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千年以上的祕密


草堂,千年以上的秘密


草堂,千年以上的秘密

關捷

公元758年,杜甫已經46歲了,可是他一點也不“成熟”。那天,他又犯了講真話的“毛病”。唐肅宗李亨要罷掉一個叫房琯的相爺,杜甫認為房是好官,於是,就拼命地諫。諫著諫著,李亨火了,就罷掉了他這個只有八品級別的小諫官。次年十二月,杜甫攜家眷來到成都,連住房都成了問題。

公元760年的春天,劍南節度使裴冕實在看不得大詩人住破廟裡的窘況,於是,就在浣花溪上游批了一塊地皮給杜甫。杜甫的表弟王十五司馬出錢,杜甫苦心營造了兩年,草堂建成了。

於是,圍繞草堂一千二百多年來綿延不斷的故事就此開始了。

唐朝的農民對待詩歌如醉如痴,草堂的花木竟是用詩歌“種植”而成。

關於草堂建造之初,如今草堂附近的居民們還講出了一段佳話,這是從他們的祖先那裡流傳下來的。

杜甫畢竟是詩人,貧困仍不失風雅。他率領妻子與嬌兒(就是“嬌兒惡臥踏裡裂”的那個嬌兒吧?見《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在庭院內掘了一口水井,挖了一方池塘,用竹筒相連作水管將水引出來,把池塘灌滿,然後,他又開闢了菜圃、藥圃、花徑、竹徑。做完這一切之後,他開始寫詩,他說他要拿詩去和村人換花草樹木。消息傳出,人們奔走相告。很快,農民紛紛拿著自己的花草樹木走進草堂。一手交花木,一手交詩歌,於是,草堂栽上了榿木、櫸木、楊樹、柳樹、榆樹、松樹、棕樹、梧樹、楸樹;桃、李、枇杷、黃梅、橘、橙、梨、花紅;桂花、菊花、菱、梅花、丁香、麗春、梔子。竹筒做成的水管把清水又引進了菜圃、藥圃、花徑,草堂一下子花木茂盛起來。

而最為蔥鬱的是竹子,村民們一高興竟幫詩人栽成了一個大竹林,故爾杜甫說“有竹一頃餘”。於是,鴛鴦飛來了,燕子、白鷺、黃鸝、鸕鷀、杜鵑都飛來了。裴冕、王十五和成都西部的眾農民總算使杜甫有了一個茅屋草堂。因杜甫曾在杜陵南面的少陵居住,所以取名為“少陵草堂”。杜甫緊鎖的眉頭因鳥語花香而舒展開了。他終於高興起來,在草堂三年零九個月的時間裡,他竟寫了240首詩,平均每五天一首。其中有人們所熟知的《卜居》、《春夜喜雨》、《戲為六絕句》、《江村》,還有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絕句四首》等。

公元765年5月,杜甫離開成都草堂南下。五年以後,即公元770年的冬天,他客死在岳陽的一條破船上。公元836年,長安杜陵一個姓韋的人家裡生了一個男孩,六十五年後,這個人為保護杜甫草堂,竟有一番奇異的作為,他就是韋莊。

首創之功當屬大詩人韋莊,從此,修繕草堂成了文化傳統

杜甫走後一年,即公元766年的四月,西川節度使崔寧之妾任氏搬進草堂。任氏本是杜甫的鄰居,是浣花溪畔一農民的女兒。因容貌出眾,被崔寧納為妾,並將閒置的杜甫草堂作為禮物送給了她。任氏除了保留少數屋宇、亭臺外,其他一律進行大規模整修擴建。兩年後,公元768年,崔寧奉詔入朝,瀘州刺史楊子琳叛亂,任氏率兵平叛成功,朝廷封其為“冀國夫人”。大詩人岑參前往祝賀,他看到的草堂是“紅亭移酒席,畫舸逗江村”。詩人的草堂變成達官貴人的府第了。

公元901年,六十五歲的韋莊來到了成都。韋莊,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情矚目的人物。

杜甫逝世後15年,即公元785年,他的杜陵老鄉韋應物寫出了傳世名詩《滁州西澗》---“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他不僅把春雨中荒山野渡描成了國畫,而且還傳達出天涯旅人待渡的悵惘心境。這位滁州刺史此刻可能是想念老家杜陵了。韋應物比杜甫小25歲,好象沒有文字記載他和杜甫有什麼交往。韋應物的貢獻卻並不只是一部恬淡高遠的《韋蘇州集》,按著名學者林庚、馮沅君的意思,他的重大貢獻在於他的兒子給他生了孫子韋莊。

這韋莊還得了嗎?當年他走上詞壇後,只寫了5首《菩薩蠻》就與寫了66首的花間派詞主溫庭筠扯平了。其中第二首:“人人都說江南好,遊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這幾句,就是再吟一千年也不厭倦哪。因此,人們說韋莊上承白居易,下啟李煜,那是一點也不為過的。然而,韋莊的不得了還不僅僅表現在他對中國詩詞的貢獻,這就又要說草堂了。

現在,韋莊沿著浣花溪畔,尋到了杜甫草堂舊址。這是他到成都做的第一件大事。這位傷感的詩人看到“臺荒絕四鄰”的景象,心情無疑是沉重的。但他顧不得寫感傷詩了,手一揮說:“修,修,趕快修!”他這時已做了西川節度使王建的一把大秘,而且,王建或許已經透露給他,過幾天稱帝讓他做宰相,後來他果然做了宰相。現在,他這個未來宰相當然可以底氣十足地揮手命人了。一味風花雪月的韋莊怎麼會對憂國憂民的杜甫如此鍾情呢?或許有人覺得不可思議,其實,這是因為對韋莊缺乏全面的瞭解。至少忘記了韋莊的敘事詩《秦婦吟》,這首1368字的被稱為唐詩裡第二鉅製的長詩充滿對王朝腐敗的批判和對黎民百姓的同情,這不能不讓我們想起杜甫的長詩《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比較的結論是,韋莊的心和杜甫的心是相通的。那麼,韋莊當然不能放任草堂荒蕪了。

人們遵照韋莊的命令在草堂的荒臺旁修復了茅屋。韋莊看了看還算滿意,索性就住了進去,替杜甫當看門老夫。並且進一步下令“重做草堂”,又說“萬古只應留舊宅”。他還給自己的詩集命名為《浣花集》,以表示對杜甫的紀念。關於這些,他的弟弟韋靄曾在《浣花集·序》中做了記載—“……明年浣花溪尋得杜工部舊址,雖蕪沒已久,而砥柱猶存。因命芟夷結茅為一室,蓋欲思其人而成其處,非敢廣其基構耳。”韋莊重修的這個草堂保存了近170年。

韋莊此舉的貢獻和他的詩詞是一樣的重量,他給後世做了榜樣,使後來人爭相效仿,杜甫草堂因此而一代一代地保存了下來。

北宋神宗年間,呂大防鎮守成都。這位進士出身的官員,到了成都和韋莊一樣,首先去拜謁草堂。可是他看到的卻是“松竹荒涼,略不可記”的景象。於是,呂大防就學習韋莊。他命人重建草堂,重新畫了杜甫的畫像掛了起來,而且,還大大地擴大了草堂的面積。至此,草堂具有了祠宇的雛型。

大詩人黃庭堅和陸游的“點染”與“潤色”

草堂有幸,風捲門簾,迎來了宋朝大詩人黃庭堅和陸游。那是宋哲宗紹興二年,即公元1096年,黃庭堅被貶到四川彭水。一腳踩空了仕途,這位對杜甫極為推崇的詩人索性就躲進草堂,全身心地致力於弘揚杜甫詩學了。“韓杜文章無遺恨”,走進草堂,他這樣感慨。感慨之後,心中忽生一個宏偉的計劃,就是把杜甫在四川創作的詩歌全部刻印出來。他先用自己獨有的蒼老遒勁的行書藝術將杜甫的這些詩恭恭敬敬地抄錄下來,然後,他和朋友一起買來石料,請來工匠,很快,一塊巨石上刻滿了杜甫的詩,變成了精美絕倫的藝術品。黃庭堅非常高興,他特地修了一個堂宇把石刻放了進去。之後,他寫了《刻杜子美巴蜀詩序》、《大雅堂記》二文記下了這件事的始末。公元1101年,黃庭堅離開了四川,臨別時看一眼草堂,內心除了依戀,他還應該有一種成就感。人們後來評論說,此舉對傳播研究杜詩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或許正是因為如此,清朝四川總督丁寶楨為黃庭堅塑了像,讓他配祀於工部祠中。

黃庭堅走後70年,公元1171年的一個夜晚,另一位大詩人陸游來到了草堂。他的心情和黃庭堅當年一樣的灰暗。因為主張抗金,他於早年間遭到了秦檜的迫害,從此命運多舛。現在,他步履踉蹌心神恍惚地走進了草堂。他一眼就看到了呂大防掛起來的杜甫畫像,心潮頓時澎湃起來,內裡似有萬千濤聲要向先輩傾瀉,於是揮筆就題詩。當夜他和衣睡在了草堂。由於對杜甫精誠的崇拜,這一夜他竟數次夢見杜甫。兩個偉大的詩人的魂魄在草堂裡熱烈擁抱起來。在成都,凡是有杜甫遺蹟的地方陸游都去參觀,都要留下詩。他還專門為草堂寫了《東屯高齋記》、《草堂拜少陵遺像》。離開蜀地後,還常常寫詩懷念草堂,如《感舊》中他這樣說:“我思杜陵叟,處處有遺蹤。錦裡瞻祠柏,綿州吊海州。”而且,還常常在夢中與杜甫相見。陸游在成都為杜甫和杜甫草堂寫下的詩,使草堂生色了許多。因此,清朝嘉慶年間的四川總督常明在重修了草堂後,以陸游陪祀於工部祠中。

此後,對草堂進行翻修改建,“思其人成其處”的人有南宋吏部尚書張燾、元朝的紐憐、明朝洪武帝十一子蜀王朱椿、四川巡撫鍾番、成都知府邵經濟、四川巡撫劉大謨、四川按察使陳文燭、華陽縣令何宇度等。然而,明末,張獻忠殺入草堂。

張獻忠燒了草堂,杜甫後裔杜玉林再次重修

魯迅先生多次在文章中斥責張獻忠在四川濫殺無辜,殺人如麻。他在四川不僅殺人,還放火。有一天,他那雙滴著人血的手伸進了草堂,一把火將韋莊以來的先賢們七百多年的心血幾乎燒光了。

公元1671年,四川總督蔡毓榮來到草堂,看到“蓬草披荊,以入荒池,斷碑僅存焉”。之後,在他的倡議下,草堂於公元1672年和1678年,得到兩次修繕,但修的只是局部。

公元1772年,杜甫的後裔杜玉林到四川主持郵政工作。他來到祖宅,所見竟是“榱桷蠹壞,不蔽風雨。”他本想修繕一番,可苦於當時乾隆正在平定大小金川的叛亂,所以,只好暫時放下來。6年以後,公元1778年在杜玉林的倡議下,重修草堂的工程在這年的十月破土了,年底竣工。杜玉林在其《重修草堂記》中說:“除腐易朽,疏泉築亭,邃室修廊。境兼奧曠,蔭嘉樹、俯澄湍,形釋心凝,灑然塵表是役也。”為了使以後草堂能夠得到經常性修繕,杜玉林還“儲銀二千兩於成都郡署”,充做修繕草堂的基金。這次修繕,基本上恢復了韋莊時的面貌。

此後,四川總督福康安、常明,成都知府曹六興等,都對草堂做過大規模的修繕。公道地講,清王朝對杜甫草堂還是高看一眼的,有公元1734年果親王允禮題字為證。這年允禮送達賴喇嘛回西藏,途徑成都,專程拜謁草堂,並題“少陵草堂”幾個大字,後來刻成石碑立於工部祠堂

然而,到了上世紀的30年代,草堂竟由國民黨軍閥的部隊用作軍營,“祠宇門窗,均被破壞,上穿下漏,風雨不蔽”,杜甫的遺像也裸露在外面。敢怒而不敢言的草堂寺僧人用斗笠把遺像覆蓋了起來,以免遭風吹日曬之苦。“詩聖杜拾遺像”是杜甫的寫生肖像嗎?多謝南燻殿畫本,讓我們得見杜甫的“真容”。

在工部祠堂內,有一杜甫的石刻像,這就是著名的“詩聖杜甫遺像”。石像上杜甫面容清癯,雙顴突出,鬚髯疏朗,目光深沉,儀態莊重。詩人顛沛流離的不幸際遇,憂國憂民的滿腔愁腸畢現無遺。這個石像和杜甫相像嗎?我們要先說南燻殿畫本。

唐朝長安皇宮中有一座宮殿叫興慶宮,興慶宮有個名叫南燻殿的別殿。這個南燻殿裡面珍藏著歷代的聖賢圖譜,中唐以後,“詩聖”杜甫的畫像也收藏了進去。杜甫(或其家人)向南燻殿提供的應該是最接近讀甫本人的那一幅,或許就是出自某位宮廷畫家的手筆也說不定。總之,由於是皇家所藏,它的可信度非常之高。有專家說,南燻殿的人物肖像畫大多都是寫生。《中國美術史作者、臺灣人蔣勳說:古代沒有照相術,重大事件、顯要人物全靠畫家來記錄,畫得不像皇帝是要殺頭的。因此,中國古代畫家的寫生功夫非常高深。

“ 詩聖杜拾遺像”是清朝人張駿摹南燻殿畫本所刻。要感謝那冊南燻殿畫本才是,因為它像照片一樣逼真地把杜甫的真容記錄下來。

人民共和國把人民詩人的故居視為聖地

新中國成立後,當代大詩人馮至將草堂稱作“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塊聖地”。此語一出,朝聖者如雲。郭沫若來了,沈尹默來了,劉海粟來了,他們留下的墨寶使草堂的文氣更加濃郁;而朱德、陳毅、葉劍英、劉伯承、徐向前、聶榮臻等當代武將留下的墨寶,則使一向清秀文弱的草堂變得英姿勃勃起來。

1964年的一天,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書畫鑑定收藏家、書法家李一氓來到了北京中國書店。忽然,他眼睛一亮,發現了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詩集》李一氓是去過草堂的,他知道那裡只有一部宋刻《杜工部草堂詩箋》,其珍貴程度遠不如眼前這一部。這部刻本字體豐潤清朗、刻工細膩圓熟、墨色淡雅含香、紙質均勻綿薄。李一氓當即買下,並很快送予杜甫草堂。郭沫若為該本題詞曰:“草堂先生杜工部詩集,素所未見,殆是海內孤本,雖殘卷,良可珍惜。藏之草堂,尤得其所,可謂草堂先生重歸草堂矣。”南宋淳熙年間,距離杜甫逝世雖已有400餘年,但在眾多杜詩版本中這部書卻是距杜甫最近的一部。它和草堂一樣,是不可多得的文物。放在草堂裡它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光芒真實而親切,極易讓人感受到草堂遙遠的童年時代,不可逾越的古今時空距離在這樣的感覺中不覺縮短了。

鄧小平十分喜愛草堂,生前曾五次拜謁草堂。1986年的春節他又來到草堂,興之所至,這位不苟言談的老人竟高聲讚歎:“到成都不來草堂,就等於沒到成都。”

建國五十多年來,杜甫草堂的修繕幾乎沒有停止過,其中1952年、1997年的兩次規模最為宏大。今日草堂已經發展為包括草堂寺和梅園在內的,佔地240畝的歷史文化名人紀念性博物館,成為世界矚目的文化古蹟和風景勝地。

為了一座茅草屋,我們中國人不屈不撓地辛苦了十二個世紀,這件事本身至少蘊涵兩重意義,一是杜甫及其詩歌萬古不朽的魅力;二是國人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始終不渝的愛戀。

草堂,千秋萬歲!


文章完


草堂,千年以上的秘密


作者關捷像


草堂,千年以上的秘密


作者關捷像

關捷,瀋陽日報記者,中國作協會員。遼寧作協理事。國家一級作家。著有長篇報告文學《人民藝術家李默然》獲第八屆遼寧文學獎;長篇報告文學《鐵血軍魂—180師在朝鮮》獲第九屆遼寧文學獎;長篇報告文學《日本,你必須還我天道》;長篇歷史小說《順治遷都》,與阿里影業簽約拍攝電視連續劇。鳳凰衛視鳳凰大視野主講嘉賓。百集視頻《康熙定臺灣》目前正在十大平臺滾動播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