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漢字是誰發明的。又是怎麼從繁體演變的呢?

一個有故事的狗子


漢字簡化對中國影響深遠!

繁體字誰寫誰知道,靜下心來練字,越寫越氣定神閒,越心如止水,要論文字給人影響的深遂,還屬繁體字。而簡體字雖然筆畫少,速度快,但是越寫越浮躁,越寫越想放下筆去玩。人就是這樣,給你簡單的,你想要更簡單的,給你方便的,你想要更方便的,於是人心越來越浮躁,越來越急功近利。打個比方,簡體的“愛”字,連續寫多幾遍之後,你會有一種感覺:這個字是愛嗎?愛字為什麼會是這樣?這就一個符號吧?你的心會偏離這個字!但是寫繁體的“愛”字,寫得多了,你會更深刻地理解愛,會字人合一,會把心沉浸到字的意義裡去!從戰略上來說,地球上只有兩種文字,除了中國繁體字,其他一切文字都是符號,與意義沒有多大關聯,但是繁體字在最初設計時的戰略路線就是表意的,書讀百遍其意自現,就是對繁體字設計者的戰略意圖的最貼切的描述。

中國現在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已經過了“做大”階段,到了“做強”階段了。在“做大”的階段,需要快速提升下限,需要急功近利,需要“抓到老鼠就是好貓”,需要簡化漢字,一切為國家戰略服務,沒有任何毛病。但是,雖然我們國家富裕了,然而回頭看看我們現在的社會吧:扶老人要注意安全,食品要注意安全,當父母的要注意安全(小學生會弒母),學生要注意安全(校園霸凌頻發),做賊的自己摔傷還有膽告業主……各種安全問題就像打地鼠,打了這裡冒那裡!在外國人眼裡,咱國家高層智者無數,然而國民就是一幫盲流、蝗蟲……劣幣正在驅逐良幣,小人正在驅逐君子!

因此,國家經濟戰略第一階段已完成,第二階段已經來臨,戰略轉型的時機已到!如果我們罔顧事實,依然沉浸在第一階段戰略成功的喜悅中無法自拔,繼續一本通書讀到老的話,國家危矣,民族危矣!!!

而“做強”階段的使命,是沉澱,是沉穩,是船大不好掉頭,穩字當先!因此,現階段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必須是“穩”!而繁體字在人性穩定性方面的推動,無疑是符合時代的戰略的!棄了繁體字,便註定了世人傾向於浮躁和急功近利。

總結:思維的基礎工具就是文字,文字是一個民族發展方向的最大戰略推手,英語是最基礎的操作級文字,就像螞蟻窩一樣,是一種由下往上推動的戰略力量,雖然大方向不一定正確,但基礎發展永不止步,是可以長盛的。繁體字是一種戰略級+戰術級的文字,是一種由上而下,由內而外的設計,也是可以長盛的。雖然基礎細節不是很穩,但是大方向大事情更傾向於王道、聖人。

其他的語種,那些上不著戰略級(簡體漢字是純戰術級別的),下不著操作級的那些語種和民族,可能因個別戰術級宗師橫空出世而鼎盛一時,但最終要麼隱忍,要麼被淘汰在了歷史的長河中,蒙古人就是最好的例子。而戰略級文字的民族不同,他們可能因個別無能的人上臺而短暫隱伏,但一旦有“得道多助”的人上臺,又會迅速復興!

如果說文字簡化是進步,那日文更簡,但是請看看日本人有出過戰略家嗎?繁簡有個度,繁到甲骨文也不行,簡到人心浮躁人人都是急性子更不好。簡體字,簡掉的是民族的戰略悟性!不是隨便弄個什麼文字出來都能推動一個民族常坐世界第一寶座的!

毛主席說過:一切勝敗,皆決於內因!如果還不恢復繁體字,國民素質繼續惡化下去話,明清各兩百多年,咱天朝能延續多少年?

唉,我沒什麼資格心憂天下,但是身為炎黃子孫,看著遠處的深淵,甚感心痛!


渙爾冰


我國的簡體漢字是在1915年,李大釗,魯迅等革命先驅發起新青年文化運動。反對外強不平等條約,提倡新文化,反對封建八股文,提倡白話文,反孔家文化,反帝國殖民文化。是五四青年運動的前奏。提倡使用新簡體漢字代替舊繁體漢字。但是雖有成効,後在1935年國民政府宣佈廢除第一批已簡化的漢字,便宣告簡化字改革失敗。

1949年新中國成立,全國實行全民學文化,開展全民掃除文盲大運動。偉人毛主席提出推廣簡化字改革,以易學,易懂,易寫為指導文字改革方向。成立國務院文字改革領導小組,遵循主席指示,以秦始皇時代文字統一改革方法,作為參考,有象形性進行文字大改革。為我國普及文化教育,全民學知識起到偉大貢獻。是適應社會發展趨勢,適應社會潮流的偉大壯舉。是推陳出新,有利於全民提高文化知識素質的重要基礎。


無憂草2775


簡體字是很有基礎,大多數來自於草書。而草書的筆劃簡化不是那一個人或哪一時間完成的。是經過漫長時間公認,所以簡化字,很容易被接受。


雲華7027


繁體字若是出一部新書,不知道14億人有幾個去看。


勿入局


簡體漢字不是誰發明的,而是倉頡造字的


寶寶不做小可愛


把不正經文字當作正經文字,是天底下最可笑的事情!草書是正經文字嗎?符號替代,張冠李戴胡亂合併是正經文字嗎?勞動人民創造文字?忽悠傻子的吧!創造文字的時候,奴隸們恐怕連肚子都吃不飽,還有精力創造文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