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學發展史》古埃及文學之八:《普塔霍特普之教諭》

《世界文學發展史》古埃及文學之八:《普塔霍特普之教諭》

古埃及文學之九:《普塔霍特普之教諭》

古王國時期保存得最完整、最長的,同時也是內容最豐富的教諭文學作品當屬《普塔霍特普之教諭》。這部作品的創作時間與《對卡吉姆尼之教諭》相當,即它應是屬於第六王朝後半葉的作品。該教諭目前保存下來四種版本,其中三種是紙草文書,一種是木板文書,其中出自中王國時期的一種紙草文書是唯一較全面的。

該作品由前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構成,其中正文包括三十七節箴言詩,每節由四至十二個句子組成。《普塔霍特普教諭》所涉及的主題眾多,有時一節就討論一個主題,有時一個主題要分幾節討論。有的主題在作品中反覆出現,這表明該主題的重要性或具有較高的價值。綜觀這三十七節箴言詩,它們並未形成一個完整的可理解的道德法規,它們之間的邏輯關係並不嚴密。但其主題卻包容了人際關係和基本美德的最重要的方方面面。該教諭所宣揚的基本美德包括自我控制、謙遜、仁慈、慷慨大方、正直和誠實。這些美德同樣適合於所有人。

普塔霍特普與卡吉姆尼一樣也身居高官要職,同為市長和宰相,所不同的只是普塔霍特普任職於國王伊塞斯陛下時代。

普塔霍特普所教導的第一個主題就是要謙遜,不要驕傲自滿。

他對他的兒子這樣說道:

" 不要為你的知識感到驕傲,

而應向無知者和智者請教;

藝技的追求沒有止境,

沒有任何藝術家的技藝能盡善盡美;

精美的語言比綠寶石還要深藏不露,

而在磨石女工那裡卻可以找到。"

這段話告誡人們,知識是浩瀚無邊的,不要掌握一點知識就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學無止境。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你的老師," 三人行必有吾師"。

普塔霍特普所教導的第二個主題涉及到社交關係方面,具體地說是與人發生爭論時應採取的態度。在這裡,普塔霍特普把爭論分為三種情況來闡述:

" 如果你遇見一位正在爭辯之人,

一個有勢力之人,地位比你高,

你要抱臂彎腰,

嘲笑不會使他贊同你。

當他在爭辯時,不要反駁他,

不要惡語傷人;

人們將認為他無知,

你的自我節制將勝過他喋喋不休之言。

如果你遇見一個正在爭論之人,

其地位與你相當,

要以沉默體現你的價值勝過他,

他口出惡言之時,

將會招致聽者眾多的議論,

你將在法官心目中留下好名聲。

如果你遇見一位正在爭論之人,

一個與你地位不相當的窮人,

不要因為他是弱者就攻擊他,

讓他獨處,他便會自己駁倒自己。

不要反駁他,以尋開心,

不要衝著你的反對者發洩,

傷害窮人之人是多麼惡劣,

這樣人們將願意做你所希望之事,

你也將通過法官的譴責對他取勝。"

在以上三種情況下,即與地位比自己高的富人,與自己地位相同之人及比自己地位低的窮人發生爭論之時,都要保持沉默。雖然沉默的理由各不相同,但最終的目的只有一個,即以沉默來戰勝對方。

教諭中幾次談及了作為領導者應遵循的行為規範,或其應具備的素質,闡述了人類文明早期的所謂的" 領導科學" ,這些都是寶貴的社會經驗。

首先,作為領導者要做有益於公眾的事情,要以身作則:

" 如果你是位領導者,

管理著眾多事務,

要追求每一件善事,

使你的行為無可指責。"

其次,領導者要做出傑出的貢獻,要取得卓越的成就,要具有遠大的目光,不要爭名奪利:

" 如果你是位領導者,

你權限很寬,

你應有突出之作,

要放眼於來日。

不要爭名奪利,

鱷魚進入之地會滋生仇恨。"

領導者還需具備虛心和忍耐的美德;要傾聽別人的心聲,允許他人申辯:

" 如果你是位領導者,

就要耐心傾聽他人的申訴,

不要打斷他為洗罪而要講的話。

痛苦之人多麼希望傾訴衷腸,

這比案件獲勝本身更為重要。

如果阻止他人的申辯,

人們便會問:' 為什麼要拒絕?'

並非所有的申辯都能得到應允,

但耐心傾聽也可以安慰人心。"

教諭中多次提到結交朋友和保持友誼應該注意的事項,可見古埃及人非常重視與朋友的情誼。

文中把交友與女人聯繫起來,比較有趣,大有" 女人是禍水" 之意:

" 如果你要保持與主人、兄弟或朋友之友誼,

無論走到哪裡,

千萬不要接近女人!

接近女人是多麼不幸,

打擾女人又是多麼不受歡迎。

成千的男人喪失了美德:

片刻間宛若夢幻,

死神就將降臨,

只因他們認識了女人。"

值得一提的是,教諭把貪婪列為萬惡之首,它是一種痼疾,會給人們帶來各種不幸和災難:

" 如果你想獲得完美的品行,

要遠離一切邪惡,

提防貪婪的罪惡:

它是一種無法治癒的沉痾,

對此沒有任何靈丹妙藥可解。

它將殃及父母,

還將使舅父受到牽連,

它使夫妻分離;

它是萬惡之集大成者,

它是一切仇恨的總和。"

《普塔霍特普教諭》還提出了許多饒有興味的訓誡,例如,它對各種不同職業的人和不同階層的人都提出了忠告,提出了行為準則。它還告誡人們由卑微轉變為地位較高,由貧窮變為富有之時,不要忘本,要記住,那是神的賜予。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