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兮其未央哉”,應該如何理解?

國苑芳華


《道德經》第二十章,“荒兮其未央哉”,是說天道真是荒大深遠、玄妙難測啊,它浩瀚無垠,茫茫無際,世人莫知其極,玄之又玄、妙在其中矣。王荊公注云“荒兮其未央哉,道之荒大而莫知畔岸”,也就是無邊無際的意思。

心若通透,天地萬物皆為我有,又有何憂?

【版本】

本句,楚簡本缺失,漢楚帛書本作“恍呵其未央哉”,河上公、王弼本本作“荒兮其未央哉”,傅奕本作“荒兮其未央”。先秦時期,怳、恍、慌、荒常常通用,正如忽、惚、曶、芴常常通用一般,因此各句義通。帛書本最古,故從帛書本,即“恍呵其未央哉!”

天道茫茫 荒兮未央

【釋義】

“恍”:玄遠無極,心神恍惚。《說文》:“怳,狂之貌。”《康熙字典》:“怳,亦書作恍,言衝漠難狀也。”在古書中,怳、恍、慌、荒等,常常通用;正如,忽、惚、曶、芴等通用一般,蓋由於口口相傳,後人反覆借用而已。

“荒”:本義是荒蕪,這裡是指廣大無垠,人心惚恍,通“慌”、“怳”、“恍”。形聲字,艸(艹)表意,表示田地長滿野草;巟有水廣義,而荒是天地大面積荒蕪,本義是荒蕪。(1)“慌”,同“恍”同“怳”,《集韻》:“荒,同慌。”《楚辭•哀郢》:“荒乎其焉極。”《康熙字典》:“慌,本作左忄右(疏之右),或作怳、恍。”(2)怳:與“恍”通。《說文》:“狂之貌。”《楚辭九歌》:“臨風怳兮浩歌。朱注:怳,失意貌。”(3)恍:與慌、怳並同。《道德經》:“惚兮恍兮。”

“呵”:嘆詞,表感嘆和驚訝,相當於“啊”。類似於“兮”、“乎”。

“未”:沒有,找不到。本義是茂盛,後來借用為干支名,又多用於“沒有”、“不曾”等義,本義不再存在。

“央”:盡頭,邊際。本義是中央、半之意。會意字,小篆字形,從大,在冂之內,上象物體(冂),一個人(大)站在它的當中,本義是中心。《康熙字典》:“中也;半也;盡也。”《說文》:“央,中央也。”《詩經•秦風•蒹葭》:“宛在水中央。”《禮記•月令》:“中央土。”“央”又有“盡”義。漢武帝《李夫人賦》:“惜蕃華之未央。”

神遊天地 仙福永享

【簡評】

道是自然的本原及規律,而德是道化生萬物的動力機制和表現。道作為自然的本原,其小無內,幽微難測;其大無外,幽深玄遠。老子天賦異稟,廣拜名師,遍覽典籍,經由“為學日益”,而後“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因而得出“大道至簡”的道理。通過博學、深思、明辨、篤行,到達智慧的彼岸,“絕學”,進而參透天道民心,超然物外,達到“無知無慮”的境界,也便“無憂”了。

老子說“大道至簡”,真的“至簡”嗎?斷然不是。世人沉浸在世俗的名利之中,物慾如織,遮天蔽日,把澄明的心性、真性,全然給矇蔽得見不得一點光亮,看似“皆有餘”,看似“昭昭”,看似“察察”,看似“皆有以”,不過是小雞啄食,苟延殘喘而已,昏昏然不知為何而生,蠢蠢然不知如何度日,懵懵然不知為何而死,生也罷,活也罷,死也罷,人生苦短,皆為茫然。此為“無明”。

真正的人生,應該如何度過呢?人生,衣不過蔽體,食不過三餐,住不過一床,行不過單車,死不過一棺,如此而已,又何必終日勞碌不已,慾望永無休止?殊不知,衣食住行之外,最重要的是一顆玲瓏剔透的心。天人合一,超然物外,則天地萬物,皆為我有,又何必患得患失呢?老子,莊生,胸懷天地,超凡脫俗,不就是我們人生至高的境界嗎?

神遊天地 夫復何傷

【本號文章均為原創。圖片源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