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見面如何和女童聊天?中國父母習慣的說法,其實最不應該說

媽咪讀呀 分享知識

最近我的大學同學lily從美國回來,準備在國內定居。同宿舍的幾位同學約著在一起聚會。時過境遷,每個人都成了媽媽。有位同學帶上了自己的孩子——正好是4歲半的小姑娘,有一頭像海藻一樣漂亮黑色的長髮,黑溜溜的大眼睛透露著古靈精怪。她穿了一條雪白色的蕾絲小裙子,我們看到她都特別喜歡,立即聯想到可愛的洋娃娃。

一位同學忍不住說:“啊小美女,你真漂亮。你這個蕾絲小裙子是誰給你買的呀!”所有人都在誇讚著這個像洋娃娃一樣的小女孩。然而從美國回來的lily卻保持了沉默。當我們話題轉移到別處後,lily摟著小女孩,溫柔地問:“小姑娘,最近有上什麼樣的課程嗎?最近喜歡讀的繪本是什麼樣的呢?”

為什麼lily並不誇讚小姑娘的可愛,而是問這樣的問題呢?難道我們中國人特有的讚美和寒暄她都忘記了嗎?對初次見面的小女孩,誇讚她精緻、可愛,哪裡不對呢?席間,lily和我們聊到了一些她在美國的經歷,關於和小孩子的溝通,她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原來,剛到國外時,有一次和教授的女兒相處,她也是以中國式的禮節誇讚那個小女孩,但教授似乎並不高興。他委婉地表示,比起先天好看的外表來說,他更希望女兒成長為內在優秀的人。同時,他提到了一本書——《思想:直言不諱讓女人在愚蠢的世界裡保持聰明》。“我想,你看看這本書就會明白我的意思。”

來不及掩飾尷尬,lily仔細閱讀了教授推薦的這本書。讀後,她明白了教授的意圖——“人際信息”對兒童自我概念塑造起到了很關鍵的作用。

初次見面如何和女童聊天?中國父母習慣的說法,其實最不應該說


兩個關鍵詞:人際信息和自我概念

何為自我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指一個人對自身存在的體驗。簡單來說可以理解為“我是誰,我怎麼樣,我是否自信、我將來是否成功”等等自我認知。對自己的認知,建立在他通過經驗、反省和他人的反饋,從而逐步形成對自己的瞭解。自我概念是一個有機的認知組分。

一個兒童在成長過程中,起先他們對自己的瞭解就像白紙,隨著別人對自己的評價愈來愈多,逐漸的,他也開始評價自己的特質:聰明、敏感、內向、有天賦等等。自我概念建立充分,將養育出高自尊的孩子。高自尊的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有哪些優點,也知道自己有哪些缺點,總體而言對自己是滿意的。而低自尊的孩子則不認可自己,不能接納自己。

這裡就要提到另一個重要概念:人際信息。因為在溝通和交往中,他人對孩子成長的自我概念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常說別給孩子貼標籤,當你總說一個孩子“內向”“愚笨”等等,孩子的自我概念認知中就會給自己也貼上同樣的性格標籤。

初次見面如何和女童聊天?中國父母習慣的說法,其實最不應該說


人際信息的重要作用

回到我們討論的話題,麗薩 · 布魯姆( Lisa Bloom)在《思想:直言不諱讓女人在愚蠢的世界裡保持聰明》中認為,別人對孩子的態度、評價能夠影響孩子“自我概念”的塑造,而“自我概念”的塑造,又決定著孩子未來的行為模式,從而影響人生。因此,人際信息中,成年人說什麼話,傳遞什麼信息,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

如果你在初次見面時誇讚一個小女孩的精緻,這給她形成的印象是:連初次見面的陌生人都誇讚我的外表,那我是真的很美。等同於變相地告訴她們,外在美很重要。

此前,一家媒體對孩子們的成長目標做調查。結果發現,明星成為孩子們的理想目標。超過52%的被調查者懷有未來有明星夢。其中,想成為娛樂明星佔比最高,達擁有“星夢”群體的65%;而想圓體育明星夢、主持明星夢的分別佔有“星夢”群體的25%、10%。

而被調查者懷有一種認知:美即是生產力。因為明星都長得很漂亮,只有外表美,那就是一種潛在的成功品質。

在美國同樣也存在這樣的認知。正因如此,麗薩 · 布魯姆總結,這就是為什麼25%的美國年輕女性更青睞贏得“全美超模大賽”的冠軍,而不是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就連成功的女大學生都在說她們寧願性感,而不是聰明。

原來如此!

聽罷lily的講授,我們每個媽媽都若有所思。當我們和孩子的溝通當中,我們越關心什麼、我們越注意讚揚什麼,將對孩子自我概念認知起到多麼重要的影響。

回到家,小小費已經回家了。在幼兒園經歷了一天,不知道他今天學到什麼呢?於是我問:“今天老師有講新知識嗎?老師有誇你進步了嗎?”在他雀躍地複述著白天經歷的種種時,我的嘴角不自覺地浮起微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