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又綠北良村

“一隊栽苗,二隊澆水,三隊刷白,擼起袖子加油幹,種好梨樹奔小康!”四月的上黨,春暖花開,武鄉縣北良村的溝壑山樑上,大家你一把鐵鍬、我一把钁頭,在這山樑間播種著美好生活的希望,號子聲、歡笑聲此起彼伏……林木間一個扛著鐵鍬、身形消瘦的中年男子說:“俺們栽的梨叫‘玉露香’,汁多、酥脆、含糖高,有‘中國梨王’的稱號。”

說話的男子叫李振平,今年49歲,是北良村黨支部書記,也是北良村興衰更迭的親歷者。“老以前,每到秋天,三輪車一輛接一輛來村裡收梨,最遠的能賣到東北。別的村把電視機當稀罕物,俺們村直接免費發給百姓。”李振平回憶道,佈滿深紋的臉上是對曾經歲月的自豪,“1988年,村集體把近五百餘畝的梨樹按份分到人頭,因市場經濟的衝擊,很多村民外出打工,這項產業就撂荒了。後來,村裡也種過穀子、核桃,但都因技術和管護不到位,發展不起來。”

“為啥選定了‘玉露香’梨?”

“一方面北良村有栽種梨樹的歷史和技術,另一方面這裡光照時間長、水源豐富,種梨能走活綠色發展這盤棋。”

“一下子種300畝10000株梨樹,您心裡有底嗎?”

“黨中央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加上如今全縣上下都在進行大討論,這些都增強了領導幹部敢改革、勇擔當的信念和自覺。政府當靠山,鄉賢當助力,村民當先鋒,不怕幹不成。”

……

一汪汪水、一株株苗、一片片新綠,北良人在鄉村振興戰略和“改革創新、奮發有為”大討論的大背景下,誓向綠水青山要金山銀山。

站在高高的山崗上,運苗、栽樹、澆水、刷白……村民們有條不紊地種下對美好生活的希望。話匣子也在忙碌而緊張的場面中漸次打開。

看清歷史、著眼當下,方能走向未來。2018年6月30日,故城鎮黨委書記李旭東參加北良村創業座談會,表示全力以赴支持北良村發展產業;7月15日,北良村成立武鄉盛良鄉村旅遊合作社,為走上規範化產業發展道路奠基鋪路;9月2日,村“兩委”和部分黨員前往太谷果樹研究所,實地考察調產項目;12月5日,北良村召開村民大會,一致通過發展300畝梨產業事宜,村民以土地入股,收益的30%用於集體發展、70%用於村民分紅。2019年2月,北良村村“兩委”深入村民家中協調流轉土地事宜,並組織村民平整土地、測量挖坑;3月3日,故城鎮鎮長李山紅帶隊,率北良村“兩委”幹部、村民代表前往壽陽縣上湖鄉常村考察學習種植“玉露香”梨的經驗;3月13日,村“兩委”幹部和縣人民檢察院扶貧幫扶責任人、駐北良村工作隊長前往太谷選苗、定苗;3月21日,“種梨致富”項目正式啟動,村民出工出力首日便栽下了650株“玉露香”三年梨苗……

“這邊栽的是三年梨苗,那片種的是一年梨苗,拐過彎還有兩年梨苗。”走過剛剛平整過的小道,該村支委李志平指著一些梨苗說,“每晚俺們都繞著這座山來回走,怕兔子啃樹皮,也怕丟苗。”

破題,不僅要破黨員幹部隨遇而安的作風“題”,更要破村民僵化保守的思想“題”。“這事幹得不容易嘞。”正為樹苗精心刷白的李春香心直口快,“剛開始大傢伙誰也不樂意,就怕丟了核桃收不了梨。幹部們踏破了門檻、磨破了嘴皮,才說動了村裡人。沒資金,幹部們又把一年的工資捐出來,買水桶、買工具、做大鍋飯……這才開了工。”

扛著的壓力、付出的心血、背後的辛酸,化為李振平、李志平等村“兩委”幹部眉宇間的褶皺、眼神中的喜憂、轉過頭的淚水,蹚過時間的分秒,匯聚起父老鄉親的熱情、力量,終成勇立潮頭、奮楫揚帆的信心和決心。

晌午時分,辛苦勞作的村民們坐上小三輪前往村文化活動中心。那裡,熱乎乎、香噴噴的肉臊子面已經上桌……

“俺們就想讓這項產業儘快落地,再結合北良村紅色資源稟賦,形成‘紅+古+綠’的發展大格局。哪怕走得慢一些,也要讓北良村的綠水青山再放光彩。”迎著春風、繞過山樑,村“兩委”幹部們的話語,宛如腳下這片厚重的土地一般,樸實無華,但斬釘截鐵。(來源:長治日報 孫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