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天皇是什麼職務?有什麼權力?

老楊50113


提起日本天皇,很多人想到的是抗日戰爭影片裡日本侵略者之瘋狂的最高權利,那到底日本天皇是個怎麼樣的官兒?

日本天皇制確切建於七世紀後期,從天武天皇開始正式有了“天皇”這個稱號,到了近代,19世紀中葉,日本仍是小農經濟封建社會,天皇並沒有實權,幕府將軍是實際最高的統治者,天皇只是傀儡。

改變這一局勢的是一個在日本乃至世界歷史上產生重要影響的天皇。1867年,第121代天皇去世,他的兒子繼位,就是 明治天皇 ,1868年一月,明治天皇想廢除幕府,幕府將軍德川慶不願就範,便與其發生激烈戰爭,5月幕府戰敗。

倒幕戰爭中的明知天皇

與此同時,明知天皇建立新政府,推行了歷史上註明的“明治維新”,建立君主立憲制政體,推行一系列工業、文化、教育、等政策,

明治天皇推到幕府,推行 明治維新 後,統一全國,並將一切權利集於一身。



明治維新後 明治天皇

1889年日本確立了二元制君主立憲制政體,天皇為國家元首,擁有實權,由天皇任命內閣成員,政府對天皇負責,議會行使立法權,但天皇有權否定,在這種政體下,國家雖然設置了憲法,設立了議會,但君主仍然單獨掌握國家權利,是權利的中心和和最高的實際統治者。

明知天皇在位時推行軍國主義教育方針,發動了甲午戰爭 和 日俄戰爭,獲得勝利,日本名族擴張情緒高漲,軍國主義制度得意發展,也是從這是開始 逐漸形成了電影中侵略者對天皇如瘋似狂的局面。

1912年明治去世,他兒子 大正繼位,大正天皇從小身體多病,40歲以後又因腦溢血轉精神病,無法理政。1926年大正去世後,其兒子 昭和繼位。


昭和天皇

昭和天皇繼承他爺爺 明知天皇 高擴張侵略的毛病,策劃太平洋戰爭和侵華戰爭,踐踏了中國、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十幾個國家,導致千萬無辜人民死亡的戰爭元兇,在抗日戰爭中,日本侵略者發瘋似的效忠的天皇就是這個“昭和天皇”。

由此可見,在日本,天皇所掌握的政權實權,在每個時期是不一樣的。


笑顏涼心心


日本天皇是日本的君主稱號,也是日本的象徵。隨著二戰的結束,日本天皇雖然不再擁有實權只是精神的象徵,但這並不代表天皇就沒事幹了——畢竟就算是花瓶也有花瓶的職責。日本的天皇並沒有實權,但還是非常忙碌的。

天皇的權力主要分成兩方面:

  • 第一,天皇的地位權力;
  • 第二,天皇在日本國事行為上的權力。


天皇是日本的象徵,也是日本的最高元首,他在日本的地位是至高無上的。有句古話叫做“名正才能言順”,天皇就是日本所有“名”的源頭。

在日本,天皇可以根據法律的規定,進行各種委任。比如依據國會的提名任命內閣總理大臣,也就是日本首相;還有根據內閣提名任命最高法院的院長。

雖然這些委任的行為,天皇個人的意願都不做數,他只是進行委任的行為而已,但這個“虛有其表”的儀式還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合乎法統的標誌。



另外,天皇根據內閣的建議也為日本的國民行使各種國事行為的權責。

比如天皇可以公佈法律、修正案與條約,也可以召集國會與解散眾議院,任免內閣大臣、認證大赦、特赦、減免執行刑罰之權,授予榮譽稱號、接受外國使節與舉行儀式等。

作為象徵性的虛位君主,並不代表天皇整天無所事事,可以安靜待在皇宮裡。實際上天皇的工作相當繁冗——從週一到週五每天九點按時到天皇辦公室菊之間進行辦公,內容就是審閱議會送來的文件。所有文件都要過目、分類、蓋章與簽字。



天皇終究還是名義上日本的君主,外賓到訪、使節更換遞交國書、任免內閣大臣之類的禮儀性活動也是數不勝數。以明仁天皇為例,平均每年接見外賓的次數超過200次,可以說相當頻繁了。

除此之外,天皇也會到國外出訪。作為地震頻發的島國,去災區慰問對於天皇來說也是家常便飯。至於主持皇家祭祀、授予榮譽稱號之類的活動更是稀鬆平常之事。

澹奕認為,在君主立憲制的前提下,雖然天皇失去了實權,可君主要做的事情卻一樣都沒少,只不過意願主體從君主本人轉移到了國會內閣而已。已經年過八旬的明仁如今退位,未嘗也不是件好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