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面如何和女童聊天?中国父母习惯的说法,其实最不应该说

妈咪读呀 分享知识

最近我的大学同学lily从美国回来,准备在国内定居。同宿舍的几位同学约着在一起聚会。时过境迁,每个人都成了妈妈。有位同学带上了自己的孩子——正好是4岁半的小姑娘,有一头像海藻一样漂亮黑色的长发,黑溜溜的大眼睛透露着古灵精怪。她穿了一条雪白色的蕾丝小裙子,我们看到她都特别喜欢,立即联想到可爱的洋娃娃。

一位同学忍不住说:“啊小美女,你真漂亮。你这个蕾丝小裙子是谁给你买的呀!”所有人都在夸赞着这个像洋娃娃一样的小女孩。然而从美国回来的lily却保持了沉默。当我们话题转移到别处后,lily搂着小女孩,温柔地问:“小姑娘,最近有上什么样的课程吗?最近喜欢读的绘本是什么样的呢?”

为什么lily并不夸赞小姑娘的可爱,而是问这样的问题呢?难道我们中国人特有的赞美和寒暄她都忘记了吗?对初次见面的小女孩,夸赞她精致、可爱,哪里不对呢?席间,lily和我们聊到了一些她在美国的经历,关于和小孩子的沟通,她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原来,刚到国外时,有一次和教授的女儿相处,她也是以中国式的礼节夸赞那个小女孩,但教授似乎并不高兴。他委婉地表示,比起先天好看的外表来说,他更希望女儿成长为内在优秀的人。同时,他提到了一本书——《思想:直言不讳让女人在愚蠢的世界里保持聪明》。“我想,你看看这本书就会明白我的意思。”

来不及掩饰尴尬,lily仔细阅读了教授推荐的这本书。读后,她明白了教授的意图——“人际信息”对儿童自我概念塑造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初次见面如何和女童聊天?中国父母习惯的说法,其实最不应该说


两个关键词:人际信息和自我概念

何为自我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指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我是谁,我怎么样,我是否自信、我将来是否成功”等等自我认知。对自己的认知,建立在他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从而逐步形成对自己的了解。自我概念是一个有机的认知组分。

一个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起先他们对自己的了解就像白纸,随着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愈来愈多,逐渐的,他也开始评价自己的特质:聪明、敏感、内向、有天赋等等。自我概念建立充分,将养育出高自尊的孩子。高自尊的孩子清楚地知道自己有哪些优点,也知道自己有哪些缺点,总体而言对自己是满意的。而低自尊的孩子则不认可自己,不能接纳自己。

这里就要提到另一个重要概念:人际信息。因为在沟通和交往中,他人对孩子成长的自我概念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我们常说别给孩子贴标签,当你总说一个孩子“内向”“愚笨”等等,孩子的自我概念认知中就会给自己也贴上同样的性格标签。

初次见面如何和女童聊天?中国父母习惯的说法,其实最不应该说


人际信息的重要作用

回到我们讨论的话题,丽萨 · 布鲁姆( Lisa Bloom)在《思想:直言不讳让女人在愚蠢的世界里保持聪明》中认为,别人对孩子的态度、评价能够影响孩子“自我概念”的塑造,而“自我概念”的塑造,又决定着孩子未来的行为模式,从而影响人生。因此,人际信息中,成年人说什么话,传递什么信息,对孩子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你在初次见面时夸赞一个小女孩的精致,这给她形成的印象是:连初次见面的陌生人都夸赞我的外表,那我是真的很美。等同于变相地告诉她们,外在美很重要。

此前,一家媒体对孩子们的成长目标做调查。结果发现,明星成为孩子们的理想目标。超过52%的被调查者怀有未来有明星梦。其中,想成为娱乐明星占比最高,达拥有“星梦”群体的65%;而想圆体育明星梦、主持明星梦的分别占有“星梦”群体的25%、10%。

而被调查者怀有一种认知:美即是生产力。因为明星都长得很漂亮,只有外表美,那就是一种潜在的成功品质。

在美国同样也存在这样的认知。正因如此,丽萨 · 布鲁姆总结,这就是为什么25%的美国年轻女性更青睐赢得“全美超模大赛”的冠军,而不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就连成功的女大学生都在说她们宁愿性感,而不是聪明。

原来如此!

听罢lily的讲授,我们每个妈妈都若有所思。当我们和孩子的沟通当中,我们越关心什么、我们越注意赞扬什么,将对孩子自我概念认知起到多么重要的影响。

回到家,小小费已经回家了。在幼儿园经历了一天,不知道他今天学到什么呢?于是我问:“今天老师有讲新知识吗?老师有夸你进步了吗?”在他雀跃地复述着白天经历的种种时,我的嘴角不自觉地浮起微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