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軟景正柔軟著我們的生活

黃生貴

植物軟景正柔軟著我們的生活

植物軟景正柔軟著我們的生活

植物軟景正柔軟著我們的生活

19日參加了由美尚生態和事園公眾號自媒體舉辦的植物專題研討會,主題是"居住區景觀種植設計的反思和發展趨勢探討"

會議期間氣氛不錯,踴躍發言,亮明觀點;有點理不辯不明的味道,一度被某些同仁覺得開發商、設計公司和施工公司背景從業者的互相“指責”、“埋怨”、“吐槽”...

就個人而言,我倒蠻喜歡這種氛圍。

就連“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這樣宏觀的事情;也曾經是舉國討論,方才逐漸取得共識,何況植物軟景實踐中就手法、原則、模式有所爭論再正常不過,或者說,就應該這樣。

植物配置,除了功能外,還有美學的概念。

既然涉及到美,那本身就是一件複雜的事情。

“情人眼裡出西施”是一種對美的辨別方式;“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是一種基於功能基礎上對美的取捨;中國傳統幾何審美以“曲”為美,西方歷來幾何審美偏重直線條。基於此,中式園林中就有“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等植物空間意境的形成;反觀西方,“放射線”、“中軸線”、各種大道,形成更多開放式的空間。

對於某件事,做著做著,我們就不願意花笨功夫,期望找到一條快速複製的途徑解決現實的種種,其實這樣的觀點本身就值得商榷,探尋的結果一定也不會樂觀。

這次研討會上,有朋友做了幾十年的深入研究,幾乎每年跟蹤某幾個植物空間的長勢發展,用照片的形式記錄下了植物空間的演變過程。非常難得,非常欽佩,這需要莫大的毅力才能堅持至今,其實這個過程有點”笨“,但就是這樣機械式的有點笨的研究記錄,成就了他今天的專業度。

植物軟景正柔軟著我們的生活

植物軟景正柔軟著我們的生活

植物軟景正柔軟著我們的生活

植物軟景正柔軟著我們的生活

植物軟景正柔軟著我們的生活

植物軟景正柔軟著我們的生活


類似近期流行的一篇網文《別用你的業餘愛好,去挑戰別人吃飯的本事》。”所謂專業,就是將一件事做到了極致,達到業餘人士無法企及的高度“。當他用了15、16年的時間觀察記錄一個居住區植物景觀生長變化動態,會得出常人想象不到的結論:比如,長三角建設單位過度追求四季常青的景觀效果,導致香樟、桂花等幾種植物獨大;結果,不是生態的完美適應,而是它們生長覆蓋的地方,其它花灌木難以存活,少則3-5年,多則7-8年,別的植物品種紛紛”舉手退出“植物生長空間的競爭。”不適者難存活“。

陳濱,做這些記錄的是他。

根據陳總的研究記錄,若干年後,香樟地下長得最好的植物”獨屬麥冬“。這是南方園林植物材料的”多面手“

問題來了,陳總在座談中一次次感慨,我們現實的植物施工圖到底是怎麼畫的?

可問題的關鍵,如果我們在桂花、香樟群落下只設計麥冬,”甲方爸爸“們會接受嗎?

”白紙好作畫,著墨難改白“

當有一系列的限制條件疊加出現時如何定奪?及時景觀效果、視覺衝擊力、激發購房者衝動情緒下的激情下單、與隔壁售樓處園林效果的差異化競爭、與設計意向圖片的比對、對設計效果圖的還原,最後”20年後的植物生長空間“。面對這樣一系列的要求,不難得出,生態學上最重要的要求,對植物未來生長空間的預留,變得微不足道,這也就難怪出現了陳總總結的”綠囚“植物空間。

有毒的土壤不改良,很難種出有機蔬菜。甲方設計要求理念不調整,這樣的”綠囚“式植物空間依然會此起彼伏、前仆後繼、無以復加的出現,有什麼樣的規模都不稀奇。設計師、工程師是為上游產業做專業配套的,上位者不同意,設計公司、施工公司連企業生存都會危機四伏,又怎麼會考慮20年後的植物長成什麼樣,他們連自己下一年活成什麼樣都迷惘!

前幾天讀薛教授的簡明經濟學,其中又一個原則,"先確定分餅的原則,才能把餅做大”

“只要我們一起努力把餅做大,隨便咬一口,就夠你吃的,不要計較這點蠅頭小利”,"大河有水,小河不幹“多麼熟悉的話語。

千萬別忘了,還有一個”馬太效應“——"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安徽小崗十幾位農民以“託孤”的方式,冒著極大的風險,立下生死狀,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的紅色手印,背後的註解是:“交夠國家,留夠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這是一種分糧方式,一個分餅原則。

改革的結果有目共睹。

再回到我們的植物軟景。行業背景是什麼?在整個價值鏈的成就過程中,設計師、工程師,以自己的智力、健康為代價,做出的一個精美的景觀項目中,他們分到的餅是多少。

人工成本已經漲到了企業不敢招聘的境地;基於對個人生活質量的人文關懷,各地幾乎每年在不斷更新提高從業者收入水平;我們再反觀解決這麼多設計師、工程師就業狀況的設計公司、施工企業面臨的現實:多年不變的設計費取費標準,低價中標.....

就植物軟景設計師而言,除了總監級別的,在設計師薪酬體系中,方案設計師最高、水電暖通設計師次高、硬景設計師次之、軟景設計師更低。

回到落地景觀效果中,一個居住區景觀,一個公園作品;植物往往佔了造價的60%以上,效果的70-80%的比例。

剪刀差的狀態下,一定會出現斷層。稍有經驗的植物設計師,為了美好的生活目標,不斷的沿著薪酬金字塔規劃著自己的職業定位,施工圖中出現的植物配置瑕疵就再正常不過,因為這是設計師成長路過的地方,不是他可以值得鍾情的領地。個人再熱愛軟景,也抵不住“房價、孩子教育”現實的逼迫,一次次放棄在植物軟景上鑽研成長。

“五重景觀” “園藝化趨勢” “花境設計”這些都是專業技能範疇,有眾多的專業書籍支持,古今中外,這樣的好書不勝枚舉。專業的水平非常重要,必須學好,也一定能學好。

土壤的問題不改良,依然吃不到天然的有機蔬菜;

甲方的設計要求理念不優化,依然畫不出符合植物生態學的圖紙;

設計師、工程師的薪酬體系不變革,人才流失,超負荷重壓下的作品也就請給與理解!

最後特別申明:這是個人在這次植物研討會上的一些思考,絕不是可以把植物搭配胡亂配置的藉口,依然要勤學習、多思考、常交流、快成長,只有這樣,才能讓別人願意傾聽你的聲音,才能一起優化某些局部,從大環境上改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