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誌四川•技藝拾珠】寧國寺壁畫有天籟

點擊上面藍字“方誌四川”添加關注!

【方志四川•技艺拾珠】宁国寺壁画有天籁
【方志四川•技艺拾珠】宁国寺壁画有天籁
【方志四川•技艺拾珠】宁国寺壁画有天籁

”寧國響壁”,又名“靈皈響壁”,中江縣流傳一千多年的“伍城八景”之一。它的文化藝術價值很高,原是中江縣城最著名的名勝古蹟。

中江縣城始建於隋代,那個時候,福會寺是縣城主要的標誌性建築之一。福會寺宋代改名“寧國寺”,清初更名“靈皈寺”,俗呼“魯班寺”。該寺創始於隋開皇中,完成於大業間(公元601-603年),主持建造人是中江縣令柳邊、大夫趙才、司功牟德。該寺歷代保存與維修頗好。高大的廟宇和佛像造型藝術,在全省亦屬最古老而著名的名勝之一。其中,最奇異且藝術價值最高者當數“寧國響壁”名勝。

【方志四川•技艺拾珠】宁国寺壁画有天籁

“寧國響壁”在中江縣城唐代時的福會寺毘盧殿西北,是一幅約高2米、寬1米的壁畫,可發出優美悅耳的聲音。在宋代,因“官方”認定“屬實”,寺名也就由“寧國寺”改稱為“寧國響壁”,後又改名為“靈皈響畫”。這幅巨大壁畫,相傳是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所作。畫的是“樂工演奏圖”。畫面上呈現煙雲繚繞,有數十名“樂人”各自敲鑼、擂鼓、吹簫、弄笛、含笙、鼓瑟、彈琴、擊板,不一而足。有的和著樂聲翩翩起舞,有的側耳細聽領略情趣。千姿百態,栩栩如生。如用手掌或用物件拍打壁畫,就會發出抑揚頓挫、婉轉美妙的聲音來。若當月白風清、萬籟俱寂之夜,亦可聽到壁間發出的聲音、法樂梵音,宛如天籟。唐代高僧“無德”有詩讚曰:“僧繇妙墨畫西方,月殿時聞有異香。不信佛前微拍手,空中音樂韻宮商。”清代詩人王雲泉有《寧國響壁》詩讚音樂畫:“東國有遺壁,夾幔鏘金玉。又從紺碧宇,妙音信手觸。風定語簷鈴,箇中誰顧曲。”

中江寧國寺響畫贊碣甚多,尤以北宋知中江縣事兼兵馬都監的萬當世(公元1038-1041年任中江縣令)所撰《中江縣寧國寺響畫贊並序》最有權威而著名。萬當世在宋仁宗寶元元年來中江任職,初次聽說響畫,並不相信,很久都沒有去看究竟,後來,他與朋友一起去看了。終於相信了並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記述其事。這就是前面提到的《中江縣寧國寺響畫贊並序》。

響壁音樂畫,作於唐僖宗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傳為吳道子畫稿。萬當世等鑑定響壁名勝後撰寫《響畫贊並序》是“康定元年歲次庚辰七月十四日,即宋仁宗執政後18年,公元1040年。其石碣碑文是“萬曆壬寅歲知中江縣事傅遇高刻”,即公元1580年。

“響壁畫”名勝流傳千百年,古代全國地誌、省州府志及歷代《中江縣誌》多有記載,如宋《輿地紀勝》、明《蜀中名勝記》等亦有詳錄。

清康熙年間,某縣令不諳此為藝術傑作,懷疑中有怪,破壁察看,其中只有墨斗、銅絲而已。認為是魯班有靈,因已稱靈皈寺為“魯班寺”。1950年春,拆毀靈皈寺時,有人親見響畫夾壁中,滿布金屬細絲及琴絃之類,密如蜘蛛網絡,乃悟為人工音樂壁藝術創作。效果如樂器,如用人力手拍或風雷震動,自然而然地共鳴發聲,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證明“響壁”並非神靈,乃自然、物理與巧工而成。

供稿:德陽市地方誌辦公室

溫馨提示

如喜歡本文,請朋友圈。

獲得更多信息,請關注“方誌四川”微信號。

【方志四川•技艺拾珠】宁国寺壁画有天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