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能否再造一個Twilio?


在中國能否再造一個Twilio?

Twilio的CEO Jeff Lawson曾說起一個古老的格言:人們往往高估了一年內能做的事情,低估了十年內能做的事情。下一個十年,在中國能否再造一個Twilio甚至是Twilio+?

撰文 | 藍洞商業(ID:value_creation) 焦麗莎


20歲的騰訊調整準星,瞄準產業互聯網;10歲的阿里雲接過“雲上的阿里”的傳承使命。

時間劃過2018年,產業互聯網的玩家們不再甘於“悶聲賺錢”,而是取代消費互聯網站上風口。雲,責無旁貸的成為第一個主戰場。

一份德意志銀行的分析報告指出,中國有84%的企業是有意願要上雲,雲是未來。這個被稱為信息能源發動機的雲,扮演著互聯網世界“水電煤”的角色。

當亞馬遜的AWS(Amazon Web Services)在上一財年貢獻收入256億美元,成為其關鍵增長動力,增幅高達47%。不僅是微軟和Google、阿里和騰訊,所有人都意識到,這是一門賺錢的好生意。

亞馬遜帶給科技界的鉅變,終歸是一場連鎖反應。火爆的雲計算觸發更大規模的化學反應,一場API(應用程序編程接口)“大爆炸”來勢兇猛。

這是一個曾經被忽視的市場,但是潛力無限。僅僅雲通訊市場,美國已經冒出多家上市公司。Twilio2018年收入6.5億美金,市值128億美元;Zendesk2018年收入6億美金,市值87億美元;RingCentral2018年收入6.7億美金,市值88億美元;剛剛IPO的Zoom,上市首日暴漲72%,市值高達160億美元。

中國的互聯網巨頭阿里、騰訊、百度、網易也早有佈局,但是巨頭的觸角並非無所不能,創業公司如容聯等也相繼卡位自己的戰場。在無數個細微的角落,他們像一群搭積木的人,建造起雲端的“最後一公里”。

正如投資管理公司D.A.戴維森公司的分析師瑞什·賈盧瑞爾所說:軟件正在吃掉這個世界是流傳最久的一種說法,而API正在吃掉軟件。

風來了

對於馬化騰來說,2018是危機感很強的一年。

在去年9月的騰訊總辦例會上,馬化騰拋出問題“雲是不是騰訊一定要做的”時,他的內心一定很篤定,雲是互聯網下半場to B最重要的戰略武器。

騰訊的高官們把to C部隊比喻成空軍,一個炸彈投下去,整個地盤收入囊中。在接受「故事硬核」的專訪中,馬化騰坦承,“做to B壓力蠻大的,都是苦活髒活。”

也是在那次“總辦例會”上,參會者達成共識,並體現在騰訊最新的組織架構調整中。繼續鞏固to C市場的同時,重兵投入to B市場。騰訊成立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主攻產業互聯網,湯道生成為掌舵人。

早在2016年的騰訊雲峰會,馬化騰第一次給雲業務站臺。他用實際行動告訴全行業,“互聯網+基礎設施的第一要素,就是雲”。馬化騰堅信,騰訊在to B市場也有其天然優勢。“施工工作不難,誰都能施工,但問題是,施工完有人用嗎?做出來的東西跟消費者是不是連接?”

另一位巨頭阿里則搶先一步,起步於十年前。

直到2018年年底,阿里雲戰略升級為阿里雲智能,阿里巴巴集團CTO張建鋒兼任阿里雲智能總裁。他在3月21日的阿里雲北京峰會上提出,目前阿里巴巴60%到70%是跑在阿里雲公共雲之上,經過1~2年的努力,實現100%的業務跑在公共雲之上。

他第一次闡述阿里雲的定位,給外界吃下一顆定心丸。阿里雲將是“達摩院加持的雲、數據智能的雲、最佳實踐的雲、被集成的雲”。

他還劃下一條界限,“阿里雲自己不做SaaS,讓大家來做更好的SaaS。”

“BAT要做的,一定是共性需求很大,差異化很小的事情。”容聯CPO熊謝剛在接受「藍洞商業」專訪時稱,雲就是這樣的基礎設施。

阿里和騰訊最初涉獵雲市場,身上都帶著to C的氣場。

有投資人稱,AT最初進入產業互聯網的時候,都是按照to C模式打。“恨不得直接招一批所謂專業的to B人才,衝進各個行業。AT按照曾經在to C市場的打法和框架做了一陣子,發現做不成。”

在經歷碰壁和覆盤後,AT已經學會“退後一步”,做生態才是他們的正確位置。

這就是阿里雲提出不做SaaS的原因所在。2019年1月,騰訊雲在“微信公開課”上發佈10億元扶持計劃,幫助100萬中小微企業開發小程序,迅速上雲。這被外界解讀為“自己為自己創造機會的漂亮動作”。

當然,在每一個細分戰場中,阿里、騰訊、網易等大廠的做法都是,既有涉獵,又有合作。這就像一個蹺蹺板,既互相制衡又相互成就。

早在2017年杭州·雲棲大會上,阿里雲與阿里通信聯合打造通信PaaS平臺C-PaaS,開始向PaaS層進發。當時阿里雲的想法是,“儘量不會做垂直類的東西,而是通過阿里巴巴平臺集聚一些商家,讓商家完成這些事情。因此阿里通信的入局,對於垂直細分的雲通信企業沒有形成直接競爭。”

2017年5月,網易雲旗下網易雲信和視頻雲業務戰略性整合。當時,網易技術委員會資深專家徐杭生表示,私有云定製化的服務模式是趨勢,網易雲通信的主要目標是“穩定性”和“易用性”。2018年12月,騰訊雲攜手Avaya,將在通訊行業雲服務領域中展開深度合作,推動通訊行業雲生態建設。

巨頭的高舉高打,在容聯CEO孫昌勳看來,相比之下容聯在雲通訊上面佈局更早、更加垂直。“阿里、騰訊、網易的優勢是獲客,容聯的優勢是產品與行業縱深。”

最後一公里

“在to B的世界裡,沒有人看你產品出自哪個研究院,產品好用是唯一準則。”容聯CPO熊謝剛在接受「藍洞商業」專訪時稱。

這位曾供職于思科、Avaya等公司的老江湖,深知to B市場的特殊性。“互聯網公司進入一個陌生的傳統行業,想要完全依靠技術的力量顛覆它,是不可能的。”

過去幾年,to B企業在傳統的商業模式下,發展按部就班。當2018年風口轉向,更多的資金和技術砸入這個行業,競爭加劇的同時催生出更多新事物。在熊謝剛看來,這是巨大的機會。


在中國能否再造一個Twilio?

容聯雲通訊CPO熊謝剛

幾年前,消費互聯網的流量模式被套用到產業互聯網,但是很快被驗證,並不奏效。To B依賴的是業務形態,而非流量和人。

“離客戶越近,就會有更好的生存空間。”在熊謝剛看來,凡事都有兩面性。“在一個行業扎的越深,想要跨行業也就越難。”用生態模式平衡做好個性和共性的產品,才是關鍵。正是基於此,to B企業都要靠生態維持生存,沒有一家可以全網通吃。

容聯就是這樣一家六年的創業公司。2013年5月上線,創業之初定位於提供全通訊能力的雲計算 PaaS 平臺,通過整合運營商的網絡、通信資源,將通訊能力打包成API接口與SDK,為企業及個人開發者提供語音、IM、視頻、會議、呼叫中心 /IVR 等通訊能力。可以說,是典型的水電煤“管道工”。

如今,容聯的生態玩法是,集團化全產品作戰。

除了起家的PaaS業務,容聯陸續在上下游建立起多個子公司以及投資多個項目,比如投資雲客服廠商“容聯七陌”戰略佈局SaaS層;聯手Avaya推出小A雲,針對大客戶推出類釘釘產品“容信”等。

容聯的成長路徑是,先是做公有云的PaaS,再做中小企業的標準化雲客服產品,繼而延伸到大型企業的融合通訊(UC)和雲聯絡中心(CC),並推動CC+UC融合,AI全面賦能。

“容聯為什麼叫容聯雲通訊,而不是容聯雲客服或容聯即時通訊雲,因為我們自身定位要大一點,格局大一點。”孫昌勳曾說。“容聯的品牌使命是提升人類組織的溝通體驗和運營效能”。

就在今年4月,容聯發佈自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組織架構調整,將各產品、業務版塊整合、調整為五大事業部:公有云CC事業部、行業雲CC事業部、智能UC事業部、智慧通訊事業部、運營商合作事業部。

整個調整隻用了一個月時間。

談及組織架構調整的原因,熊謝剛說,公司收入規模達到一定體量,進入下一階段;市場上的新機會,需要在產品、技術等維度進行調整,更加精準和高效的應對市場。

以呼叫中心為例,這是一個快速轉型的市場,比如雲化。容聯在早期主要做公有云,也就是“容聯七陌”,但大客戶私有云或專有云的需求旺盛。“這一塊市場不做的話,就徹底失去了。”也是這個原因,才有了不同事業部的拆分。

而智能UC事業部徹底顛覆傳統形態。“過去一家銀行採購視頻會議軟件,都是一次性項目採購,金額高達幾個億。後續還有設備維修、更換等成本,模式很重。”雲化之後是輕資產運作,“企業可以根據併發量採購。”

5G到來的前夜,容聯早已開始謀劃。此次架構調整中,容聯新成立的智能UC事業部,集中了通訊AI、視頻與會議等戰略級產品,掌舵者就是熊謝剛。在他看來,5G帶來兩個核心變化,一是傳輸速度更快,另一個是移動無邊界,大量的業務應用場景可以落地。

就在上週,Zoom登錄納斯達克,開盤報65美元,與每股36美元的IPO發行價相比飆漲近81%。最終收報62美元,較發行價大漲72.22%。市值達到160億美元。

對於視頻會議廠商來說,5G無疑是其與競爭對手拉開差距的關鍵節點。

作為一家多人云視頻會議軟件服務提供商,Zoom支持25人免費高清視頻通話。雖然在進場前,已有微軟、思科的Webex、谷歌的Hangouts、Go To Meeting等玩家。Zoom用了短短六年,晉升為視頻會議行業的新晉獨角獸。

Zoom的爆發,給了熊謝剛更大的信心。他以銀行零售網點舉例,取消線下網點,搬到線上是趨勢。目的是解決時間+空間的問題。但是有一個問題很難解決,就是信用安全。容聯的做法是,通過人臉識別結合視頻的形式,彌補這一空缺。本質上看,通信解決空間的問題,數據解決時間的問題。

在容聯的客戶群中,既有國家電網、中國銀行,也有今日頭條、首汽約車。

熊謝剛把客戶群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央企、國企等傳統大型企業;第二類是互聯網特徵強的新經濟公司;第三類是初創型的中小企業。

當然,三類客群各有利弊。大型傳統企業進入門檻高,獲客成本高,但是投資規模大、可持續收入更好,這也是該客群被爭搶的原因。新經濟公司對新技術的接受度高,但是不確定性強、比較務實,一旦自身技術成熟就會自己做。中小企業基數大,但是對價格敏感,付費量有侷限性。

容聯的戰略打法是,抓住金融、能源和製造等重點行業的頭部企業,做出標杆效應。比如,金融、保險的任何IT系統不能有任何閃失。再比如,今日頭條這種迅速發展的公司,需要很強的創新思維,同樣的一個技術,使用的角度、場景和模式都會更加極致。

“作為一個能力輸出者,需要跟上變化、迅速迭代。”熊謝剛說,這樣的理念存在於各個角落,也會相互激發。

訂閱模式,依然是這個行業通用的商業模式。基於此,容聯提出一種新玩法“售轉租”,也就是雲的租賃模式。目前在其整個收入模型中,訂閱模式佔比最高。

再造一個Twilio?

在2018年全球股市喋喋不休的時候,有一家公司最高漲幅曾高達350%。

這家公司就是Twilio。2016年,Twilio成為第一家進入資本市場的PaaS(平臺即服務,Platform as a Service)雲服務公司。

這家成立時間只比AWS晚了兩年的公司,曾創造出系列奇蹟。

2016年,Twilio上市開盤價僅為24.84美元;2017年,股價徘徊在22-30美元;2018年8月10日,Twilio觸及盤中高點達79.47美元,比2018年初最低點23.25大漲342%,市值增至約70億美元。

在中國能否再造一個Twilio?

Twilio上市至今股價K線圖

曾經專注於PaaS的Twilio不斷試探業務邊界,收購郵件服務SendGrid;收購感知客戶情緒的Ytica,集成至Twilio的Flex呼叫中心產品;收購Kurento改進其WebRTC功能等。

當時有美國金融市場分析師稱,Twilio有望成為第二個AWS。

多年前,容聯被拿來對標的公司就是Twilio,但如今似乎越長越不同。

在孫昌勳看來,“美國是一個相對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Twilio專注做通信網絡和互聯網的融合,是‘運營商資源的雲計算化’。但在國內Twilio做的事情會受制於運營商的資源,毛利率比較低,所以容聯需要把軟件層做‘厚’,做‘PaaS+’的一些功能,所以才會做SaaS,做AI。”

在過去六年間,容聯已經完成總計超過1億美金融資。2018年2月完成3000萬美元C+輪融資,由老股東摯信資本投資;2013年獲得紅杉資本400萬美元A輪融資;2015年獲得摯信資本1500萬美元B輪融資;2016年7月獲得7000萬美元C輪融資。

2018年,容聯交出的成績單是,年收入接近7億元,公司估值超過7億美元。

很顯然,相較於2018年收入高達6億美金左右的Twilio、Zendesk和RingCentral,容聯依然存在巨大差距。這其中的差距,也正是容聯等創業公司未來的成長空間。

據艾瑞諮詢發佈的數據顯示,國內短信雲通訊市場規模近200億元,至2020年將以7.6%的年複合增長率增長至245.1億元;語音雲通訊市場將保持20%以上的增長;IM PaaS服務也將保持20%左右的市場增速。

在美國的To B市場上,Oracle、SAP、Salesforce三大企業級服務公司總市值超過3500億美元。在中國,不僅有阿里、騰訊、網易等巨頭的身影,也不乏容聯這樣的創業公司,只是各家側重不同。

但是,尚未出現一個企業級服務的巨頭公司。原因是什麼?熊謝剛曾經與美國朋友交流這個問題,得出答案是,短時間內很難。

“他們舉了一個例子,Salesforce一個銷售管理軟件,吃下了很多行業,目前市值1235.84億美元。即便如此,Salesforce所處的SaaS市場只佔了美國To B市場的較小份額。但是在中國,還沒有出現Salesforce這樣規模的公司。”熊謝剛認為,中國To B市場與美國依然存在很大差距,也有很大空間。過去六年,容聯年複合增長率超過200%,也是其自信所在。

Twilio的CEO Jeff Lawson曾說起一個古老的格言:人們往往高估了一年內能做的事情,低估了十年內能做的事情。下一個十年,在中國能否再造一個Twilio甚至是Twili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