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廚師村”:一個省定貧困村的逆襲


梅州“廚師村”:一個省定貧困村的逆襲


梅州“廚師村”:一個省定貧困村的逆襲


梅州“廚師村”:一個省定貧困村的逆襲


《南方》雜誌全媒體記者丨陳健鵬

通訊員丨辜均玥 丘聲財

在梅州,一說起梅縣區城東鎮的玉水村,很多人會馬上反應過來—“就是那個‘廚師村’!”

正確的說法,應該叫做“廚師之鄉”。這個名號,並不是當地群眾幹部自封的,而是廣東烹飪協會認定的,全省第一個“廚師之鄉”。廣東烹飪協會會長餘立富認為,玉水村擁有深厚的飲食文化底蘊與群眾基礎。

有多深厚?玉水村黨支部書記郭國青說,在玉水村全村2700多戶籍人口中,從事餐飲服務的就超過1000人,年薪20萬元以上的廚師逾百人。

玉水村的廚師,不僅僅有數量,還有質量:“中國中生代頂尖五十強廚師”郭開揚、“中國創藝菜領軍人物”郭科、“中華金廚獎”得主朱世雄等名廚,都出自該村。

玉水村是一個省定貧困村,近兩年才脫貧,華麗轉身。怎麼把這些廚師資源利用起來、走上鄉村振興的道路,是郭國青眼下“幸福的煩惱”。


梅州“廚師村”:一個省定貧困村的逆襲


1先行

玉水村成為“廚師之鄉”的歷史並不長。上世紀80年代以來,玉水村是遠近有名的煤炭村,大部分村民也通過在煤礦務工謀生。

今年68歲的郭達清還記得那時的熱鬧。他是村裡第一個開飯館的人,“就在自己家附近搭棚做生意”,工人們下了班,就到他這個“橋頭小店”裡吃飯、喝啤酒。

郭達清從父親那裡繼承了一手好廚藝,最拿手的是姜油雞。他說,自己一家三代人都是廚師,父親是村裡早年的鄉廚,經常要承辦村裡的宴席,兒時他就幫著父親打下手,慢慢地,他也學會了很多客家菜的做法。

加上煤礦工人們來自五湖四海,很多客人來吃飯,各自的口味不同,這也帶給他許多實踐的機會。不忙的時候,他就細細研究各種菜的做法,從配料、食材到下鍋的順序。正是在他的鑽研下,他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村裡的人都把郭達清的小店一帶稱為“揚州夜市”。

郭達清的成功,讓一些村民們意識到,在礦場裡打工,在家裡務農,並不是能掙到錢的唯一出路。在郭達清之後,村裡有幾戶人家也開起了食品小店。

在郭達清的影響下,他的兩個兒子郭科和郭端也開始喜歡上了做廚師的工作。“他們倆讀小學的時候,就在旁邊看我炒菜,忙的時候還會幫我掌勺。”郭達清說。

在玉水村向“廚師之鄉”轉型的過程中,一名叫郭開揚的廚師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郭國青告訴《南方》雜誌記者:“我們村裡的廚師,百分之八九十都是通過他的介紹,出去外面學廚的。”

1989年,17歲的郭開揚初中還沒畢業,就尋思著離開家鄉,到外面找一份工作。“當時讀書不行,去煤礦工作又不喜歡。第一是覺得挖煤太苦了,第二是我身材比較矮小,挖煤是力氣活,我放暑假的時候就去嘗試過,幹不來。”郭開揚笑著說。

郭開揚隻身去了珠海。他先是去了一家皮箱廠,後來又跟著叔叔賣豬肉。“那時候很辛苦,也很迷茫,覺得好像沒什麼前途。有一天,買了車票準備回家,在去汽車站的路上,又覺得不甘心,覺得應該要有一技傍身,學到技術再回去也不遲。”

於是,郭開揚經過別人介紹,去了一家企業飯堂打下手,決心學點廚藝。當時正是改革開放初期,很多澳門廚師到珠海開酒店。有一次,珠海一家四星級酒店招廚師,郭開揚去面試,雖然當時自己身高和學歷都不夠,但憑藉一道“揚州炒飯”,郭開揚被酒店錄用了。

1991年,為了學到更多手藝,郭開揚又放棄自己的助理廚師職位,跳槽到另一家規模較大的酒店,從頭做起。“那時候剛做到助理廚師,工資從190元漲到450元,一跳槽,又回到了190元。”郭開揚笑著說,“晚上下了班,別人都是出去玩,去看電影,我就自己買一些胡蘿蔔、冬瓜什麼的,在宿舍裡雕刻,能學一點是一點。”

此後,郭開揚的廚藝不斷精進。他發明了第一部果木煙燻烤爐,被譽為“果木牛扒之父”,又獲得“中國中生代頂尖五十強廚師”稱號……年僅49歲,郭開揚便獲得了無數榮譽。

2005年,梅州興寧那場舉世震驚的礦難,讓玉水村的煤礦產業一落千丈,村裡也漸漸變得蕭條起來。村裡沒有了支柱產業,村民們只好另謀出路。

“當時我已經小有名氣了,很多村裡的人就給我打電話,問我能不能幫忙在外面找份工作。我說只要你肯學,肯吃苦,就過來我這裡當廚師,從頭學起。”郭開揚說。


梅州“廚師村”:一個省定貧困村的逆襲


梅州“廚師村”:一個省定貧困村的逆襲


梅縣區客家菜師傅工程“十個一”系列活動啟動暨廣東梅州玉水“廣東廚師之鄉”授牌儀式現場

2造血

村裡的煤礦關閉之後,下崗的礦工和年輕人都找不到工作,大家開始另謀出路。“中華金廚獎”得主、同為玉水村人的朱世雄告訴《南方》雜誌記者,因為郭開揚在外面闖蕩,大家有了榜樣,也有了渠道,加上廚師行業門檻較低,村裡很多人都開始往這方面轉行。

廚師也是一個相當辛苦的行業。每天接觸到大量油煙不說,上班時間從早上五六點一直幹到晚上九點多,萬一菜做得不好,還可能被師傅、被客人罵。

從玉水村出來的年輕人,大多從學徒做起。村裡的名廚代表郭輝告訴《南方》雜誌記者,學徒就是幹雜活,洗菜、切菜、給師傅打下手,只有在下午忙完,師傅和學徒們聚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才有做菜的機會,做的菜就當做大家的午餐。

“要是做得不好,會被師傅罵,也會被大家瞧不起。但是慢慢的,菜做好了,達到師傅的標準了,就可以掌勺了。”郭輝說。

一批又一批的年輕人,從玉水村走出來,外出學廚。“只要是村裡出來的,給我打電話,我都會幫忙。”郭開揚說,“做廚師不需要很高的天分,也不需要什麼學歷,努力、踏實、勤奮、肯學,大家就會認可你。”

郭開揚做的是西餐。為了開拓大家的視野,郭開揚經常自掏腰包,組織在他身邊學廚藝的學徒們到國外學習考察。“到外面才能學到真正的西餐是怎麼做的,這在國內是學不到的。”他說。

有時候,有些學徒看到別人的工作輕鬆,對比自己的工作,總會有些負面情緒。這時候,郭開揚就開導他們:“別人工作是為了開心,我們工作是為了生存。你既然出來了,就要比人家付出雙倍的努力,才能在外面站得住腳。”

找到郭開揚的,還有郭達清的兒子郭科。郭開揚說,郭科在廚藝方面很有天賦,從幫廚到主廚,郭科只用了一個月。

在郭開揚身邊做了一段時間之後,郭科再次找到郭開揚,說自己想做中餐。“他說想把客家菜發揚光大,同時也可以帶領大家往多個方面發展,避免相互競爭。”於是,郭開揚將郭科介紹到了中山一家酒樓,學習中餐的做法。

2004年,郭達清關了橋頭小店,隨兒子郭科先後到青島、廈門等城市,將自己烹飪客家菜的技巧一點一點傳給他。郭達清說:“客家菜是很講究鑊氣的菜系,沒有掌握好火候,燒出來的菜就沒有那麼香。”

在不斷的實踐中,郭科開始成熟、出名。現在,他是“中國創藝菜領軍人物”,他曾將父親的拿手菜姜油雞進行改良和創新,研發製成薑蓉雞,其獨家秘製配方,被業內人士以180萬元的天價拍下。

在郭開揚、郭科等人的影響下,慢慢地,玉水村的廚師越來越多,他們開始在全國各地的烹飪領域嶄露頭角。昔日的煤炭村,變成了“廚師村”。


梅州“廚師村”:一個省定貧困村的逆襲


數十家中央和省級網絡媒體來到玉水村開展采風活動

3振興

由於煤炭產業的衰落,玉水村的發展遭遇了陣痛。雖然年輕人通過從事廚師行業“自救”,但大多數也只能顧自己溫飽。玉水村怎麼發展?這曾是讓村裡很多黨員幹部頭疼的問題。不過最近幾年,郭國青感覺到,機遇到了。

2015年以來,在廣州增城區新塘鎮的幫扶下,玉水村通過“一戶一策”制定貧困戶幫扶舉措,實施幫扶產業項目52個,並投入資金54.2萬元建設光伏發電項目,引導25戶貧困戶參與,每年每戶增收2500元。

此外,玉水村不斷推進新農村建設,完善了鄉村道路硬底化建設,安裝路燈185盞,實現全村亮化綠化,為“廚師之鄉”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去年開始,玉水村搭上了政策的“列車”。廣東省委、省政府提出實施廣東省“粵菜師傅”工程,梅州是“粵菜師傅”工程的主要承載地區之一。梅州市委、市政府制定了《梅州市“客家菜師傅”工程實施方案》,將“客家菜師傅”工程與鄉村振興、精準扶貧相結合。

去年12月22日,玉水村被廣東省烹飪協會認定為“廣東廚師之鄉”,也是全省首個獲得“廣東廚師之鄉”稱號的地區。

朱世雄說,玉水村不僅專業廚師多,鄉廚師傅、愛好者也很多。現在村裡就有郭姓、張姓、楊姓等鄉廚,本村辦宴席請他們,鄰村辦宴席也時常請他們。

梅縣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李瑞金說,圍繞“廣東廚師之鄉”玉水,梅縣區以組織振興為引領,以人才振興為切入點,帶動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怎麼把村裡的廚師資源運用好?郭國青認為,必須先從人才入手。現在,村裡召集名廚們,成立了“城東鎮玉水村廚師協會”和“客家菜傳承創新工作室”,讓在外的廚師們有了交流的平臺,也變成了玉水村振興發展的抓手。

一次交流中,很多廚師都提到,現在隨著餐飲行業的發展,很多地方都需要烹飪人才,但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做這一行。

在梅縣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客家菜師傅”鄉土人才培養基地在玉水村建了起來。李瑞金說,梅縣區將以“客家菜師傅”鄉土人才培養工程為切入點,聘請一批名師、名廚,建設集交流平臺、展示窗口、人才培養為一體的傳承創新基地,通過培育高素質客家菜專業技術人才,逐步建立起“名村帶名廚,名廚帶名徒,名徒成名廚”的良性人才培養模式。

另一個想法,則來自廚師行業的上游產業鏈—農副產品。郭國青介紹說,村裡計劃在優先照顧貧困戶務工的基礎上,做精做細綠色生態食材文章,通過廚師們引進餐飲企業、超市的供給合作,打通玉水農副產品從農村到城市、從生產端到消費端的產銷通道,帶動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現在,玉水村在梅縣區已經小有名氣,也有人慕名而來旅遊。然而,在一次被人問路之後,郭國青發現了一個尷尬的事實:作為“廚師之鄉”,玉水村卻連個吃飯的地方都沒有。

“其實村裡家家戶戶都有幾個鄉廚,都有拿手好菜。”郭國青說,“所以我們打算在村裡打造一些農家樂,讓遊客可以品嚐我們當地原汁原味的土特產。農家樂需要投一些錢進去,村民看不到收益肯定不會支持,所以我打算先自己掏點錢,把自己家改造一下。”

李瑞金介紹,目前,玉水村正圍繞農村勞動力和貧困戶就業創業,通過黨委牽頭、支部推動、黨員示範,以“支部+協會+公司+合作社+農戶”的形式,發展綠色生態食材生產加工和客家特色農家樂,打造“客家菜廚師培養、綠色農家樂旅遊、特色產品產銷”產業鏈。


梅州“廚師村”:一個省定貧困村的逆襲


玉水廚鄉航拍田園景觀

深呼吸

扶貧,扶什麼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今後兩年脫貧攻堅任務仍然艱鉅繁重,剩下的都是貧中之貧、堅中之堅、硬仗中的硬仗。

近些年來,很多地方脫貧工作出現了一些“怪現象”。比如說少數地方的農民為“評上”貧困戶爭得不可開交,“等靠要”思想嚴重,越扶貧反而越想保貧;比如說有些地方脫貧工作流於表面,只有“花架子”,沒有“真功夫”。

扶貧,要有帶頭人。回顧玉水村的案例,可以發現,玉水村正是在郭開揚、郭科等優秀廚師的帶領下,才從“煤炭村”蝶變成“廚師之鄉”。郭國青說得好,村民必須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才會相信推出的舉措。

帶頭人由誰來當?近年來,廣東大力推行“頭雁工程”,選優配強黨組織書記,推動黨組織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正是推動脫貧攻堅戰、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黨委牽頭、支部推動、黨員示範,發揮基層黨組織、黨員幹部的帶頭作用、攻堅作用,才能將資源和力量都集中到村一級。

脫貧工作不是簡單的“輸血”,是以“輸血”來“造血”。玉水村依靠自身的資源和能力進行“造血”,打造良性人才培養模式,固然是一件好事,那麼在一開始就沒有“造血”能力的村莊呢?這就需要各級黨委政府、黨員幹部的“輸血”、教育以及費心打造。

扶貧,更要扶志。努力、踏實、勤奮,是玉水廚師們共同的特點,也是他們成功的內生原因之一。然而,在少數“等靠要”思想嚴重的地方,更需要把扶貧與扶志有機結合起來,既要送溫暖,更要送志氣、送信心。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扶貧不扶志,扶貧的目的就難以達到,即使一度脫貧,也可能會再度返貧。”在扶貧工作中,各級黨員幹部不僅僅需要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增加收入,更要把志氣和信心送到貧困群眾心坎上,幫助他們樹立自力更生、勤勞致富的正確觀念,才能拔掉窮根,提高脫貧內生動力。

校對丨華成民

來源丨《南方》雜誌2019年第8期

更多精彩內容

詳見《南方》雜誌2019年第8期


梅州“廚師村”:一個省定貧困村的逆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