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五臺山有一處“日本神社”,這裡面有什麼故事?

南京小歐


日本的神社就相當於我們國內的寺廟,一般是供奉日本神道教神靈所建,不過在日本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卻出現了一個有些特殊的神社,為了讓士兵們能擁有更多的榮耀感,日本就修建了流傳到現如今的靖國神社,專門用來供奉一些為日本或者日本天皇戰鬥而亡的士兵。


除了靖國神社這個歷史中臭名昭著的日本軍國象徵之外,我覺得兩個比較特殊的神社也是值得大家瞭解一二的,這兩個神社分別就是坐落在日本愛知縣的中正神社與坐落在江蘇南京的神社。

日本的中正神社

中正神社顧名思義就是為蔣中正、蔣介石修建的神社,日本人之所以會為蔣介石修建這個神社,主要跟他們對蔣介石的感恩有關。

從1931年的918事變開始,一直到1945年8月15號日本戰敗投降,在這14年的時間中,日本侵略者曾給我們帶來了無限悲痛的回憶。

因此在日本戰敗之後,無論我們是怎麼報復日本、怎麼向日本提出高額索賠都是不為過的。

但是在日本戰敗後心懷忐忑等待著我們對他們展開報復或者索賠時,蔣介石的態度卻讓他們感到有些不敢相信。


在日本戰敗時,留在我們國內的日本士兵和日本戰爭移民總共有200多萬人。

而這些人中,除了只有100多個人遭受到懲罰之外,其他人全部受到了國民政府很好的優待。

日本投降後,他們絕大多數人都被國民政府不傷一分一毫地全部遣送回了日本,在這些士兵和移民回日本的時候,國民政府甚至還允許他們帶回了很多重要的生活物資。

相比於日本在東南亞的投降軍,這些被蔣介石遣送回日本的士兵和戰爭遺民結局算是幸運之極的。

再加上蔣介石敗退臺灣後以國民政府名義免除了所有對日本進行索賠事項的事情,就更加讓日本人對蔣介石感恩戴德,於是在日本民間的自發行動下,專門用來紀念蔣介石恩情的中正神社就修建了起來。

南京神社

而另一座特殊的南京神社則修建於日本侵華期間。

1939年,日本人就產生了在南京修建神社的想法,在經過許久的醞釀之後,日本在1942年進行了動工,期間一共歷時兩年,直到1944年,這座坐落於南京的神社才算是真正的修建完成。

這座南京神社總的來說算是一座縮小版的靖國神社,是以日本本土的靖國神社為藍本修建而成,起到的作用跟靖國神社差不多,主要就是用來供奉戰死在侵華戰場中的日本士兵。

當時,日本在這個神社裡供奉存放了大量的戰死士兵骨灰盒,在這些骨灰盒中,他們會貼上戰死士兵的詳細資料,以供相關緬懷者的瞭解。

整個抗戰期間,日本人曾在我們全國各地修建了大大小小數百座神社,南京的這座神社算不上特例,但是從規模上來說,南京神社的規模、級別卻是最為龐大的。

日本人之所以會把南京的神社修建成在華神社中的最大,是因為南京當時政治意義的非凡。

南京在被日本人打下之前,曾是國民政府的都城、是民國的政治核心所在。

因此在日本人打下南京後,他們就在極為看重南京政治意義的情況下,扶持汪精衛於南京成立了汪偽政府,用來在名義上和蔣介石的重慶政府對抗。


從南京當時的這個條件來說,日本人在南京修建了最大的在華神社是一點都不奇怪的。

南京神社的保留

抗戰結束後,全國大大小小的神社都被拆除了,南京的神社之所以被保留下來,主要跟蔣介石的命令有關。

在蔣介石的命令下,南京神社免除了被拆除的命運,被蔣介石拿來供奉了一些在抗戰中死去的士兵、將領們。

在蔣介石敗走後,被視為恥辱所在的南京神社曾一度面臨被拆除的危機,只不過在有一位老教授的勸說下,南京神社才保留了一部分下來。

至於這位老教授建議不拆除南京神社的理由很簡單,主要就是想讓這座銘記了我們恥辱歷史的建築保存下來,達到時時刻刻警醒我們這些後人的效果。


所以說這就是日本人在南京修建的神社,從歷史的發展結果來看,當時那位老教授的想法還是比較明智的,因為一直到現如今,日本都不肯承認存在了南京大屠殺的事實,我覺得這座南京神社的保存,能有力地駁斥日本人的詭辯。


孤客生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牛逼啊,連這個都知道,一般的南京人都不見得知道。

確實,南京的五臺山體育館附近有一處日本神社,這是全南京市絕無僅有的。

這座神社是日軍侵華時期建設。

基本上,日軍侵華佔領城市後,尤其是曾經付出較大傷亡代價,一定會修建神社。

其中東北最多,臺灣也不少:據一九四五年統計,日本在我國東北城鄉搞了大小日本神社二百九十五座。

南京當時是國民政府的首都,所以日本在這裡建設的神社規模最大。

日本是1940年2月開始在南京修建,強迫南京市民作為工人。

神社規模很大,一直到1941年底才修建完畢。

修建期間,工人們挖出2個萬人坑,裡面有大量南京大屠殺時期的屍骨。當時日軍第9師團將2000多南京無辜老百姓、警察和少量高射炮兵押到五臺山,用機槍全部殺害,就地掩埋。

就是因為先要將屍骨挖出抬下山,這才大大影響了神社的建設進度。

神社是2棟磚木建築,其中一棟供奉天照大神和日軍陣亡校級以上軍官。另一棟則供奉低級軍官和普通士兵。

神社的設計師是日本人高見一郎,基本仿照了東京靖國神社的規制和格式,建築面積480平方米,不算很大。

神社還經常進行祭祀活動,最隆重的一次在1943年初,是為祭祀1942年12月被中國高炮打死的日軍冢田攻大將。

當時南京作為偽政府的首都,這裡居住著1萬多名日僑。這些日僑也經常來神社參觀和祭祀。


1945年日本投降以後,這座神社被國民政府改為中國抗戰陣亡將士紀念堂和展示繳獲的戰利品。原本日軍的牌位都被清理乾淨,換成中國官兵靈位。

當時蔣介石對這個紀念堂很重視,親自來種植過幾顆樹。

直到今天這幾棵樹還存活,而蔣介石早已作古了。

新中國成立以後,卻將這個紀念堂廢除,變成了蘇省體育局(原江蘇省體委)的辦公場所,內部全部重新裝修。

兩棟屋子分別稱為體育局的老幹部活動中心和會議室。

建國幾十年後,神社因年久失修,相當破敗。當時認為這是侵華日軍修建的東西,留下來似乎是恥辱的表現,體育局決心將他拆除,在原址上重新蓋樓。

幸虧南京工學院教授、建築研究所副所長童雋知道了這件事,四處奔走,認為這座建築是重要的歷史見證,應該保留。

最終,神社得以保留下來。

1992年,日本神社舊址被列入南京市文保單位;     

2011年,日本神社舊址升級為省級文保單位。

薩沙個人覺得,這個神社保存下來非常有意義,會讓後人記住這段歷史。

如果中國人還不爭氣,不能讓國家富強,你的首都就還可能被侵略者修建一個這種東西。


薩沙


南京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城市,見證了許多歷史,具有重要意義。大家比較熟悉的應該是它曾經是宋和明兩朝的都城,並且現在還留存著明故宮的遺址。

但其實它不僅和這兩朝關係密切,南朝的梁、陳等幾個政權也曾定都在這裡。

進入近代民國時期以後,它被國民黨控制,成為了他們的政府所在地。可以說,南京是我們國家很重要的一個城市,因為它的歷史,它還被很多人視為“帝都”。

後來抗戰爆發後,日本人也盯上了這個地方,為了奪取南京和徹底征服這片土地,他們使用了很殘忍的手段。

並且,後來他們被打敗遣送回去之後,還在這座城市中留下了一個建築,現在已經被當地政府作為歷史證據保護起來了?這個建築是什麼呢?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下。


這個建築是什麼?它是不是有什麼特殊意義才會被保護起來?

這個東西其實是一座神社,是用來供奉他們民族的神以及戰死的高級軍官的。

在抗戰時期,因為日本民族的特色傳統和風俗,他們在每一座佔領的城市都要建神社。作用和外觀區別不大,唯一不同的就是大小。

而建在南京的這一座面積最大,因此就被作為日軍侵略的證據留下來了。

這座建築外觀和普通的日本廟宇相似,有利於流水的飛簷,屋頂上是黑色瓦片。裡面空間較大,目前只剩正殿和側殿,二殿的作用主要都是放置陣亡者的骨灰。


可能會有朋友奇怪為什麼建在南京的這一座最大?原因很簡單,因為當時南京是中國的首都,最重要的城市,對侵略者來說自然要建最大的神社。

南京地方很多,為什麼他們要選擇建在五臺山上呢?

這個問題原因有以下幾個:

第一是因為南京是首都,自然要在一個足夠高,能夠俯瞰全城的地方建,以滿足侵略者的虛榮心。

第二個原因是這裡離他們的火葬場很近,士官戰死之後可以從這裡就近拉去火化,然後在放到神社裡。

第三個原因是當時侵略者的大部隊就在南京城市裡,把神社建在這裡,可以方便舉行一些集體的祭祀活動。

第四個原因是南京有直達日本的水上通路,將死去者的骨灰放在這裡,可以在影響較小的情況下將骨灰送回國內。

當時的日本人是很注重將死去者的遺物或者骨灰帶回去的,這也是他們建造神社的原因之一,保存死者的骨灰以便在合適時機運回去。

不過這座神社並不是什麼人都能被放進來的,一般來說,只有校級以上的日本人死後才能被安置在這裡。

在戰爭結束之後,這座神社是被怎樣處理的?

1945年戰爭結束之後,這裡先是被國民政府接管了,但他們沒有改變這裡的本質,只改變了它的內容。

國民政府將裡面供奉的戰犯全部換成中國將士,將神社改為陣亡將士紀念堂,還向外展示在戰爭過程中繳獲日本人的戰利品。

此處一度得到了國軍高層的關注,並命令一定要將這個地方搞好,讓世人記住為勝利做出貢獻的將士。

後來新中國成立,因為我們有了其他紀念英雄的紀念館,就將這裡的土地還給了當地政府,建成了體育館。

之後這裡破敗的越來越嚴重,人們本想拆除這個侵略者留下的東西,但是被當地工院的童教授攔了下來,並且解釋說這是重要的歷史證據,應該留下。

於是它就被留到了今天,現在已經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提醒著我們每一個人不應忘記的那段歷史。


小小嬴政


1937年12月13日,日本侵略者在攻佔南京後,開始了對手無寸鐵的南京市民長達6周的血腥殺戮,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的鮮血,浸透了這座曾經的六朝古都。南京也瞬間變成了人間煉獄,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一片焦土。

但很少有人知道,就在這座曾經見證了當年日本鬼子的殺戮和獸行的城市裡,居然還會有一座“日本神社”。

(五臺山頂的日本神社)

那麼,這處“日本神社”有著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呢?

一、“日本神社”的具體位置在哪裡?

“日本神社”位於南京市中心的五臺山頂,江蘇省體育局大院內,是一座典型的日式風格廟宇建築。它有著柱跗式的臺基,低矮的歇山頂,黑色的瓦片和暗紅色的廊柱以及黃色牆壁。大門兩側蹲著兩隻石獅子,這種迥異的建築風格,使得它明顯區別於周圍的其它建築。

“神社”為磚木結構,分為大廟和小廟兩個建築。正門朝西的是大廟,大殿裡供奉的是日本天照大神像和日本寶劍。兩邊廂房裡,用來供奉日本校級以上軍官靈位。小廟則主要供奉尉級軍官和普通士兵。

日本兵死後,其靈位和骨灰就會被送到這裡,安放在一個個小格子裡,骨灰盒上詳細地寫明日本兵的名稱、年齡、軍銜、出生地等。

二、日本人為什麼會選擇在五臺山修建“神社”?

一是因為五臺山的地勢相對較高,站在上面可以俯瞰整個南京城,日本人認為這裡的風水好。而且,五臺山離日本人的火葬場比較近,方便骨灰的快速存放。同時,在南京存放的日本兵骨灰,最終可以通過水路運回日本。

二是南京是日本侵華日軍華中派遣軍的指揮地,這裡駐紮著數萬日本兵,是日本兵的集散地。把死亡的日本兵骨灰放在這裡,既可以利用“神社”搞各種祭祀活動;還可以選擇恰當的機會,將日本兵的骨灰分批送回日本本土,不至於影響日本侵略者的所謂“士氣”。

三是南京當時是汪偽政權的所在地,如果將“日本神社”建在這裡,對日本人有一定的象徵意義。同時,日本人開展祭祀儀式時,還可以強迫汪偽政權的漢奸參與。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牆)

三、“神社”何人所建?

1940年2月,日本人召集兩個大隊的士兵,開始修建“神社”。還強徵了南京的眾多勞工和建築師。“神社”的總體設計,是由日本人高見一郎完成的,完全仿照日本東京靖國神社的規模和風格。

在修建的過程中,還挖出了兩個千人坑墓坑,裡面全是南京大屠殺的遇難者。這些人是當時駐守五臺山的中國高炮部隊和一部分警察,還有少數南京市民。

經過近兩年的施工,“神社”於1942年修建完成。日本侵略者在大門外修建了防禦設施,包括崗樓和瞭望臺等。同時還在此駐紮了一箇中隊的日本官兵,加強了對“神社”的戒備。

四、“神社”的祭祀活動是怎樣的?

每年的4月份,駐南京的日軍高官就會率領日本人,在汪偽政權的配合下,開始一年一度的祭祀活動。其中最為大型和隆重的一次,發生在1943年,日本人祭奠冢田攻。

冢田攻是日本陸軍大將,時任侵華日軍華中派遣軍參謀長。1942年12月18日,冢田攻乘機從南京飛往漢口。在安徽上空,被國軍第48軍用高射炮打了下來,機上11人全部斃命。冢田攻也成為死在中國軍隊手上的日本最高陸軍軍官。

(冢田攻舊照)

五、“神社”的最終結局是怎樣的?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曾將它改造成了“中國抗戰陣亡將士紀念堂”,後來成為了中國童子軍的總部。

解放後,“神社”劃歸了江蘇省體委的辦公所在地,陸續拆除了一部分建築,只保留了其中的“大廟”和“小廟”兩座主體建築。2011年,“神社”作為日本侵華證據,被列入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成為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張生全精彩歷史





日本的靖國神社是很讓中國人討厭的地方,討厭之處在於:日本人淡化侵略戰犯的殘暴行為,把他們供在神社,當英雄一樣“拜”。

曾經,網上有人發了個帖子說“如果有機會,我一定在靖國神社尿上一泡”,這個願望估計很難實現,只是個人的幻想和大話而已。但有中國人放火燒了靖國神社的側門,這事倒是真的,當事人叫劉強,還好在事後機智脫險。

其實,中國也有日本的神社,在日本人屠戮幾十萬中國人的南京就有,具體位置在五臺山,這到底怎麼回事呢?

南京五臺山日本神社的建造原因



日本這個民族,非常熱衷於“神社參拜”,一是參拜他們的神靈,這主要是一般的神社,有日本內務省管理;二是參拜戰死的日本軍人和軍屬,比如靖國神社,這種神社屬軍方管理。

日本為了參拜在中國戰爭中死亡的軍人,在南京五臺山建立了一座規模很大的神社,這個神社是日本人在南京大屠殺後不久建造的,完全參照了日本國內的靖國神社。

五臺山的日本神社有兩座主建築,1941年建成。為什麼選在五臺山呢?因為五臺山地勢比較高,視野比較開闊,符合日本人建神社的基本要求。同時,因為附近有個日本人管理的火葬場,在日本軍人火葬後骨灰盒可以很方便地用過來。

這塊地方雖然不錯,但之前在南京保衛戰中,有2000多名中國警察、高射炮兵和難民在這裡被日本第九師團殺害,接著將屍體就地掩埋於此。可以說,這神社純粹是建在南京軍民的白骨上。因此,這神社也成了侵華日軍罪行的鐵證。

五臺山日本神社後來的情況



1945年日本投降後,這個神社被廢棄。國民政府將其改為“抗戰陣亡將士紀念堂”,那些日本的牌位統統被掃地出門,重新擺上了我抗日將士的牌位,而一些獲得的日本戰利品則放到指定的建築中,供國人參觀。

1949年解放後,神社所在地成為江蘇省體育局的辦公場所。慢慢地,神社的附屬建築物全部拆除,只留下正殿和側殿。後來,正殿成為體育局的老幹部活動中心,側殿成為體育局開會專用的地方。

十運會期間,神社又作為志願者培訓中心,發揮了其獨特的功能。

1992年,有人建議拆掉神社所有建築,但在有關專家的堅持下,沒有繼續拆除,原因是為了紀念死去的中國將士們,併為了更方便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1992年,五臺山的日本神社被定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五臺山日本神社被評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藍風破曉


南京小歐為您解答。大家都知道抗日戰爭期間,南京有過一段極為刻骨銘心的歷史記憶,那麼為什麼南京城現在還有一座“日本神社”舊址呢?

這座“日本神社”位於南京五臺山,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日本神社,南京僅有的一處。其來源於抗戰時期1939年日軍參照東京靖國神社建造的。抗戰勝利後國民黨改造為中國抗戰陣亡將士紀念堂,解放後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南師大歷史系教授介紹,選擇五臺山建造有二個原因,一是地勢高,二是在清涼山有火葬場,日軍火葬後可以直接將骨灰送到。


建造時,挖地基發現了二處千人坑,原來1937年12月日軍攻入南京,日軍第九師團將困於五臺山2000多的中國警察、難民等全部殺害,就埋在此地,還有紀念碑。所以,這處神社是建立在被日本屠殺南京軍民的白骨上。

此處是侵華日軍罪行的象徵,一定要保留下來。銘記歷史、牢記在心。永不可忘記的地名。



看完記得,點關注,每天源源不斷的南京故事。


南京小歐


提起“神社”人們就會想起日本,神社是日本的宗教建築,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是位於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去的靖國神社,這個神社最先名叫東京招魂社,1879年改為靖國神社,裡面供奉的全是為日本戰死的人和其家屬,其中包括犯下滔天大罪的戰犯,這裡現在成了日本某些政客為自己謀取利益的宣傳工具。

既然“神社”是日本的宗教建築,為何在我國南京也有一處日本神社?

這提起了我國的傷心事,日本自明治維新後,國力逐漸強盛,由於自身資源有限,便走上了多外侵略擴張的道路,我國內部多年的混戰給日本可趁之機,使日本區區一個島國就敢侵略我國。

日本採取蠶食的方法針對我國,先是逐漸製造摩擦,看到我國當時的政府反應並不是很大,逐漸擴大摩擦,並派人在我國扶持代理人。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由於當時的東北部隊沒有進行大規模地不抵抗,東北陷入日本手中,眾多東北鄉親淪為亡國奴。

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華,由於武器的代差,我國國土大片淪陷,日本每侵佔一個地方就會修建“神社”,用來供奉戰死的人。

1937年11月,淞滬會戰結束,日本兵分三路朝著當時的首都南京急進。12月1日,日本侵佔江陰要塞,日軍開始正式進攻南京,13日,日軍攻入南京,進行了四十多天的大屠殺。

日本侵佔南京後,華東戰場上被擊斃的日軍都被拖到南京五臺山附近的清涼山火葬場火化,之後通過輪船運回日本國內。

1939年,日本“派遣軍總司令部”在南京成立,遂著手在南京建立神社,建造風格和規制仿照日本東京的靖國神社,經過多方的考察和設計,日本於1940年2月,出動了兩個大隊建設神社,經過兩年多的建設,日寇在五臺山的神社建造好,這個神社是日寇同類建築中規模最大的一個。

神社坐北朝南,為磚木結構建築,採用的是日本和式風格,在正門和側門都有兩座石獅子。

在這個神社裡存放著日寇陣亡和病死者的骨灰,骨灰盒上有死者的照片、姓名等等。

1945年8月15日,日寇投降,9月9日9日,在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舉行受降儀式,1946年五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在五臺山的神社被改建為中國抗戰陣亡將士紀念堂,日寇在裡面的東西也被清除。

南京解放之後,這個地方歸江蘇體育局使用,神社的其他建築都被拆除,只留下了正殿和側殿,當地人稱之為“大廟”、“小廟”。

2011年這兩座建築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這個建築是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有力罪證,日本人無法抵賴。


司馬長史


為了在保護文物前提下搞好開發利用,將其改造公廁,並日本神社牌子放在便池中,收費開放!估計生意一定興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