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成時代在日本感受中國經濟發展

平成時代在日本感受中國經濟發展

平成時代30年間,在日華人的生存狀態有了一定的變遷。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記憶深刻的得與失。初見的日本和現在的日本,離開時的中國和如今的中國,都發生了滄桑或雋永的變化。不得不承認,從宏觀上看,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是緊密相聯的,而在日華人的命運被中日兩個國家羈絆。

來自福建的“日本客”

80年代末,到日本留學的國人遽然增多。先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看80年代末的日本和世界經濟態勢。1989年,日本開始導入3%消費稅,當年12月29日,日經指數達到史上最高的38957日元,景氣上升到頂端。戰後發展猶如狂奔上山達到一個其他國家幾乎不可企及的高度……兩年後的1991年泡沫經濟崩潰,產生了100兆日元的不良債權,整個國家經濟開始黯然下山,日本由此進入長期經濟低迷的“失去的20年”。

且看,這30年來日本、美國、中國的GDP數字變化。平成元年即1989年,日、美、中的GDP分別為3兆549億美元、5兆6577億美元、4610億美元。而如今,三國的GDP分別是4兆8721億美元、19兆3901億美元、12兆146億美元,日、美、中三國30年間GDP增長率分別是1.6倍、3.4倍、26.1倍。1989年日本的經濟總量世界第二,GDP是中國的6.7倍,而現在不到中國的一半。

記得80年代末,在老家福建,我明顯地感覺到周圍有一股留學日本,不,去日本淘金的潮流。福州的下屬縣福清,人們普遍借債去日本,不正規途徑的留學渠道,需要花費人民幣十來萬甚至二三十萬。甚至有些人走上了偷渡的黑路、不歸路。但是人們還是趨之若鶩,福清人把去日本淘金的人稱為“日本客”,這是一種充滿崇拜和尊敬意味的稱呼。一家一人出國,在外站穩腳跟後,往往打開出國連鎖方式,把親友一個又一個地拉出去。到了90年代福清幾乎每家每戶都有“日本客”了。

據80年代末到日本留學的親戚說,身上只帶兩萬日幣到日本,幸運的是到日本的第二天就找到工作了,直接到料理店求職,不會日語,打開中日詞典,指指點點,用形體語言說自己可以洗碗,什麼能能幹,老闆就收下他了。

30年前,來日本的大多數國人(特別是福建人)懷揣著日本遍地是黃金的夢想而登陸上岸的。80年代末以及90年代初來日的國人,滿足了自己對財富的渴求。不少福建人打兩份以上的工,不管什麼樣的工作都接,不怕髒不怕累,沒日沒夜地工作,而後把財富輸送回國,在家鄉蓋新房。這就是改革開放初期海外淘金一代人的樸素夢想。

平成時代在日本感受中國經濟發展

享受日本和諧社會

我的21世紀的記憶是從日本起步的,2000年來日留學,當年日本的流行詞彙是“IT革命”。來日本前,我在任職的報社裡剛學會了五筆輸入打字和發電子郵件。在中國,我接受了IT知識的啟蒙教育,之後在日本,IT知識得到了發展和鞏固——在大學的電腦室,學會用中日兩種語言打字,頻繁地發送郵件與外界聯繫。IT技術,在地球上眾多國家同步發展,地球村的概念是隨著IT的繁盛而誕生的。

剛來日本時,聽一些早十多年來的前輩說起,在日本的垃圾場撿傢俱和家電的事,七八成新的傢俱都被日本人當作垃圾扔掉了,因此初來日本的人就去垃圾場偵察,傢俱家電挑幾樣搬回家就萬事大吉了。那時正是日本土豪盛行的時代,大手大腳的人多的是。而到了我來到日本的時候,垃圾場就沒有那麼華麗的“大件”了,偶爾出現比較光鮮的桌子椅子之類。經濟不振時代,日本人開始厲行節約。當然日本對於丟大件垃圾的管理也愈加嚴格,嚴格實行收費制度,隨意丟棄大件垃圾是違法的。

就算在經濟不景氣時代,日本社會並沒有失去方寸,首相頻繁地換,但是百姓生活基本不受影響,社會穩定,有些人甚至不知道時候換了首相。雖然是“平成不況”,在日華人充分享受著日本和諧社會的溫馨。

首先是環境整潔優雅,人們彬彬有禮。記得我剛來東京時,詫異於日本獨門獨戶的住宅前,總是擺放著許多花盆。日本的車站幾乎都有花店,超市也出售鮮花,因鮮花消費量大,日本被稱為“花的國度”。普通百姓的家裡通常也插上幾朵鮮花。民眾能夠時常與鮮花相伴,說明心裡有了足夠的幸福存儲空間。

來到日本的中國人發現,日本人像宋朝人一樣溫文爾雅——恍若繁盛的宋朝移植到日本來了。禮儀和公德,是日本人日常很重視的。日語中有“禮儀作法”一詞,其倫理來自古代中國,《中庸》有言“禮儀三百,威儀三千”,說的是禮的總綱有三百條,細目有三千條,所以有“禮儀之邦”之說。日本人從江戶時代開始學那些繁文縟節,一直延續至今。說我們在日本找到了古老文化的“根”也不過分。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日華人在日本享受了十分實惠的社會福利和學校教育。在日本,外國人和日本人享受同樣醫療福祉制度,義務教育名副其實。

在日本感受中國經濟發展

在日華人除了從國內親友的日常生活中感受中國經濟的強勁勢頭外,在日本也能實實在在地觸摸到國內經濟蓬勃發展的脈絡。“爆買”一詞充分概括了中國遊客的生態。而且爆買形式十分多樣化,不只是日用品。進入21世紀,一些在日華人從事一個隱秘的工作,擔任來日本爆買文物者的翻譯。不僅陪同文物爆買者在拍賣市場探寶,而且深入到日本人家中淘寶。

在過去的戰亂年代和文革中,日本的古董商以低價收購中國的貴重文物。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輪到中國古董商到海外買回古董。這一古董流轉輪迴,寓意著中國社會的驚心變化以及經濟的高速成長。

藏於日本民間的中國美術品、工藝品、古代文人文集等等,大都保全完好,這是日本人的嚴謹個性所致。對於貴重物品,他們施以結實、高檔的保護性包裝。對中國人來說日本是“古董的寶山”,春秋兩季,總有數百名中國人來到日本“爆買”古代藝術品。

2010年代,回到國內,我發現自己與國內親友的信息交換處於極不對稱狀態,說起在日本的日子,我總是說“老樣子”,而國內親友給我的信息是爆炸式的,談的最興奮的是貸款買房、裝修、買車、賺錢等話題……人們常常處於精神上的亢奮狀態,總是忙於奔向遠方。關於日常生活,親友們總是說物價上升得太快。而東京的超市,也是“老樣子”,十多年物價沒有什麼變化。

如今,東京幾乎與所有的中國大都市之間都有了直航航班,越來越多的在日華人選擇在中日之間來來往往。生活的基礎在日本,但是事業和人脈是跨越中日兩國的。近年,在日華人在中日之間充當友好橋樑,更多地表現為經濟橋樑形式。最大眾化的生意就是代購,很多在日華人常年孜孜不倦地與國內朋友合作開網店經銷日本的化妝品、日用品等,把日本的生活方式引入中國。在國內北方霧霾嚴重的日子裡,我甚至有了一個夢想,如果把日本的藍天白雲、陽光空氣代購到中國那該有多好!(黃文煒)

平成時代在日本感受中國經濟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