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之後,黃興到底去了哪裡,有何依據?

密探零零發


黃興與孫中山的革命故事

近代以來,人們認為反清革命最大貢獻者為孫文先生,從反清歷程來看,孫文革命的確起發起最早,活動時間最長,貫穿整個反清活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主力軍。1894年孫中山創建中國近代第一個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開始有組織的反清活動。

然而這並不能否定其他革命團體的存在,1905年孫文先生在東京成立同盟會的時候,並不是興中會自己轉型升級的,而是聯合了同樣反清的華興會與光復會。

這就是為什麼叫同盟會,而不叫其他會的原因。

以地域來劃分的話,興中會主要活動在兩廣地區,以孫文、汪精衛、胡漢民等人為主要領導人,而華中會主要活動在湖南地區,以黃興、宋教仁等人為領導人,光復會主要活動在江浙一帶,以陶成章等人為領導人。

孫文能夠將這些人拉攏在一起搞一個聯盟,的確十分厲害,但是想要融合在一起也著實不容易,雙方之間的革命理念有著巨大的差異,同盟會成立僅僅兩年後的1907年就因為孫文繞過同盟會而收取日本捐資而鬧分裂,先是光復會整體退出,隨後孫文率領興中會的同志到南洋另立總部。

這個時候,才彰顯出黃興和孫文的革命友誼,黃興沒有和宋教仁在一起進行革命,而是追隨孫文到南洋進行革命,從而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反清革命故事。

孫文支持,黃興領導下的同盟會反清活動

黃興以一個湖南人的身份,放下地域成見而追隨孫文,實在是值得讚揚的事情。

最值得讚揚的,還是黃興始終身處革命前線,將黃興比作同盟會的先鋒戰士也不為過。

黃興與孫文的搭檔是,孫文負責海外籌款,而黃興負責刀劍添血,在最前線指揮革命,從1907年到1911年,黃興先後參與指揮了欽州、城防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州、廉州、上思起義,廣州新軍起義,黃花崗起義等等。

每一次革命都是那麼的轟轟烈烈,每一次的結果都是那麼的慘烈。

前一段看一個電影,講述黃花崗起義的,看得我是熱淚盈眶,革命真的是不容易,幸運的是,我們的革命健將黃興先生,雖然指揮起義失敗這麼多次,竟然沒有犧牲,更是不容易。

關於黃興革命為何失敗,主要還是侷限於地域,孫文一直都堅持從兩廣發動反清起義,然後遵循洪秀全反清的路線北上(孫文年輕時候自詡洪秀全第二)。

相對於孫文、黃興在兩廣推動的革命,原來華興會的宋教仁則堅持在長江流域進行革命,由此來看,實際上武昌起義的爆發絕非偶然,跟同盟會中部總部的指揮分不開。

當時湖北新軍在起義之前因為經驗不足,也曾邀請同盟會前去領導,結果同盟會認為武昌起義時機不成熟,沒有大力給予支持,黃興動身也很慢,最後武昌起義提前爆發,黃興唯一一次能夠改變自己屢戰屢敗形象的機會。

辛亥革命後的黃興

武昌起義10月10日爆發,黃興一直到28日才趕到武漢,擔任革命軍戰時總司令,一直在前線與清軍對戰,南京臨時政府未成立時,大家共推黃興擔任大元帥,結果遭到黎元洪的反對,最後擔任副元帥。

臨時政府成立後,黃興擔任陸軍總長,南北和談後袁世凱出任大總統,黃興則被邊緣化,就任沒有實權的參謀總長,黃興辭不就任。

宋教仁案爆發後,孫中山決定掀起二次革命,當時黃興認為南方各省內部不統一,軍隊力薄,對討袁缺乏信心,主張法律解決。

在孫中山的堅持下,黃興被推為江蘇討袁軍總司令。

二次革命爆發沒多久,南京討袁軍的後方湖南軍械庫又被袁世凱的奸細縱火焚燬,餉械不支,聲援斷絕。

黃興見大勢已去,只得於29日乘日本煤輪離開南京,流亡日本。

黃興為何與孫中山分道揚鑣

二次革命失敗後,反對袁世凱的革命黨人陸續都來到了日本,這個同盟會出發的地方,孫文認為二次革命失敗的原因在於革命黨的分散性,很多人不聽從他的指揮(暗指黃興之嫌),最終導致革命失敗,為此,孫文決定成立中華革命黨,以加強革命黨建設。

這個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入黨時必須按手印畫押,宣誓效忠黨首孫文,尤其是規定,不管資格多老,都要走此程序。

這個情景有點像李自成推翻明朝稱帝的時候,他手下的第一大將劉宗敏當時說的話:“我與他( 自成) 同做響馬, 何故拜他” 。

孫文與李自成不同的地方在於,最起碼當時李自成是成功的,而孫文是失敗的,所以黃興拒絕加入,兩個人最終鬧掰。

脫離中華革命黨後,黃興到達美國繼續發起抵制袁世凱的運動,並且也進行籌款支援國內反袁鬥爭。

袁世凱稱帝后,蔡鍔寫信給黃興,希望黃興能夠協助革命,在蔡鍔發起護國戰爭時,黃興也積極奔走,袁世凱死後,黃興回到上海,1916年因食道與胃靜脈屈張破裂出血在上海去世。


史論縱橫


每每談到黃興,多少總會為他感到惋惜。

近代史上的黃興絕對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和孫先生並稱“孫黃”,可是,後來他卻被不斷地邊緣化,被人為刻意地淡化,確實很是讓人唏噓。

縱觀黃興一生,不論於公於私,在我看來,他的所作所為也要比孫先生更讓人喜歡和尊敬。

他曾是一個晚清秀才,或許也曾如李鴻章一般,願為破敗不堪的清王朝當一“裱糊匠”,可是,當他接觸到了越來越多曾經想都不敢想的知識後,看到了越來越多曾經引為至理可實際上卻不過是痢疾之症的東西后,他走上了另一條路。

許多人說,清政府培養了一批留學生,這批留學生後來成了清朝的掘墓人,這一番話確有幾分道理。

黃興在從日本留學回國後沒多久,他便和宋教仁、陳天華、章士釗、劉揆一、張繼諸人一起成立了一個革命組織——華興會。

此後,他便領導著華興會秘密組織革命活動,後因策劃長沙起義不成而被迫逃亡去了日本。

1905年,黃興和孫中山等人在日本聯合起來,成立了同盟會。

對於同盟會的領導人,論威望,黃興絕不輸於孫先生,他要想當同盟會的總理,這總理一席到底花落黃家、孫家真不好說。可誰曾想,黃興竟一手拍板:“察同人之意,總理一席,屬意孫公,可省手續,不必投票。”

黃興此人確實是一個厚道人,是一磊落忠厚之人,沒有貪權之意,隨意一語,便將總理之席拱手相送。

可是,這意味著所有人便會唯孫氏馬首是瞻嗎?顯然沒有,否則的話,章炳麟也不會抨擊孫先生,試圖推黃興取代孫先生,只不過,黃興為顧全局,沒有答應,章炳麟和陶成章一氣之下領著光復會退出了同盟會。

憑黃興當時的威望,取代他孫先生又是什麼難事?可他卻時刻警惕著同盟會重蹈洪秀全的覆轍,所以始終擁護孫先生。

1911年蔣翊武和孫武在武昌策劃起義的時候,孫先生在哪?

孫先生遠在美國,辛亥之事一起,是黃興一手領導著革命軍和清軍苦戰,從而獲得了讓孫先生難以企及的威望,這是用命換來的——堅守漢陽,和馮國璋血戰四個晝夜,和清軍相持一個月......

如果沒有黃興的堅守,起義軍被清軍迅速打垮的話,翹首觀望局勢的諸省又怎會紛紛響應革命?

可是孫先生仍然很不開心,我才是同盟會總理,憑什麼你黃克強威望這麼高?

後來,眾革命黨人紛紛敦請黃興去上海“負起領導全國革命的責任,到上海去統率江、浙軍隊攻克南京,在南京組織全國軍政統一機構,繼續北伐,完成革命事業”,此時黃興的威望之高,也可見一斑。

不過,黃興卻幾番婉拒,怎麼也不肯組織和領導中央臨時政府,一則是因為此時他正將精力放在如何迅速完成北伐計劃,二則是顧慮到了仍遠在美國的同盟會總理孫先生。

後來,黃興又被推舉為軍政府大元帥,統領革命軍,一時之間,革命黨的槍桿便攥在了黃興的手裡。

對於組織和領導政府這事,黃興卻說什麼也不從,說要等孫先生回國後,讓孫先生擔此重任。

黃興的態度,是讓人敬佩的,可在敬佩之餘,不少人心裡也在打鼓,誰知道他孫先生什麼時候回國?更何況,在此緊要時刻,孫先生遠在美國,什麼也沒有幹,憑什麼他一回國便要讓給他?

當黃興終於被眾人說服,籌備好了經費,決定赴南京組織和領導臨時政府的時候,他卻接到了孫先生的來電——孫先生說自己即將抵滬。

此時的孫先生恐怕也收到了黃興將赴南京履職的消息,所以才人未到,而匆匆忙忙致電黃興。

所以,黃興決定等一等,等到孫先生到上海後,再決定行程。

如此一來,黃興便等於是主動放棄了“臨時大總統”這一領導地位,拱手讓給了孫先生。

可是,黃興對此卻說:“孫先生是同盟會的總理,他未回國時,我可代表同盟會;現在他已在回國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滬,搶先一步到南京就職,將使他感到不快,並使黨內同志發生猜疑......革命同志最要緊的是團結一致,才有力量打擊敵人。要團結一致,就必須不計較個人的權利,互相推讓。”

黃興,是磊落之人,所行亦磊落之事。

不過,讓孫先生不爽的是,自己雖然當上了臨時大總統,可是“諸事由克強作主”,自己成了一個擺設。

這嫌隙一生,便再難撫平,孫、黃二人終究也不是同一路人。

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孫先生聞訊後迅速從日本奔回國,將宋教仁案一股腦推到了袁項城的頭上,意以武力討伐袁項城。

對於孫先生的想法,黃興卻不敢苟同,一則他們一方的實力不如北洋政府,所以從心底他便不同意對袁世凱訴諸武力,更希望通過政治手段去解決問題;二則對於“宋案”也疑點重重,誰又能確定袁便是幕後操手?

然而,孫先生卻堅持武力討伐袁世凱,所以,黃興也給予了全力支持。

黃興在“二次革命”中也可謂是盡心盡力了,可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失敗了,為了推卸責任,孫先生聲稱此次革命失敗是因為有人不聽從指揮,槍口直指黃興!

1914年,孫先生在東京成立了中華革命黨,所有入黨者必須絕對服從於他的命令,和“獨裁”無異,對此,黃興聲言“弟不贊成中山之舉動,以是相迫,不但非弟所樂聞,且甚為弟所鄙視”,所以黃興不肯加入中華革命黨,安然出走美國。

這麼一來,孫先生便順利地將黃興踢出了局。

1915年,袁世凱稱帝時,黃興即便身在美國,也始終在為此事奔走,後又受邀回國。

只是此時的黃興早已經積勞成疾,病情愈發嚴重,回到上海後沒多久,黃興便一病不起,於1916年10月31日去世。

黃興一生磊落,堪為一代偉人,文學泰斗章炳麟也忍不住讚譽道:“無公乃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


吾與吾國




辛亥革命爆發後,黃興正在香港養傷。他聽到其爆發的消息,就在10月28日趕到武漢擔任起義軍的總司令。黃興指揮的這些他不熟悉的部隊和兇悍的北洋軍血戰一月有餘,上海光復後,他辭去職務前往上海組建臨時政府。

當黃興得知孫中山即將回到國內時,他高風亮節的說:還是等孫中山先生回來後再組建臨時政府,否則容易在黨內引起猜疑。太平天國起初節節勝利,發展很快,但因幾個領袖互爭權力,終至失敗,我們要引以為戒。



12月25日,孫中山抵達上海,黃興和上海督軍陳其美前往迎接。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黃興擔任陸軍總長。當袁世凱接替臨時大總統時,原本讓黃興擔任總參謀長,但黃興對這個虛職沒有興趣。

聚集在南京附近的幾十萬義勇軍就成了國家最大的包袱,原本是準備組織這些人進行北伐,但在南北和談後中華民國以不流血的方式建立。這些軍隊的成分非常複雜,有不少是由土匪、流氓幫會組成。黃興就擔任了南京留守,在袁世凱只撥付了少量經費的情況下,大刀闊斧的裁撤了這些軍隊。



1912年6月,黃興辭去了南京留守的職務,開始和好友宋教仁開展了組建國民黨的工作。他曾經到北京遊說袁世凱加入國民黨,但沒有成功。因為孫中山曾誇下海口要為中國修建20萬公里的鐵路,袁世凱又任命黃興擔任川漢鐵路督辦,但不久後他又辭去了職務。

宋教仁被刺殺後,孫中山從日本趕回國內發起了二次革命,他要求南方革命黨控制的幾個省出兵北伐。對軍事非常熟悉的黃興認為南方革命黨根本就不是袁世凱的對手,況且民國已經建立,應該在法律的框架下來解決這個問題。



但孫中山執意有打敗袁世凱,最終一敗塗地,倉皇逃竄到了日本。這時的孫中山和袁世凱殊途同歸,都認為組織渙散是最大的問題。孫中山在日本組建了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必須向他宣誓無條件效忠,即建立一個專制獨裁的制度來管理黨。

孫中山的行為讓黃興非常痛心,黃興認為,我們革命的目的就是為了建立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不管是建黨還是建國,都要依照民主程序來操作。黃興反對在黨內搞個人崇拜,反對把黨派變成獨裁專制工具。



在這時,儘管在黨內有識之士的調解下,孫中山和黃興願意就重新建黨來討論細節,但遭到了陳其美的拒絕和反對,最終兩人就友好分手,各自在日本組建了自己的團隊。

1914年2月,黃興在日本東京創辦了軍事學校,為未來的革命儲備軍事幹部。孫中山曾經給黃興致信,兩人從此以後只論私交,不談國事。7月份中華革命黨正式成立,黃興為了顧全大局,解散了自己的團隊,也離開了日本。



沒有了黃興的孫中山寸步難行,黨組織的經費都沒有著落。孫中山就以出賣東北的權益為條件,希望換取日本政府的支持。日本政府的一些人卻以孫中山的要求為要挾逼迫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

這時的黃興痛心疾首,他聯合一些南方革命黨的高級軍官發表聲明,至此危難時刻,外有強敵入侵,內有專制政府,我國民黨應該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暫停在國內的活動,讓袁世凱政府能夠集中精力,一心對外,達到團結禦侮的目的。



1915年,袁世凱稱帝的跡象越來越明顯。在美國的黃興派出自己的親信,幫助蔡鍔將軍離開北京,輾轉回到了雲南。孫中山和黃興放棄黨務之爭,重新為中華民國而奔走合作。

1916年7月8日,黃興回到國內,和孫中山促膝長談,兩個人重修舊好,願意放棄過去的成見,共同為中華民國而奮鬥。北洋政府表示願意聘請黃興擔任總統府高級顧問,湖南省議會選舉黃興擔任湖南督軍。

但黃興表示,平生努力,只為建立民主共和。如今中華民國已經恢復,自當解甲歸田。國中政事,悉讓賢者。他向外發表聲明,永不進入政界。

長期的革命運動,嚴重摧毀了黃興的健康。在多年的革命奔走中,生活毫無規律,飲食無節,黃興早已患上了嚴重的胃病。1916年10月31日,黃興因為大量吐血和肝部腫大(有可能是肝硬化)去世,時年42歲。

1917年4月15日,黃興被埋在長沙嶽麓山雲麓峰下小月亮坪。同期去世的蔡鍔將軍也埋在嶽麓山,兩個生前的好友加老鄉遙遙相望。現在我們去湖南大學背後的嶽麓山,就可以看到黃興將軍的墓。他是一個高風亮節的人,從來不計較個人得失,致力於維護國民黨的統一。他的死是中國革命的重大損失,在黃興和宋教仁去世後,國民黨幾乎被廣東人壟斷,粵軍正式崛起。


新知傳習閣


辛亥革命後,黃興去了哪裡,這不是問題。

問題是,和孫中山在二次革命後失敗,他到底去了哪裡?

我們一個一個來說。

辛亥革命後,黃興有機會當總統,當時章太炎說“論功勞選黃興,論才華選宋教仁,論人品選汪精衛。”唯獨沒有人說孫中山。

孫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後的情況十分尷尬。

武昌首義,是在同盟會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發動的。共進社和文學社是同盟會的外圍組織,同盟會這些人,要麼是浙江人,要麼湖南人,要麼廣東人,總喜歡到這三個省搞事情,完全不重視其他省份。當武昌首義發生時,同盟會大部分人並不相信他能堅持一個月。

當時革命黨中間流傳一句話,只要堅持一個月,就有群起響應!大家都不願意做出頭鳥,於是最不入流的兩個組織做成了。核心領導是三武——孫武,蔣翊武,張振武。

三武鼓動人們搞革命,靠的是傳銷手法——現在參加,就能當營長,你看上個月參加的都是團長,下個月再來,就只能當連長了!兄弟們不停拉小弟,湖北新軍就這麼淪陷了。

起義爆發後,三武鼓動人們堅持幹一個月,靠的是忽悠——黃興帶著百萬革命家來援助,孫文帶著十億元前來勞軍!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革命軍師長滿地走,團長多如狗。黃興的數十萬革命軍雖無戰鬥力,人數沒問題。可是,孫中山的軍餉,一塊錢也沒有收上來!

的確,控制範圍遠超過50年前的太平天國,南京臨時政府怎麼這麼窮?一是新上來的革命黨不會管理民政,二是帝國主義勢力盤根錯節不敢輕動,三是這個草臺班子沒人承認。

所以,孫文黃興心甘情願把政權拱手讓人,一方面是出於和平的高風亮節,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實力不濟的無奈之舉!

辛亥革命最後就以清帝退位,孫中山讓位,袁世凱就位的方式結束了。

此時,每個人都喊一聲——完美!

唯一受到損失的就是那些滿地走的師長和多如狗的團長們。不僅沒有軍隊和地盤了,連遣散費都沒有!

尷尬的是,負責遣散這些自稱辛亥元勳的驕兵悍將的人,正是黃興!

沒人逼他,他自己自願的!

如果黃興願意,到袁世凱身邊當個總參,總理,總長之類沒問題,可是他就喜歡給孫文當跟班。

孫中山拿了百萬銀元修鐵路,黃興跟著去了!一寸也沒修出來,因為他們不會修!想從洪秀全變成盛宣懷,技術難度太大。

湊巧,宋教仁搞議會改革,憲政制度,稀裡糊塗被上海黑幫殺了。孫文和黃興立刻表示,這是袁世凱指使的!

黃興的邏輯很“嚴密”——因為張振武是袁世凱殺的,所以宋教仁也是袁世凱殺的。

按照這個邏輯,袁世凱完全可以懟回去——因為陶成章是陳其美殺的,所以宋教仁也是陳其美殺的!

袁世凱的特點是,如果解釋不清,寧可背鍋!戊戌政變就背過一次了,不多這一次!革命黨想打仗,需要準備一下!於是發起了善後大借款!

孫中山的準備更充分——報紙上大炮轟隆隆,對厚臉皮的袁世凱好像沒什麼殺傷力。

黃興的戰備比較務實一點,一個一個勸地方實力派起兵反對袁世凱。可是,袁世凱抵押中央權力能借錢發軍餉,地方政府哪裡有錢?

黃興一急眼,跪在了江蘇都督程德全面前,求求你出兵吧!

程德全,沒有開拔費,士兵怎麼可能聽我們的的?

黃興說,我找陳其美要錢去!

過了幾天,陳其美送來了形同廢紙的軍票,程德全揚長而去,再也不管跪地求兵的黃興。

二次革命就這樣失敗了。

袁世凱趕走了孫中山,開起了真正的”袁氏民國“,從議會到內閣,權勢袁世凱的人,袁世凱發現,孫中山和黃興幫了他們大忙!

孫中山認為,宋教仁建立的國民黨根本不行,都是些貌合神離的政客!於是建立中華革命黨,所有黨員必須宣誓對孫中山個人效忠。

中國變成了袁氏民國,革命黨成了孫氏死黨。他們都喜歡上了丁春秋和東方不敗那一套,這不是黃興想看到的!

於是,黃興勸同志們繼續跟著孫中山幹革命,自己一個人走了,在歐洲、美國等地活動,成立了一個鬆散的”歐事研究會“,對國內事件持謹慎和溫和態度,主要人物有李烈鈞、李根源、熊克武、鈕永建、陳炯明、鄒魯、程潛、陳獨秀、谷鍾秀、張耀曾等。歐事研究會,後來演變成了國民黨內的”政學系“。

黃興和歐事研究會在護國運動中,對蔡鍔幫助很大。畢竟,這個團體裡面的湖南人還是很多的。

1916年,護國運動勝利後,孫中山和黃興恢復了往日的親密關係,不久後黃興因病去世,年金42歲。

黃興留下的五個兒子,一個比一個牛,分別是黃一歐,黃一中,黃一美,黃一球,黃一寰。尤其是黃一寰,是真正的日本問題專家,發表了《南進還是北進》,準確預測了日本會與美國開戰而非進攻蘇聯。

和黃興類似的還有一個陳炯明,陳炯明離開孫中山後,創辦了致公黨。


歷史知事


在說起黃興這樣一個人物的時候,人們大多是記不起和不認識的,可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在辛亥革命,以及在幫助孫中山建黨、組閣的問題上有著重大的幫助。

雖然黃興和孫中山的關係非常不錯,兩人可以用知己來稱呼,甚至在其的名聲和威望超過孫中山的時候,手下的人曾經勸其取代孫中山,取代其在黨內的地位時,黃依舊很是堅決的拒絕了,並且訓責自己的手下眼界太小,只知道眼前的苟利,不注重我中華大地的長遠發展。可大家都知道,就算兩個人的關係和感情有多麼的合拍,有多麼的契合,在面臨一定事情的時候也依舊是經受不住考驗的。

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殺,孫中山聞訊回國,力主武裝討袁,而黃興卻傾向於破壞臨時約法之下以法律的方式和平抗爭,在這件事上,孫黃二人產生了巨大分歧。

浩浩蕩蕩的一場武力討袁的鬥爭就此拉開帷幕,歷史上稱為“二次革命”。當然,二次革命最後以孫一方慘敗而告終,這件事不僅僅影響了孫黃二人的關係,更有學者認為二次革命以武力討回公道,是一個不幸的開端,他摧毀了辛亥革命後建立的代議制政體,成為民國時期軍閥混戰,起迭不斷的革命與反革命的開端。

此事過後,孫黃二人的關係降至冰點,矛盾和吵架更是不可避免。據歷史資料記載,在那個特殊的時期,每當二人碰面都會因為黨務的一些事情發生激烈的爭吵,從開始吃飯時,能吵到飯後。後來正是因為與孫的意見不合,黃在後來選擇了在革命後離開了中國隻身去了美國,孫黃二人分道揚鑣。

其實在那個時候很多革命黨人在選擇自己出國的地址時大多會選擇在日本,可就是黃獨自選擇了去美國。這是因為黃在加入了革命黨後對於黨內所宣揚的三民主義以及民權問題很是感興趣,所以其在負氣出走的時候,依然還是選擇了去民主、民權高度發達的美國。很多人也有這樣的猜測,黃先生去美國除了去繼續研究民主的真諦外,還去研究了美國人三權分立和三民主義的不同之處,為的就是在回國後能夠幫助到革命黨的更新和重建。更為重要的是,黃在達到美國後更是潛心研究和聯繫外國友人,完全不顧孫為了鞏固自的地位排擠自己的做法嗎,所以可以說黃是一個系中華大事為心上的人,將一些有關民族的問題和事情看得比自己的問題還重要。

其實黃去美國繼續研究民主也和其性格有關,根據歷史記載嗎,黃是一個性格倔強的人,可以說是不達到自己的目的誓不罷休,所以真是有著這樣的一股衝勁和熱情,才使得其在負氣出走後,所想的不是怎麼報復孫先生,而是繼續去利用這段時間深造自己,不畏他人說法,只是為了實現自己心中的那一份理想。

綜上所述,大家可能不僅認識了黃這個人,還對於其的性格有了更加進一步的瞭解。黃出生於一個世代頻出大儒的家族,自己也就是一個大儒,所以在這樣一個家庭中生長,黃是被士大夫階層的思想所影響,所以極其的愛國,我想正是因為這些方面的原因,才使得黃在和孫鬧了矛盾後依舊去美國為黨尋求道路的原因吧。

1915年,遠在美國的黃興聽聞袁世凱稱帝,便命令其子和秘書先後回國,參加討袁護國運動,並多方奔走動員他們反對袁世凱稱帝,有張謇、湯壽潛、陸榮廷等。次年7月,黃興回到上海,和孫中山和解,而此時黃興積勞成疾,於10月31日在上海去世,年僅42歲。


木劍溫不勝


1911年,辛亥革命後,中華民國成立,袁世凱成為臨時大總統。1913年,國民黨黨首宋教仁遇刺身亡,孫中山發起二次革命討袁,黃興表現反而並不積極。討袁失敗,黃興流亡日本。1914年,孫中山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黃興意見不合,拒絕加入,並出走美國,後參加護國戰爭,1916年因病去世。

黃興是湖南長沙人,典型的“湖南騾子”,率真固執,路見不平一聲吼。又捨得霸蠻,面對理想,百折不回,一往無前,敢衝敢殺,敢殺敢拼,不到黃河不死心,不成功、則成仁。還有一點,就是務實而執著,有韌勁,不晃虛槍,長驅直入,咬定目標不放鬆。

黃興深受湘中大儒王夫之思想的影響。王夫之說:“一姓之興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主張均天下、反專制,曾經投身抗清鬥爭,而且誓死不“剃髮”,有著強烈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氣節,黃興深受其影響,奉之為圭臬。

黃興秀才出身,似乎學業有成,但並不熱衷科舉,卻喜歡騎馬、射擊的武行。1901年畢業於武漢兩湖書院,因湖廣總督張之洞有心辦洋務,培養人才,將他選送到日本留學,此後黃興開始接觸西方先進知識,民主思想,慢慢有了強烈的反清革命的意識。

1903年,黃興與陳天華、宋教仁、章士釗、張繼、劉揆一等人一起,創立華興會,任會長。1905年,經楊度介紹,結識孫中山,大力支持孫中山建立同盟會,提議公推孫中山為同盟會總理,從此緊隨孫中山之後,為中國革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在為中國革命而奮鬥的歷程中,黃興是公認的務實派,是一直衝鋒在前、甘灑熱血的勇士。孫中山與黃興作為同盟會的首腦與協理,二人有默契,或者商量,一個在外籌款,一個在國內組織武裝起義,團結中國千萬革命志士,誓把革命進行到底。

從1907年到1911年,黃興先後指揮或參與了防城起義、鎮南關起義、欽州起義、河口起義、廣州起義等許多次起義,但都失敗了。在這些起義中,黃興義無反顧,衝鋒在前,尤其在廣州起義中,他手持雙槍,輪番連射,率領敢死隊攻進兩廣總督府,起義終因寡不敵眾失敗,戰鬥中黃興被槍射斷兩根手指。

儘管屢戰耿敗,但黃興依然屢敗屢戰。1911年,武昌起義意外成功,給黃興以極大的鼓舞。起義十八日後,黃興急赴武漢,就任戰時總司令,組織“陽夏保衛戰”,他身先士卒,帶領毫無戰鬥經驗的革命軍,堅守漢陽,以落後的槍支彈藥與訓練有素、有大炮機槍的清軍浴血奮戰24天,雖然後來失敗,但黃興這24天的“陽夏保衛戰”,吸引了清軍在南方的主力,使南方各地贏得了寶貴的時間,使戰友宋教仁帶領江浙聯軍奪取了南京,隨即南方各鎮紛紛獨立,腐朽的清王朝終於開始走向滅亡,滅亡清朝的關鍵一戰,黃興居功厥偉。

1916年,黃興因病去世,年僅42歲。可謂“革命尚未成功,英雄已經拼死。”

說實話,在民國元老裡面,黃興還是一個非常謙虛的人。武昌起義時,因他不在,義軍推舉俘虜的清軍協統黎元洪為湖北都督,黃興到達武漢,黎元洪任他為戰時總司令,他欣然接受。作為革命首腦級的人物,卻屈居於革命軍的俘虜之下,其胸懷之大度,可見一斑。


帝國的臉譜


黃興,一個林沖式的人物,對於他來說,孫中山就像是晁蓋,就像是宋江。他甘願做小,將山頭拱手想讓。不一樣的是一個是為了義氣,一個是為了理想。

就以當時的革命氛圍來說的話,黃興也算是一方之主,讀過歷史的人都知道當時是以地域來劃分的,華興會也好,興中會也好,大家所做的事情,其實都差不多,他們都是希望可以早一點把清政府推播掉。不過,具體地講到各自理念的話,坦白地說一句,他們並沒有展現出一種統一的理念。


就是在這樣子的一種氛圍之下,黃興最終還是放下了個人的理念,或者說個人的成見,追隨了孫中山,進入了當時的同盟會。黃興棄宋教仁而去,將自己的全部身家都交到了孫中山的手中,原因非常地簡單,孫中山所講的一些話,聽在了黃興的耳中,化成了一股魔力。就這樣子,黃興追隨了孫中山,兩個人的搭檔關係就此開始。

有人說辛亥革命他功勞大過於孫中山,單純從力量貢獻上來說,這確實是沒有錯。雖說後者是大哥,後者是小弟,但是,這個小弟並不是躲在大哥的身後,而是很果敢地衝在了大哥的前頭。從廣州到武昌,從黃花崗到漢陽,每一次都是他身先士卒,衝鋒在前。



“常敗將軍”這個稱號對於他來講,不是恥辱,而是榮耀!

辛亥革命之後,黃興跟孫中山分手了,1914年孫中山在日本將國民黨改組為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入黨時按指印,宣誓服從孫中山的命令。黃興同孫組黨意見不合,拒絕加入。



總結其原因,是因為自己認為沒有二次革命的必要,自己只想要停在這個位置上過日子。可是,孫中山認為革命還沒有結束,大家必須繼續往前走。所以這個時候的黃興並沒的按下手印宣誓自己是效忠孫中山的。



最終,這一對搭檔沒的攜手往前走,確實是歷史上的一種遺憾,但黃興並沒有就此放棄革命,分手以後,黃興去了美國,期間一直在位討袁而奔波,籌款募兵,他的腳步沒有停歇過,因此而積勞成疾。

1916年10月31日,黃興在上海因病逝世,年僅42歲!


白話歷史君


黃興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領袖之一,與孫中山並稱“孫黃”,多次親赴一線領導反清起義,為近代革命做出了重大貢獻。



武昌起義爆發後,黃興被黎元洪任命為革命軍戰時總司令,統帥湖北各路起義軍。黃興親赴前線指揮戰鬥,雖與北洋軍力量懸殊,但最終還是取得了武漢保衛戰的勝利。

南北議和後,黎元洪當選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並負責組建臨時政府。當黃興獲知同盟會總理孫中山即將回國的消息,即積極擁護由孫中山擔任大總統,組建臨時政府,並親往上海迎接孫中山。

後袁世凱重新組閣,排擠革命黨,黃興被任命為參謀總長,但並無實際軍權,黃興婉辭。這次組閣失利,讓孫中山、宋教仁、黃興等人意識到革命黨目前現狀是一盤散沙,為了增加凝聚力,取得下次國會選舉的勝利,他們決定改組同盟會成立國民黨。


革命黨的改組行動取得了巨大成功,這讓袁世凱惶恐不已,於是他策劃暗殺了國民黨理事長宋教仁。

宋教仁的被殺,引起了革命黨的極度不滿。孫中山力主發動二次革命,武力伐袁。但這個提議遭到黃興的極力反對,理由有二:宋教仁被殺,並無直接證據證明是袁世凱謀劃,出師無名;國民黨軍力薄弱,還不足以對抗北洋軍。

但二次革命還是在孫中山的積極推動下爆發了,結果力量懸殊,伐袁失敗。孫中山、黃興等人被迫流亡日本。

孫中山在總結二次革命失敗的原因時,矛頭直指黃興。為加強指揮權,孫中山重新組建了中華革命黨,並要求入黨黨員按手印、宣誓效忠孫中山。



黃興對此表示強烈反對,認為這是搞獨裁統治,於是黃興被孫中山“勸退”,遠赴美國。

黃興到美國後,仍為革命積極奔走。他組織遊說美國政府停止對袁世凱的借款,同時為國內革命籌措錢糧。

1915年,袁世凱在英、日的支持下在北平稱帝。黃興發動蔡鍔、唐紹儀等人發起討袁護國運動,並多次主動與孫中山商討伐袁事宜。

1916年,袁世凱病逝。黃興回國與孫中山並肩作戰。但不幸的是,此時黃興已身患重病,不久因胃部大出血不治離世,終年僅42歲。




花木童說史


每每談到黃興,多少總會為他感到惋惜。

近代史上的黃興絕對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和孫先生並稱“孫黃”,可是,後來他卻被不斷地邊緣化,被人為刻意地淡化,確實很是讓人唏噓。

縱觀黃興一生,不論於公於私,在我看來,他的所作所為也要比孫先生更讓人喜歡和尊敬。

他曾是一個晚清秀才,或許也曾如李鴻章一般,願為破敗不堪的清王朝當一“裱糊匠”,可是,當他接觸到了越來越多曾經想都不敢想的知識後,看到了越來越多曾經引為至理可實際上卻不過是痢疾之症的東西后,他走上了另一條路。

許多人說,清政府培養了一批留學生,這批留學生後來成了清朝的掘墓人,這一番話確有幾分道理。

黃興在從日本留學回國後沒多久,他便和宋教仁、陳天華、章士釗、劉揆一、張繼諸人一起成立了一個革命組織——華興會。

此後,他便領導著華興會秘密組織革命活動,後因策劃長沙起義不成而被迫逃亡去了日本。

1905年,黃興和孫中山等人在日本聯合起來,成立了同盟會。

對於同盟會的領導人,論威望,黃興絕不輸於孫先生,他要想當同盟會的總理,這總理一席到底花落黃家、孫家真不好說。可誰曾想,黃興竟一手拍板:“察同人之意,總理一席,屬意孫公,可省手續,不必投票。”

黃興此人確實是一個厚道人,是一磊落忠厚之人,沒有貪權之意,隨意一語,便將總理之席拱手相送。

可是,這意味著所有人便會唯孫氏馬首是瞻嗎?顯然沒有,否則的話,章炳麟也不會抨擊孫先生,試圖推黃興取代孫先生,只不過,黃興為顧全局,沒有答應,章炳麟和陶成章一氣之下領著光復會退出了同盟會。

憑黃興當時的威望,取代他孫先生又是什麼難事?可他卻時刻警惕著同盟會重蹈洪秀全的覆轍,所以始終擁護孫先生。

1911年蔣翊武和孫武在武昌策劃起義的時候,孫先生在哪?

孫先生遠在美國,辛亥之事一起,是黃興一手領導著革命軍和清軍苦戰,從而獲得了讓孫先生難以企及的威望,這是用命換來的——堅守漢陽,和馮國璋血戰四個晝夜,和清軍相持一個月......

如果沒有黃興的堅守,起義軍被清軍迅速打垮的話,翹首觀望局勢的諸省又怎會紛紛響應革命?

可是孫先生仍然很不開心,我才是同盟會總理,憑什麼你黃克強威望這麼高?

後來,眾革命黨人紛紛敦請黃興去上海“負起領導全國革命的責任,到上海去統率江、浙軍隊攻克南京,在南京組織全國軍政統一機構,繼續北伐,完成革命事業”,此時黃興的威望之高,也可見一斑。

不過,黃興卻幾番婉拒,怎麼也不肯組織和領導中央臨時政府,一則是因為此時他正將精力放在如何迅速完成北伐計劃,二則是顧慮到了仍遠在美國的同盟會總理孫先生。

後來,黃興又被推舉為軍政府大元帥,統領革命軍,一時之間,革命黨的槍桿便攥在了黃興的手裡。

對於組織和領導政府這事,黃興卻說什麼也不從,說要等孫先生回國後,讓孫先生擔此重任。

黃興的態度,是讓人敬佩的,可在敬佩之餘,不少人心裡也在打鼓,誰知道他孫先生什麼時候回國?更何況,在此緊要時刻,孫先生遠在美國,什麼也沒有幹,憑什麼他一回國便要讓給他?

當黃興終於被眾人說服,籌備好了經費,決定赴南京組織和領導臨時政府的時候,他卻接到了孫先生的來電——孫先生說自己即將抵滬。

此時的孫先生恐怕也收到了黃興將赴南京履職的消息,所以才人未到,而匆匆忙忙致電黃興。

所以,黃興決定等一等,等到孫先生到上海後,再決定行程。

如此一來,黃興便等於是主動放棄了“臨時大總統”這一領導地位,拱手讓給了孫先生。

可是,黃興對此卻說:“孫先生是同盟會的總理,他未回國時,我可代表同盟會;現在他已在回國途中,我若不等他到滬,搶先一步到南京就職,將使他感到不快,並使黨內同志發生猜疑......革命同志最要緊的是團結一致,才有力量打擊敵人。要團結一致,就必須不計較個人的權利,互相推讓。”

黃興,是磊落之人,所行亦磊落之事。

不過,讓孫先生不爽的是,自己雖然當上了臨時大總統,可是“諸事由克強作主”,自己成了一個擺設。

這嫌隙一生,便再難撫平,孫、黃二人終究也不是同一路人。

1913年,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孫先生聞訊後迅速從日本奔回國,將宋教仁案一股腦推到了袁項城的頭上,意以武力討伐袁項城。

對於孫先生的想法,黃興卻不敢苟同,一則他們一方的實力不如北洋政府,所以從心底他便不同意對袁世凱訴諸武力,更希望通過政治手段去解決問題;二則對於“宋案”也疑點重重,誰又能確定袁便是幕後操手?

然而,孫先生卻堅持武力討伐袁世凱,所以,黃興也給予了全力支持。

黃興在“二次革命”中也可謂是盡心盡力了,可是仍然不可避免地失敗了,為了推卸責任,孫先生聲稱此次革命失敗是因為有人不聽從指揮,槍口直指黃興!

1914年,孫先生在東京成立了中華革命黨,所有入黨者必須絕對服從於他的命令,和“獨裁”無異,對此,黃興聲言“弟不贊成中山之舉動,以是相迫,不但非弟所樂聞,且甚為弟所鄙視”,所以黃興不肯加入中華革命黨,安然出走美國。

這麼一來,孫先生便順利地將黃興踢出了局。

1915年,袁世凱稱帝時,黃興即便身在美國,也始終在為此事奔走,後又受邀回國。

只是此時的黃興早已經積勞成疾,病情愈發嚴重,回到上海後沒多久,黃興便一病不起,於1916年10月31日去世。

黃興一生磊落,堪為一代偉人,文學泰斗章炳麟也忍不住讚譽道:“無公乃無民國,有史必有斯人!”


華海影視工作室


黃興是近代中國有名的民主革命先驅,與孫中山齊名,人稱“孫黃”。辛亥革命後,當時直隸(今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安徽、浙江、江西、湖北、四川、雲南、廣東、廣西、奉天(今遼寧)等17省代表在上海投票選舉中華民國大總統,孫中山以16票當選第一任臨時大總統,黃興也得1票。

黃興故居

中國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後,定都南京。大總統為孫中山,副總統黎元洪,下轄陸軍部、海軍部、外交部、內務部、財政部、司法部、教育部、實業部、交通部和法制局。臨時政府不設總理,黃興以陸軍總長身份主持政府日常工作,是實際上的政府首腦。歷史學家唐德剛在《袁氏當國》中這樣寫道:“戰亂中成立的中華民國,則稍事變通,以陸軍總長為首席部長,眾望所歸,這一首要位置落在黃興肩上。”

1912年4月1日,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南京政府遷往北京,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此期間,黃興則以南京留守身份主持南京政府的善後工作。當時南京留守管轄有幾十萬軍隊,如果黃興是個野心家,那麼他可以趁機而起,上可與袁世凱爭奪江山,下也可割據一方,做個實權在握的一方諸侯。但黃興馬上裁撤了30餘萬軍隊,南京留守府也被袁世凱撤銷,黃興調任北京政府參謀總長。這是一個有名無實的冷衙門,黃興不願就職,也就自動下崗了。

不久,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在滬上遇刺身亡,國民黨發起二次革命,與袁世凱兵戎相見。二次革命很快失敗,孫中山、黃興等流亡日本。此間,孫中山組建中華革命黨,黃興因與孫中山意見不合,遠走美國,從此淡出了國民黨權力中心。

嶽麓山黃興墓地

1916年7月,黃興回國,與孫中山和好如初。10月31日,黃興在上海去世,歸葬湖南長沙嶽麓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