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以前打仗有時碰到難打的城池不繞開呢?

地雷哥183


大凡天下事有可為的,也有不可為的。古代攻打城池也是如此,有可繞的,有不能繞的。在古時冷兵器時代,修城牆,築城堡,挖護城河,是抵禦來犯之敵最好的方法。是攻是繞,決擇正確與否,有時直接影響著歷史的走向,王朝的興衰。

一般繁華的大都市都處在交通要道,商賈雲集,經濟繁榮,是國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敵方進犯的目的,就是要攻克這些大都市,一旦攻克了這些大城市,就標誌著對方的失敗垮臺,就標誌著主權的轉讓,國家的滅亡。因此古代打仗,目的就是要攻克這些大城市,不能繞開,必須攻下。故大唐開國的李世民幾次率軍圍攻洛陽城不下,攻不下洛陽,就意味著大唐不能出兵經略洛陽以東的中原大地,難爭天下。洛陽處天下之中,四方交集之所,物阜民豐,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李世民最後一次圍攻洛陽,一圍就圍了半年多,但因洛陽城高牆厚,易守難攻,李世民也無可奈何,只能圍困,讓城內斷糧斷水,難以堅持,再攻打就可一舉而下。在圍困洛陽時,河北竇建德建立的大夏,深明洛陽被攻克的後果,唇亡齒寒啊,因此他就主動率大夏傾國之兵,救援洛陽。李世民果斷分軍,一部分唐軍由其弟李元吉帶領,繼續圍攻洛陽,而他帶領唐軍主力去迎戰竇建德,出奇兵一舉擊潰大夏軍,生俘竇建德。洛陽城下,堅守洛陽的王世充,看到被俘的竇建德,知道洛陽難守,日暮途窮了,在內無糧草,外無援軍的情況下,只是好開城投降。這樣洛陽一戰成功,為大唐迅速蕩平天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當然無足輕重的小城小池,也是可以繞開不管不顧的。還是大唐開國,李淵起兵太原,目標是迅速佔領長安,遲則恐為他人所先,就失去了乘虛入關,號令天下的戰略意義。在向長安進軍的途中,兵阻河東城,在李世民的建議下,除少部分唐軍圍困河東外,李淵果斷率主力渡河西進,威逼關中,很快攻取了長安,河東之敵眼看大勢已去,只好不戰自降了。還有一個不能繞城而過的例子,說是唐安史之亂時期,叛軍要搶掠江南必須佔領睢陽城,因為睢陽擋睢陽渠之衝,是江南屏障。叛軍集結了十幾萬人的軍隊,圍攻睢陽城,當時守城的兵民以張巡為首,僅有三、四萬人,在內無糧草,外無援兵的情況下,張巡率軍民死守城池,前後與叛軍交戰四百餘次,堅守城池半年之久,終因糧草耗竭,士卒死傷殆盡,被叛軍攻破城池,張巡也被俘遇害。睢陽攻城戰,有效阻遏了叛軍南犯之勢,遮蔽江淮地區,保障了唐朝東南富庶地區的安全,為唐朝籌糧籌兵,平定叛亂提供了有力支持。最後講一個能繞卻沒及時繞開的例子。話說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爭奪地盤,陳友諒親率大軍六十萬,戰船幾百艘,從長江上游順流而下去討伐朱元璋。此時的朱元璋軍正與東邊的張士誠作戰,無暇西顧,就是當時西顧,也一時籌集不到那麼多軍隊與陳友諒鋪天蓋地的大漢軍對抗。沒辦法,朱元璋只有給上游駐守洪都的侄子朱文正下達死守洪都城的死命令。朱文正接到命令,指揮僅有一萬多人的守城部隊死守洪都城,作好了城亡與亡,誓死保衛洪都城的打算。六十萬漢軍在陳友諒的指揮下,對洪都城發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猛攻,守軍堅信援軍會來,與漢軍進行了殊死搏鬥,抗住了漢軍一次次的猛攻,修復了被漢軍攻破的城牆。陳友諒萬沒想到一個小小的洪都城,在他六十萬大軍的連日猛攻下竟攻不破,漢軍損失慘重,士氣也受到了很大影響。這樣一對抗就堅持了85天,為朱元璋迎得了充分備戰時間,他糾集組織了20萬大軍,前去救援洪都城。陳友諒看到朱元璋出動大軍,就留下少數部隊繼續圍攻洪都城,親率大軍迎戰朱元璋,兩軍相遇於鄱陽湖,展開了歷史上有名的鄱陽湖大戰,最終陳友諒大敗,從此一厥不振。當時如果陳友諒率軍及時繞過洪都城,只留下少數圍城,大軍直攻南京應天府,那麼朱元璋將陷於陳友諒、張士誠兩軍的夾擊之中,進退失據處境很是不利。若如此說不定老朱就從此失去爭奪天下的資格,代元而立的保不成就是陳友諒建立的大漢。

可惜啊,有時歷史的關鍵點就在一呼一吸之間,瞬息的戰場局勢變化,直接影響著歷史的走向。因此古時的攻城拔寨之戰,是繞是攻,在關鍵時刻,能做出正確決擇,直接影響著王朝的生死興衰。以古喻今,今天的我們,在遇到人生的堅城時,是攻是繞,能做出正確選擇,有時也直接決定著我們人生的輝煌,事業的成功,我們的確不可不慎重啊!


sunjin72976689


古代打仗常常是一城一寨的穩紮穩打,少有避開堅城,繞道攻取下一座城池的例子。如果繞開也會選擇以優勢兵力先圍住此城,比如三國時期鍾會伐蜀,久攻漢中重鎮漢城、樂城不能下,進而重兵圍城,繞道奪取陽安關口。從此也能看出,古代戰爭中,一般不會對眼前的城池不管不問的繞開,這其中包含著一些原因,下面就來分析一下。

城池選址

“凡立國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廣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溝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規矩,道路不必中準繩。”——《管子》

古代城池的選址是很講究的,古籍中也能查到古代都城選址的一些硬性要求,大多城池也與都城選址的這些要求大至相同。地理地勢的條件和水源水系的條件是城池建造的重要因素,所以古代城池往往建立在交通要塞之處,有險則要倚險,如山川河流。“因天材,就地利”的選址方式就使得古代城池大多處於交通坦蕩的要塞之處。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考工記》

由於古代城市發展水平的侷限性,所以在城池之外多數為荒野之地,如果戰爭時面對的城池在交通要塞處,那麼只有打下這個城池才能順利走向下一個城池。根據史籍記載,中國古代城池大部分為“回”字形,而所為的交通要塞,就是指最為寬敞的坦途是在“回”字正中間穿過,由城南門至北門,或者由東門至西門。那麼在四周荒野,唯有“官馳穿於城”的情況下,如果軍隊要通過此城,要麼繞行距離太遠,要麼直接攻下此城。這種交通咽喉的作用不僅見於城池,還見於一些關隘,比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函谷關,除了這道關口,兩邊還真的找不到能夠饒過去的路。


戰爭目的

古代的戰爭目的往往很單純,就是針對資源的掠奪。人口和糧食往往是發動戰爭最直接的目的,而人口和糧食都集中在城池之中,所以沒有理由避開城池。如果是堅城,就說明是戰略要地,那麼從城池的規模和戰略資源儲備上都是更大更多的,既然是為了資源而來,又何必要繞開堅城呢。

在影視劇中我們常聽到打仗時“搶錢,搶糧,搶女人”的口號,這是誇張的描寫手段,但也是一種寫實,雖然軍隊不會以此名號出征,但這幾句話也能概括了戰爭的目的。有一些戰爭的時間選擇上也體現了這一點,往往在秋收季節發動的戰爭也都是奔著征伐地的稻田而去的。諸葛亮北伐時間選擇上就是如此,春出川蜀,秋收隴右,這也是諸葛亮解決蜀漢糧草補給線過長的有效辦法,所以隴右地區也一直是蜀漢與曹魏爭奪最激烈的地區。



補給與戰略

軍事界有句名言就是打仗時,“外行談戰略,內行談補給”。也就是說戰爭打的就是補給,是綜合實力,特別見於冷兵器時期的戰爭,糧食就是生命線。古代戰爭的糧食補給線都是在自己的後方,如果軍隊繞開前面的城池前往下一個城池,那麼糧食補給線就暴露在了敵人的控制範圍內,如果身後城池的軍隊出城斷糧,那就威脅到了整支軍隊的補給安全,甚至有被包餃子的危險,從戰略上和補給上都不合理。所以鍾會繞道時也是選擇了優勢兵力圍住孤城,以免上述狀況的發生。



古代戰爭後勤補給的另一個途徑就是掠奪和佔領,也就是打下一座城就吃掉一座城的錙重和糧草,並且抓了俘虜充軍充勞力的現象也比比皆是。一座城池被打下後,對於軍隊繼續征戰的意義很大,是軍隊休整和補給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換一種思維就是說打下前一座城,更有利於打下後一座城,如果繞道深入則是給自己找麻煩。


綜上所述,古代戰爭中如果具備足夠的兵力優勢,又有明確的戰略目標,是可以圍城後繞道而行的。但大多數情況還是步步為營,攻堅克難,一座城一座城的打,歷史上如魏延的“子午谷奇襲”之計,之所以被諸葛亮否決,我個人覺得有上述分析的原因,補給困難和腹背受敵都可能是致命的。


棍哥觀史


保持糧道穩定是重大原因。

俗話說的好,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不管古時還是現代打仗,在兵力相當的情況下,打的就是一個後勤,你國力雄厚,後勤保障到位,只要將軍不亂來,一般都會取得勝利。

而後勤問題一般都制約著軍事力量,就如唐朝高仙芝率領的恆羅斯之戰,因為後勤制約,不能派出更多的本土軍隊,因僱傭軍投降惜敗大食軍。


古時軍隊打仗時一般都不會把所有的糧草都帶在身邊,會有一個穩固的後方來保存糧草,定期定量的為大軍供應,所以糧道的問題就至關重要了,而之所以有時避不開城池,就是怕繞開城池後,對自己的糧道不利,所以不得不硬打。

漢朝的七王之亂,就是因為七王的聯軍攻打梁國(今商丘)沒有得手,被周亞夫偷襲糧道,導致大軍無糧,慘遭失敗。

朱棣靖難時,也是老老實實的啃濟南3個月之久,難道是朱棣不懂軍事嗎?不是的,朱棣如果不把後路掃平,他不敢再繼續前進,就是怕後路被斷,導致後勤跟不上而失敗,沒有後勤,將軍自己心裡沒底,軍隊的軍心也不穩,那還何談打仗。

所以說,之所以不能繞開城池,主要就是擔心被後方偷襲糧道,腹背受敵。


但是“孫子兵法”有云:兵無常勢,水無常形。大家看明末歷史時都知道,清朝軍隊那可是六次入關搶劫,都沒有攻打堅城,每次都是滿載而歸,那他們就不怕後方不穩嗎?這裡就要說到另外一種戰法了,清軍都是騎兵,兵鋒正旺,而明朝軍隊已經被打怕了,不敢出城死戰,這就導致了除了城池還是大明的,其他地方都是清軍的跑馬地。這時候打不打城池也無所謂了,流動作戰,搶完就走。


所以最後來說,題主所說的有的城池繞不開,就是因為當兩方勢力相當,一方就不敢冒冒然進攻敵方腹地,怕被斷糧道,進而被圍殲導致戰爭失敗。



夢迴伍千年


問的好。

不光你有此問,很多人都有此疑問,以至於懷疑自己指揮官的能力了。

比如正撅著屁股跑向濟南城的揚四三,正心中暗思:“朱棣這個小子傻X嗎?幹麼和鐵鉉死磕?條條大路通南京的。唉!沒辦法,人家是朱元璋的兒子,命好,社會就是這樣,看看這些朱元璋的子孫們一個個傻X的,自己人還打起來了,打起來了還不會打!我這麼聰明的人為了吃一口飯做個背夫,不公平呀!”

然而,他這一亂想,腳步就 慢了,背夫頭馬大二已經開罵了:“狗日的四三,幹嘛呢?今兒若前面缺了箭打人,先讓你挨一百軍棍“。

揚四三無法,只得緊跑幾步,跟上了隊伍,馬大二又在哪裡罵道:“狗日的狗剩,怎麼跑的,箭袋鬆了,掉一支,剁你一根雞巴”。罵完,馬大二前後看看了自己的隊伍,“王八蛋們,快點的,不要讓我動鞭子,送上這批箭。馬上回去,每人還有十個竹筒水,十個飯袋子的任務呢!”言罷,猛地抖了下手中的鞭子,“啪:一聲脆響,功夫倒是不錯。

楊四三在旁,心中冷笑道:“狗日的馬大二,你才是狗日的,你全家都是狗日的,尤其你姐姐是狗日的“。言唸到此,猛地記起一事,差點笑出了聲,”這狗日的姐姐不正是苟偏將的小老婆嗎?這狗日的 馬大二姐夫姓苟,他姐姐不正是被狗日嗎?哈哈哈哈哈哈,不然他怎麼做的了背夫頭呢?唉,這個社會爛透了,有人有親戚才好混,你看我啥也沒有,只能出個苦力,這幫子狗日的還啥也不懂。可恨!運河裡滿河全是船,裝著糧食呀,衣服呀,武器呀,有什麼用?全部弄下來,裝上人直接到南京打南京不就行了嗎?圍著濟南城死磕,一群傻逼“。

並容不得他多想,這支背夫隊伍已經到了目的地,交接了物資。緊接著返回的路上,馬大二因為大家全是輕身無揹負,揮起了鞭子,趕著大家快步奔跑了,他是怕誤了飯點自己挨鞭子,所以寧早不晚的搶時間了。

揚四三被趕的氣喘吁吁,心中暗罵“社會不公,人才出不了頭呀,這幫子狗日的滿河的船拉那麼多東西,就是不裝人去打南京,圍著濟南打來打去,一定是為了貪汙 ,這麼多人,一天天每人少給半個饅頭就發大財了,狗日的苟偏將還會娶小老婆,可惜我是個男的!待會我一定偷塊鹹菜,鹹菜放的住,到時候揹回家,一個冬天有菜了“。

中軍大帳裡,朱棣送走了李景隆的密使,李景隆的密使剛剛解釋了盛庸與鐵鉉死守濟南不在計劃之內,他們的雙簧戲出了變故也。

密使一走,壓不住火的朱棣操起了一個凳子一個奮力砸向地面,坐下後朝忙著收拾殘局的鄭和說:“請姚先生來“。

不一會,來了一個和尚,朱棣站起來迎道:“先生辛苦,如此局面,如之奈何“?

那和尚道:“莫慌,莫慌,樹有亂枝,事常意外,螳臂小兒,難擋大勢”。

“告先生知道,我軍只剩五天之食了”。

“衣食自然為重,然也無須喪氣,泉城之北皆是我糧倉,取之不盡也。濟南孤城糧道堡壘,然,他無沃野之地取糧,孤城死糧而已,勝勢依然在我!可暫避其風頭,回軍修整募糧練兵。鐵鉉人等靠“忠義”聚兵,激情守城,一埃時光日長,無仗可打,激情自卸。到時陛下精兵再來,濟南糧草人口定會盡歸陛下,糧道安全更是可以保障,南京指日可待也”。

“先生高見,言之有理,”恢復了信心的朱棣大喝一聲“來人”。

。。。。。。。。。


張李化


古往今來,將帥領兵作戰,攻城略地皆有章法。遵循客觀規律,百戰百勝,主觀臆斷,盲目出擊,必然失敗。正面進攻亦或繞路而行,我們應該辯證的看待這個問題。具體如何辯證,下面我就用實際戰例來進行說明。


上圖是明朝後期和滿清軍隊雙方在邊境勢力的簡單示意圖。如果滿清軍隊想對明朝北京進行攻擊,必須要穿過明朝邊境的關寧錦防線(山海關,寧遠,錦州)。當初皇太極攻打錦州的時候,因為進攻不利,於是放棄錦州,繞路攻打寧遠,結果沒想到寧遠不僅難攻,而且同時還要受到錦州方面援兵從背後的進攻,這樣皇太極腹背受敵,最終敗回瀋陽。這個戰役就是著名的寧錦戰役。

皇太極這次失敗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主觀臆斷,繞過錦州攻打寧遠。按照軍事上來說,他應該利用優勢兵力全力來進攻錦州。並做好圍城打援(包圍錦州,消滅寧遠援軍)的準備,只有這樣皇太極才能穩步向北京推進戰線。


有朋友會說,皇太極曾經繞路攻打過北京,怎麼說是不能繞路呢。下面我給您詳細說一下這件事。當初皇太極繞道蒙古,從長城的喜峰口進入關內,實施對北京的圍攻。其實皇太極這次圍攻北京,沒有什麼戰略意義,充其量是帶有恐嚇的味道。並且皇太極承擔著巨大的全軍覆滅的危險。

首先,繞路過程中歷盡艱辛萬苦,我們知道,長城是在崇山峻嶺上修築起來的,士兵必須通過很多山路才能到達喜峰口。因此行軍過程中必須輕裝前進,重火炮肯定不能攜帶,這就為北京攻城大打折扣。其次,皇太極這次行動最多也就數萬人馬,基本上如同孤軍深入,如果不能很快攻城,必然會召來大明援軍的圍追堵截。那時的後果是非常嚴重的。因此說皇太極繞路進攻北京基本不能成功。歷史也向我們印證了這個不可爭議的事實。
繞路進攻,基本上屬於特種部隊作戰範疇,快進快出,進行秘密暗殺或是局部破壞等。因此具有戰略目標的作戰勢必要進行一城一池的爭奪。


折返888


遇到難打的城池是不能繞開的

1.大戰在即,臨時繞開等同於臨陣脫逃,會造成軍隊士氣低落,長敵人士氣,這樣敵人會出城追上來,牽一髮而動全身,只要一退,敵人就會趁機偷襲,容易慌亂,而且容易在人家地盤上中埋伏,損失會更嚴重,可能會導致全局覆沒

2.很多城池都是依靠天然屏障而建設的,易守難攻,有的是必經之路,是沒法繞的,就是能繞的設計到路程和後期的糧草供應的問題也不會繞路

3.古代打仗經過難打的城池事先是會知道的,有既定目標,這只不過是一箇中途的小插曲,後面的杖會更困難,這個過不去,以後的就更不用打了


15176739635


這要看情況的,古代打仗並非是逢城必爭,比如草原民族入侵中原時,除了滅國戰之外,基本的劫掠戰為主的戰爭,草原民族依靠著馬匹高速的快速移動,並非優先攻打城池,而是劫掠民間為主。因為草原民族很少有攻城武器,除非是趁城市還沒有預警的情況下,依靠內應打開大門,或是小城之外。

比如滿清幾次從蒙古方向越過長城劫掠明朝時,前面幾次很少攻打城市,除了依靠高速運動的馬匹之外,更多的原因是,明朝的主力部隊都被拉去寧錦遠防線了,留在地方的部隊大部分都是衛所部隊,也就是農墾軍團,而且每次入關的之後,滿清依靠偵查騎兵,四處偵查,若是有那一支明朝軍隊敢於出城或離開軍堡,就會很快受到騎兵的快速迂迴突襲,經過幾次被堵在門口殲滅的戰例後,每當滿清入關劫掠,明朝的軍民基本都是縮在大城裡直到滿清劫掠滿足了,離開後才會出城“禮送”式出兵。

這種憋屈的情況,並非明朝就有,宋朝也一樣,就因為步兵跑不過騎兵,經過多次失敗性的戰例後,基本都是禮送式的出兵,不會為了斷掉草原強盜的所謂糧道而輕易出兵。同樣,草原強盜們也不會為了所謂的糧道,而去用人命填溝攻打城市。

而為什麼古代打仗時一定要攻打城池?

原因很簡單,就是糧道。

在熱武器之前,全世界的戰爭主要是以人口為基礎,進攻方的士兵,也是某個家裡的最主要勞動力之一,一個脫產的士兵需要幾戶人家的稅收來奉養。而防守方也是同樣情況,因此為了保證糧道不受威脅,基本上需要掃清道路上的任何一個威脅。

2.士氣

古代沒有高速路,軍隊行軍除了騎兵部隊之外,基本是靠兩條腿,而且戰爭期間,士兵也會想家,同時為了剛入伍的新兵能早期成為老兵(並非是任何人都能都敢殺人),因此每個擁有無數財富和女人的城市就是讓士兵保證士氣的最佳選擇。

3.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以交通為基礎而設立的。

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些古城,基本是圍繞河道、海港、或者比較好走的道路這些基礎交通,才建立起來的。在沒有大型機械的前提下,繞路走就可能是一場災難,就好比二戰時期的遠征軍,第一次走野人山時,萬人優秀中華兒女就這樣留在了野人山裡。而第二次入緬甸的遠征軍,依靠美國支援的推土機等大型機械,從野人山裡直接開出一條道路來。

還有另外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農耕民族的軍隊主要靠雙腳,每天大軍政策行軍行走也不過60裡地作用,而草原民族靠的是四條腿,因此草原民族普通行軍速度大概在100裡地左右,若是快速行軍還在200裡甚至更高,因此就出現了為什麼中國古代的皇朝,說草原和東南亞地區是荒涼之地的因素之一,中間補給困難,沒有城市庇護及掠奪敵人城市的補給。若是糧道的補給站放軍隊多吧,為不過,放少了,經常被敵人迂迴抄家。所以中國古代領土只能依靠羈縻政策,通過幾百年的逐步同化才能擴張到廣西雲南等地。而草原雄鷹鐵木真就能依靠騎兵的路程,讓蒙古鐵騎從北冰洋到南海,從東邊日出之海到西方的多瑙河畔。

其實古代打仗,並非是見城必打,需要主帥及部隊的性質,比如中國歷史上最強的騎帥項羽,當劉邦趁項羽進攻齊國時,帶領56萬大軍偷襲楚都彭城,結果項羽就直接來了個大迂迴,率領3萬騎兵晝夜不停,這裡注意了,項羽的騎兵並非是直線返回,而是來了個大迂迴,中間通過敵佔區也並沒有攻打城池,而是通過時間差及距離差,快速迂迴到漢軍側翼,結果就是3萬騎兵追著56萬步兵,像趕羊一樣一路追殺著。

還有一個案例就是,北宋締造者趙匡胤攻打契丹,想收回燕雲十六州時,契丹人也並非以奪回城池為主,而是以騎兵迂迴攻打宋軍的糧草集聚地,迫使宋軍不得不在不正確的時間和地點與契丹人決戰。


斐駺


城池有繞開的

但關隘一般很難繞開

原因是古人沒有現在人的築路手段,道路修建一般沿著地勢

如果剛好碰到一個峽谷,只要在峽谷上建一座堡壘,就非常難以攻克,比如潼關、山海關

要想繞道就會貽誤戰機,必須攻克又很難

而且你繞道了,很容易陷入反包圍中


談笑閣


個人觀點,可能是因為這個城池很重要,決定了以後發展以及最終是否能統一天下的重要作用,還有如果繞開糧草可能不夠,士兵會很疲累,而城中卻有大量的資源,綜合權衡,還是攻陷城池吧


難忘18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