主。下面,小編就帶大家去看看在古代的與勞動相關的“節日”吧。

1

耕耤禮

天子於每年正月親自到田間耕作,表示重農,收穫的糧食在天壇明堂供奉上帝。

古代,天子親耕,后妃親蠶是邦國之重務。 天子親耕的目的更在於其"勸農"的示範意義,所以扶犁親耕前還有一套禮儀,首先是祭先農。先農是古代傳說中最先教民耕種的農神,遠古稱帝社、王社,也叫神農,或謂后稷,漢代始稱先農。據《漢儀》記載:“春時東耕於藉田,引詩先農,則神農也。”《五經要議》也有“壇于田,以祀先農”的文字。

《周禮》注曰:"古之王者貴為天子,富有四海,而必私置藉田,蓋其義有三焉。一曰以奉宗廟親致其孝也,二曰以訓於百姓在勤,勤則不匱也,三曰聞之子孫躬知稼穡之艱難無逸也。"在周代,耤田多達千畝。據《禮記·祭義》記載:"昔者天子為藉千畝,冕而朱紘,躬秉耒;諸侯為藉百畝,冕而青紘,躬秉耒。以事天地、山川、社稷先古……"

《禮記·祭統》:"天子親耕於南郊,以共齊盛。"

《穀梁傳·桓公十四年》:"天子親耕,以共粢盛。"

漢桓寬《鹽鐵論·授時》:"故春親耕以勸農。"

最早有確切紀年的皇帝耕耤禮是漢代,漢文帝即位之初,賈誼上《積貯疏》,言積貯為"天下之大命","於是上感誼言,始開藉田,躬耕以勸百姓"。並於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正月丁亥下詔曰:"夫農,天下之本也。其開藉田,朕親率耕……"

最早將親耕與祭先農同時作為“耕耤禮”記述的是《漢舊儀》:“春始東耕於藉田,官祀先農。先農即神農炎帝也。祠以一太牢,百官皆從,大賜三輔二百里孝悌、力田、三老帛。種百穀萬斛,為立藉田倉,置令、丞。谷皆以給祭天地、宗廟、髃神之祀,以為粢盛。”關於天子耤田禮的時間和程序,《後漢書》也有非常具體的描述:“正月始耕。晝漏上水初納,執事告祠先農,以享。耕時,有司請行事,就耕位,天子、三公、九卿、諸侯、百官以次耕。力田種各耰訖,有司告事畢。”

明清兩代,每年仲春亥日,皇帝都要到先農壇行祭農耕耤之禮,其"親耕"的地塊面積恰好是"一畝三分地"。

【方志四川•节日】人生在勤,不劳何获——五一国际劳动节

雍正皇帝在先農壇行耕耤禮(局部)郎世寧繪

2

農曆二月二

農曆二月初二,是中國古代崇尚勞動的傳統節日,其歷史可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三皇五帝”之一的伏羲在每年農曆二月二,會率領各部落聯盟的首領“御駕親耕”。據晉代文史學家、醫學家皇甫謐在《帝王世紀》中的記載,伏羲“重農桑,務耕田”,每年新春二月初二,都要率領各部落首領“御駕親耕”,以顯示他對農耕的重視。

之後,各朝代帝王紛紛效仿。司馬遷在《史記》中曾明確記載,西周時期,周武王在每年二月二率文武百官親自躬耕,以此拉開全國農耕的序幕。並將這天定為“春龍節”。

到了唐代,二月二被正式定為“耕事節”或“勞農節”,有了合法的節日身份。皇帝要率領百官至田間勞作。為配合節日的喜慶氣氛,農民在下地播種時要在農具上綁上喜慶的紅綢。

到了宋元時期,二月初二的含義進一步擴大,既是“耕事節”,又是“花朝節”“踏青節”。但因為古人認為,二月初二甘霖將至,春耕勞作也要由此開始,所以不管節日內容如何變化,勞動的性質都一直得以延續。

發展到明清兩代,皇家對二月初二的勞動意義更加重視。自雍正以後,每年二月初二,皇帝都會親自出圓明園,帶領朝廷官員和皇后、宮女到專門開闢的“一畝園”(今海淀圓明園西側)扶犁耕田。清朝還有規定:“凡七十以上耕者,免賦稅雜差,勞農節賞絹一匹,棉十斤,米一石。”這就是勞動人民在勞動節的福利啊。

因此,民間也流傳著一首膾炙人口的打油詩:“二月初二龍抬頭,天子耕地臣趕牛,正宮娘娘來送飯,當朝大臣把種丟,春耕夏耘率天下,五穀豐登太平秋。”

【方志四川•节日】人生在勤,不劳何获——五一国际劳动节

可見二月二在中國古代與農勞真的是密不可分,稱其為中國古代的“勞動節”名副其實。

3

先蠶禮

先蠶禮是中國古代由皇后主持的最高國家祀典,祭祀人和被祭祀人物均為女性。每年季春(陰曆三月)的吉巳日,由皇后親祭或遣人祭祀蠶神,有祭先蠶、躬桑、獻繭繅絲3個部分。

在古代,蠶神有著重要的地位,中國勞動人民為了向蠶神表示敬仰,並表達蠶農對來年豐收的美好希冀,所以蠶農們對蠶神進行祭祀,並衍生出許多風俗。

蠶桑與農耕並稱,是中國古代社會賴以生存與發展的最主要的生產活動。《尚書》中即稱:"桑土既蠶,於是民得下丘居土"。蠶桑的開發是先民走出洪荒、安居樂業的重要基礎和顯著標志,因此,親蠶大典自古就與親耕之禮並重,所謂"天子親耕以供粢盛,後親蠶以供祭服"。

相傳周代制度,在春二月時由王后帶領命婦祭祀先蠶,以示勸勉蠶桑之事。以後歷朝多沿襲此制,並建造先蠶壇進行祭祀。

明代祭先蠶屬於吉禮之一,是中祀的一種。明初祭先蠶並未列入眾多祀典之中,見於記載的只有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命皇后率內外命婦在北郊祭祀先蠶。此後,嘉靖朝曾舉行先蠶禮,嘉靖後期罷。

滿清延續了明朝的傳統。乾隆八年(1743年)定皇后親蠶禮儀,意在重視農業、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物豐民足。乾隆九年(1744年),孝賢皇后親蠶,舉行了清代第一次皇后親蠶禮。據資料統計,自乾隆七年(1742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170年中,皇后親祭的佔59年(次),其餘是嬪妃或官員代祭。

【方志四川•节日】人生在勤,不劳何获——五一国际劳动节

孝賢皇后親蠶圖

4

清明+穀雨

諺語有云:“清明穀雨兩相連,浸種耕田莫遲延。”說明清明至穀雨這兩個節氣之間是特別適合勞作播種的。在我國少數民族侗族地區,就有著“清明下旱種,穀雨撒遲秧”的習俗。

【方志四川•节日】人生在勤,不劳何获——五一国际劳动节

清明前後,各地人們會以不同形式祈願勞動後的豐收。每年4月20日是山東榮成的漁民節。此節日起源於穀雨,延續2000餘年後至清道光年間被易名為漁民節。沿海漁民會在穀雨這天向海神娘娘敬酒後揚帆出海捕魚,以祈求海神保佑、出海平安、魚蝦豐收。可見清明和穀雨這兩個節日,對勞動人民是多麼重要。

順治曾在《春雪》中寫道:“農事東疇堪播植,勤民方不愧為春。”乾隆則在《採茶歌》中言:“無事迴避出採茶,相將男婦實勞劬。”說明無論是哪種勞作,一年之計在於春吶。

5

農曆七月七

七月七漢族民間稱其為“乞巧日”。除了感天動地的牛郎織女故事外,民間還會做各種麵點陳列於庭院,邀請天上織女來品評,以促使自己變得心靈手巧。

古代人過這個節日,也是為了讓自己的勞動技能升級。

說七月七是勞動者的節日,不僅因為古人乞巧,還因為它是七月的代表性節日。《詩經》中寫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饁彼南畝。田畯至喜。”(《豳風·七月》)描述的就是一副古代勞動人民的農耕圖。

【方志四川•节日】人生在勤,不劳何获——五一国际劳动节

6

農曆九月九

九月初九,大部人瞭解的是重陽敬老,又或者賞花飲酒、賞秋登高。而重陽的源頭,可追溯至先秦之前。

《呂氏春秋》中記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是日也,大饗帝,嘗犧牲,告備於天子。”可見當時在秋九月農作物豐收之時,有祭饗天帝、祭祖,以謝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動。

經歷了春耕、夏耘,秋收更是一年中的農忙之季。對於辛勞了許久的勞動人民,這個“曬秋”旺季是勞動一年獲得回報的日子。農民晾曬農作物于田間地頭、房前屋後、懸窗屋頂等場所,成為傳統農俗之一。

【方志四川•节日】人生在勤,不劳何获——五一国际劳动节

與“二月二”開始一年的勞作不同,“九月九”大抵是結束一年勞作的日子。在收成主要靠天的古代社會,重陽為“辭青”日。草木逐漸凋零,氣候不利於大部分農作物生長,勞動人民也因此有機會得以喘息,全家出遊過個節日。

勞動是人類永恆的主題。所以,古人每一個勞作的節日,每一次為祈求獲得勞動果實的祭祀,都可以看作是“勞動節”。

4

古代文人詠勞動

歷代文人墨客也常在自己的詩作中表達對勞動的感受。

“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吳越春秋》的《彈歌》簡潔明快地描述了遠古狩獵時代人民的勞動生活,被學者們稱作我國對“勞動節”的最早記載。

【方志四川•节日】人生在勤,不劳何获——五一国际劳动节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至今仍被傳為佳話,他隱居之後醉心於田園生活,超然世外,自得其樂。每天就是讀讀書,寫寫詩,喝點兒酒,種點兒菜,舒活舒活筋骨,有《歸園田居》(其三)為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陶淵明種菜勞動不僅僅是為填飽自己的肚子,在他的心裡,那幾畝田園是與官場相對立的理想洞天,尋常的農家景象無不體現出迷人的詩情畫意,巧妙融入了自己的生活理想和人格節操。

【方志四川•节日】人生在勤,不劳何获——五一国际劳动节

唐代詩人李紳的名字並不耳熟能詳,但要說起他的一首《憫農》詩恐怕就無人不曉了。一年夏天,李紳回鄉探親,當他看到田野裡的農民在炙烤的日光下辛勤耕地時,不禁大發感慨: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紳還因此獲得了“憫農詩人”的雅號。

【方志四川•节日】人生在勤,不劳何获——五一国际劳动节

撰稿:羅一洋(四川省地方誌工作辦公室省情信息工作處)

方誌四川部分圖片、音視頻來自互聯網,僅為傳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圖片、音視頻版權歸原作者或媒體所有。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分享至朋友圈。

轉載請註明:來自“方誌四川”,ID:scsdfz。

投稿郵箱:地情文章:[email protected];工作信息:[email protected];《巴蜀史志》雜誌:[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