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的青年勞動力越來越少了導致大片大片的耕地荒廢該如何處理呢?

cc古藏cc


糧價與周邊物價的差距讓種地人產生失落感

我們一直接受的教育是,民以食為天,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等,但實際上是這幾年種地的收益與其他行業相比差距是越拉越大,別的不說,就拿農民自個來講,種四五畝地一年的收益也不過三四千塊,基本上也就是一個月的外出打工收入,這種巨大的落差讓種地人很不滿意,確確實實出現了一些撂荒現象,而在網絡上留言吐槽不種地的更是一大把,讓人感覺真的是沒人要種地了!

為什麼我們的糧食產量還連年豐產

雖說很多信息都在說農民撂荒,但實際的情況恐怕沒一個人能說清楚,但我們的糧食產量還是在6億噸以上。

所以,我們的單產目前已經到了一個比較高的水平,要想糧食產量保持穩定,最大的原因就是糧食種植總體上沒下降太多。

說到這裡,很多做媒體的都清楚我們的糧食產量和進口問題,但對於媒體來講,流量永遠排第一;而對於農民來說,由於自身接觸面的不同,加上歷史原因,及媒體的引導,對糧食的豐產大部分是持質疑態度的——其實,看看這兩年的糧食價格,糧食真的並沒有大減產,也沒有人大量的撂荒。

年輕人遠離農村是個現實問題

所以,耕地撂荒,至少在目前這部分五六十歲的人還能勞動的背景下,這地是不會撂荒的,這種對土地的情節是與生俱來的。

但年輕人遠離農村,對土地不感興趣確確實實是一個現實的問題。

這些年來,國家有關方面也注意到了這個現象,也開始推行美麗鄉村建設,就是想讓年輕人就地擇業,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讓農業也成為新興產業,吸引人們重新關注糧食生產。

當然,很多問題也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而現在的糧食生產穩定,並不代表今後會一直豐產,糧食安全關鍵還是讓種地的人有種地的意願才行。


每日糧油


可能很多人不是農民或者即使是農民也多年未接觸農田農事了吧。我是農民出身,每年過年及端午節都回老家看看我家的田地。

根據我的個人經驗,中國人的勤勞特性是不會讓田地荒廢的,即使最偏僻的田地也會種一些菠菜、豆角之類的蔬菜。

我父母來城市居住後,家裡的地並未荒廢,我五叔五嬸主動種了起來。他們把我家的田地打理的井井有條:春種小麥,秋種玉米。甚至我家的舊院子裡都種滿了菠菜、生菜、白菜等蔬菜。這樣子他們不僅糧食自給自足,也不用花錢買菜了。而我們村的大部分外遷的人家都與我家情況相似。



我的小區在成都中環路,小區後面臨河的一小塊長條形荒地也種滿了各種不知名蔬菜。不知道是哪位勤勞的大媽大叔種下的菜。而這種情況在成都各個荒地隨處可見。由衷佩服中國人的堅毅與艱苦卓絕。


也許我老了以後,有了自己充足的時間,我也會像現在的這些大爺大媽們一樣,抑制不住自己種菜的衝動,將自己力所能及的荒地用蔬菜填滿!

所以不用擔心田地荒蕪的,相信憑藉中國人愚公移山的堅毅品質,有中國人的地方就能將本是良田的荒地再次變成良田!

最後,我是習慣於不誇張、講良心,說實話的土雜,三農領域優秀創作者,歡迎關注。


土雜漫談


其實這個問題,國家也已經意識到了,現在國家一直強調現代化農業發展,鼓勵承包,鼓勵規模化經營,鼓勵種植經濟作物等,都是在解決這個問題。

個人感覺,不用擔心耕地會長時間的荒廢。

現在出現農村青年勞動力流向城市,只是城市化階段的必然現象,畢竟進城務工得到的收入,要遠大於在家種地的收入,人口自然會由農村像城市流入,不過這個現象也是有時間段的,城市化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城鄉之間的人口流動就不會像現在這麼大了。

目前瞭解到國家在做的,

第一,開始提到的,國家發展現代化農業,鼓勵規模化經營,需要的就是大片土地集中起來,機械化作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加大抵禦風險的能力,換句話說,即使這些人不流向城市,未來的農業發展也不需要這麼多勞動力。

第二,鄉鎮合併。現在很多地區已經開始進行了,臨近的村鎮,合併到一起,為的就是把很多資源整合起來,這其中就包括耕地資源。

第三,鼓勵外出務工者返鄉創業。近幾年一些城市的用工荒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很多外出務工者已經開始返鄉創業了,其中涉及很多的,就是特色農業種植,尤其是國家扶持三農發展,這些耕地的價值正在被更多人發現。像今日頭條上,三農的板塊就很大,也經常有流量支持。

最近了解到的一個消息,雄安新區規劃之後,新區的耕地統一由北大荒集團管理,發展農場模式,就是在重新利用已經荒廢的耕地。

所以說,像耕地這種可利用資源,是不會被浪費的。


大米都知道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現在的社會,很多農村的青年,寧願進城務工,也不願意回家種地,所以導致了農村出現大片的耕田荒地無人種,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因為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城市的很多工業商業都比較發達了,隨便找點工作,一年的收入是在家務農帶來的經濟的4到5倍,高的甚至10倍都有。

不是因為現在的農村青年不能吃苦,其實城裡的有些工作也是很累的,是因為我們的上一代人知識文化有限,所以只能留在農村發展。而現在很大一部分農村青年都接受過稍高的文化教育,心裡多多少少都有那麼一點夢想,然而要實現這個夢想,城市的機會比農村相對來說會多一些,所以很多青年選擇了城市的打拼而放棄了農村的發展。

因為上一代務農者漸漸老去,體力逐漸衰退,耕種面積大幅縮小,而新一代青年大部分選擇外出務工, 人員嚴重流失,從而就導致了大片的耕田和荒地的出現。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該如何處理呢,我發表點自己的看法。

首先,近年國家都鼓勵全民創業,很多青年因為一家老小或者其它種種原因還是願意回鄉創業的,所以耕田荒地這塊,政府要是能多給一些惠民政策和指導方針和建議,他們還是願意去利用這些資源創造價值的。

其次,現在農村很多人都是種的“懶人莊家”,我們可以規模化去管理,也就是現在說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流轉,最大限度的提高農作物複種次數。

最後就是,政府給大家多普及一些農作物種植技術和經驗,提高宣傳力度,讓農民珍惜愛惜自己的土地,讓耕田和荒地在農民手中能體現出最大的價值。

以上僅屬於個人觀點,如有不同看法歡迎評論,謝謝!


鄉村vlog


您好,發表一下個人看法。

農村青年勞動力少個人總結有一下幾點:

1.少數農村勞動力實行創業,憑藉一技之長自己開辦公司經營者,成為個體戶

2.大多數農村勞動力通過勞務市場招工進工廠、公司工作或者說投奔親戚進城務工

3.還有一部分農村勞動力,文化低有沒有一技之長的50歲左右的偶爾出去打打短工,為家庭人員做一些服務工作,臨時工等

關於農村土地荒廢如何處理呢

要是重新成立勞動合作社,村民以自己的土地和資金入股,以村民集資購買農業機械,發展機械化耕種,可以解決勞動力不足的情況。招商引資,建立農產品粗加工或者精加工產業,打造自己農業品牌,如果可以的話可以聯合附近村共同生產,農作物選擇上可以所選用一些菜蔬和精品糧食,一是賣不出去可以做成塑料袋包裝的青菜延長儲存時間並可進入超市和外地。另外現在大豆的市場需求似乎有增加,可以考慮種植.最關鍵的是初期不要考慮擴大規模,先在本地打造一個當地百姓信賴的品牌,農民應該充分發揮農民純樸的思想習慣,不要想太多的利益報酬,利益會在你們精心工作中自然而來的.

而且,農業受自然條件影響比較大,但配套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可以減輕自然條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交通不方便的地方修路,除修建鄉村公路外,還應該加強農田機耕道、生產道路的建設。土壤質量差的地方進行土壤改良措施,政府或者領導根據具體情況,在不改變土地權屬、利用方式的前提下,尊重農民的意願和生產經營自主權。


番茄外傳


大家好,我是楚雄市興蘊枇杷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楚雄市興蘊枇杷專業技術協會會長,雲南如蘊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農村土地荒廢,對於解決方案,正式目前我們正在做的事情。我們以公司+合作社+協會+農戶的模式,發展楚雄特色枇杷產業。

措施:

1.發展產業,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行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

2.大家招商引資力度,實行:公司+農戶模式,發展規模化特色農業。

3.土地流轉,集約華髮展農業。


興蘊農業


土地無人種越來突出,這個問題國家其實早就在策劃了,而且前期工作已經完成!

我有性成為此問題的參與者,其主要任務就是對現有的土地做權利的確定,專業名詞就是:土地確權。

土地確權像現在的房屋的房產證一樣,給你土地也頒發一個證書,這樣你的土地就永遠“丟”不了,而且可以想商品一樣隨便買賣交易,抵押貸款等。

為什麼會說土地會丟?其主要原因也像你說的那樣,越來越多的人去城市發現,土地無人耕種,很快自己都不能準確的找到地邊,倘若到了他的孩子這一輩來接手這個耕地,更是難找到,現在國家通過土地確權,用GPS定位系統把你的地定位到地圖上,不管過了多少年,你的地邊永遠能找到,也避免和鄰居因為地產產生衝突!

土地確權後農民的土地有了法律的保障!一但發生扯不清楚的事情,比如誰暫你的土地不還,都好解決。

現在國家還在鼓勵土地集體承包,讓一小塊一小塊的土地,交給少部分人管理,其他人都租金,可以進城打工,這個都是因為做了土地確權後很容易辦到的事情,我們土地有了法律保障,安心承包給他人!

國家在大的方向已經為農民指明瞭方向!用不了幾年個人承包大片土地會越來越多,這是趨勢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希望採納





小小水電工長


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提要:農村勞動力轉移導致農村土地撂荒?這個說法有點荒謬!

農村青年進城,勞動力越來越缺乏導致土地大片荒廢?看似非常有道理的一個問題,卻當真經不起推敲,農村勞動力進城打工這一點確實也是事實,農村勞動力外流也同樣沒錯,但是農村土地有荒廢嗎?很少!肥沃的良田絕對不會說荒廢,而有沒有荒廢呢?也有,那些鹽鹼地,沙灘地。

之所以如此肯定的所並沒有所謂的大面積拋荒,這一點同我國的農業政策也有著較大的關係,如今土地流轉政策已經建立起來,對於農村缺乏勞動力的農民來說,如果真的不想種植,不願意種植的話,大可流轉出去,每畝至少也有200塊錢,當然各地區還是有所差異的,老家土地比較好一些,每畝可以達到500元,而黃河灘的地200都沒人願意種植,壓價更低。如今農村種糧大戶越來越多,只要你願意,沒有流轉不出去的土地,問題只在於你開出了什麼樣的價位。但是無論什麼價位,總比撂荒要強吧?

而什麼樣的土地會荒廢呢?這也就是《三國演義》當中所衍生出來的一個詞“雞肋”地,種植吧賺不了多少錢,甚至還會不賺錢,而不種植吧又略微絕對有些虧。那些農田屬於“雞肋地”呢?

沙灘地這也就是江灘、黃河灘、河灘一般這些地方的土地沙土比較多,土地不夠肥沃,種植農作物也一般靠天吃飯,什麼還會因為夏季一場暴雨,河水暴漲之後導致淹沒農田的可能。對於這樣的土地,如果說撂荒了,大家也真的不要奇怪,因為即便是對於正常人來說,都是出於可種可不種植兩可之間,更不要說在勞動力欠缺的情況下了,這樣的農田流轉也幾乎不可能。此外像鹽鹼地,山區丘陵貧瘠土地也是同樣的道理,這些土地貧瘠之外,外加無法機械化種植,這也就導致農民當真沒有太大興趣去種植這些農田。

對於這些“雞肋地”出現的撂荒現象,大家當真不必過分的奇怪,更不要將撂荒原因歸咎在勞動力短缺上面,固然勞動力短缺是事實,但是如今農村機械化的事實也著實替代了大部分的勞動力。

其實之所以會出現撂荒,直白一點的說通勞動力轉移關係不太大,農業生產不賺錢才是根本原因所在。糧價不算景氣,雖說今年玉米價位有所上漲,水稻、小麥價位也保持了穩定,但是在物價漲速過快的今天,總是覺得錢是那麼的不經用,農民種糧補賺錢,種經濟作物勞動力需求量有偏大,這也是大多數農民選擇將土地流轉而外出的一大原因。與此同時,種糧大戶依託自身強大的財力投入,種植大量的耕地,雖說畝經濟效益並不多,但是規模性經濟效益就非常可觀了。


科學興農


我覺得這種現象很正常,農民不願種田是因為收入低,不賺錢。而不賺錢的原因呢?還是由於糧食的需求過小。造成糧食價格低。試想如果象大集體的時候一樣,整天吃不飽肚子。誰還不拼命種田種地。你買不到糧食,糧食價格自然會高。

年青人能出外打工是好事,能掙錢能養家。為什麼要在家守著那一畝三分地過日子呢?

家裡有年紀大和那些因為特殊情況不出外打工的,在家種種田,自給自足,既解決了留守人員的生活問題,也緩解了年青人的壓力,何樂而不為呢。再說現在農村基本實行了機械化,種田的勞動強度也不是很大,幹不動的事也可以花錢請臨時工。

其實,在農村,大片拋荒的現象還不是很多的。一般好點的田地,都有人在種,象那些全家外打工的人的田地,一般都給了別人耕種,一般荒蕪的都是不便耕種的小塊田地,和水源交通不便的田地。我去年從湖北到河南再到陝西,就沒發現有大片大片田地荒蕪的現象。

另外,也不用耽心種田會後繼無人,只要有農民,就有農村,就有農業。農村的年青人到年紀大了,沒地方打工了,就會回家種田,現在我們村就有很多退體人員在家種田,我一個垸子的就有七八個退休人員種田的。而且是特認真的那種。

最後,不要耽心沒種過田的沒有技術,現在種田越來越簡單,很好學的。


村夫夜話


中國農業農村從舊社會的單幹資料私有制,到初級社人民公社大食堂集體所有制,又轉變為分田單幹生產責任制,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的變革之中。社會在發展,科學在進步,人的思維也在向前拼進。從目前看來農村的土地出現了荒摞,農民耕種土地的人一年比一年少。這個問題他不證明農民不願種地,也不能證明農民願意放棄土地。而是在當今社會的環境下,我國的農村土地實際上根本不夠農民耕種的需求。現在農村並不缺少勞動力,而且缺少一個科學組織能力,科學管理方式,科學耕種方式造成的因果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