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前打仗有时碰到难打的城池不绕开呢?

地雷哥183


大凡天下事有可为的,也有不可为的。古代攻打城池也是如此,有可绕的,有不能绕的。在古时冷兵器时代,修城墙,筑城堡,挖护城河,是抵御来犯之敌最好的方法。是攻是绕,决择正确与否,有时直接影响着历史的走向,王朝的兴衰。

一般繁华的大都市都处在交通要道,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敌方进犯的目的,就是要攻克这些大都市,一旦攻克了这些大城市,就标志着对方的失败垮台,就标志着主权的转让,国家的灭亡。因此古代打仗,目的就是要攻克这些大城市,不能绕开,必须攻下。故大唐开国的李世民几次率军围攻洛阳城不下,攻不下洛阳,就意味着大唐不能出兵经略洛阳以东的中原大地,难争天下。洛阳处天下之中,四方交集之所,物阜民丰,地理位置极为重要。李世民最后一次围攻洛阳,一围就围了半年多,但因洛阳城高墙厚,易守难攻,李世民也无可奈何,只能围困,让城内断粮断水,难以坚持,再攻打就可一举而下。在围困洛阳时,河北窦建德建立的大夏,深明洛阳被攻克的后果,唇亡齿寒啊,因此他就主动率大夏倾国之兵,救援洛阳。李世民果断分军,一部分唐军由其弟李元吉带领,继续围攻洛阳,而他带领唐军主力去迎战窦建德,出奇兵一举击溃大夏军,生俘窦建德。洛阳城下,坚守洛阳的王世充,看到被俘的窦建德,知道洛阳难守,日暮途穷了,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情况下,只是好开城投降。这样洛阳一战成功,为大唐迅速荡平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然无足轻重的小城小池,也是可以绕开不管不顾的。还是大唐开国,李渊起兵太原,目标是迅速占领长安,迟则恐为他人所先,就失去了乘虚入关,号令天下的战略意义。在向长安进军的途中,兵阻河东城,在李世民的建议下,除少部分唐军围困河东外,李渊果断率主力渡河西进,威逼关中,很快攻取了长安,河东之敌眼看大势已去,只好不战自降了。还有一个不能绕城而过的例子,说是唐安史之乱时期,叛军要抢掠江南必须占领睢阳城,因为睢阳挡睢阳渠之冲,是江南屏障。叛军集结了十几万人的军队,围攻睢阳城,当时守城的兵民以张巡为首,仅有三、四万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张巡率军民死守城池,前后与叛军交战四百余次,坚守城池半年之久,终因粮草耗竭,士卒死伤殆尽,被叛军攻破城池,张巡也被俘遇害。睢阳攻城战,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地区,保障了唐朝东南富庶地区的安全,为唐朝筹粮筹兵,平定叛乱提供了有力支持。最后讲一个能绕却没及时绕开的例子。话说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陈友谅争夺地盘,陈友谅亲率大军六十万,战船几百艘,从长江上游顺流而下去讨伐朱元璋。此时的朱元璋军正与东边的张士诚作战,无暇西顾,就是当时西顾,也一时筹集不到那么多军队与陈友谅铺天盖地的大汉军对抗。没办法,朱元璋只有给上游驻守洪都的侄子朱文正下达死守洪都城的死命令。朱文正接到命令,指挥仅有一万多人的守城部队死守洪都城,作好了城亡与亡,誓死保卫洪都城的打算。六十万汉军在陈友谅的指挥下,对洪都城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猛攻,守军坚信援军会来,与汉军进行了殊死搏斗,抗住了汉军一次次的猛攻,修复了被汉军攻破的城墙。陈友谅万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洪都城,在他六十万大军的连日猛攻下竟攻不破,汉军损失惨重,士气也受到了很大影响。这样一对抗就坚持了85天,为朱元璋迎得了充分备战时间,他纠集组织了20万大军,前去救援洪都城。陈友谅看到朱元璋出动大军,就留下少数部队继续围攻洪都城,亲率大军迎战朱元璋,两军相遇于鄱阳湖,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鄱阳湖大战,最终陈友谅大败,从此一厥不振。当时如果陈友谅率军及时绕过洪都城,只留下少数围城,大军直攻南京应天府,那么朱元璋将陷于陈友谅、张士诚两军的夹击之中,进退失据处境很是不利。若如此说不定老朱就从此失去争夺天下的资格,代元而立的保不成就是陈友谅建立的大汉。

可惜啊,有时历史的关键点就在一呼一吸之间,瞬息的战场局势变化,直接影响着历史的走向。因此古时的攻城拔寨之战,是绕是攻,在关键时刻,能做出正确决择,直接影响着王朝的生死兴衰。以古喻今,今天的我们,在遇到人生的坚城时,是攻是绕,能做出正确选择,有时也直接决定着我们人生的辉煌,事业的成功,我们的确不可不慎重啊!


sunjin72976689


古代打仗常常是一城一寨的稳扎稳打,少有避开坚城,绕道攻取下一座城池的例子。如果绕开也会选择以优势兵力先围住此城,比如三国时期钟会伐蜀,久攻汉中重镇汉城、乐城不能下,进而重兵围城,绕道夺取阳安关口。从此也能看出,古代战争中,一般不会对眼前的城池不管不问的绕开,这其中包含着一些原因,下面就来分析一下。

城池选址

“凡立国都,非於大山之下,必於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管子》

古代城池的选址是很讲究的,古籍中也能查到古代都城选址的一些硬性要求,大多城池也与都城选址的这些要求大至相同。地理地势的条件和水源水系的条件是城池建造的重要因素,所以古代城池往往建立在交通要塞之处,有险则要倚险,如山川河流。“因天材,就地利”的选址方式就使得古代城池大多处于交通坦荡的要塞之处。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考工记》

由于古代城市发展水平的局限性,所以在城池之外多数为荒野之地,如果战争时面对的城池在交通要塞处,那么只有打下这个城池才能顺利走向下一个城池。根据史籍记载,中国古代城池大部分为“回”字形,而所为的交通要塞,就是指最为宽敞的坦途是在“回”字正中间穿过,由城南门至北门,或者由东门至西门。那么在四周荒野,唯有“官驰穿于城”的情况下,如果军队要通过此城,要么绕行距离太远,要么直接攻下此城。这种交通咽喉的作用不仅见于城池,还见于一些关隘,比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除了这道关口,两边还真的找不到能够饶过去的路。


战争目的

古代的战争目的往往很单纯,就是针对资源的掠夺。人口和粮食往往是发动战争最直接的目的,而人口和粮食都集中在城池之中,所以没有理由避开城池。如果是坚城,就说明是战略要地,那么从城池的规模和战略资源储备上都是更大更多的,既然是为了资源而来,又何必要绕开坚城呢。

在影视剧中我们常听到打仗时“抢钱,抢粮,抢女人”的口号,这是夸张的描写手段,但也是一种写实,虽然军队不会以此名号出征,但这几句话也能概括了战争的目的。有一些战争的时间选择上也体现了这一点,往往在秋收季节发动的战争也都是奔着征伐地的稻田而去的。诸葛亮北伐时间选择上就是如此,春出川蜀,秋收陇右,这也是诸葛亮解决蜀汉粮草补给线过长的有效办法,所以陇右地区也一直是蜀汉与曹魏争夺最激烈的地区。



补给与战略

军事界有句名言就是打仗时,“外行谈战略,内行谈补给”。也就是说战争打的就是补给,是综合实力,特别见于冷兵器时期的战争,粮食就是生命线。古代战争的粮食补给线都是在自己的后方,如果军队绕开前面的城池前往下一个城池,那么粮食补给线就暴露在了敌人的控制范围内,如果身后城池的军队出城断粮,那就威胁到了整支军队的补给安全,甚至有被包饺子的危险,从战略上和补给上都不合理。所以钟会绕道时也是选择了优势兵力围住孤城,以免上述状况的发生。



古代战争后勤补给的另一个途径就是掠夺和占领,也就是打下一座城就吃掉一座城的锱重和粮草,并且抓了俘虏充军充劳力的现象也比比皆是。一座城池被打下后,对于军队继续征战的意义很大,是军队休整和补给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换一种思维就是说打下前一座城,更有利于打下后一座城,如果绕道深入则是给自己找麻烦。


综上所述,古代战争中如果具备足够的兵力优势,又有明确的战略目标,是可以围城后绕道而行的。但大多数情况还是步步为营,攻坚克难,一座城一座城的打,历史上如魏延的“子午谷奇袭”之计,之所以被诸葛亮否决,我个人觉得有上述分析的原因,补给困难和腹背受敌都可能是致命的。


棍哥观史


保持粮道稳定是重大原因。

俗话说的好,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不管古时还是现代打仗,在兵力相当的情况下,打的就是一个后勤,你国力雄厚,后勤保障到位,只要将军不乱来,一般都会取得胜利。

而后勤问题一般都制约着军事力量,就如唐朝高仙芝率领的恒罗斯之战,因为后勤制约,不能派出更多的本土军队,因雇佣军投降惜败大食军。


古时军队打仗时一般都不会把所有的粮草都带在身边,会有一个稳固的后方来保存粮草,定期定量的为大军供应,所以粮道的问题就至关重要了,而之所以有时避不开城池,就是怕绕开城池后,对自己的粮道不利,所以不得不硬打。

汉朝的七王之乱,就是因为七王的联军攻打梁国(今商丘)没有得手,被周亚夫偷袭粮道,导致大军无粮,惨遭失败。

朱棣靖难时,也是老老实实的啃济南3个月之久,难道是朱棣不懂军事吗?不是的,朱棣如果不把后路扫平,他不敢再继续前进,就是怕后路被断,导致后勤跟不上而失败,没有后勤,将军自己心里没底,军队的军心也不稳,那还何谈打仗。

所以说,之所以不能绕开城池,主要就是担心被后方偷袭粮道,腹背受敌。


但是“孙子兵法”有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大家看明末历史时都知道,清朝军队那可是六次入关抢劫,都没有攻打坚城,每次都是满载而归,那他们就不怕后方不稳吗?这里就要说到另外一种战法了,清军都是骑兵,兵锋正旺,而明朝军队已经被打怕了,不敢出城死战,这就导致了除了城池还是大明的,其他地方都是清军的跑马地。这时候打不打城池也无所谓了,流动作战,抢完就走。


所以最后来说,题主所说的有的城池绕不开,就是因为当两方势力相当,一方就不敢冒冒然进攻敌方腹地,怕被断粮道,进而被围歼导致战争失败。



梦回伍千年


问的好。

不光你有此问,很多人都有此疑问,以至于怀疑自己指挥官的能力了。

比如正撅着屁股跑向济南城的扬四三,正心中暗思:“朱棣这个小子傻X吗?干么和铁铉死磕?条条大路通南京的。唉!没办法,人家是朱元璋的儿子,命好,社会就是这样,看看这些朱元璋的子孙们一个个傻X的,自己人还打起来了,打起来了还不会打!我这么聪明的人为了吃一口饭做个背夫,不公平呀!”

然而,他这一乱想,脚步就 慢了,背夫头马大二已经开骂了:“狗日的四三,干嘛呢?今儿若前面缺了箭打人,先让你挨一百军棍“。

扬四三无法,只得紧跑几步,跟上了队伍,马大二又在哪里骂道:“狗日的狗剩,怎么跑的,箭袋松了,掉一支,剁你一根鸡巴”。骂完,马大二前后看看了自己的队伍,“王八蛋们,快点的,不要让我动鞭子,送上这批箭。马上回去,每人还有十个竹筒水,十个饭袋子的任务呢!”言罢,猛地抖了下手中的鞭子,“啪:一声脆响,功夫倒是不错。

杨四三在旁,心中冷笑道:“狗日的马大二,你才是狗日的,你全家都是狗日的,尤其你姐姐是狗日的“。言念到此,猛地记起一事,差点笑出了声,”这狗日的姐姐不正是苟偏將的小老婆吗?这狗日的 马大二姐夫姓苟,他姐姐不正是被狗日吗?哈哈哈哈哈哈,不然他怎么做的了背夫头呢?唉,这个社会烂透了,有人有亲戚才好混,你看我啥也没有,只能出个苦力,这帮子狗日的还啥也不懂。可恨!运河里满河全是船,装着粮食呀,衣服呀,武器呀,有什么用?全部弄下来,装上人直接到南京打南京不就行了吗?围着济南城死磕,一群傻逼“。

并容不得他多想,这支背夫队伍已经到了目的地,交接了物资。紧接着返回的路上,马大二因为大家全是轻身无背负,挥起了鞭子,赶着大家快步奔跑了,他是怕误了饭点自己挨鞭子,所以宁早不晚的抢时间了。

扬四三被赶的气喘吁吁,心中暗骂“社会不公,人才出不了头呀,这帮子狗日的满河的船拉那么多东西,就是不装人去打南京,围着济南打来打去,一定是为了贪污 ,这么多人,一天天每人少给半个馒头就发大财了,狗日的苟偏將还会娶小老婆,可惜我是个男的!待会我一定偷块咸菜,咸菜放的住,到时候背回家,一个冬天有菜了“。

中军大帐里,朱棣送走了李景隆的密使,李景隆的密使刚刚解释了盛庸与铁铉死守济南不在计划之内,他们的双簧戏出了变故也。

密使一走,压不住火的朱棣操起了一个凳子一个奋力砸向地面,坐下后朝忙着收拾残局的郑和说:“请姚先生来“。

不一会,来了一个和尚,朱棣站起来迎道:“先生辛苦,如此局面,如之奈何“?

那和尚道:“莫慌,莫慌,树有乱枝,事常意外,螳臂小儿,难挡大势”。

“告先生知道,我军只剩五天之食了”。

“衣食自然为重,然也无须丧气,泉城之北皆是我粮仓,取之不尽也。济南孤城粮道堡垒,然,他无沃野之地取粮,孤城死粮而已,胜势依然在我!可暂避其风头,回军修整募粮练兵。铁铉人等靠“忠义”聚兵,激情守城,一埃时光日长,无仗可打,激情自卸。到时陛下精兵再来,济南粮草人口定会尽归陛下,粮道安全更是可以保障,南京指日可待也”。

“先生高见,言之有理,”恢复了信心的朱棣大喝一声“来人”。

。。。。。。。。。


张李化


古往今来,将帅领兵作战,攻城略地皆有章法。遵循客观规律,百战百胜,主观臆断,盲目出击,必然失败。正面进攻亦或绕路而行,我们应该辩证的看待这个问题。具体如何辩证,下面我就用实际战例来进行说明。


上图是明朝后期和满清军队双方在边境势力的简单示意图。如果满清军队想对明朝北京进行攻击,必须要穿过明朝边境的关宁锦防线(山海关,宁远,锦州)。当初皇太极攻打锦州的时候,因为进攻不利,于是放弃锦州,绕路攻打宁远,结果没想到宁远不仅难攻,而且同时还要受到锦州方面援兵从背后的进攻,这样皇太极腹背受敌,最终败回沈阳。这个战役就是著名的宁锦战役。

皇太极这次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主观臆断,绕过锦州攻打宁远。按照军事上来说,他应该利用优势兵力全力来进攻锦州。并做好围城打援(包围锦州,消灭宁远援军)的准备,只有这样皇太极才能稳步向北京推进战线。


有朋友会说,皇太极曾经绕路攻打过北京,怎么说是不能绕路呢。下面我给您详细说一下这件事。当初皇太极绕道蒙古,从长城的喜峰口进入关内,实施对北京的围攻。其实皇太极这次围攻北京,没有什么战略意义,充其量是带有恐吓的味道。并且皇太极承担着巨大的全军覆灭的危险。

首先,绕路过程中历尽艰辛万苦,我们知道,长城是在崇山峻岭上修筑起来的,士兵必须通过很多山路才能到达喜峰口。因此行军过程中必须轻装前进,重火炮肯定不能携带,这就为北京攻城大打折扣。其次,皇太极这次行动最多也就数万人马,基本上如同孤军深入,如果不能很快攻城,必然会召来大明援军的围追堵截。那时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说皇太极绕路进攻北京基本不能成功。历史也向我们印证了这个不可争议的事实。
绕路进攻,基本上属于特种部队作战范畴,快进快出,进行秘密暗杀或是局部破坏等。因此具有战略目标的作战势必要进行一城一池的争夺。


折返888


遇到难打的城池是不能绕开的

1.大战在即,临时绕开等同于临阵脱逃,会造成军队士气低落,长敌人士气,这样敌人会出城追上来,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一退,敌人就会趁机偷袭,容易慌乱,而且容易在人家地盘上中埋伏,损失会更严重,可能会导致全局覆没

2.很多城池都是依靠天然屏障而建设的,易守难攻,有的是必经之路,是没法绕的,就是能绕的设计到路程和后期的粮草供应的问题也不会绕路

3.古代打仗经过难打的城池事先是会知道的,有既定目标,这只不过是一个中途的小插曲,后面的杖会更困难,这个过不去,以后的就更不用打了


15176739635


这要看情况的,古代打仗并非是逢城必争,比如草原民族入侵中原时,除了灭国战之外,基本的劫掠战为主的战争,草原民族依靠着马匹高速的快速移动,并非优先攻打城池,而是劫掠民间为主。因为草原民族很少有攻城武器,除非是趁城市还没有预警的情况下,依靠内应打开大门,或是小城之外。

比如满清几次从蒙古方向越过长城劫掠明朝时,前面几次很少攻打城市,除了依靠高速运动的马匹之外,更多的原因是,明朝的主力部队都被拉去宁锦远防线了,留在地方的部队大部分都是卫所部队,也就是农垦军团,而且每次入关的之后,满清依靠侦查骑兵,四处侦查,若是有那一支明朝军队敢于出城或离开军堡,就会很快受到骑兵的快速迂回突袭,经过几次被堵在门口歼灭的战例后,每当满清入关劫掠,明朝的军民基本都是缩在大城里直到满清劫掠满足了,离开后才会出城“礼送”式出兵。

这种憋屈的情况,并非明朝就有,宋朝也一样,就因为步兵跑不过骑兵,经过多次失败性的战例后,基本都是礼送式的出兵,不会为了断掉草原强盗的所谓粮道而轻易出兵。同样,草原强盗们也不会为了所谓的粮道,而去用人命填沟攻打城市。

而为什么古代打仗时一定要攻打城池?

原因很简单,就是粮道。

在热武器之前,全世界的战争主要是以人口为基础,进攻方的士兵,也是某个家里的最主要劳动力之一,一个脱产的士兵需要几户人家的税收来奉养。而防守方也是同样情况,因此为了保证粮道不受威胁,基本上需要扫清道路上的任何一个威胁。

2.士气

古代没有高速路,军队行军除了骑兵部队之外,基本是靠两条腿,而且战争期间,士兵也会想家,同时为了刚入伍的新兵能早期成为老兵(并非是任何人都能都敢杀人),因此每个拥有无数财富和女人的城市就是让士兵保证士气的最佳选择。

3.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以交通为基础而设立的。

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些古城,基本是围绕河道、海港、或者比较好走的道路这些基础交通,才建立起来的。在没有大型机械的前提下,绕路走就可能是一场灾难,就好比二战时期的远征军,第一次走野人山时,万人优秀中华儿女就这样留在了野人山里。而第二次入缅甸的远征军,依靠美国支援的推土机等大型机械,从野人山里直接开出一条道路来。

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耕民族的军队主要靠双脚,每天大军政策行军行走也不过60里地作用,而草原民族靠的是四条腿,因此草原民族普通行军速度大概在100里地左右,若是快速行军还在200里甚至更高,因此就出现了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皇朝,说草原和东南亚地区是荒凉之地的因素之一,中间补给困难,没有城市庇护及掠夺敌人城市的补给。若是粮道的补给站放军队多吧,为不过,放少了,经常被敌人迂回抄家。所以中国古代领土只能依靠羁縻政策,通过几百年的逐步同化才能扩张到广西云南等地。而草原雄鹰铁木真就能依靠骑兵的路程,让蒙古铁骑从北冰洋到南海,从东边日出之海到西方的多瑙河畔。

其实古代打仗,并非是见城必打,需要主帅及部队的性质,比如中国历史上最强的骑帅项羽,当刘邦趁项羽进攻齐国时,带领56万大军偷袭楚都彭城,结果项羽就直接来了个大迂回,率领3万骑兵昼夜不停,这里注意了,项羽的骑兵并非是直线返回,而是来了个大迂回,中间通过敌占区也并没有攻打城池,而是通过时间差及距离差,快速迂回到汉军侧翼,结果就是3万骑兵追着56万步兵,像赶羊一样一路追杀着。

还有一个案例就是,北宋缔造者赵匡胤攻打契丹,想收回燕云十六州时,契丹人也并非以夺回城池为主,而是以骑兵迂回攻打宋军的粮草集聚地,迫使宋军不得不在不正确的时间和地点与契丹人决战。


斐駺


城池有绕开的

但关隘一般很难绕开

原因是古人没有现在人的筑路手段,道路修建一般沿着地势

如果刚好碰到一个峡谷,只要在峡谷上建一座堡垒,就非常难以攻克,比如潼关、山海关

要想绕道就会贻误战机,必须攻克又很难

而且你绕道了,很容易陷入反包围中


谈笑阁


个人观点,可能是因为这个城池很重要,决定了以后发展以及最终是否能统一天下的重要作用,还有如果绕开粮草可能不够,士兵会很疲累,而城中却有大量的资源,综合权衡,还是攻陷城池吧


难忘18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