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不該重視文言文的教育,你怎麼看?

香斕雅韻2019


中國的文化精髓都在古籍裡,都是文言文,雖然有白話文翻譯,但是每個人的理解不盡相同,翻譯也多有脫離作者本意的時候。

理解不了原創的時候,當然要看翻譯,但是往往翻譯版本挺多,眾說紛紜,你聽誰的?所以,就像吃東西,當然自己嚼最好,別人嚼過的,就不一定是原來的味道了。

自己國家有寶貝卻不看也看不懂,有些老外拿過去,掰點碎屑下來,倒是看得懂,覺得很流弊,對人家五體投地,卻不知道好像是抱著金飯碗乞食似的。

中國真正的經典可不是人們常說的西遊紅樓那些四大名著,也不是唐詩宋詞元曲,而是那些先秦古籍,那些書雖然很難懂,但是已經把道理都說透了。

文言文的教育當然要進行,但說到重視文言文的教育,那已是不可能了,但在學校學習的科目中加重點份量,還是切實可行的,我必須實話實說,這就好比:樹既已昇華,是不可能再回到那花蕊時期。

先看看我們的文化是如何昇華的:唐以前一般都屬於經書,那實際就是起到根本大法的作用。

從唐開始中華的文化鏈: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我們的《詩經》是世上萬物皆可入詩,氣場是鋪天蓋地而遠遠不夠,還有日月星辰也來入詩,這需要多少的智慧與胸懷。

唐詩給人意境與啟迪,讓每一個讀詩的人都能從中有不同的領悟。拿李白(字太白,又號謫仙人”來說,都已封到“仙人”了,詩當然是極佳。“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那份氣場,“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這份深情。可他最多也僅是嫦娥座上賓。是詩經之餘。


中考數學姜老師


該不該重視文言文?我本人是高中語文老師,我的回答很乾脆,那就是必須要重視文言文的教學。因為它是傳承五千年文化的一把金鑰匙。當代中學語文教材中,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都選錄了大量優秀的文言詩文,這些作品堪稱經典。學習文言文的意義在於在大量的誦讀活動中體會漢語言的獨特魅力,在於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文言語感,在於引導學生體會古代詩文獨具匠心的精巧構思,在於啟發學生傳承文言文中所言之志、所載之道,繼承和發揚祖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而且文言文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教學組成部分,因學生所學習的對象是與現代生活有一定年代距離,語言表達方式有一定差異的古代語言文體,因此在教學中有一定的難度,學生的學習也容易出現困難和瓶頸。

例如,我在教授《燭之武退秦師》和《鴻門宴》時,“貳”、“跽”“坐”這些對於文章意思理解和人物形象分析句有重要作用的詞,我在黑板上寫出這幾個字的篆書字形,學生就直觀形象地感受到具體環境中人物的動作和心理,從而更好的理解文章在高考中,文言文佔有一定的份量,例如文學常識、文言文閱讀等,而這些學生不僅要理解,而且還要背誦。另外,在高考語文試卷中,常出現的“考點”則需分離出來,要求學生反覆練習,利用習題反覆強化,這樣才能在高考語文中奪取高分。


安慶雜談


文言文教育在寫,不在教。不要怕寫的不好,只要開始動手寫,你會發現能更快的掌握這門語言。這不是譁眾取寵,不是故作驚人之語,而是一種切實可行,事半功倍的學習方法。

春,四時也。《爾雅》曰︰「春為蒼天。」是時萬萬物蒼蒼然生。於中國,春始於立春,終於立夏。於歐美,則始於春分,終於夏至。於於南半球,春臨九至十一月間。

文言文,從上古(至商代)至清末,發展歷時4000多年,作為一種語言,早已經發展成熟。而且文言文古今通用,非常穩定,比如清朝的《聊齋志異》與上古的《卜筮》遣詞造句,如出一轍。



作為一門語言,文言文已經是非常成熟獨立的語言。不過,我們現在使用的白話文與文言文又是一脈相承,兩者之間如膠似漆,不可分。數千年的中國文明,書寫的全是文言文,我們作為繼承者,當然得學習,還要好好學習,好好傳承,好好保護呢。

現在文言文的學習已經足夠重視了,從小學到大學,課程非常豐富,即使不再閱讀其他浩如煙海的古籍,只學習學校選篇,也已經足夠了,認真掌握足夠你基本掌握文言文,藉助簡單的工具書,自己就可以研究古人的文章了。



但是,文言文的學習現在有一個誤區,就是隻學,不寫。我不是建議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也寫文言文,而是“學寫文言文,是學習文言文的一種非常高效的手段”。

我認為,從小學開始,孩子們在學習了一篇文言文章之後,應該立即模仿寫作一篇自己的故事,就是用文言的方式。當然,孩子們不可能掌握的很好,可是哪怕很蹩腳,也能極大的促進孩子對文言的掌握。所以,從學習方法上、學習效率上來說,就應該“學寫”。



君不見,學習英文的孩子,老師會要求用學到的簡單單詞和句法寫句子,說對話,寫小小的英文文章,為什麼?就是因為“學寫”是語言學習至關重要的方法。同樣,文言文也是一門獨立的語言,為什麼只學習,不寫呢?

勸全天下的語文老師,一定要孩子“學寫文言文”,寫的很蹩腳也沒關係,只要你寫了,你就會有很大進步,這比起老師天天要孩子們背誦字詞的意思,背誦原文,效率不知提高多少倍!老師們,家長們,現在就開始寫吧。


泳思歷山


古代文言文的教育肯定會重視、發崛,將中華文化的精髓展顯給我們。這是學者專家應該研究的。

但不是重點、古文化太繁雜、不易寫、不易懂、就像魯迅先生講的〈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就是看到古代繁體方塊字難寫難懂嚴重阻礙文化的傳播所發的感概。

近代推崇簡化字、白話文解放人的思想是有一定的道理。對於古文化我們應是大量發崛文化精髓、古為今用、而不是重起古文字。社會是越來越進步的、文字只是一個符號,易學易懂的簡化字、白話文哪點不好呢?

歡迎評論留言!



指路丶中國文化傳媒


對於文言文,我不反對中小學教材增加份量,但是當代和古代語言環境完全不同了,作為中小學生必要的瞭解文言文即可。

必須記住:不要脫離實際去空泛的議論文言文重要與否,讀懂文言文不在中小學課堂上教的哪些內容上。中小學學習文言文,只是為了學生對傳統語言文字有個初步認知,對於一部份學生可能引發學習文言文興趣,這些學生將來會是文科專業的人才基礎。其它學生則未來根據個人興趣也許會涉獵古代文史學類,是另外一回事。

學好現代語文是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尤其是提高現代文讀寫能力,是重中之重。

我們必須清醒的是:當代年輕人應用文寫作能力不強是普遍的趨勢,說明中小學語文教學有致命的缺陷。

我認為:中小學最需要加強的是應用文讀寫能力,所有學生未來面臨的必須是各行各業的業務上的應用文寫作,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廣泛交流,不是去讀文言文。

我是教師出身,從小學、初中到高中都教過語文,我的看法:語文課就是讀寫訓練課,語文不是靠記住好詞句子一類就通道了,語文高考真不需要弄得玄而又玄,一篇作文啥水平都看出來了,整太多零碎的東西起個名叫基礎知識,有啥用?就是難為學生,顯示語文深奧,其實真沒用。

中國人好把簡單的事情弄複雜化的毛病,在中小學語文教學和高考出題上就是這個問題。


知行軒主人


這是必須的,文言文是作為一箇中國人學習瞭解中國文化、中國歷史的必備素養。

我的第一個本科專業是漢語言文學,從專業的角度看,我們要學習古典文學,古典詩詞,欣賞唐宋詩詞,閱讀古代文學家的經典作品,文言文是必須的閱讀工具,我們不學習文言文何以研讀欣賞中國古典文學?

我們要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就要閱讀古代人寫的作品,例如我們要讀自己喜歡的《論語》、《周易》、《黃帝內經》、《詩經》、《孫子》等,沒有文言文素養,更本無法進行。

文言文教育,不是該不該重視的問題,而是如何加強的問題。這關乎我們繼承和發揚中華傳統文化之大事。


老左心理工作室


該不該重視文言文的教育?你怎麼看?

從文化傳承上講,必須重視文言文教育。古代文言文是中華文明瑰寶,其文字精練,意境深遠,典故豐富,格律達觀。其中佳作名篇很多。

再看看現代文,現代文特點是通俗易懂,篇幅較長,意境直白,也有不少佳品。

現代文的出現,要歸功於新文化運動,其目的是讓大眾也能早點領悟文言文的意思。解放前窮人家的孩子是沒錢讀書的,讀書是富人家孩子的專利。這就造成了沒有文言基礎的人,根本看不懂文言文,象讀“天書”一樣。

所以古代的時候書生“秀才”,也是被人追捧的對象,“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那是因為秀才看的書多,天文地理,詩詞歌賦,排兵佈陣,治國安邦,書中都有記載。但你必須懂文言文才能閱讀。

文言文的隱蔽高深,象一座大山,擋住了大眾讀者。這時以號召寫“白話文來篆書記史”,得到普遍共鳴。這也是“五四運動”的影響。“白話文運動”得到全國人民地熱烈響應。出現“白話文”熱效應。

一直影響到現在。

現在我們每個家庭的孩子都可以入學讀書,享受同等的教育。也是社會文明發展的標誌。學習“文言文”要象書法愛好者一樣,追根求源,只有繼承才有發展,那麼拋棄“文言文”只學現代文,和學書不臨古臨,自己瞎練一樣可笑。萬丈高樓平地起,空中豈能建樓閣。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能是走向衰竭。

萬事萬物的發展總是新陳代謝,不繼承陳何以出新,新不吸陳營養何來,新只有不斷從陣中吸引新的能量才能壯大。對於過去的“文言文”也是這樣,不斷去學習研究發現亮點,才能更新發展。這叫“古為今用”。











新浪陽春白雪


古人讀書人文章都是文言文,也有很多經典文章流傳千古。平時看詩歌,還是覺得古詩更優美,文字言簡意賅,表意深刻,令人無限想象空間。說實話,現代詩我欣賞不來。現在電腦普及,不小心多點了幾個回車鍵,也許有些寫客就覺得是現代詩了。

文言文,諸葛亮的《出師表》可謂千古一絕,你可以好好學習一下,感人肺腑,言語深刻。

也許說了這麼多,你還是不能理解,給你舉幾個簡單的例子:

文言文:請君莫羨解語花,腹有詩書氣自華

白話文:帥的人已經醒了,醜的人還在睡

文言文:腰中雄劍長三尺,君家嚴慈知不知

文言文:君莫欺我不識字,人間安得有此事

文言文:玉樹臨風美少年,攬鏡自顧夜不眠

例子太多了,文言文是不是應該重視起來!一句話說出來,就知道你有沒有文化!哈哈!


諸葛亮在襄陽


該不該重視文言文的教育,你怎麼看?

   

感恩邀答:

文言文的教育當然要進行,但說到重視文言文的教育,那已是不可能了,但在學校學習的科目中加重點份量,還是切實可行的,我必須實話實說,這就好比:樹既已昇華,是不可能再回到那花蕊時期。

 

先看看我們的文化是如何昇華的:唐以前一般都屬於經書,那實際就是起到根本大法的作用。

從唐開始中華的文化鏈: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

 

我們的《詩經》是世上萬物皆可入詩,氣場是鋪天蓋地而遠遠不夠,還有日月星辰也來入詩,這需要多少的智慧與胸懷。

唐詩給人意境與啟迪,讓每一個讀詩的人都能從中有不同的領悟。拿李白(字太白,又號謫仙人”來說,都已封到“仙人”了,詩當然是極佳。“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那份氣場,“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這份深情。可他最多也僅是嫦娥座上賓。是詩經之餘。

可您看看《詩經·大雅·蕩之什·雲漢》:“倬彼雲漢,昭回於天。”銀河、繁星入詩。

《詩經》中日月星辰、天地萬物、山川河流全部信手拈來,就如主人想用便拿來用了。

 

宋詞,它是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都自己說完整了,沒有那種餘音繞樑的不盡之意,成了詩之餘。

元曲連不識字的大叔大媽也能聽懂了。是詞之餘。

明清小說那隻能講故事了。我們變成白話文。

 

我這樣說,您就會觸目驚心,文言文真得離我們越來越遠了……

但我就是願意學,還是那句話。喜歡學習經典,就如迦葉的微笑停不下來一樣。敬奉!


紹興李珍


不知古文產生的淵源和意義是什麼。當然,作為古文化人他們的詩文具有深刻思想與藝境,對了解中國歷史社會發展和人文發展具有很大意義。即然文與字是表達語言的工具,為啥不與民間語言或白話對接與發展?難道是統治者或古專家所為?或只有通過繁雜的古文來選取人才?可預知普通百姓不會有太多的人會認那麼多繁雜的漢字和古文,再不會民眾相互溝通用那麼多的子乎者也。古文可作為自己國家的文化遺產而保留,讓後人作為了解歷史的工具,卻不能發展光大。文字語言的普遍化與大眾化才是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